王维《新晴野望》古诗赏析

发布时间: 2025-07-27 23:57:46

王维《新晴野望》古诗赏析

《新晴野望》是唐代大诗人王维的作品。全诗描绘初夏时节,雨过天晴,诗人眺望原野所见到的田园风光,农民抓紧了雨过天晴的有利时机而突击耕种的情形。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释

新晴:初晴。野望:放眼向田野眺望。

极目:穷尽目力向远处看。氛垢:雾气和尘埃;氛,雾气,云气;垢,污秽,肮脏。

郭门:外城之门。郭:外城。

白水明田外:田埂外流水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农月:农忙季节。

倾家:全家出动。事南亩:在田野干活。事:动词,从事。南亩:《诗经》有“今适南亩,或耘或耔”句,指到南边的田地里耕耘播种,后来南亩便成为农田的代称。

白话译文

雨后新晴的原野格外开阔空旷,

极目远望不见半点雾气尘埃。

外城的门楼紧靠着摆渡的码头,

村庄边的绿树连接着溪流的入河口。

银白色的河水闪动着粼粼波光使得田野外面特别明亮,

青翠的山峰突兀出现在山脊背后。

正是农忙时节没有悠闲的人,

农民们一家一家全都在田亩间忙碌着呢。

创作背景

王维在四十岁以后人生态度有着比较明显的转变,过上了种亦官亦隐的特殊生活,集中创作了大量栖心于田园山水的著名诗篇。这类题材的诗,往往以五言见长,尤其是五律,代表了王维的诗歌最主要的特色与成就。他写田居的闲适宁静,如《渭川田家》、《春中田园作》、《新晴野望》、《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和《田园乐》等,以平淡清新的笔墨,描绘了田园秀丽的日常风光、农家日复一日的平凡生活以及自己恬然自乐的淡泊心境,寄托了超然尘俗、返璞归真的生活理想。

诗中描写初夏的乡村,雨过天晴,诗人眺望原野所见到的景色和农耕活动,抒写了诗人爱自然、爱田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诗的语言秀丽,情调明朗健康,意境清新,明净、开阔,宛若一幅优美迷人的水彩风景色。表现了王维高度的写景艺术才能。一般地说,刻画自然景色并不难,难的是用极精炼的文字,描绘出特定的时间、空间和特定的季节、气候中的景色。这必须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并善于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突出自己最鲜明的印象和感受。这首诗就是王维的一次成功的艺术实践。全诗写景,紧紧扣住初夏农村雨后新睛的特征。

首联的“原野旷”和“无氛垢”六个字,便展现出经过雨水冲洗,空气特别清新明净,没有丝毫尘埃,原野显得格外空旷开阔。由于抓准了环境特征,不假雕绘地真切地再现出来,一下子就把读者引进雨后新晴的原野上去,同诗人一起极目远眺,一道呼吸新鲜的、潮润的空气。

颔联写诗人纵目四望乡村周围的远近景色:远处,遥见外城的门楼临靠着河边的渡头;近处,可以看到村边的绿树紧连着溪流的入河口。由总写原野的新晴、开阔,到写乡村周围景色,过渡自然。正因为空气洁净,增大了“望”中的透明度和深远度,才有可能如此清晰地看到郭门、渡头、村树、溪口。所以这一联所写景色,仍是雨后新晴之景。颈联最为精彩:田野外面,溪水与河水闪烁着粼粼银光;近山背后,一座座青翠的峰峦突兀而出。上句的“白”字和“明”字,非常准确地表现出雨后水涨,晴日辉映,河流溪涧比平时显得明亮夺目;下旬的“碧”字和“出”字,也十分逼真地描绘了雨洗远山,格外碧绿,雨后空气清新,山背峰峦得以叠现。这两个意象画面。都紧扣着雨后新晴的特点,因而生动、具体、逼真,在总体的静态中富于动感,清幽明丽,生机勃勃,决非泛泛写景。

尾联“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虽然只是虚点一笔,却给原野平添了无限生意,使人感受到农忙劳动的热烈欢快气氛,呼吸到农村浓郁的生活气息。这一笔既丰富了诗的生活内容,又因动静映衬而使这幅诗中画整个活起来了。

苏轼评王维“诗中有画”。“诗中有画”并非王维所独有。凡是比较生动逼真地描绘出自然景色,使人产生视觉想象的诗,都会有画意。然而,王维诗中的画意最浓,王维的诗中的画意不仅有形似,而且富有神韵和气象,不仅有形态、色彩和构图,而且有光线和颜色的和谐映衬,明与暗的对比,远近、高低、大小、虚实的巧妙布置而形成的层次感、纵深感,甚至还能表现出亮度、湿度。在《新晴野望》诗中,清新开阔的原野,明净无尘的天空,仿佛是画幅中的大背景。在这大背景下,乡村前面,较远处有郭门、渡头,较近处有村树、溪口;村庄后面,近处是田野和田外白水,远处是山后的碧峰。近景、中景和远景,组成了画面的纵深感和层次感,而山后的碧峰又构成立体的景深。明亮的白水,碧翠的峰峦,明与暗,光与色配置得多么和谐入妙!在“无氛垢”、“临渡头”、“连溪口”中有亮度,在田外白水、山后碧峰中有湿度。王维是大画家,善于以画家的眼睛观察和描绘景物,又精通画理,擅长将绘画技法运用于诗中,所以王维的诗最富于绘画的效果,既有画意,又有画理。

当然,王维主要是诗人。王维的“诗中有画”,最主要的还是由于王维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语言的启示性,在读者头脑中唤起了对于光、色、态的丰富联想和想象,组成一幅幅生动的图画”(袁行霈《王维诗歌的禅意与画意》)。王维很懂得画长于描绘静态,诗长于表现动态的艺术规律。在此诗中,王维描写静景,便有意选用“明”、“出”等字眼以动写静,‘给静物赋予动感,最后又给这幅静态的山水画面加上了动态的人物。

拓展阅读

1、江畔独步寻花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江畔--指成都锦江之滨。江边独步--独自散步。

塔--墓地。

一簇--一丛,无主--没有主人。

后两句意为:这一丛盛开的无主桃花美极了,使人不知爱深红的好,还是爱浅红的好。

独步寻花:独自一人一边散步,一边找花欣

黄四娘:杜甫住成都草堂时的邻居。

蹊(xī):小路。

留连:同“流连”,即留恋,舍不得离去。该句用来形容在花丛中飞来飞去,恋恋不舍的样子。“留连”是个“联绵词”。

时时:时常。

自在:自由,无拘无束地。

娇:可爱的。

恰恰:形容鸟叫声音和谐动听。

啼:(某些鸟兽)叫。

黄师墓地前的锦江水向东流去,因为春光融融,春风和煦,使人感到有些懒困。忽然看到一丛盛开的无主桃花美极了,却使人不知爱深红的好,还是爱浅红的好。

黄四娘家的小路上开满了鲜花,

千朵万朵压垂了枝条。

嬉戏流连的彩蝶不停地飞舞,

自在娇媚的黄莺发出恰恰的啼叫声。

题看,中有江、花、人。第一句交代了地点,提到了江;第二句交代了时间,即春天,同时描写了人懒困的神情。为什么会懒困呢?原来是因为春光融融,春风和煦造成的,正当人要在春风中休息时,却感到眼前一亮,一簇深浅不同的桃花盛开在江边,人的精神也为之一振,“可爱深红爱浅红”一句,不仅写出了桃花争妍斗艳的景象,为画面增添了亮丽的色彩,而且透过句,我们好像看到了人在桃花丛中欣玩味、目不暇接的神态。

这是一首别具情趣的写景小。小路上花团锦簇,长满花朵的枝条被压得低垂下来,花瓣之上是流连忘返的彩蝶,它们围绕着花枝翩翩起舞。从这里,我们嗅到了浓郁的花香。花旁的小路上,有清脆啼鸣的黄莺,它们活泼自在的神态,给人一种轻松愉悦的感觉。人用“时时”、“恰恰”这些极富韵律的字眼,使得全幅明丽纷繁的画面充满了动感,也使得歌有着更明快、更流利的节奏。全语言充满了口语化色彩。读起来令人感到非常亲切,而人在春天所感受到的由衷的快乐跃然纸上。

首句“黄四娘家花满蹊”,点明寻花的地点是在“黄四娘家”的小路上。“蹊”是小路。“花满蹊”是说繁花将小路都盖住了,连成片了。此句以人名入,生活情趣较浓、颇有民歌味。次句“千朵万朵压枝低”。“千朵万朵”形容数量之多。“压枝低”中的“压”和“低”两个字用得十分贴切、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春花密密层层,又大又多,沉甸甸地把枝条都压弯了。第三句“留连戏蝶时时舞”。“留连”是形容蝴蝶飞来飞去舍不得离开的样子。花枝上彩蝶蹁跹,因恋花而“留连”不去,暗示出花的芬芳鲜艳。花可爱,蝶的舞姿亦可爱,不免使漫步的人也“留连”起来。这句从侧面写出春花的鲜艳芬芳。其实人也被万紫千红的'春花所吸引而流连忘返。但他也许并未停步,而是继续前行,因为风光无限,美景尚多。第四句“自在娇莺恰恰啼”。“娇”是形容莺歌柔美圆润。“恰恰啼”是说正当花时,正在心悦目之际,恰巧传来一串黄莺动听的歌声,将沉醉花丛的人唤醒。只因为人内心欢愉,所以想当然地认为黄莺是特意为自己歌唱。这与上句说彩蝶留连春花一样,都是移情于物的手法。由于人成功地运用了这一手法,使物我交融,情景相生。这类题材,盛唐绝句中屡见不鲜。但象此这样刻画十分细微,色彩异常秾丽的,则不多见。杜甫在“花满蹊”后,再加“千朵万朵”,更添蝶舞莺歌,景色就秾丽了。这种写法,可谓前无人。

盛唐人很讲究句声调的和谐。他们的绝句往往能被诸管弦,因而很讲协律。杜甫的绝句不为歌唱而作,纯属诵,因而常常出现拗句。如此“千朵万朵压枝低”句,按律第二字当平而用仄。但这种“拗”决不是对音律的任意破坏,“千朵万朵”的复叠,便具有一种口语美。而“千朵”的“朵”与上句相同位置的“四”字,虽同属仄声,但彼此有上、去声之别,声调上仍具有变化。人也并非不重视歌的音乐美。这表现在三、四两句双声词、象声词与叠字的运用。“留连”、“自在”均为双声词,如贯珠相联,音调宛啭。“恰恰”为象声词,形容娇莺的叫声,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听觉形象。“时时”、“恰恰”为叠字,即使上下两句形成对仗,又使语意更强,更生动,更能表达人迷恋在花、蝶之中,忽又被莺声唤醒的刹那间的快意。这两句除却“舞”、“莺”二字,均为舌齿音,

这一连串舌齿音的运用造成一种喁喁自语的语感,惟妙惟肖地状出看花人为美景陶醉、惊喜不已的感受。声音的效用极有助于心情的表达。

在句法上,盛唐句多浑然天成,杜甫则与之异趣。比如“对结”(后联骈偶)乃初唐绝句格调,盛唐绝句已少见,因为这种结尾很难做到神完气足。杜甫却因难见巧,如此后联既对仗工稳,又饶有余韵,使人感到用得恰到好处:在心悦目之际,听到莺歌“恰恰”,不是更使人陶然神往么?此外,这两句按习惯文法应作:戏蝶留连时时舞,娇莺自在恰恰啼。把“留连”、“自在”提到句首。

2、杜甫石壕吏原文及翻译词鉴

石壕吏(陕县有石壕镇)

作者:唐·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作者我)傍晚投宿石壕村,有差役夜里来强征兵。

老翁越墙逃走,老妇走出来应付差役。

差役吼得是多么凶狠啊!老妇人是啼哭得多么可怜啊!

(作者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去邺城服役。

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两个儿子刚刚战*。

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复生了!

(老妇我)家里再也没有其他的人了,只有个正在**的孙子。

因为有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改嫁,(他母亲)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

老妇虽然年老力衰,但请让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

赶快到河阳去应征,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餐。”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消失了,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声。

(作者我)天亮登程赶路的时候,只同那个老翁告别。(老妇已经被抓去服役了)

创作背景

公元758年,为平息安(安禄山)史(史思明)之乱,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兵20万围攻安庆绪(安禄山的儿子)所占的邺郡(现在河南安阳),胜利在。但在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加上唐军内部矛盾重重,形势发生逆转,在敌人两面夹击之下,唐军全线崩溃。郭子仪等退守河阳(现在河南孟州市),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杜甫这时刚好从洛阳回华州,途经安、石壕、潼关等地,根据目睹的现实,写了一组,《石壕吏》是其中的一首。石壕,也叫石壕镇,现在河南三门峡东南。吏,小官,这里指差役。

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春,已经四十八岁的杜甫,由左拾遗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他离开洛阳,历经安、石壕、潼关,夜宿晓行,风尘仆仆,赶往华州任所。所经之处,哀鸿遍,民不聊生,这引起人感情上的强烈震动。

当时唐朝集中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步骑二十万,号称六十万,将安庆绪围在邺城。由于指挥不统一,被史思明援兵打得全军溃败。唐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

这时,杜甫正由安县继续西行,投宿石壕村,遇到吏卒深夜捉人,于是就其所见所闻,写成这篇不朽的作。

《石壕吏》是一首杰出的现实主义的叙事,写了差吏到石壕村乘夜捉人征兵,连年老力衰的老妇也被抓服役的故事,揭露了官吏的残暴和兵役制度的黑暗,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深表同情。艺术上,精炼是这首的一大特点,把抒情和议论寓于叙事之中,爱憎分明。场面和细节描写自然真实。善于裁剪,中心突出。

前四句可看作第一段。首句“暮投石壕村”,单刀直入,直叙其事。“暮”字、“投”字、“村”字都需玩味,读者不能轻易放过。在*社会里,由于社会秩序混乱和旅途荒凉等原因,旅客们都“未晚先投宿”,更何况在兵祸连接的时代。而杜甫,却于暮色苍茫之时才匆匆忙忙地投奔到一个小村庄里借宿,这种异乎寻常的情景就富于暗示性。他或者是压根儿不敢走大路;或者是附近的城镇已荡然一空,无处歇脚。总之,寥寥五字,不仅点明了投宿的'时间和地点,而且和盘托出了兵荒马乱、鸡犬不宁、一切脱出常轨的景象,为悲剧的演出提供了典型环境。浦起龙指出这首“起有猛虎攫人之势”(《读杜心解》),这不仅是就“有吏夜捉人”说的,而且是就头一句的环境烘托说的。“有吏夜捉人”一句,是全篇的提纲,以下情节,都从这里生发出来。不说“征兵”、“点兵”、“招兵”而说“捉人”,已于如实描绘之中寓揭露、批判之意。再加上一个“夜”字,含意更丰富。第一、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第二、表明县吏“捉人”的手段狠毒,于人民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个突然袭击。同时,人是“暮”投石壕村的,从“暮”到“夜”,已过了几个小时,这时当然已经睡下了;所以下面的事件发展,他没有参与其间,而是隔门听出来的。“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两句,表现了人民长期以来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即使到了深夜,仍然寝不安席,一听到门外有了响动,就知道县吏又来“捉人”,老翁立刻“逾墙”逃走,由老妇开门周旋。从“吏呼一何怒”至“犹得备晨炊”这十六句,可看作第二段。“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极其概括、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尖锐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了强烈的对照;两个状语“一何”,加重了感情色彩,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叫嚣隳突的横蛮气势,并为老妇以下的诉说制造出悲愤的气氛。矛盾的两方面,具有主与从、因与果的关系。“妇啼一何苦”,是“吏呼一何怒”逼出来的。下面,人不再写“吏呼”,全力写“妇啼”,而“吏呼”自见。“听妇前致词”承上启下。那“听”是人在“听”,那“致词”是老妇“苦啼”着回答县吏的“怒呼”。写“致词”内容的十三句,多次换韵,表现出多次转折,暗示了县吏的多次“怒呼”、逼问。这十三句,不是“老妇”一口气说下去的,而县吏也决不是在那里洗耳恭听。实际上,“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不仅发生在事件的开头,而且持续到事件的结尾。从“三男邺城戍”到“死者长已矣”,是第一次转折。读者可以想见,这是针对县吏的第一次逼问诉苦的。在这以前,人已用“有吏夜捉人”一句写出了县吏的猛虎攫人之势。等到“老妇出门看”,便扑了进来,贼眼四处搜索,却找不到一个男人,扑了个空。于是怒吼道:

“你家的男人都到哪儿去了?快交出来!”老妇泣诉说:“三个儿子都当兵守邺城去了。一个儿子刚刚捎来一封信,信中说,另外两个儿子已经牺牲了!……”泣诉的时候,可能县吏不相信,还拿出信来交县吏看。总之,“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处境是够使人同情的,她很希以此博得县吏的同情,高抬贵手。不料县吏又大发雷霆:“难道你家里再没有别人了?快交出来!”她只得针对这一点诉苦:“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这两句,也不是一口气说下去的,因为“更无人”与下面的回答发生了明显的矛盾。合理的解释是:老妇先说了一句:“家里再没人了!”而在这当儿,被儿媳妇抱在怀里躲到什么地方的小孙儿,受了怒吼声的惊吓,哭了起来,掩口也不顶用。于是县吏抓到了把柄,威逼道:“你竟敢撒谎!不是有个孩子哭吗?”老妇不得已,这才说:“只有个孙子啊!还**呢,小得很!”“吃谁的奶?总有个母亲吧!还不把她交出来!”老妇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她只得硬着头皮解释:“孙儿是有个母亲,她的丈夫在邺城战*,因为要喂奶给孩子,没有改嫁。可怜她衣服破破烂烂,怎么见人呀!还是行行好吧!”(“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两句,有的版本为“孙母未便出,见吏无完裙”,所以县吏是要她出来的。)但县吏仍不肯罢手。老妇生怕守寡的儿媳被抓,饿死孙子,只好挺身而出:“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老妇的“致词”,到此结束,表明县吏勉强同意,不再“怒吼”了。最后一段虽然只有四句,却照应开头,涉及所有人物,写出了事件的结局和作者的感受。“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表明老妇已被抓走,走·时低声哭泣,越走越远,便听不到哭声了。“夜久”二字,反映了老妇一再哭诉、县吏百般威逼的漫长过程。“如闻”二字,一方面表现了儿媳妇因丈夫战死、婆婆被“捉”而泣不成声,另一方面也显示出人以关切的心情倾耳细听,通夜未能入睡。“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两句,收尽全篇,于叙事中含无限深情。前一天傍晚投宿之时,老翁、老妇双双迎接人,而时隔一夜,老妇被捉走,儿媳妇泣不成声,只能与逃走归来的老翁作别了。老翁的心情怎样,人作何感想,这些都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

仇兆鳌在《杜少陵集详注》里说:“者有兄弟始遣一人从军。今驱尽壮丁,及于老弱。云: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裙,翁逾墙,妇夜往。一家之中,父子、兄弟、祖孙、姑媳惨酷至此,民不聊生极矣!当时唐祚,亦岌岌乎危哉!”就是说,“民为邦本”,把人民整成这个样子,统治者的宝座也就岌岌可危了。人杜甫面对这一切,没有美化现实,却如实地揭露了*黑暗,发出了“有吏夜捉人”的呼喊,这是值得高度评价的。

在艺术表现上,这首最突出的一点则是精炼。陆时雍称赞道:“其事何长!其言何简!”就是指这一点说的。全篇句句叙事,无抒情语,亦无议论语;但实际上,作者却巧妙地通过叙事抒了情,发了议论,爱憎十分强烈,倾向性十分鲜明。寓褒贬于叙事,既节省了很多笔墨,又丝毫没有给读者概念化的感觉。中还运用了藏问于答的表现手法。“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概括了双方的矛盾之后,便集中写“妇”,不复写“吏”,而“吏”的蛮悍、横暴,却于老妇“致词”的转折和事件的结局中暗示出来。人又十分善于剪裁,叙事中藏有不尽之意。一开头,只用一句写投宿,立刻转入“有吏夜捉人”的主题。又如只写了“老翁逾墙走”,未写他何时归来;只写了“如闻泣幽咽”,未写泣者是谁;只写老妇“请从吏夜归”,未写她是否被带走;却用照应开头、结束全篇、既叙事又抒情的“独与老翁别”一句告诉读者:老翁已经归家,老妇已被捉走;那么,那位吞声饮泣、不敢放声痛哭的,就是给孩子喂奶的年轻*了。正由于人笔墨简洁、洗炼,用了较短的篇幅,在惊人的广度与深度上反映了生活中的矛盾与冲突,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石壕吏》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老,汉族,巩县(今河南巩义)人。杜甫曾祖父(杜审言父亲)起由襄阳(今属湖北)迁居巩县(今河南巩义)。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人。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500首歌被保留了下来,艺精湛,他在中国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圣”,他的也被称为“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杜甫的被称为“史”,是因为在杜甫所作的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杜甫的词以体、律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风格,而以沉郁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多涉笔社会动荡、*黑暗、人民疾苦,他的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誉为“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艺精湛。杜甫一生写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并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三吏”为《石壕吏》《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杜甫流传下来的篇是唐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杜甫作品被称为世上疮痍,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杜甫善于运用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乐府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促成了中唐时期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长篇,亦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歌艺术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著作有《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春》、《绝句》、《岳》等等。

3、杜甫石壕吏原文及翻译词鉴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日暮时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到村子里抓人。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查看。官吏大声呼喝得多么愤怒,妇人大声啼哭得多么悲苦。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戍边在邺城。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的人苟且偷生,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回来了!里再也没有别的了,只有正在**的小孙子。因为有孙子在,他还没有离去,但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虽然老妇我年老力衰,但请允许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立刻就去投向河阳的战役,还来得及为部队准备早餐。夜深了,说话的逐渐消失,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泣声。天亮后我继续赶路,只能与返回家中的那个老翁告别。

作品简介:

这是杜甫著名的题乐府组三吏之一。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已经四十八岁的杜甫,由左拾遗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他离开洛阳,历经安、潼关、石壕,夜宿晓行,风尘仆仆,赶往华州任所,所经之处,哀鸿遍,民不聊生,这引起人感情上的强烈震动。

当时唐朝集中郭子仪等九节度使步骑二十功赎罪万,号称六十万,将安庆绪围在邺城。由于战争吃紧,唐朝为补充兵力,到处征兵。这时,杜甫正由安县继续西行,投宿石壕村,遇到吏卒捉人,于是实录所见所闻,写成这篇不朽的作。中刻画了官吏的横暴,反映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和自己的。

《石壕吏》是一首杰出的。现实主义的叙事。它以耳闻为线索,按的顺序,由暮夜夜久天明,一步步深入,从投宿叙起,以告别结束,从差吏夜间捉人,到老妇随往;从老翁逾墙逃走,到事后潜归;从人日暮投宿,到天明登程告别,整个有开始、发展、**、结局,情节完整,并颇为。的首尾是叙事,中间用对话,活动着的有五六个之多,人巧妙地借老妇的口,诉说了她一家的悲惨遭遇。人的叙述、老妇的说白,处处呼应,环环紧扣,层次十分清楚。

人虚实交映,藏问于答,不写差吏的追问,而只写老妇的哭诉,从哭诉中写出潜台词、画外音,将差吏的形象融入老妇的前致词中,有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人写老妇的哭诉,语言朴实无华,一个典故也不用,很切合老妇的口吻,且随着内容的多次转韵,形成忧愤深广、波澜老成,一唱三叹,高低抑扬的韵致,使沉郁顿挫达到极致。

述情陈事,除吏呼一何怒二句微微透露了他的爱憎之外,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描述。在这里,人通过颖而巧妙的艺术构思,将丰富的内容和自己的感情融化在具体的形象里,浇注于客观的叙述中,让事物本身直接*读者,让故事本身去显露人的爱憎。这种以实写虚,以虚补实,虚实相映的艺术手法,使全显得简洁洗练,而又蕴涵丰富。

前四句可看作第一段。首句暮投石壕村,单刀直入,直叙其事。暮字、投字、村字都需玩味,读者不能轻易放过。在*社会里,由于社会秩序混乱和荒凉等原因,旅客们都未晚先投宿,更何况在兵祸连接的时代。而杜甫,却于暮色苍茫之时才匆匆忙忙地投奔到一个小村庄里借宿,这种异乎寻常的情景就富于暗示性。他或者是压根儿不敢走大路;或者是附近的城镇已荡然一空,无处歇脚。总之,寥寥五字,不仅点明了投宿的时间和地点,而且和盘托出了兵荒马乱、鸡犬不宁、一切脱出常轨的景象,为悲剧的演出提供了典型。浦起龙指出这首起有猛虎攫人之势,这不仅是就有吏夜捉人说的,而且是就头一句的环境烘托说的。有吏夜捉人一句,是全篇的提纲,以下情节,都从这里生发出来。不说征兵、点兵、招兵而说捉人,已于如实描绘之中寓揭露、批判之意。再加上一个夜字,含意更丰富。第一、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第二、表明县吏捉人的手段狠毒,于人民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个突然袭击。同时,人是暮投石壕村的,从暮到夜,已过了几个小时,这时当然已经睡下了;所以下面的发展,他没有参与其间,而是隔门听出来的。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两句,表现了人民长期以来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即使到了深夜,仍然寝不安席,一听到门外有了响动,就知道县吏又来捉人,老翁立刻逾墙逃走,由老妇开门周旋。

从吏呼一何怒至犹得备晨炊这十六句,可看作第二段。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极其概括、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尖锐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了强烈的对照;两个状语一何,加重了感情色彩,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叫嚣隳突的横蛮气势,并为老妇以下的诉说制造出悲愤的气氛。矛盾的两方面,具有主与从、因与果的关系。妇啼一何苦,是吏呼一何怒逼出来的。下面,人不再写吏呼,全力写妇啼,而吏呼自见。听妇前致词承上启下。那听是人在听,那致词是老妇苦啼着回答县吏的怒呼。写致词内容的十三句,多次换韵,明显地表现出多次转折,暗示了县吏的多次怒呼、逼问。读这十三句的时候,千万别以为这是老妇一口气说下去的,而县吏则在那里洗耳恭听。实际上,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不仅发生在事件的开头,而且持续到事件的结尾。从三男邺城戍到死者长已矣,是第一次转折。可以想见,这是针对县吏的第一次逼问诉苦的。在这以前,人已用有吏夜捉人一句写出了县吏的猛虎攫人之势。等到老妇出门看,便扑了进来,贼眼四处搜索,却找不到一个男人,扑了个空。于是怒吼道:你家的男人都到哪儿去了?快交出来!老妇泣诉说:三个儿子都当兵守邺城去了。一个儿子刚刚捎来,信中说,另外两个儿子已经牺牲了!泣诉的时候,也许县吏不相信,还拿出信来交县吏看。总之,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处境是够使人同情的,她很以此博得县吏的同情,高抬贵手。不料县吏又大发雷霆:难道你家里再没有别人了?快交出来!她只得针对这一点诉苦: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这两句,也许不是一口气说下去的,因为更无人与下面的回答发生了明显的矛盾。合理的解释是:老妇先说了一句:家里再没人了!而在这当儿,被儿媳妇抱在怀里躲到什么地方的小孙子,受了怒吼声的惊吓,哭了起来,掩口也不顶用。于是县吏抓到了把柄,威逼道:你竟敢撒谎!不是有个哭吗?老妇不得已,这才说:只有个孙子啊!还**呢,小得很!吃谁的奶?总有个母亲吧!还不把她交出来!老妇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她只得硬着头皮解释:孙儿是有个母亲,她的在邺城战*,因为要奶孩子,没有改嫁。可怜她衣服破破烂烂,怎么见人呀!还是行行好吧!但县吏仍不肯罢手。老妇生怕守寡的儿媳被抓,饿死孙子,只好挺身而出: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老妇的致词,到此结束,表明县吏勉强同意,不再怒吼了。

最后一段虽然只有四句,却照应开头,涉及所有人物,写出了事件的结局和作者的感受。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表明老妇已被抓走,走时低声哭泣,越走越远,便听不到哭声了。夜久二字,反映了老妇一再哭诉、县吏百般威逼的漫长过程。如闻二字,一方面表现了儿媳妇因丈夫战死、婆婆被捉而泣不成声,另一方面也显示出人以关切的心情倾耳细听,通夜未能入睡。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两句,收尽全篇,于叙事中含无限深情。前一天傍晚投宿之时,老翁、老妇双双迎接人,而时隔一夜,老妇被捉走,儿媳妇泣不成声,只能与逃走归来的老翁作别了。老翁的心情怎样,人作何感想,这些都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

4、《木兰辞》七年级语文下册

[ 南北朝 ] 南北无名

j ī j ī f ù j ī j ī mù l á ndā nɡhù zhī

唧 唧复 唧 唧 ,木 兰 当 户 织 。

bù wé n j ī zhù shē nɡ wéi wén nǚ t à n x ī

不 闻机杼 声 ,唯 闻女 叹息 。

wèn nǚ hé suǒ s ī wè n nǚ hé suǒ yì

问女何所 思 ,问 女何所 忆 。

nǚ y ì wú suǒ s ī nǚ yì wú suǒ yì

女亦无 所 思 ,女 亦无所 忆 。

zuó y è ji à nj ū nti ē kè há n dà di ǎ nbī nɡ

昨夜 见 军 帖 ,可 汗大 点 兵 ,

j ū nshū shí èr ju à n ju à nju àny ǒ u y é mí nɡ

军 书十 二 卷 , 卷 卷 有 爷 名 。

ā y é wú dà é r mù l án wú zhǎnɡxi ō nɡ

阿爷无 大儿 ,木 兰 无 长 兄 ,

yu à nwé i shì ā n mǎ có nɡcǐ t ì y é zhē nɡ

愿 为 市鞍 马 , 从 此 替爷 征 。

dō nɡsh ìmǎ i j ù n mǎ x ī sh ìmǎ i ā n ji ā n

东 市买骏 马 ,西 市 买鞍 鞯 ,

ná nshì mǎ i pè i t ó u běi sh ìmǎ i zhǎ nɡbi ā n

南市买 辔头 ,北市 买 长 鞭 。

dàn c í y é ni á nɡqù mù sù huá nɡhé bi ān

旦 辞爷 娘 去 ,暮 宿 黄 河 边 。

bù wé n yé ni á nɡhuàn nǚ shē nɡ dà nwé nhuá nɡhé li úshu ǐ mínɡji à n

不 闻爷 娘 唤 女 声 ,但 闻 黄 河 流 水 鸣 溅

ji à n

溅 。

dà n c í huá nɡhé qù mù zh ìhē i sh ānt ó u

旦辞 黄 河去 ,暮 至黑 山 头 。

bù wén y é ni ánɡhuà n nǚ sh ēnɡ dànwényànshā n hú qí mínɡji ūji ū

不 闻爷 娘 唤 女 声 ,但 闻燕 山 胡骑 鸣 啾啾 。

wà n l ǐ f ù r ó nɡj ī ɡuā nshān dù ru òf ē i

万里赴 戎 机 , 关 山 度若 飞 。

shu ò qì chuá nj ī ntu ò há nɡuānɡzhà oti ě yī

朔 气 传 金柝 ,寒 光 照 铁衣 。

ji ānɡj ū nbǎ i zhà n s ǐ zhuà nɡshìshí ni á nɡuī

将 军百 战 死 , 壮 士十 年 归 。

ɡuī l ái ji à nti ā n z ǐ ti ā n z ǐ zu òmí nɡt á nɡ

归来 见 天 子 , 天 子坐 明 堂 。

cè x ūnsh í è r zhu ǎ n shǎ nɡc ì bǎ i qi ānqi ánɡ

策 勋十 二 转 , 赐 百 千 强 。

kè há nwè nsuǒ yù mù l á n bú y ònɡshà nɡshū l á nɡ

可汗 问所 欲 ,木兰不 用 尚 书 郎 ,

yuà nchíqi ā n l ǐ zú sò nɡé r há i ɡùxi ā nɡ

愿 驰 千 里 足 , 送 儿还故 乡 。

y é ni á nɡwé n nǚ l á i chū ɡuōxi ā nɡf ú ji ā nɡ

爷 娘 闻女来 ,出 郭 相 扶 将 。

ā z ǐ wé nmèi l ái dānɡhù l ǐ hónɡzhuā nɡ

阿姊 闻妹 来 , 当 户 理 红 妆 。

xi ǎ o dì wé n z ǐ l á i mó dā ohuò huò xi à nɡzhū yá nɡ

小 弟 闻姊来 ,磨 刀霍霍 向 猪 羊 。

kā i wǒ dōnɡɡémé n zu ò wǒ x ī ɡéchuá nɡ

开 我 东 阁 门,坐 我西 阁 床 。

tu ō wǒ zhà nsh ípá o zhù wǒ ji ù shíchá nɡ

脱我 战 时袍 ,著 我 旧时 裳 。

dānɡchuā nɡl ǐ y únbìn duìj ì nɡti ēhuāhuánɡ

当 窗 理云鬓 ,对 镜 帖花 黄 。

chūmé nkà nhuǒ bà n huǒ bà nji ēj īnɡmá nɡ

出 门看火 伴 ,火 伴 皆 惊 忙 。

t ó nɡhá nɡsh í è r ni án bù zh ī mù l á nsh ì nǚ l á nɡ

同 行 十二 年 ,不 知木兰 是女 郎 。

xi ó nɡt ù ji ǎo pū shu ò c í t ù y ǎn mí l í

雄 兔 脚 扑 朔 ,雌 兔眼迷 离 。

shuā nɡt ù bà nɡdì zǒ u ā n né nɡbi àn wǒ sh ìxi ónɡcí

双 兔 傍 地 走 ,安 能 辨 我是 雄 雌 。

北朝乐府民歌 《木兰》是我国歌中脍炙人口的著名篇。

它叙述的是女英雄木兰代父从军,经过浴血奋战,立下赫赫战功,最

终辞官还乡与家人团聚的故事。 作者将女主人公放在北方少数民族之

间的一场战争的背景中加以刻划。 作者的创作意图不在于对这场战争

本身作全方位的描述, 而只是将它作为抒写一种思想认识的媒介。 因

而整首作在时间上有大跨度, 在地点上有大转移, 在人物上有大变

换,大场面上有大铺叙。作对木兰从军的缘由、准备、战地的艰辛

生活以及立功回朝、自请还乡等情节,都有简洁而必要的描述。作者

借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表达出对代妇女潜在智慧与卓越才能的充

分肯定,对代妇女在获得与男子同等条件下能够发挥出杰出的聪明

才智,立下卓越功勋表示极大的欣喜与敬佩。为突出创作主旨,

大量使用排比句, 以风趣的铺叙渲染出或紧张或热烈的场面气氛, 还

特别注意句子的押韵、对偶句的使用,使得句流丽,音韵铿锵,

风明朗生动, 质朴刚健。 这样作以轻快明朗的刚健笔调刻划出木兰

有血有肉、 光彩照人的女中豪杰形象, 流露出作者的喜悦心情与激情

作以木兰的停机“叹息”引出“可汗大点兵”的事由。“昨夜

见军帖,可汗大点,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极写国家局势之严

峻,前线形势之吃紧,急需补充大量兵员。可是家庭的现状却是“阿

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让年迈的“阿爷”走上惨烈撕杀的战场,

木兰实在不放心也不忍心, 可家中实在没有能够顶替 “阿爷”的男儿,

怎不叫人烦恼?“可汗大点兵”的背景为木兰代父从军、发挥其潜在

智慧与才能提供了契机。可是,在“男治乎外,女治乎内”的*礼

法约束下, 妇女是不能随便在外抛头露面的。 女扮男装代父从军非一

般女子所能为,更非一般女子所敢为。它需要非凡的胆识与勇气。在

国家安危面前,木兰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毅然作出抉择: “愿

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在沉重的“叹息”中作出这一决定,既表

现出木兰孝顺父母、关心体贴年迈的“阿爷”的儿女柔情,又昭示出

木兰深明大义、顾全国家大局、敢于浴血卫国的赤子情怀。作者对女

主人公这种在国家、 民族面临危急存亡的紧要时刻敢于挺身而出、 驰

骋沙场的英勇行为是由衷赞的, 因而以欢快的笔调, 整齐的排比句

将木兰“替爷征”的准备工作写得紧张急切而井然有序: “东市买骏

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这里既渲染出家庭气

氛的紧张热烈,也写出了木兰的义无反顾与内心的激动喜悦。 “旦辞

爷娘去,暮宿黄河边……旦辞爷娘去, 暮至黑山头……” 的排比句式,

极写征途的遥远、 军情的紧急、 行军的匆忙神速; “不闻爷娘唤女声,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

啾……” 的反复咏叹, 则是真切刻划木兰在生活的骤然变化中产生的

微妙心理。这里既有她热血沸腾、气概豪迈的一面,渴奔赴沙场,

杀敌卫国,也有她紧张担忧、 思亲恋家的一面, 她毕竟还是闺中少女,

未曾远出家门,更兼这次代父从军是隐匿了女儿身份、有违于“女治

乎内”的社会礼法。作者细腻地刻划木兰这种特定情境下的微妙、复

杂的心理活动,能够真实而立体地再现木兰形象,丰富其英雄性格。

木兰倘若就此打退堂鼓, 溜之大吉,本是符合当时社会的正统要求的,

只会受到称赞,而不会遭责难。但木兰开弓没有回头箭: “万里赴戎

机,关山度若飞”,她抓住这次能与男子一样显示自己身手的难得机

遇,以矫健豪迈气概奔赴战场, 将一显自己女儿身手的可能真正变成

现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是作者特意为历经漫长边地生

活的女英雄留下的一幅星夜巡逻的剪影, 其中倾注着作者对这位浴血

卫国的巾帼英雄的无限敬意。 在纷飞战火中, 木兰与她的男性伙伴们

一道守边御敌,冲锋陷阵, 经受了各种摔打锤炼,她的潜在智慧与作

战才能也因此得以充分展示和发挥。“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漫漫征战中木兰立下赫赫战功, 终于凯旋受到天子隆重接见。 这是她

以 “男儿”身份受到天子特别的重视、 识与嘉奖, 倘若她的 “女儿”

身份能够公开的话, 不知人们对立下如此卓越战功的她会怎样刮目下

待。只可惜当时的木兰绝不能公开自己的身份。

木兰最终 “不用尚书郎”,是因为她自有秘密在, 确有难言之隐,

不能就官受禄。 天子不知底里, 木兰不便明说, 这是颇有戏剧意味的。

无论如何,立功回朝,受到天子的接见与奖,这本身便是当朝最高

统治者对这位巾帼英雄潜在智慧与才能的直接肯定。 木兰最终坦然辞

官谢,一心只想回归故里,依旧过自己朴实的农家女生活。踏上解

甲还乡道路是时势使然,别无选择,木兰及其家人对此有清醒认识,

因而无悔亦无怨。作者对此结局也无异议,所以满怀喜悦之情,着意

描写木兰与家人团聚的动人场面。这里既有家中爷娘“相扶将”、阿

姊“理红妆”、小弟“磨刀霍霍向猪羊”欢乐气氛的渲染,又有木兰

归家后喜不自禁地开东阁门、坐西阁床、著旧时裳、理云鬓、帖花黄

的激情流露,更有同伴“皆惊忙”的烘托。“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

是女郎”的伙伴们的“惊忙”更增添了故事的戏剧性。伙伴们的“惊

忙”既是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那么长时间而未被发现破绽的谨

慎、机敏的惊奇, 也是对木兰敢于代父从军的过人胆识与无畏勇气的

钦佩,更是对女儿身的木兰在漫长征战生涯中表现出来的杰出智慧、

非凡身手、卓越才能的由衷赞叹。

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叙写完了,作者还沉浸在极大的喜悦之中,

木兰代父从军的经历点燃了作者的思想火花,激荡着作者敏锐的心

灵,他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在作最后以兔子同跑,难辨雄雌的奇

妙比喻,鲜明而形象地揭示其创作主旨: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这一妙趣横生的比喻令人玩味不尽。

木兰在国家、民族面临危急存亡的非常时期,在“阿爷无大儿,木兰

无长兄”的特殊情况下,秘密从军,这一偶然的机遇使她与男儿们一

道浴血沙场, 杀敌卫国, 使她发挥了自己作为普通妇女潜在的智慧和

才能。作者由此欣喜地认识到只要为普通妇女提供能与男子一样拥有

施展才能的平等机会, 她们绝不会差到哪里去! 因为妇女们本来就富

有聪明智慧与杰出才能! 尽管作者还未能象明朝末年的人那样用 “海

内灵秀或不钟男子而钟女子” 明确大胆地说出来, 但作者确实借木兰

代父从军的故事充满激情地为代妇女的潜在智慧与卓越才能唱出

了一曲动人的赞歌。

点击查看更多王维《新晴野望》古诗赏析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aiwenba.com/articles/44230.html

热门阅读

  1. 园际教研活动开展实践与启发的论文
  2. 个人自荐书范文400字
  3. 《芭比之奇幻日记》相关内容
  4. 插肩而过爱情诗歌
  5. 国庆节的四字祝福
  6. 有关带梦字的古诗句
  7. 我还年轻我渴望上路励志散文
  8. 小学语文四年级《三味书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9. 微电影《因缘》剧本
  10. 2016大学生实训心得体会
  11. 关于《旅鼠之谜》优秀的教学设计
  12. 中学生感恩母亲节作文650字
  13. 满月的祝福语
  14. 家长会数学教师发言稿怎么写
  15. 公司董事长春节晚会演讲稿范文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