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诗词原文及译文

发布时间: 2025-07-28 13:53:42

虞美人诗词原文及译文

虞美人〔南唐〕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一年一度的春花秋月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往事又知道有多少!小楼上昨天夜里又刮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承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

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只是所怀念的人已衰老。若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这不尽的滔滔春水滚滚东流。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意思:若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这不尽的滔滔春水滚滚东流。

愁,是一种抽象的感情,李煜以实拟虚,把难见的情变作了可视的物,使人可以切实感受。江河之大莫过于长江,南唐都城南京又紧靠长江,所以亡国之君李煜用长江之水喻思念故国之痛,寓意深刻,给人印象强烈。“一江”,有盈满之意,春天冰化雪消,江河水量最大,以“春水”喻愁,更是浩荡不息。一江春水东流,前浪后浪层层叠叠,犹如新愁压旧愁,无休无止。李煜的愁不是缠绵的爱情相思之苦,而是社稷倾覆的家国之恨,因之用气势磅礴的一江春水作比更为恰当,有一种与天地山河同在的厚重感。

拓展阅读

1、古拼音版《逢雪宿芙蓉山主赏析

这首用极其凝炼的笔,描画出一幅以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风雪归为素材的寒山夜宿图。是按时间顺序写下来的。下面是本站分享的古拼音版《逢雪宿芙蓉山主赏析。**参考!


【作者】刘长卿 【朝代】唐


rì mù cāng shān yuǎn , tiān hán bái wū pín 。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chái mén wén quǎn fèi , fēng xuě yè guī rén 。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



暮色降山苍茫愈觉路途远,天寒冷茅草屋显得更贫困。


柴门外忽传来犬吠声声,风雪夜回宿家的家回来了。



这首用极其凝炼的笔,描画出一幅以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风雪归为素材的寒山夜宿图。是按时间顺序写下来的。首句写旅客薄暮在山路上行进时所感,次句写到达投宿家时所见,后两句写入夜后在投宿家所闻。每句都构成一个独立的画面,而又彼此连属。中有画,画外见情。


的开端,以“日暮苍山远”五个字勾画出一个暮色苍茫、山路漫长的画面。句中并没有明写物,直抒情思,但其呼之欲出,其情浮现纸上。这里,点活画面、托出境的是一个“远”字,从这一个字可以推知有行在暮色来临的山路上行进时的孤寂劳顿的旅况和急于投宿的心情。接下来,的次句使读者的视线跟随这位行,沿着这条山路投向借宿家。“天寒白屋贫”是对这户家的写照;而一个“贫”字,应当是从遥遥望见茅屋到叩门入室后形成的印象。上句在“苍山远”前先写“日暮”,这句则在“白屋贫”前先写“天寒”,都是增多句层次、加重句分量的写法。漫长的山路,本来已经使感到行程遥远,又眼看日暮,就更觉得遥远;简陋的茅屋,本来已经使感到境况贫穷,再时逢寒冬,就更显出贫穷。而联系上下句看,这一句里的“天寒”两字,还有其承上启下作用。承上,是进一步渲染日暮路遥的行色;启下,是作为夜来风雪的伏笔。


这前两句,合起来只用了十个字,已经把山行和投宿的情景写得神完气足了。后两句“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写的是借宿山家以后的事。在用字上,“柴门”上承“白屋”,“风雪”遥承“天寒”,而“夜”则与“日暮”衔接。这样,从整首来说,虽然下半首另外开辟了一个境,却又与上半首紧紧相扣。但这里,在承接中又有跳越。看来,“闻犬吠”既在夜间,山行劳累的旅多半已经就寝;而从暮色苍茫到黑夜来临,从寒气侵到风雪交作,从进入茅屋到安顿就寝,中间有一段时间,也应当有一些可以描写的事物,可是笔跳过了这段时间,略去了一些情节,即使篇显得格外精炼,也使承接显得更加紧凑。在取舍之间是费了一番斟酌的。如果不下这番剪裁的功夫,也许下半首应当进一步描写借宿家境况的萧条,写山居的荒凉和环境的静寂,或写夜间风雪的来临,再不然,也可以写自己的孤寂旅况和投宿后静夜所思。但撇开这些不去写,出意外地展现了一个在万籁俱寂中忽见喧闹的犬吠归的场面。这就在尺幅中显示变化,给以平地上突现奇峰之感。


就写作角度而言,前半首是从所见之景着墨,后半首则是从所闻之声下笔的。因为,既然夜已来临,已就寝,就不可能再写所见,只可能写所闻了。“柴门”句写的应是黑夜中、卧榻上听到的院内动静:“风雪”句应也不是眼见,而是耳闻,是因听到各种声音而知道风雪中有归来。这里,只写“闻犬吠”,可能因为这是最先打破静夜之声,也是最先入耳之声,而实际听到的当然不只是犬吠声,应当还有风雪声、叩门声、柴门启闭声、家回答声,等等。这些声音交织成一片,尽管借宿之不在院内,未曾目睹,但从这一片嘈杂的声音足以构想出一幅风雪归的画面。


纯用白描手法,语言朴实无华,格调清雅淡静,却具有悠远的意境与无穷的韵味。

扩展阅读:刘长卿(唐德宗时期随州刺史)


刘长卿(709—789),字房,汉族,宣城(今属安徽),唐代。后迁居洛阳,河间(今属河北)为其郡望。唐玄宗天宝年间进士。肃宗至德中官*御史,苏州长洲县尉,代宗大历中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又被诬再贬睦州司马。因刚而犯上,两度迁谪。德宗建中年间,官终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


刘长卿生卒年未确论,各名家说法相差甚远,争议十分激烈,一般认为生于公元709-725年间,逝于786-790年间。刘长卿工于,长于五言,自称“五言长城”。《**坛秘语》有谓:刘长卿最得**之兴,专主情景,刘长卿的名作《逢雪宿芙蓉山主》入选中国全日制学校教材。

扩展阅读:物生平


刘长卿为年轻时在嵩山念书,742-746年(唐玄宗天宝)间登进士第。一说755年(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刘长卿可能才登进士第,但是还没有揭榜,便爆发安史之乱了。《新唐·艺志》中略有记载。其则驰名上元、宝应间。《新唐·秦系传》云:(秦系)与刘长卿善,以相赠答。权德舆曰:“刘长卿自以为五言长城,系用偏师攻之,虽老益壮。”所谓五言,当是指他的近体。当时或以钱(起)、郎、刘、李并称。他却说:“李嘉祐、郎士元焉得与予齐称也?”{见范摅《云溪友议》}可见其自负,也未免倨傲。他的多写幽寒孤寂之境,又善以描写荒村水乡,的如【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据傅璇琮先生(刘长卿事迹考辩)所考,刘长卿卒年当在德宗贞元二年至七年间。


756年,唐肃宗即位,刘长卿被任命到苏州下属的长洲县当县尉。不久被诬入狱,遇大赦获释。


758年(唐肃宗至德三年)正月,摄(代理)海盐令。


760年(上元元年)春,被贬为潘州南巴(今广东电白)尉,但刘长卿并未到南巴实际任职。


761年(上元二年)秋天,他又奉命回到苏州接受“重推”,旅居江浙。这时江南刚经历过刘展之乱,本来繁华富庶的吴郡一带变得破败萧条。


770年(唐代宗大历五年)以后,历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因为性格刚强,得罪了鄂岳观察使吴仲孺,被诬为贪赃,再次贬为睦州(今浙江淳安)司马。在睦州时期,与当时居处浙江的有广泛的接触,如皇甫冉、秦系、严维、章八元等都有酬答。


781年(唐德宗建中二年),又受任随州(今湖北随县)刺史。世称“刘随州”。


784年(兴元元年)和785年(贞元元年)间,淮西节度使*烈割据称王,与唐王朝军队在湖北一带激战,刘长卿即在此期间离开随州。


刘长卿离开随州后,大约流寓江州,晚岁入淮南节度使幕。约卒于788(唐贞元四年)前后。


刘长卿因官至随州刺史,亦称刘随州。宣城(今属安徽),郡望河间(今属河北)。祖籍宣城,郡望河间,后迁居洛阳。姚合《极玄集》卷下云刘长卿为“宣城”;又中唐林宝《元和姓纂》卷五分述诸郡刘姓云:“考功郎中刘庆约,宣州;孙长卿,随州刺史。”林宝稍早于姚合,所记一致,足消疑。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十九集类著录《刘随州集》十卷,并云:“唐随州刺史宣城刘长卿房撰”,当据林、姚二氏之说。然《新唐书·艺志》云称刘长卿为河间(今河北河间),《唐才子传》袭云:“河间”,又同卷李季兰条:“知河间刘长卿有阴重之疾”。河间大概指其郡望而言。[4]长卿一族,何时迁洛阳,殆不可考。观刘集,知洛阳故业萦怀于中,感情甚深,断非居日浅短者可比。刘长卿《旧唐书》、《新唐书》都没有传记,关于他的生卒年,一直未有确考。闻一多认为其生年为公元709年,傅璇琮认为是710年左右或725年左右,还有其它的说法。卒年,一般认为是在789至791年之间;也就是说,刘长卿经历了玄宗、肃宗、代宗和德宗四朝。

2、古拼音版《听弹琴》赏析

《听弹琴》是唐代刘长卿的作品。此前两句极写琴音的妙,营造高妙的音乐境界,表现弹琴高超的技艺;后两句是议论性抒情,慨叹世不爱高雅的古调,喻指世只知趋时随俗,表达了世无知音、孤芳自赏的感伤情怀,体现了不趋时俗的清高品格。全语言含蓄,境界清雅,巧用双关,意蕴深远。下面是本站分享的古拼音版《听弹琴》赏析。**参考!


líng líng qī sī shàng , jìng tīng sōng fēng hán 。


泠泠七丝上,静听松风寒。


gǔ diào suī zì ài , jīn rén duō bù tán 。


古调虽自爱,今多不弹。



七弦琴奏出清凉的曲调悠扬起伏,细细倾听就像那滚滚的松涛声。


我虽然非常喜爱这首古时的曲调,但如今们大多已不去弹奏了。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通过慨叹古调受冷遇,不为世看重,以抒发怀才不遇的悲愤之情,舒解世少知音的遗憾。全意境清雅,志趣高洁,语言含蓄,一语双关,弥漫于字里行间的寂寞情怀感肺腑。


前两句写听弹琴,突出一个“听”字。开头用“泠泠”来形容琴弦弹奏时声音清越、悠扬,这是初听。继而当聚精会神、全神贯注地“静听”之后,便觉琴音逐渐转为清幽、凄清,有如天风入松之势,引导读者似乎也与作者一同领悟听琴的妙趣,一同进入音乐的妙境界,一同获得的艺术享受。恰好琴曲中有《风入松》曲,语意双关,极为自然。“寒”,并非松风吹带来的寒气,而是听琴者或弹琴者“神与物游”,进入音乐妙境的一种特殊感受。这两句极写琴音之妙,实为下“今多不弹”作铺垫。


如果说前两句是描写音乐的境界,那么后两句就是议论性抒情,写由听弹琴所引起的感慨,点明主旨。“古调虽自爱”的“虽”字转折,从对琴声的赞进入对时尚的感慨。“今多不弹”的“多”字反衬出琴客知音者的稀少。这两句有两层意思,其一是在现实生活中音乐正在变革,唐与周围少数民族化交流频繁,少数民族的音乐传入内地,曲调翻新,对中国传统的民族音乐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当时“燕乐”已成为风行一时的新声,颇受听众的欣赏和欢迎,也是令爱弹的曲调。乐器则以西域传入的琵琶为主。至于七弦琴的古调虽然高雅肃穆,毕竟是阳春白雪,曲高和寡,今多不弹了。其二是刘长卿通过对琴音的赞赏,古调的自爱和今的不弹,抒发自己的身世之感,时风之叹。“长卿清才冠世,颇凌浮俗,性刚,多忤权门,故两遭迁斥,悉冤之。——其自赋伤而不怨,足以发挥风雅。”(《唐才子传》)可见刘长卿处在中唐社会,对世风不古,竞趋时尚,是深有感慨的。自己怀瑾握瑜,抱贞守朴,却怀才不遇,深感知音稀少,无赏识,正如同古调高雅,却不被欣赏,多不弹一样。有就以此二句谓今好趋时尚不弹古调,意在表现作者的不合时宜。从刘长卿的作品中,的确可见他有一肚皮不合时宜和一种与流俗落落寡合的情调。他的《幽琴》(《杂咏八首上礼部李侍郎》之一)曰:“月色满轩白,琴声宜夜阑。飗飗青丝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多不弹。向君投此曲,所贵知音难。”其中四句就是这首听琴绝句。“所贵知音难”也正是的题旨之所在。此咏听琴,其实是借此寄托一种孤芳自赏、不苟流俗的情操。


从对琴声的赞,转而对时尚慨叹,流露出孤高自赏,不同凡俗,稀有知音的情操。刘长卿才华卓绝,却因诬陷等数遭贬谪。虽牢**满腹,但对高洁的坚持使他不能与流俗相合,与众为伍。这首贯穿了他对于高雅、高尚、高洁的赞,抒发了他对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坚持以坚持背后的遗憾与清寂。


扩展阅读:刘长卿物生平介绍


刘长卿生卒年未确论,各名家说法相差甚远,争议十分激烈,一般认为生于公元709-725年间,逝于786-790年年间。刘长卿工于,长于五言,自称"五言长城"。《**坛秘语》有谓:刘长卿最得**之兴,专主情景,刘长卿的名作《逢雪宿芙蓉山主》入选中国全日制学校教材。


756年,唐肃宗即位,刘长卿被任命到苏州下属的长洲县当县尉。不久被诬入狱,遇大赦获释。


758年(唐肃宗至德三年)正月,摄(代理)海盐令。


760年(上元元年)春,被贬为潘州南巴(今广东电白)尉,但刘长卿并未到南巴实际任职。


761年(上元二年)秋天,他又奉命回到苏州接受"重推",旅居江浙。这时江南刚经历过刘展之乱,本来繁华富庶的吴郡一带变得破败萧条。


770年(唐代宗大历五年)以后,历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因为性格刚强,得罪了鄂岳观察使吴仲孺,被诬为贪赃,再次贬为睦州(今浙江淳安)司马。在睦州时期,与当时居处浙江的有广泛的接触,如皇甫冉、秦系、严维、章八元等都有酬答。


781年(唐德宗建中二年),又受任随州(今湖北随县)刺史。世称"刘随州"。


784年(兴元元年)和785年(贞元元年)间,淮西节度使*烈割据称王,与唐王朝军队在湖北一带激战,刘长卿即在此期间离开随州。


刘长卿离开随州后,大约流寓江州,晚岁入淮南节度使幕。约卒于788(唐贞元四年)前后。


刘长卿因官至随州刺史,亦称刘随州。宣城(今属安徽),郡望河间(今属河北)。祖籍宣城,郡望河间,后迁居洛阳。姚合《极玄集》卷下云刘长卿为"宣城";又中唐林宝《元和姓纂》卷五分述诸郡刘姓云:"考功郎中刘庆约,宣州;孙长卿,随州刺史。"林宝稍早于姚合,所记一致,足消疑。


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十九集类著录《刘随州集》十卷,并云:"唐随州刺史宣城刘长卿房撰",当据林、姚二氏之说。然《新唐书·艺志》云称刘长卿为河间(今河北河间),《唐才子传》袭云:"河间",又同卷李季兰条:"知河间刘长卿有阴重之疾"。


河间大概指其郡望而言。长卿一族,何时迁洛阳,殆不可考。观刘集,知洛阳故业萦怀于中,感情甚深,断非居日浅短者可比。刘长卿《旧唐书》、《新唐书》都没有传记,关于他的生卒年,一直未有确考。闻一多认为其生年为公元709年,傅璇琮认为是710年左右或725年左右,还有其它的说法。卒年,一般认为是在789至791年之间;也就是说,刘长卿经历了玄宗、肃宗、代宗和德宗四朝。

3、春日、翻赏析

西园一曲艳阳歌,扰扰车尘负薜萝。

自欲放怀犹未得,不知经世竟如何?

夜闻猛雨判花尽,寒恋重衾觉梦多。

钓渚别来应更好,春风还为起微波。

在西园听一曲艳阳之歌,京城扰扰车尘让深负隐逸之志。

虽然想要放宽心怀但难以遂愿,而经世的愿望也不知究竟能否实现。

听到夜雨强劲而势猛,预示且判定着花残落尽,春夜寒冷夜晚更长,贪恋重衾觉得梦多。

想别后钓渚春色应该比以前更好,春风在水面吹起微波。

注释

西园:泛指,未必与曹植兄弟邺中诸子同游之“西园”。

艳阳歌:犹《阳春》曲。一说泛指春之歌。

薜萝:薜荔和女萝,喻指隐士之服。负薜萝,即怀有隐逸之志。

放怀:开怀,放宽心怀。

经世:治理国事。

判:判断,断定。俗作“拚”。

衾:被子。一作“裘”。

钓渚:当指作者鄠杜郊居旁的垂钓处。

创作背景

为作者于春日艳阳之候,有感于自己仕隐两失而抒写苦闷之作。其具体创作年份难以考证。

于三春时节,闻西园艳阳之歌,深感春光烂漫,当尽情享受,奈己则困居长安,目睹车尘扰扰,深有负于夙昔隐遁山林之志。虽自欲放宽心怀,不计名利得失,然犹未能;而经世之志愿固不知究竟能否实现。三四句一纵一收,一宕一抑,极有笔意、情致。五六句写春夜闻猛雨,判定 www.niu ** bb.net花已凋尽,春寒夜长,恋重衾而梦多,系写困居长安之苦闷无聊意绪。尾联“钓渚”应首联“薜萝”,暗用东汉初期隐士严子陵隐居垂钓于浙江省富春山七里濑事。钓渚春好,风起微波,固不如归隐鄠郊旧墅(温庭筠故宅)也。语淡荡而有致。此纯用白描,转折如意,风格类似义山之《即日》(一岁林花即日休),见温不仅有秾艳一格。

认为“西园一曲艳阳歌”于此中未必是歌颂阳春时节之好。“艳阳”一诚有歌颂明媚春天之意,然而细味此处之“艳阳”,似给一种燥热烦愁之感。于高照的艳阳之下,一般大概都是一副眯眼皱眉的表情,其实也是一种苦态。而与下句“扰扰车尘”连看,则正符合温庭筠此时烦躁又无奈的情绪。再观末句,俨然一幅云淡水清、宁静致远的画卷,大概这才是温庭筠所向往的隐逸之境,而西园艳阳春景恐未必是。

点击查看更多虞美人诗词原文及译文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aiwenba.com/articles/44730.html

热门阅读

  1. 工作自我评价
  2. 火车上的三字经百姓故事
  3. 神话的宫殿散文
  4. 秋天的祝福语
  5. 小猪的开学第一天童话故事
  6. 毕业生祝福教师节日快乐的句子
  7. 幼儿园托班游戏计划
  8. 醉过才知酒浓爱过方知情重经典散文
  9. 《开学第一课》的三年级观后感范文
  10. 创办公司的总结心得
  11. 201年励志中考祝福语
  12. 真诚温馨的生日祝福短信
  13. 年味初中优秀作文00字
  14. 《瞧这一家子》说课稿范文
  15. 开学第一课小学生观后感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