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诗人苏轼记承天寺夜游有感
偶然又读到《记承天寺夜游》, 我们在专注于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语法的年级遇到了这篇文言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这段现在看来浅显易懂,毫不造作。
那时候我们更多的分析下面这些内容,“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我们分析过写作手法比喻,苏轼把月光比作积水,把水草比作竹柏的影子(抱歉,好久不接触文言文,我没有翻译出形容词)。我们分析过写作动静结合、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我们分析过思想感情,替苏轼嘲讽过那些非“闲人”。
我们是有学习任务的,我们需要通过翻译得分,我们需要通过词意选择正确选项。这没毛病,只是很遗憾自己没能好好体会很多标准答案之外的内容。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我又重复了一遍这段,我发誓我没有在凑字数,我只是为苏轼开心。这件事情是这样的,苏轼他觉得月亮很漂亮,呀,好想和人一起分享阿,那就去承天寺找张怀民吧,正好张怀民没有睡呢,哈哈那一起散步赏月咯,真的好开心。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夜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住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读后,仔细品味,眼前似有潺潺流水淌过卵石,弹出一支清新的曲调,给人以无限美的享受。回神凝思良久,才渐渐领悟。文中的场景写的很美,让你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月光,庭院,竹子,柏树。都是衬托出美的,也讲了作者和张怀民的友情等等。全文写得很美。让很多读者都想去承天寺一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明。亦末寝,相于步于中庭。庭下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此文系苏轼写的一篇短小的游记,全文虽短,不过区区百余字,然而却意境异常优美。在深秋的夜里,作者夜不能寐,与好友在承天寺的院子里散步,月光透过竹柏的叶子映射在地上,人就像在水中漫步一般,竹柏的影子就像水中的水藻一样在浮动......令人浮想联翩,我想,如果生活在都市森林中的我们有一天也能像苏轼一样抛弃尘世间的喧嚣,与一两个知心好友静静地在深秋的月光下漫步,收获早已失去的那份自由。我们的心灵也必将得到莫大的安慰与满足。
微弱的星光,皎洁的明月,浩瀚的夜空,沉睡的古寺 ……
创造晨曦是为了人们苏醒,创造黄昏是为了酝酿睡意,创造夜晚是为了入睡安眠。那一夜,最无法入眠的,莫过于心中无比怅然的的苏轼罢!
繁星点点,皓月当空,解衣欲睡之时,偶然察觉那悄然入户的月光。它幽幽地倾泻,淡淡的洒在地上、案上,就如镀上了一层银辉,闪闪发亮。那轻柔的月光竟让人欣喜,如此良辰美景,苏轼便顿无了睡意,决定徒步而行,以解心中烦闷。
约上一同被贬官的张怀民,两人漫步庭院中。庭中之景迷人至极,他们不禁停下脚步,用心观赏。举目望去,柔和的月光洒满院落,就犹如积水充斥着,清澈透明。整个大地沉浸在这柔美的月光之中,淹没在宁静之夜情意绵绵的魅力里。远处,夜莺在不断地歌唱,撩人思索引人入梦,那轻柔颤抖的歌声似乎是专为难以入睡之人而发的,更增添了月光撩人的魅力。近处的池塘,它的周围与上空笼罩着一片薄薄的水汽,一片白色的轻雾,经月光一照,愈发觉得如仙境一样美,而青蛙也一刻不停地将它们短促而铿锵的鼓噪声投向夜空。池中,原以为那是交缠在一起的水草,仔细一看,不曾想到竟是月下柏树的影子,树影婆娑,冷月静照,这注定是是凄清的夜。
被贬的痛苦,失落的惆怅,久久难以释怀。如此美景,忙碌之人定然是欣赏不到的,而只有闲暇之人才会细细观赏,苏轼与张怀民正是那因贬而闲的人,因此,他们怎能错过?而两个“闲人”能有“闲情”来欣赏大自然的美妙景色,这是幸呢,还是不幸呢?
虽说遇挫被贬,但如此佳境,有心之人将它欣赏,无心之人忽而略之,受伤的心灵应由这纯净空灵的月色来慰藉。远离职场、*的争斗与喧嚣,静下心来享受身边的美才是真。既然不能摆脱,那就回避走开,让疲惫的心灵憩息,等一切浮尘沉寂下来,正义之光必将照亮大地。
苏轼和怀民意欲在这清静之夜寻求解脱,慰藉伤痛的心灵,追求纯净的世界。而幽幽的月光静静的月夜能让他们如愿吗?
拓展阅读
1、记承天寺夜游训练题
《记承天寺夜游》结尾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怎样理解作者这种心情?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 月色入户( )
2. 解衣欲睡,欣然起行( )( )
3. 念无与为乐者( )( )
4. 怀民亦未寝( )
5. 相与步于中庭( )
6. 盖竹柏影也( )
7.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
二、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三、按原文填空。
1.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记承天寺夜游》)
2.何处无月?何处无竹柏?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者耳。(《记承天寺夜游》)
四、整体感知。
1.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分别是什么?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写月色?
写月语句:
描写方法:
2.你认为文中的“闲人”有哪些含义?
3..篇末的议论分别表露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或感情?
答案:
一、
1.窗户 2.脱 高兴(兴奋)的样子 3.想、考虑 4.睡觉 5.同时、一起 6原来 7.时间多余 有闲情逸趣的人
二、1.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就同他)一起在庭院里散步。
2.庭院地面的积水像天空一样清澈透明,积水中似乎有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在月光照耀下)投下的影子啊!
3.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有闲情逸趣的人罢了。
三、1.庭下如积水空明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
四、
1.(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⑵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通过比喻描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又通过竹柏的影子,间接地写出了月光的明亮。句中没有写“月 ”字,却无处不见皎洁的月光,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蔬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2.闲”字是本文的文眼,闲人是本文的点睛之笔。“闲人”,即清闲的人,这里并非是指闲极无聊、无所事事的人,而是包含着复杂的意味。首先,“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于写景记游之中)作者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闲适、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语句中
3.表现出作者面对挫折豪放旷达的人生态度,也隐含着被贬后内心的悲凉与**。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闲适、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语句中。
【甲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文】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念(思念、想念)无与为乐者 水尤清冽(凉)
B.凄神(感到心情凄凉)寒骨 乃记之而去(离开)
C.相与(互相)步于中庭 悄怆(忧伤的样子)幽邃
D.但少闲(清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盖(盖子)竹柏影也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潭中鱼可百许头 高可二黍许
B.如鸣珮环,心乐之 辍耕之垄上
C.全石以为底 以其境过清
D.乃记之而去 学而不思则罔
9.下列各项中,对文意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甲文以寥寥数语描绘了月夜小景,传达了作者的微妙心境,语言朴素而含有深长的意味。
B.柳宗元贬官后,为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不避幽远,伐竹取道,探山访水,写下了乙文。
C.乙文是按照游览的先后顺序,移步换景,抓住了小石潭的清幽、冷寂的特点来写的。
D.以上甲乙两篇文章都是作者被贬官后所写的借景抒情的文章,因此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完全相同的。
10.把下面两个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⑴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⑵乃入见。问:“何以战?”
【答案】
6.C(“智”应解为“以……为聪明”,即意动用法。)
7.B (A中“念”应理解为“考虑、想到”;C中“相与”应理解为“共同、一起”;D中的“盖”应理解为“原来是、大概是”。)
8.A(A的两个“可”都是“大约”之意;B的“之”分别是代词和动词;C的“以”分别是“用”和“因为”;D的“而”分别表示顺接和转折。)
9.D(D项中甲文表达的是乐观豁达,乙文则表达悲凉凄苦的思想感情。)
10.(1)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重点词语为:斗、蛇、明灭)(2)(曹刿)于是进宫拜见鲁庄公,问:“凭什么作战?”(重点句式:宾语前置,重点词语:乃、见、以)(每句2分,根据重点词语和句式考虑评分)
2、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读《西游记》有感900字
有人说,《西游记》既好读又难读。好读, 是因为它生动有趣,由一个个故事串联而成,与其他三本名著相比,无疑是最通俗易懂的;难读,是因为在生动的文字后面隐藏着作者的深意,唯有用心感受,方能领悟?
书中主要讲了唐僧一行师徒四人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取回真经的故事。
在《西游记》中,想必大家最喜欢的人物莫过于孙悟空吧。他神通广大,每次唐僧出事,都是他出力最多,功劳最大。可以说,如果没有孙悟空,恐怕唐僧连前几难都过不了,更不要说渡过八十一难取回真经了。
可我却要说一说唐僧。虽然他在大家看来只是一个凡人,而且他在取经过程中不知引起多少祸患。九九八十一难,多少难不是因为唐僧肉引起的?多少本可以避免的磨难,不是因为唐僧不听悟空的劝说而惹祸上身?在其他书中,都是老师本领高强,为爱徒操碎了心,可在《西游记》中却截然相反,在其中是孙悟空为了唐僧到处搬救兵,上跑九天,下寻地府。有时为了唐僧,连自己的脸面都顾不上。
虽然我们瞧不起唐僧,可我们却不得不承认,假如没有唐僧,取经就不可能完成。虽然唐僧没有法力,一遇到困难只会喊“悟空救我”,可是他却有一颗心,一颗不取真经誓不还的决心。也正是因为这颗心,唐僧才能在“四圣试禅心”中通过菩萨的考验,才能在女儿国的无数美女中不沾一点尘土,才能在凶险莫测的西天路上走出一条朝圣路。
假使唐僧有孙悟空那样难以伺候的脾气,恐怕第一难还没有经历就想回去了;假使唐僧像猪八戒那样懒惰好色,恐怕西游记就要另换人物了。如果说,孙悟空是四人的安全保障,那我想,唐僧恐怕就是四人的精神保障。大师兄负责保护团队不被敌人消灭,师父保障团队是一条心,保障团队目标始终一致,不会造成分化。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唐僧跟孙悟空一样重要,二者缺少任何一个,取经就都无法进行,猪八戒和沙僧也许可有可无,唐僧也*不能少。
在《西游记》中,如果说孙悟空是乐观主义的体现,是英雄的化身;那么,唐僧就是责任意识的体现,是普通人的典型代表。
如果说,取经就像这人生,那么要想走向成功,我们就必须向书中的角色学习。的确,现实生活中,我们很少有人能够拥有像孙悟空那样厉害的本领,能够上天入地无所不能,拥有着无人能比的先天优势;可是书中也为我们指出了另一条道路,我们可以像唐僧那样,虽没有一身本领,没有令人称羡的天赋,但却有着为理想付出一生的信念,有着向一个方向不断前进的毅力和勇气。
也许,我们成不了孙悟空,但我们却可以成为唐僧,用属于自己的方式,去创造自己的辉煌。
3、《记承天寺夜游》备课笔记
一、课文悟读
这是一篇以游记形式抒发“闲人”之“闲情”的散文小品,全文仅84字,却蕴涵深厚。夜间赏月,自然是别有一番情致,但不同的赏月者却有着不同的心理感受。本文以独到的手法表达了作者作为“闲人”独有的思想感情。文中的“闲”,决非清闲之“闲”,决非不理政事,而是作者对贬谪后担任闲职之身份的自嘲。对于一个胸怀大志却遭受打击的“闲人”来说,其抑郁和忧愤是不言而喻的。但作者并未因此而委靡,而是以乐观豁达的态度面对挫折,在美好的大自然中寄托“闲情”,因而才能在“月色人户”之时“欣然起行”,并找到志同道合的“为乐者”张怀民一同赏月。而也只有在这样的心境之中,看到的月景才能那样迷人。“空明”二字既是对如水的月光的描绘,也是这种“闲情”的写照,亦即作者旷达胸襟的体现。也正因为如此,作者才能发出“何夜五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的感叹。作者将这种超脱的情感融人记叙、描写之中,看似无情,却处处用情,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阅读此文,眼前犹如展开一幅笔墨淡雅的画卷。虽无雄阔的气势,却给人以清新、恬适的感受。
二、亮点探究
1.文中并未直接叙述作者与张怀民的友情,但字里行间却可以看出两个人的亲密无间。请找出相关的词语加以体会。
探究学习:
从文中“遂至承天寺”可看出他去“寻张怀民”的不假思索。而“怀民亦未寝”则显示出两个人“心有灵犀”。两个人的关系甚笃,通过“相与步于中庭”体现得极为充分。结尾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更是直接表明了作者与张怀民的志同道合。
2.作者虽贬谪黄州,成为担任闲职的“闲人”,但并未因此而消沉,依旧保持着旷达*襟。文中充分表达了这种“闲人”的“闲情”。作者是怎样流露出这种情感的?
探究学习:
文中开头写诱人的月色穿窗人户,勾起了作者赏月的情趣,“欣然”二字,写出了作者内心的喜悦和闲适的心境。接下来的景物描写把人带入空明澄澈、亦真亦幻、爽心悦目的境界,作者陶醉其中,愉悦之情溢于笔端。文章寓情于叙,融情于景,处处都能感受到作者乐在其中的闲情。
3.本文描写生动,比喻贴切,写庭中所见月景时全是用喻。请一一找出喻体,并认真体会。
探究学习:
文中写景只用了18个字,就创造出生动的意境。水、藻、荇、竹、柏全是比喻。先是明喻,“庭下如积水空明”,月光如水,本是人们用俗了的句子,而作者却能翻新意,将整座庭子注满了水。水本是无色之物,实有其物,看似却无,月光不正是如此吗?“空明”二字更是绝妙,用“空”去修饰一种色调,出奇制胜。第二句用借喻,以客代主,索性把庭中当作水中来比喻。说“藻荇交横”,给人如临水池之感,最后以“盖竹柏影也”点透真情。这样先客后主,明暗交替,使人自然而然地步人了一片皎洁、恬静的月色之中。
4.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相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探究学习:
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作者正是借“何夜”、“何处”句点明了这一真谛。这也正是作者能保持乐观进取精神的缘由。
4、2017年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课文下面注释:
1、选自《东坡志林》,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
2、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念,考虑,想到。
3、相与:共同、一起。
4、中庭:院里。
5、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6、但少闲人:只是缺少清闲的人。但,只是。闲人,清闲的人。
文后练习: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附加练习
1.本文选自《_______________》,我国民间有“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的说法,其中的“三父子”是本文的作者____________,其弟____________、其父_____________
2.阅读理解。
①作者在本文中描写月下空明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作者因景抒怀,表达复杂微妙感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品味文中加横线的句子,说说其中蕴涵着作者哪些复杂微妙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句中的“闲人”两字,你能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你对这句话有怎样的理解?
6.此文为作者遭贬之后所作,作者此时心情应抑郁才对,可作者却“欣然起行”,不但措绘了月景,还自诩“闲人”。对于作者这种做法,你怎样看待?结合实际谈谈。
7.在我国文学史上,有很多诗人对月有独特的感受,借月抒发自己的感情,请举出两个这样的例子,注明出处和作者。
8.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有“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感慨,请在文中找出与此意义相近的一句。(念无与为乐者。)
答案
1.东坡志林苏轼苏辙苏洵
2.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3.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一方面,作者慨叹知音难觅。另一方面,作者当时虽贬,心情抑郁,但仍不失进取心,借以美景来排遣抑郁之情。)
4.从“闲人”二字可看出作者用惋惜无人赏月来暗讽那些汲汲于富贵功名的世俗中人,同时也把自己*失意后的孤高情怀寄托其中,表现一种随缘自适,潇洒自如的人生态度。
5.明月是经常有的,美景也是经常在的,但人们的心情不同,欣赏景物的感受也不同,作者与张怀民当时都被贬官,有职无事,是个闲人,作者虽被贬,却能从随处可见的景物中,得到美的享受,并描绘如此充满诗情画意好文,表现出作者豁达宽广*襟。
6.作者此时心情虽抑郁,但作者的“欣然起行”“赏月”和自诩闲人,都是苦中作乐,用娱情于景来排遣抑郁。这种做法是值得称赞的,因为人不论遇到什么困难,多么抑郁,都应学会苦中作乐,找到生活的希望和乐趣,尽可能给自己一个快乐的心情。因为即使痛苦也是于事无补的。
7.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瞑》)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静夜思》)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
5、读《老人与海》有感小学生作文
最近我读了《老人与海》这本书,颇有感触,这样一个年过古稀的老人竟然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与鲨鱼群进行了艰苦的搏斗,还坚持了那么长时间,简直不可思议!
文中,这个老人离开家乡,独自一人来到遥远的大海捕鱼,这是他人生计划中的最后一次出海,他期望能捕到一条大鱼来为他的捕鱼生涯画上圆满的句号。果不其然,经过一番激烈的*,他终于捕到了一条巨大的鱼。但在返回的途中却屡屡遭受鲨鱼的攻击,最终这条大鱼成为鲨鱼的美食。在空阔无际的大海上,尽管老人经历了饥饿与孤独的煎熬,最后空手而归,但他依然淡然而积极地面对生活,毕竟他安全的返航了。
是啊!在我们的成长中也会碰到许多困难,会受到别人的质疑,但是,我们不能对这些困难低头,要更积极乐观的面对生活。书中的老人就是这样,与困难斗智斗勇,乐观地面对。我们生活中有一些人,常为鸡毛蒜皮的小事而烦恼,其实,只要你能抛开一切烦恼,多想一想欢乐的事,继续面对生活,对一些不愉快的事,付以淡然一笑,就过去了。
生活就像一面大镜子,如果你生气地看着它,它也会愤怒瞪着你,如果你和气地看着它,它也会温柔地望着你;生活也像一座大山,如果你对着它发泄,它也会对你说出不满,如果你轻柔地对它说,它也会回应你同样话。生活,需要一颗乐观的心,需要一颗敢于接受困难的心。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aiwenba.com/articles/497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