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楼月》古诗翻译赏析

发布时间: 2025-08-08 11:08:00

《秦楼月》古诗翻译赏析

向子諲

芳菲歇,故园目断伤心切。伤心切,无边烟水,无穷山色。

可堪更近乾龙节,眼中泪尽空啼血。空啼血,子规声外,晓风残月。

秦楼月字词解释:

故园:向子于政和年间曾卜居宛丘(今河南淮阳县),此处即指宛丘居所。

乾龙节:钦宗四月十三日生,此日为乾龙节。

秦楼月作品背景:

公元1127年“靖康之变”,徽、钦二帝被金人掳走北去,中原尽失。这样的时局下朝野志士无不拔剑斫地,切齿扼腕,于是词坛上产生了一批令人读后慷慨悲凉、数百年后尚见其慷慨磊落之气的作品,这首词就是其中之一。

秦楼月中心内容:

本词表现了山河破碎、国破家亡后的哀怨、悲痛之情。

全诗结构分上下两阕,词意可分三层。

起首“芳菲歇”三字,写春光消逝景象,似实而虚。因为词人并非吟咏节序,抒发一般的伤春伤别情怀,所以下面不再展开对景色的描绘。当此春末夏初时节,萦绕词人心间的是什么呢?是“故园目断伤心切”。这句中“故园”可作家乡解,但向子諲家江西临江,并未沦落于金人之手,这里显然是指失去的国土。词人登高遥望北方故国,而故国不可见,对于一个胸怀爱国之情的南渡词人来说,怎能不悲伤痛苦呢?这一句,是词人内心感情的直捷表露。

词是吟咏性惰的,但最好是诉诸具体的事物。至此,词人笔锋一转,由直而曲,欲吐又休,不言情而转写景:“无边烟水,无穷山色。”词人眼中所见,唯有迷离的烟水,朦胧的山色。这一景象,既是“故园目断”含义的丰富和扩展,又使“伤心切”这一心理活动形象化;同时,无边无际的自然山水,又恰到好处地隐隐传达出词人此时此地情感的悠远的惆怅。所以,读至此,读者简直分不清词人是写景呢,还是抒情。景与情合,情以景生,情景交融,“悲喜亦于物显”(王夫之语),正是“无边烟水,无穷山色”的妙处。

下阕“可堪”二字,是不能堪的意思。此乃词人着意用力之笔,正是这两字把上阕“故园目断伤心切”的感情向前深化了。词人为何春末夏初时节思念故国呢?因为是“更近乾龙节”。据记载中可以想见当年此日,朝廷中群臣为皇帝祝寿,钦宗赐宴,好一派隆重的寿宴的盛况!而此时又是四月,乾龙节又将近,然而此时却是神州板荡,山河易主。词人抚今追昔,怎能忍受得了如此巨变呢?于是万千感触,化为使人不忍卒读的词句:“眼中泪尽空啼血。”这一句,哀怨悲凉,撼人心魄。

紧接着,词人由人的“空啼血”联想到自然界的子规,感情又进一层。按《秦楼月》词调的要求,“空啼血”是承上句而来,并非是语句的简单重复,而用以引起以下句意。词人因情设景,以“子规声外,晓风残月”这样凄厉萧索的意境结束全词。此词中它表现的已不是离别的愁苦,而是因国破家亡而生的故国之思了。“子规声外,晓风残月”,是因情而设景,也就是王国维所谓“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的“有我之境”。它以丰富的内蕴,传达出词人心中的无限哀怨,撞击着读者的心扉。

词牌名:

词牌名。此词仿自李白。因词有"秦娥梦断秦楼月"句﹐故名《秦楼月》﹐又名《忆秦娥》。双调﹐四十六字。前段五句﹐三仄韵﹐一叠句﹐二十一字。后段五句﹐三仄韵﹐一叠句﹐二十五字。

作者简介:

向子諲即向子湮(yīn)(1085-1152),字伯恭,号芗林居士,临江清江县(今江西樟树市)人。哲宗元符三年(1100)以荫补官。徽宗宣和间,累官京畿转运副使兼发运副使。高宗建炎处任迁江淮发运使。素与李纲善,李纲罢相,子湮也落职。起知潭州,次年金兵围潭州,子諲率军民坚守八日。绍兴中,累官户部侍郎,知平江府,因反对秦桧议和,落职居临江,其诗以南渡为界,前期风格绮丽,南渡后多伤时忧国之作。有《酒边词》二卷。

拓展阅读

1、《峨眉山歌》

李白

峨眉山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注释

⑴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县西南。

⑵半轮秋:半圆的秋,即上弦或下弦

⑶影:光的影子。平羌:即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源出四川芦山,流经乐山汇入岷江。

1.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中“峨眉山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的画面。(3分)

2.本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2分)

【参***】

1.峨眉山巍峨耸立,半轮淡淡的秋悄然悬挂在山头,亮的影子倒映在平羌江面上,如一块碧玉晶莹可爱,江水流动,影也随着江水前行。

2.抒发了作者离乡江行思友之情和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1)中直接描写“峨眉山”特点的一个词是: 。(1分)

(2)请描绘“影入平羌江水流”一句所表现的情景。(2分)

(3)结合句,分抒发了怎样的情感。3分)

参***:

(1)半轮。(1分)

(2)半轮秋,倒映在平羌江水之中,(1分)随着江流,伴我到远方。(1分)

(3)从“夜发”“下”等词中,可见人的意气风发;(1分)从“思”可见人对家乡及友人的依依惜别情怀。(2分)

三:

1:中连用五个地名,这在绝句中是独一无二的,请写出这五个地名,结合歌内容说说这样写的作用。(2分)

2:“影入平羌江水流”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有何表达效果?(4分)

参***

1:峨眉山、 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连用五个地名,不着痕迹地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构思巧妙。

2:皎洁的影倒映在平羌江面上,江水流动,影也随着江水前行。该句不仅写出了映清江的美景(晴朗优美的江中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1)这首构思精巧,历来为人称道。其精巧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

(2)第二句用“入”、“流”两个动词写出了峨眉山怎样的一种“动”中之景?

参***

(1)连用五个地名构成一种清朗秀美的意境。

(2)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对即可)

峨眉山的半轮秋,倒影映在平羌江上的粼粼江流。在静静的夜晚,我从清溪乘船向三峡进发。多么思念你呀,我的朋友!相思而不得见,我只好怀着恋恋不舍的心情,乘流东去,直下渝州。

《峨眉山歌》是唐代伟大人李白的作。这是李白初次出四川时创作的一首依恋家乡山水的人是乘船从水路走的,在船上看到峨眉山间吐出的半轮秋,山的影子映在平羌江水中,影总是随江流。夜里船从清溪驿出发,要向三峡驶去,船转入渝州以后,亮被高山遮住看不见了。全用了五个地名,通过山和江水展现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构思精巧,意境清朗秀美。

这首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全意境清朗优美,风致自然天成,为李白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

从“峨眉山”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秋高气爽,色特明(“秋扬明辉”)。以“秋”字又形容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的优美意境。在峨眉山的东北有平羌江,即今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次句“影”指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定位观水中影,任凭江水怎样流,影却是不动的。“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江行见,如见故人。然明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中连用了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着痕迹,人依次经过的地点是: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除“峨眉山”以外,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然而“峨眉山”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境,成为情的触媒。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山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明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凡咏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连用五个地名,精巧地点出行程,既有“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豪迈,也有思乡的情怀,语言流转自然,恰似“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本来,短小的绝句在表现时空变化上颇受限制,因此一般写法是不同时超越时空,而此所表现的时间与空间跨度真到了驰骋自由的境地。二十八字中地名凡五见,共十二字,这在万首唐人绝句中是仅见的。它被视为绝唱,其原因在于:境中无处不渗透着人江行体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串着山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这就把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其次,地名的处理也富于变化。“峨眉山”、“平羌江水”是地名副加于景物,是虚用;“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则是实用,而在句中位置亦有不同。读起来也就觉不着痕迹,妙入化工。

2、《所见》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树林里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于是马上停止唱歌,静悄悄地站立在树旁。

注释

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振:振荡;回荡。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林樾:指道旁成阴的树。

欲:想要。

捕:捉。

鸣:叫。

立:站立。

创作背景

袁枚热爱生活,辞官后侨居江宁。其主张抒写性情,所写多为士大夫的闲情逸致。人在旅途的路上看见一个牧童骑着牛,唱着歌,忽然听到蝉的叫声,于是停住歌声跳下牛背,准备捕捉蝉。这一幕触发了人的兴,就写下了这一首“所见”。

这首的第一句平平而起,不着痕迹。第二句调子突然高昂,旋律突然加快,从而形成一个**。一二句描写了小牧童的天真活泼、悠然自得的可爱模样和他的愉快心情,“骑”字直接写出了牧童的姿势,“振”字则间接点出他的心情。通过“骑”和“振”两个动词,把牧童那种悠闲自在、无忧无虑的心情和盘托了出来。他几乎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美景之中,简直不知道世间还有“忧愁”二字。正因为心中欢乐,才不禁引吭高歌,甚至于遏行云,“振林樾”。

三四句仍然是继续描写神态。第三句是过渡,是作势。写牧童的心理活动,交代了他“闭口立”的原因,也是全的转折点。第四句,急转直下,如千尺悬瀑坠入深潭,戛然而止。“忽然”一词,把这个牧童发现树上鸣蝉时的惊喜心情和机警性格栩栩如生地表现了出来。“忽然”发生了变化:由响而静、由行而停,把小牧童闭口注目鸣蝉的瞬间神态写得韵味十足。而“闭”和“立”两个动词,则把这个牧童天真的神态和孩子式的机智刻划得淋漓尽致。全纯用白描手法,紧紧抓住小牧童一刹那间的表现,逼真地写出小牧童非常机灵的特点,让人倍觉小牧童的纯真可爱。

这是一首反映儿童生活的篇,人在中赞美了小牧童充满童趣的生活画面。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显得特别专注。“此时无声胜有声”。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听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这首正是在这种起伏变化中获得了巨大的艺术效果。的语言,明白如话,质朴无华,十分本色。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人没有写,留给读者去体会、去遐想、去思考。

这首通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描写,直接抒发生活的感受,看似闲情逸致,实则寄托情思。同时这首不顾及格律,活泼自由,语言浅显明了,形象自然生动。综观全,它所描绘的和平、宁静和优美如画的田园风光,所刻划的活泼、自在和天真无邪的牧童形象,表现了人的一种“真性情”。人曾经说过 “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毋庸讳言,所描绘、所刻划的,正是人毕生追求的境界,也正是他所一再强调的“真性情”。

3、行宫

唐代:元稹

寥落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文及注释

空旷冷落的旧行宫,只有宫花寂寞地艳红。

几个满头白发的宫女,闲坐无事谈论唐玄宗。

注释

(1)寥(liáo)落:寂寞冷落。

(2)行宫:皇帝在京城之外的宫殿。这里指当时东都洛阳的皇帝行宫上阳宫。

(4)白头宫女:据白居易《上阳白发人》,一些宫女天宝末年被“潜配”到上阳宫,在这冷宫里一闭四十多年,成了白发宫人。

(5)说:谈论。

(6)玄宗:指唐玄宗。

元稹的这首《行宫》是一首抒发盛衰之感的,这首短小精悍的五绝具有深邃的意境,富有隽永的味,倾诉了宫女无穷的哀怨之情,寄托了人深沉的盛衰之感。

的内容上看,理解这首的关键在末尾一句“闲坐说玄宗”。说者前句已经点明是“白头宫女”,时间地点则是在荒凉冷寞的行宫,红花盛开,正是一年春好处之时。从天宝至贞元,过了半个世纪左右,漫长的岁,风雨的侵蚀,行宫早变得荒败不堪了,而当年入宫的红颜少女,也在寂寞孤独中苦熬了几十个春秋,如今早已是白发苍颜了。她们的青春在此葬送,她们悲怨的泪水在此流淌,她们面对着怒放的红花在感叹嘘唏。透过纯朴的字面,我们分明听到了她们痛苦的'心音。白居易《上阳白发人》写道:“上阳人,红颜暗老白发新。绿衣监使守宫门,一闭上阳多少春。玄宗末岁初选入,入时十六今六十。同时采择百余人,零落年深残此身。”白直截了当地道出了年老宫女的幽怨,元则点染寥落的环境,以红色宫花和白头宫女相互衬托的笔法,通过形象对比来揭示宫女的悲惨生活和心理活动。二相比,一具体,一概括,一以感情的热烈淋漓见长,一以境界的深沉隽永取胜。

这里,寥落行宫中的白头宫女,还是唐玄宗时代历史的见证人。唐玄宗在其继位后期,宠幸杨贵妃,终日沉溺在淫乐酒色之中,把政务全部委给奸相李林甫和杨国忠,朝纲紊乱,谄佞当道,终于酿成安史之乱。乱后,玄宗被迫退位,赫赫不可一世的大唐王朝亦从此一蹶不振,日益走向下坡路。白居易在《长恨歌》里曾深致感慨说:“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四句,已形象地概括出玄宗昏愦好色与亡国致乱的历史因由,其讽刺与揭露是十分深刻的。元稹这首短当然不可能象白那样铺张扬厉,极尽渲染之能事,他只能采取对照、暗示点染等方法,把这一段轰轰烈烈的历史高度浓缩,加以典型化的处理,从而让人回味咀嚼。寥落的行宫,那在寂寞之中随岁更替而自生自落的宫花,那红颜少女的变为白发老人,都深深地带有时代盛衰迁移的痕迹。白头宫女亲历开元、天宝之世,本身就是历史的见证人,“闲坐说玄宗”的由治而乱。这本是篇主旨所在,也是人认为应引以为戒的地方,却以貌似悠闲实则深沉的笔调加以表现,语少意多,有无穷之味。

从表现手法上来看,人塑造意境,艺术上主要运用了两种表现手法。一是以少总多。这首具有举一而反三,字少而意多的特点。四句,首句指明地点,是一座空虚冷落的行宫;次句暗示环境和时间,宫中红花盛开,正当春天季节;三句交代人物,几个白头宫女,与末句联系起来推想,可知是玄宗天宝末年进宫而幸存下来的老宫人;末句描写动作,宫女们正闲坐回忆、谈论天宝遗事。二十个字,地点、时间、人物、动作,全都表现出来了,构成了一幅非常生动的画面。这个画面触发读者联翩的浮想:宫女们年轻时都是貌花容,娇姿艳质,这些美丽的宫女被禁闭在这冷落的行宫之中,成日价寂寞无聊,看着宫花,花开花落,年复一年,青春消逝,红颜憔悴,白发频添,如此被摧残,往事不堪重省。然而,她们被禁闭冷宫,与世隔绝,别无话题,却只能回顾天宝时代玄宗遗事,此景此情,令人凄绝。“寥落”、“寂寞”、“闲坐”,既描绘当时的情景,也反映人的倾向。凄凉的身世,哀怨的情怀,盛衰的感慨,二十个字描绘出生动的画面,表现出深刻的意思。

另一个表现手法是以乐景写哀情。我国歌,其所写景物,有时从对立面的角度反衬心理,利用忧思愁苦的心情同良辰美景气氛之间的矛盾,以乐景写哀情,却能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这首也运用了这一手法。所要表现的是凄凉哀怨的心境,但却着意描绘红艳的宫花。红花一般是表现热闹场面,烘托欢乐情绪的,但在这里却起了很重要的反衬作用:盛开的红花和寥落的行宫相映衬,加强了时移世迁的盛衰之感;春天的红花和宫女的白发相映衬,表现了红颜易老的人生感慨;红花美景与凄寂心境相映衬,突出了宫女被禁闭的哀怨情绪。红花,在这里起了很大的作用。这都是利用好景致与恶心情的矛盾,来突出中心思想,即王夫之《姜斋话》所谓“以乐景写哀”,一倍增其哀。白居易《上阳白发人》“宫莺百啭愁厌闻,梁燕双栖老休妒”,也可以说是以乐写哀。不过白居易的写法直接揭示了乐景写哀情的矛盾,而元稹《行宫》则是以乐景作比较含蓄的反衬,显得更有余味。

这首绝句语言平实,但很有概括力,精警动人,也很含蓄,给人以想象的天地,历史沧桑之感尽在不言之中,寓意深刻,自来评价很高。王建的《宫词》,白居易的《长恨歌》,元稹的《连昌宫词》,都是长达千字左右的宏篇巨制,详尽地描述了唐玄宗时代治乱兴衰的历史过程,感叹兴亡。总结教训,内容广博而深刻。元稹这首小总共不过二十个字,能入选《唐三百首》,与这些长篇巨作比美,可谓短小精悍,字字珠玑。

点击查看更多《秦楼月》古诗翻译赏析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aiwenba.com/articles/50214.html

热门阅读

  1. 湖心亭看雪的读后感
  2. 九九重阳节祝福语短信
  3. 《数鸡》的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4. 感恩的诗歌《感谢有你》
  5. 与爱情相关的感恩节祝福语
  6. 工作自我评价
  7. 火车上的三字经百姓故事
  8. 李清照的词集声声慢
  9. 神话的宫殿散文
  10. 秋天的祝福语
  11. 小猪的开学第一天童话故事
  12. 毕业生祝福教师节日快乐的句子
  13. 幼儿园托班游戏计划
  14. 醉过才知酒浓爱过方知情重经典散文
  15. 《开学第一课》的三年级观后感范文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