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山纪行》教案设计

发布时间: 2025-08-24 10:48:44

《阿里山纪行》教案设计

《阿里山纪行》这是优美的写景散文,它最突出的特色是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所以对重点的突破主要采用诵读法和讨论法,探讨语言的一些写法,如节奏(包括语句的整散、长短,字音的响沉、抑扬,声调的轻重、缓急等,)修辞,音节,拟声等,也为写作提供有效的参考。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学习课文移步换景的写景方法,感受阿里山风光的图画美, 体会江山的美丽多娇。

2、 品味富有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

过程与方法:

1.以导游词的形式感受阿里山风光的图画美。

2.通过诵读和品味富有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

情感态度价值观:

领略文中景色之美,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学习本文融情与景、移步换景的写法;

2、本文富有音乐美与情韵美的语言

教学难点:

理解并运用音乐美的几个方面:节奏美、修辞美、音节美、拟声美。。

教学方法:

诵读法 讨论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预习

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风靡(mí) 嘉义(jiā) 浓稠(chóu) 山岚(lán)

溢出(yì) 颇有(pō) 骤然(zhu) 一泓(hóng)

谛听(dì) 静谧(mì) 濛濛(méng) 雄踞(jù)

幢顶(chuáng) 红桧(guì) 孕生(yùn) 参天(cān)

堪称(kān)

二、 导入新课

1、多媒体播放歌曲《高山青》,滚动阿里山图片,学生跟唱,营造气氛,教师在歌曲即将结束时,富有感情地说:台湾这首优美的歌曲《高山青》:高山青,涧水蓝,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呀,阿里山的少年壮如山……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祖国的秀丽山川-------阿里山。(同时板书:阿里山纪行)

2、阿里山简介 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阿里山共由十八座高山组成,属于玉山山脉的支脉,隔同富溪与玉山主峰相望,现在新中横公路已将阿里山与玉山风景区串连起来。日出、云海、晚霞、森林与高山铁路,合称阿里山五奇,而邹族原住民人文资源给阿里山更增添了许多奇趣。

吴功正(1943.10~),《江海学刊》杂志社研究员,社长兼总编辑。当代作家、文艺评论家。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特殊津贴享受者。

学科领域:美学、文学。主要研究方向:门类美学和断代美学史。

1997年7月初,吴功正应一批台湾学者的邀请,赴台湾讲学,交流两岸文化。台湾学者在为他接风洗尘后就陪他浏览了台湾著名的风景区阿里山。作者被迷人的阿里山风光深深陶醉。他想,应该把阿里山描绘出来,介绍给大陆读者,让更多的人知道它,于是回来后写了《阿里山纪行》,发表在1997年12月4日《人民日报》上。

三、整体感知

(一)快速浏览课文

思考:(1)阿里山给人留下的总的印象是什么?文中哪句话交代的?

(2)阿里山如画的风光主要表现在哪里?学生找出后,教师归纳并展示图片让学生欣赏

明确:阿里山的风景美如画

古式的火车 清澈的水潭 静谧的森林 厚密的青苔 无边的林海 神奇的神木

(二)假设在座的都是游客,而你是个小导游,请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一份阿里山的旅游解说词。

学法指导:①找出作者的行踪,然后抓住不同地点的不同景物,安排好说话的顺序。

②要注意导游的语态和礼貌。

明确:划出游览行踪的句子,找出主要景点。

台北松山机场——台湾中部城市嘉义——阿里山站——神木 移步换景

请个同学上来做导游,要求交代清楚游览的行踪和主要的景点,并注意礼仪常规。

四、交流互动

读课文,作者把阿里山的景色描写的很美,请自选一处你喜欢的景色欣赏品读,用你声情并茂的朗读*大家并谈谈你的感受,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学法指导:赏析的方法可以从修辞、节奏、感情、精练的词等方面。

[明确]:(一)音乐美 节奏美。通过句式整散、字音响沉、抑扬、语速快慢表现出来。

1、 “偶或有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侧耳谛听、分辨、捕捉”这一句,在语速上应稍快一点并读出递进关系,

2、“那是静谧的世界,洁净的世界,甚至可以说是禅的世界。 ”应读的稍慢一些。

3、“潭无鱼鳖,林无鸟兽”这个短句,在修辞上形成对偶,这样的句子也叫整句,其它句子为散句。

(二)修辞美 把景物描绘的具体形象,生动可感,多种修辞。

1、 “森林恰似一片*,无边无际”这一句运用比喻,形象地表现了原始森林的无边无际。

2、“如幢顶,如伞盖,如古寺宝塔”连用三个比喻,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树木的姿态各异,及古典风味。

3、“树木排列整齐,如孙武之军阵,秦皇之兵马,”这一句也运用了比喻,形象写出了树木的威严之态。

4、“ 神木依然拔地参天,八面威风,雄踞山间,无可匹敌 ”这一句连用了成语,突出了神木的这种坚强不屈的精神象征了伟大的中华民族!

小结:这一节课我们领略了美丽的阿里山风光,并学习了它的语言特点:音乐美和情韵美。其中音乐美可以从四个方面来表现:节奏、修辞、音节和拟声。

五、拓展延伸

我们已陶醉于阿里山美如画的自然风光中,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她,请你为阿里山写句广告词。

六、自主小结

本文通过移步换景,形象地描绘了浏览阿里山所见的迷人风光,抒发了作者独特的感受,由衷地赞美“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赞扬台湾人民的生态意识和利用生态发展旅游的理念,含蓄地表达两岸人民的心融会起来的共同愿望。

七、反馈练习

同学们假期也游玩过很多地方,远至北京、海南,近至我们盐城的大丰麋鹿自然保护区、射阳的丹顶鹤自然保护区、大纵湖度假村等。请你描述一下游玩过程中欣赏到的美景。

八、布置作业

本课《与课堂同行》

拓展阅读

1、《狼牙五壮士》方法

一、材说明

这篇精读课文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某部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为了掩护群众和主力部队转移,诱敌上,英勇杀敌,最后把敌人引上狼牙顶峰,英勇跳崖的故事,表现了五壮士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仇恨敌人,勇于牺牲的精神。

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的。全文共九个自然段,可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讲七连六班接受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的任务。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讲六班五个战士诱敌上,痛歼敌人。第三部分(第三自然段),讲五个战士决定把敌人引上绝路。第四部分(第四、五自然段),讲五位壮士把敌人引上顶峰,英勇歼敌。第五部分(第六九自然段),讲五壮士英勇壮烈地跳下深谷。全文记叙的顺序可以概括为:接受任务→痛歼敌人→引上绝路→顶峰歼敌→跳下悬崖。

选编本文的主要意图:一是让学生从表现英雄壮举的感人的语言中,感受五壮士的英雄气概和勇于牺牲的精神;二是通过阅读训练,提高学生的阅读的速度。

这篇课文学的重点应放在理解描写五壮士痛歼敌人、英勇跳崖的动作和神态的语句上,体会五壮士的思想感情和伟大的献身精神;提高学生阅读的速度。

二、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6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日寇、晋察冀、指挥、尸体、悬崖、磨盘、斩钉截铁、壮烈豪迈、坚强不屈、昂首挺胸。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描写五壮士跳崖的部分。

3?体会五壮士为了掩护群众和主力部队,抗击日寇的英雄气概和不畏牺牲的崇高精神。

4?提高阅读的速度。

三、学建议

1?课前阅读抗日英雄故事等有关书籍,或组织学生观看《狼牙五壮士》电影。有条件的可让学生上图书馆或上网查找有关抗日战争的资料。

2?初读课文,大致了解课文内容。在初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画出使自己受感动的句子,然后让学生反复地诵读语句,努力读出感情,并说出自己受感动的原因,还要加以适当的评点,这些句子好在哪

课文中有些句子含义深刻,师要引导学生认真理解。

例如:

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

这两句话表现了五壮士为保护群众和连队主力,坚定不移的决心和不畏牺牲的精神。一个走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体现出班长态度之坚定、判断之果断,饱含着五壮士高昂的斗志和对人民的深切的爱,表现出崇高的自我牺牲的精神。斩钉截铁比喻处理事情或说话坚定果断,毫不犹豫。这,没有写其他战士的语言,只写他们的内心状态(热血沸腾)和动作(紧跟)。说明他们和班长的想法是一致的。

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坡上传来一阵叽呱啦的叫声,敌人纷纷滚落深谷。

把石头比作雹子说明石头砸下非常迅猛,非常有力。这两句话充分体现出五壮士英勇杀敌的决心和中华民族与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朗读时,要体现出五壮士的战斗豪情。

学中,师要给学生一些快速阅读的方法。

师可以选择某个自然段,例如,阅读第三自然段,师可提出下列要求: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完这个自然段;不必一个字一个字地读,可以一地读,用眼睛扫视;边读边想,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准备转移,有两条路可选,决定走第二条路,把敌人引上绝路)。读后让学生交流这样读书的体会,谈谈自己是怎样提高阅读速度的。

师在学生搜集描写英雄人物成语的基础上,让学生看课文插图,描述五壮士的动作、神态,并用上积累的成语。

在引导学生回答思考·练习4时,可以先让学生找出课文描写两次胜利完成任务的部分,然后加以比较,明确第二次是重点。为什么要这样写呢?因为五位壮士虽然第一次已经完成了任务,但是他们如果当时就去追赶部队,敌人有可能尾随而来,使群众和主力部队重新陷入危险境地。为了更好地保证群众的安全,他们决心把敌人引上绝路,并做好了与敌人同归于尽的思想准备。这样写更加突出了五位壮士不畏牺牲的英雄气概。

四、参考资料

狼牙在河北省易县西南部。1941年秋天,日军纠集三四千人兵力,进犯我晋察冀根据地的狼牙地区。当时在这一地区隐蔽着我们的许多**和三四万群众。由于我主力部队转移到敌后去了,所以防守狼牙的八路军只有一个连的兵力,这个连就是晋察冀*一分区一团七连。七连经过一个多月的英勇奋战,给了敌人以沉重的打击,但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决定将**和群众转移到龙王庙,由这个连的六班担任掩护。

五壮士跳崖后,马宝玉、胡福才和胡德林壮烈牺牲,葛振林、宋学义被腰的一棵横生的树挂住,身体负伤,没有牺牲。他俩苏醒后,不顾剧痛坚持爬上头,经群众帮助,又回到了连队。

2、中访友范文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激发学生类似体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3、学习作者善于运用比喻、拟人、想象等手法来抒*感的方法。

4、掌握本课8个生字,理解新词的意思,摘录好词好句。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导语:

同学们,春风夏雨,秋霜冬雪;青松迎客,寒梅报春。多姿多彩的大自然有声有色,有情有意。我们这学期学习的第一组课文,将带领我们投入大自然的怀抱,领略大自然的风姿,倾听大自然的声音,与大自然互诉心声、交流感受。

2、揭题:

今天,我们首先跟着一位作家,走进林,去拜访他的朋友。请同学们一起读课题。

3、看课题猜猜,作者拜访的会是怎样一位朋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作者去中拜访的朋友到底是谁呢?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课文。

2、读后交流,了解大意。

三、读通课文,学习字词

1、学生自由读,看谁能把课文读正确,读流畅。

2、谁能把自己读得最流畅的一段读给大家听?

师随机纠正,重点点拨。

四、拜访古桥,朗读体验

1、下面,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去拜访他的第一位老朋友。请同学们一起读课文第3自然段。

2、一进,一眼就看到这座古桥,老朋友相见,作者心默默地对他诉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在书上画出有关句子。

3、再读读画线的话,体会体会,作者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对古桥诉说的?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

4、交流感受:

结合理解“德高望重”,体会老桥默默无闻、任劳任怨为大家服务的品质。

5、体会写法:

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把自己对老桥的深厚感情,生动地传达给了我们读者。

五、抄写生字词语

第二课时

一、听写词语,复习引入

1、听写词语:

清爽、德高望重、吟诵、唱和、瀑布、陡峭、挺拔、身躯、津津乐道、精致、蕴含、奥秘、别有深意、侠客。

2、引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跟随作者,走进林去访友。

二、读文感悟,体验情感

1、默读课文第4~7自然段,用横线划出,访问了哪些朋友?

2、再读课文,找一找,从哪些描写中可以看出“我”和的“朋友”有着深厚的感情?

3、交流感受,随机学:

⑴ 第4自然段:重点点拨对树的有关句子的体验:

读一读,体会作者当时人树相融的感受。

感受幻境,体会写法。

⑵ 第5自然段:通过朗读,感受与中朋友的亲热:

朗读,读得亲切、热情,像是在对老朋友打招呼。

体会写法:排比的'句式、拟人的手法。

⑶ 第6自然段:难点是体验作者是在用心地感受。

从“一朵落花”“一片落叶”“一块石头”中,让我们感觉到生命的轮回、世事的变迁。这就是大自然的魅力。只有像作者那样用心地去感受,才能感受得到。

⑷ 第7自然段:一场突如其来的雨,给作者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也使我们感受到大自然真是变幻莫测,令人陶醉。

三、学习首尾,体会写法

1、再读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你们又感受到了什么?

作者清晨进,到“带回一路月色”,从这儿看出他在中整整一天,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了人与自然的那份亲密无间。

2、体会写法:

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首尾呼应,前后两次写到“满怀的好心情”,突出“中访友”之充满了好心情,

四、课外延伸,强化体验

在作者的眼,这一花一树,一鸟一石,一一水都成了有生命的人。她们能跟我们说话,能跟我们交流,她们成了我们的朋友,难怪作者进看景,变成了“中访友”。

这种类体验,你们也有过吗?和同学交流交流。

五、背诵积累,提升感悟

选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背下来。

3、八年级上册语文《愚公移优秀

学目的】

1、诵读课文,做到字音正确,停顿恰当,并注意语气。

2、了解全文内容,理解其中深刻的寓意。

3、了解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的意思和用法。

学时数】

2课时。

学步骤】

第一课时

学重点〗

1、读准下列字音:

仞惩塞(惩北之塞)迂汝曾(曾不能损魁父之丘)遂

荷叩箕畚龀匮亡(亡以应)厝朔

2、读好下边句子中的停顿:

⑴惩北之塞

⑵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⑶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⑷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⑸命夸娥氏二子负二

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

学生自己放声读一遍课文。其间,遇到读不准或不会读的字,看注释或查字典。

二、互读课文

两个学生一组:一个学生读,一个听。听者发现读音有错,当即指出。两人对某字的读音意见不一致时,记下这个字,留待一会儿解决。

三、订正读音

师逐一出示写有下列字的卡片(或将下列字集中写在一块小黑板上),请学生个体回答,集体订正。正音时,有意识引导学生了解字词的意思。为后边了解课文内容做准备。

万仞惩北之塞迂汝曾不能遂荷担者叩石

箕畚始龀穷匮亡以应一厝朔东

四、再读课文

学生再次放声读一遍课文。师提示:注意读准字音。

五、读好停顿

师逐一出示下列语句(制成卡片,或写在小黑板上),请学生读出其中的停顿,然后,对为什么这样读作一点解说。其间,随时提示学生会借助注释来读,慢慢培养使用注释的习惯。

下边语句中所画的“/”为停顿处,供参考。

惩/北之塞曾不能/损魁父之丘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

六、试译课文

两个学生一组,由一位学生根据书上注释和自己的理解,串译课文大意;另一位学生订正或补充。二人遇到不会解释或意见不一致的语句,将它们画下来,留待一会儿解决。

此时,师作**,注意了解学生出现的问题,使后面的学更有针对性。

七、集体讨论

每一组提出疏通文意时遇到的问题,全班研究、讨论。意见不一致时,师适时给予点拨。

待学生没有问题再提,师提出下列语句,指定学生说出大意,以检查刚才学生们自译的效果,也是将重点突出,以加深学生的印象。若下列有的语句,学生们已提出,此时师不必再检查。

说出下列语句的意思和加粗词的意思。

1、方七百

2、河阳之北

3、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4、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之一毛

5、叩石垦壤

6、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7、甚矣,汝之不惠

8、而不加增

9、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八、听读课文

师读课文,学生听读。要求:边听边想每句话的意思,不看书。

说明:这个环节,是在前面读、译、议的基础上,通过听读,回忆强化学生对课文文意的了解,也是对前面施内容的小结。

第二课时

学重点〗

1、理解本文深刻的寓意。

2、积累文言常识。

学过程〗

一、研究内容(讨论如下几个问题)

1、能用一句话概括这篇课文的意思吗?

2、你认为愚公是不是很“愚”呢?为什么?

讨论这个问题,要紧扣课文内容。要点是:

⑴愚公是为了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而决心移的──“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⑵下定了决心移,就毫不动摇──“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⑶故事的结尾,终于感动了天帝,将搬走。移的成功也说明愚公不“愚”)

3、智叟的话似乎也有道理。他是不是很“聪明”呢?

回答要点:表面看起来,智叟好像是聪明。因为愚公毕竟“年且九十”了,两座又这样大,很难移走。但是,他却没有看到愚公一家子子孙孙不断挖下去,“不加增”,终于会成功的哲理。他讥讽、阻拦愚公移,更说明他不是“智”,而是真正的“愚”。

4、叫愚公的做事并不“愚”,叫智叟的做事并不聪明。课文要告诉人们什么道理呢?

面对困难,要敢于*,坚持不懈地努力,终会取得成功。能够这样做的人,才是聪明的。

5、怎样理解课文的神话结尾?

这是对愚公移巨大力量和伟*的肯定和歌颂。也表达了古代人民借助想象,寄托于神话,向自然*并取得胜利的愿望。这个神话结尾,增强了故事的艺术效果,使“愚公移”的形象更为高大、感人。

6、这是一篇古代寓言,它着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通过愚公移的成功,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呢?

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

二、词语练习

学生做课后练习。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积累文言常识。先个体做,后全班订正。有条件的,可适当补充以下内容: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始一反焉(反──返)

汝之不惠(惠──慧)

河曲智叟亡以应(亡──无)

一厝朔东(厝──措)

无陇断焉(陇──垄)

三、背诵课文

背诵材指定的段落“河曲智叟笑……亡以应”。

四、扩展研讨

读练习五第1题。讨论“我们今天仍然需要‘愚公移’的精神吗?为什么?”

五、布置作业

1、再背课文要求的段落,直至记牢。

2、写一篇读后感:

参考题目:

愚公不“愚”、有志者事竟成──读《愚公移》有感

4、八年级上册语文《愚公移优秀

[学目的]

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说出寓言的意义。

2、培养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解释难词、难句。要注意一词多义、通假字。

3、结合过去学过的寓言理解其特点,把握寓言的寓意。

4、要着重理解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形象,此外还要理解愚公的妻子和智叟的本质区别,从而理解愚公精神的深刻意义。

5、联系今天的生活,加深理解,提高认识,受到育,古为今用,丰富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

[学重难点]

重点:能利用工具书,结合注释,弄懂重点字词的意思,疏通文意,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培养阅读古文的能力。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认识愚公的形象、理解故事的寓意。

难点:对比、衬托手法以及课文以神话结尾的作用。联系生活,辨析寓言的现实意义。

[学步骤]

一、导人新课,激发兴趣(播放江涛唱的《愚公移》歌曲)同学们,歌中唱的愚公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愚公移》一文的主人公。历经千百年了,但愚公精神还被人们广为传唱,当然也有人认为“愚公精神可佳,但是做法很蠢。出入不方便,为什么不修路,不搬家,而一定要移呢?”你认为哪种说法好,带着问题我们走进文本。

二、整体把握,感知课文

1、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①自由朗读,了解大意。请同学们自由地、大声朗读课文,做到声音洪亮,有节奏感,注意语气,读对停顿。

②由学生提出应注意的字词读音,句内停顿及个别语句的语气处理,并朗读。师点评。

③生字、生词可以参考注释,借助工具书,落实字词,自疏文意,有疑难之处,小组讨论解决。

2、再读课文,复述故事。联系语境,突破难点。

请大家再看课文,对照注释。复述课文。

复述的要求:语言要准确,故事情节要完整,在此基础上可以再生动一些。请同学们先在小组内复述。如果有不会解释的词句,可以先在小组内讨论,还不能解决的,就举手,大家讨论解决。

(学生自主阅读,质疑探究,师指导。)

学情预想:在小组活动中,预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师要抓住时机,因势利导。师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前提下,有意识地小结以下几点需积累的文言知识:

①通假字(“通假”主要用同音代替的方式,只是由于语音的演变,有些借用字和本字今天已不同音了。):

反一返惠一慧亡一无厝一措

②一词多义:

且:A。将近B,况且;

易:A。更替B。以……为易;

固:A。本来B。顽固;

献:A。提出B。奉献;

曾:A。(zēng)甚至B。(c6ng)竟然;

荷:A。(hé)荷花B。(hè)肩负;

惩:A。(chěng)苦于B。(chéng)惩罚。

③非常规的句式:

a。甚矣,汝之不惠。

b。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归纳方法:抓住主要词语,依托自己的积累,联系上下文来通晓文意。

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重点学会了怎样翻译好文言文,下面请看大屏幕(出示“文言文翻译歌诀”):通读全文,掌握大意。古今同义,保留不译。古今异义,辨析仔细。以今换古,要合原义。句中省略,括号补齐。如遇倒装,调整语序。个别虚词,无法翻译。没有影响,不妨删去。直译为主,辅以意译。忠于原作,贯通顺利。记住住法,还要注意对、换、留、调、删、补六个字。同时翻译时要注意解释文言实词含义、有意识地关注这些词语,积累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诃,如一词多义、通假字等现象。

(如何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是师一直探寻的一个问题,学生大多认为文言文枯燥乏味,晦涩难懂,与时代距离较远,学习热情不高此环节的置是试图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受之以渔,让学生学有所得,得之有法。让学生拿到一把开启文言文之锁的钥匙,使之借于此,能自主地阅读文言文,培养他们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对文言文懂之,乐之,好之。)

学生小组复述之后,推荐优秀复述者在全班交流。

三、讨论问题,探究质疑

刚才通过同学们复述课文,我们了解了文章的大意。下面老师有几个问题要问大家,请同学们讨论探究。

1、愚公是个什么样的人?作者塑造这一形象有什么寓意?

理解:愚公是一个有远大理想,不惧怕任何困难,有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不怕吃苦,敢于*,敢于胜利的令人尊敬的老人形象。作者通过塑造这一形象,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说明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的道理。

2、什么是愚公精神?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中,要不要发扬这种精神?

理解:愚公精神就是不怕吃苦,不惧怕任何困难的精神;就是敢于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精神;就是敢于*、敢于胜利的精神。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中,需要大力发扬这种精神。因为我们的现代化建是一项极其伟大而艰巨的任务,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时,将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将有千万座“太”、“王屋”挡住我们前进的道路,如果我们缺乏这作用?理解:衬托愚公移的决心、信心、恒心。

3、本文以神话结尾,有什么作用?

理解: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想象方式,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跟宣传轮回*的*迷信思想有本质的不同。

5、五年级语文下册《的云雾》

学目标:

1.认识“姊、诡、匿、愕”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受云雾景观美,领略课文的语言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学重难点:

1.了解的云雾在没有风的时候和起风的时候分别有哪些特点。

2.理解课文最后一句“给人留下了莫名的惊愕与喜悦”。

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一组风景图片(其中有关云雾的图片最精彩),问学生:最喜欢哪一张?知道这是哪吗?这是我国的的风光,今天让我们跟着作者去领略一下的云雾这一神奇的美景。

2.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小组初读

1.第一遍:读通课文,读准字音自己认为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第二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通读课文。

3.第三遍:默读,有什么问题要同学帮忙解决,一会儿提出来。

4.反馈交流

三、抓住重点仔细读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2、3自然段,说一说没有风的时候,云雾有哪些特点;起风的时候,云雾有哪些特点。

2.小组内讨论交流。

3.全班交流。

共同讨论总结如下:

四、质疑解疑

1.学到这儿,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重点解决:作者为什么会对的云雾产生“莫名的惊愕与喜悦”?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与作者产生共鸣。

五、总结全文

1.作者为什么能把的云雾写得如此之美?(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2.这篇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再次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你还知道的哪些风景名胜,同学之间互相交流。

附:板书

通过了解云雾的特点,激发学生对美丽神奇的自然景观的热爱。通过对课文的赏析,体会课文的语言文字美、意境美,受到美的陶冶,培养爱美情趣。课堂上,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帮助者、服务者、引导者、促进者,引导学生去自主研究与发现。学重点是了解在没有风的时候和起风的时候分别有哪些特点。学的难点是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给人留下了莫名的惊愕与喜悦”。师引导学生通过读、思、议、说和看、听等多种形式来探究课文。在学生自主探究过程中,师适时适当给予点拨。由于课前布置学生搜集了解风景名胜等信息,课堂还组织学生进了相互交流。

点击查看更多《阿里山纪行》教案设计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aiwenba.com/articles/58720.html

热门阅读

  1. 试论欧盟教育政策对建立合法性作用的探讨教育论文
  2. 顾客春节祝福语
  3. 描写雪的词语和句子
  4. 小学教师个人师德师风的自查报告
  5. 出自寓言故事成语大全
  6. 高中生个人社会实践报告范文
  7. 写茶的诗句
  8. 201年最新新年第一天上班祝福语
  9. 用蜂房造句
  10. 《漂亮老师和坏小子》读后感350字
  11. 小学数学日记《有趣的和倍问题》
  12. 201年小学生过新年作文
  13. 生猪菜牛菜羊家禽的购销合同
  14. 一池青莲出泥塘散文
  15. 2015建设开放石嘴山征文
  16. 相亲网站的自我介绍
  17. 描写秋季菊花的诗句带作者
  18. 关于用通道造句
  19. 教师个人切实可行读书计划
  20. 开开心心闹元宵的作文
  21. 失败是常态成功是例外演讲稿
  22. 2016年英语新年祝福语
  23. 中国经典寓言小故事
  24. 2015年感恩节经典感恩贺词祝福语
  25. 聪明的小刺猬睡前故事
  26. 践行五大发展理念演讲稿
  27. 离别伤感的诗句
  28. 高三毕业祝福语
  29. 我喜欢家乡这片土地散文
  30. 比一比课文的教案
  31. 《圣诞树》教学反思范文
  32. 201春节 祝福语
  33. 雷锋小故事
  34. 课文葡萄沟的优秀教学设计
  35. 古诗《凉州词》拼音版欣赏
  36. 服装厂加工合同的范本
  37. 靖州纪事散文
  38. 爱情长句子
  39. 小兔子的故事
  40. 《弟子规》教案范文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