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浙东诗词《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欣赏

发布时间: 2025-08-28 11:44:32

毛浙东诗词《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欣赏

【导读】*诗词是指*创作的旧体诗词作品。继解放初期《毛**诗词十八首讲解》之后,至20世纪70年代末期,发表的共43首,其中诗14首,词29首。后来,在与*同时代人的回忆文章中,又披露了*另外一些诗词。《*诗词鉴赏》由臧克家1990年版,收录贺敬之、公木等作者的赏析文章,刘先银教授2008年版最全面。诗词渗透着*思想哲理,是*文艺思想亲自实践的范例。阅读本书不仅可以从创作背景、诗意赏析、典故出处注释等详尽资料中欣赏*诗词“湖海荡波澜,全无斧凿痕”之美!

年代: 现代 作者: *

六月天兵征腐恶,

万丈长缨要把鲲鹏缚。

赣水那边红一角,

偏师借重黄公略。

百万工农齐踊跃,

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

国际悲歌歌一曲,

狂飙为我从天落。

作品赏析

【注释】:

汀州:古时州名,州治在今闽西长汀县。

天兵:指红军。

长缨:《汉书·终军传》,“军自请,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

鲲鹏:《庄子·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赣水那边红一角:指赣西**根据地。

偏师:配合主力作战的部队。

黄公略:一九二八年参加平江起义,一九三零年任红三军军长,一九三一年十月战死于江西吉安。当时他留守闽西根据地。

国际悲歌:国际歌。

飙:暴风。

【题解】

一九三零年三月,*去莫斯科参加苏共十六大,李立三暂时掌管上海*。六月,他指派*特派员涂震农到闽西招开汀州会议(又称南阳会议),命令红军趁*与冯玉祥、阎锡山混战之机进攻南昌和长沙。会上成立了以*为**的**军事委员会,负责此项行动。*率红一军团趋南昌而不攻。彭德怀率红三军团于七月二十八日攻进长沙,十一天后,又在湖南军阀何键十五个团的优势兵力面前被迫退出。*赴长沙与彭德怀会合,于九月十日再次进攻长沙。攻城战中红军损失惨重,九月十三日*下令撤围退军。

*率军攻入湖南,何键捉了毛妻杨开慧。各界营救无效,杨开慧在十一月二十四日被处决。二十七年后,*又写了一首蝶恋花纪念她。

拓展阅读

1、析:春景

【**--课件】

【原文】

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译文】

春日将尽,百凋零,杏树之上已出了小小的青涩果实。

不时还有燕子掠过天空,这里的清澈河流围绕着村落人家。

眼见着柳枝上的柳絮被吹得越来越少,(但是请不要担心)

不久天涯到处又会再满茂盛的芳草。(春天还会到来的)

围墙之内,有一位少女正在荡着秋千,她发出动听的笑声。

围墙之外的行人听到那动听的笑声,(忍不住去想象少女荡秋千的欢乐场面)。

慢慢的,墙里笑声不再,行人惘然若失。仿佛自己的多情被少女的无情所伤害。

【注释】

褪残红”:褪,脱去,小”:本作“子”。

“子”,本误作“小”。“飞”,《二妙集》、本注“一作来。”

“绕”,元本注“一作晓。”

“柳绵”:即柳絮。韩偓《寒食日重游李氏园亭有怀》:“往年同在莺桥上,见依朱阑咏柳绵。”

“何处无芳草”句:谓春光已晚,芳草遍天涯。《离**》:“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

“墙里秋千”五句:张相《曲语辞汇释》卷五:“恼,犹撩也。……,言墙里佳人之笑,本出于无心情,而墙外行人闻之,枉自多情,却如被其撩拨也。”又卷一:“却,犹倒也;谨也。”“却被”,反被。唐·胡曾《汉宫》:“何事将军封万户,却令红粉为和戎。”

·春景”,元本无题,傅本存目缺。“春景”:这是一首写春景的很有名的小令。上片写伤春:触目红纷谢,柳绵日少,青杏初结,普天芳草,充满了繁华易逝,“落流水春去也”之意。下片写伤情:借“多情却被无情恼”的意象,寓有对朝廷一片痴心却被贬官远谪的惆怅,含蓄地表达出作者仕途坎坷、飘泊天涯的失落心情。此作于何时已不可考。曹树铭《苏》以为作于苏轼密时期:“细玩此上片之意境,与本集《满江红》(武城南)之上片相似。而本下片之意 境,复与本集《》(帘外风交雨霰)之上片相似。以上 二,具作于熙宁九年丙辰密任内。宋人笔记载此本事,均是苏轼贬官惠事,如《冷斋夜话》云:‘坡《云:‘褪残红青杏小……’坡渡海(案,此处有误。

朝云死于惠坡渡海时已不在人世。‘海’应为‘岭’之讹)惟朝云王氏随行,日诵‘枝上柳棉’二句,为之流泪。病极,犹不释口。坡作《西江月》悼之。’(《丛书集成》本《冷斋夜话》无此条,见《历代余》卷一一五引)《林下谈》亦云:‘子瞻在惠,与朝云闲坐。时青女初至,落木萧萧,凄然有悲秋之意。命朝云把大白,唱‘褪残红青杏小’,朝云歌喉将啭,泪满衣襟。子瞻诘其故,答云:‘奴所不能歌是‘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也。子瞻翻然大笑曰:‘是吾正悲秋,而汝又伤春矣。’遂罢。

朝云不久抱疾而亡。子瞻终身不复听此。’(见《琅嬛记》卷中、《青泥莲记》卷一下、《林纪事》卷五引)果如以上记载,则此当作于贬官惠期间。又中‘天涯何处无芳草’之‘天涯’,是苏轼贬官岭南时文中惯用语。另如绍圣二年在惠所作《次韵正辅同游白水山》云:‘只知吴楚为天涯,不知肝胆非一家。’绍圣四年惠所作《次韵惠循二守相会》云:‘且同月下影三人,莫作天涯万里心。’故本中之‘天涯’,亦非泛言,当指地处偏远的惠。基于上诉分析,姑将此编于绍圣二年春,以俟详考。”

【点评】

·春景》,是由北宋时期著名人、文学家苏轼所写的一首作。其作于何时,各方莫衷一是,有苏轼密、黄、定、惠时期等诸多说法,然皆苦无证据明示,故今日已不可详考。作为宋豪放派先驱的苏轼,一生之中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豪放派作,这容易让人误以为苏尽皆豪放之作,但的总体来看,其婉约之作反而是占大多数的,此便是其一。在此中,作者通过对残红退尽、春意阑珊的暮春景色的描写和远行途中的失意心境的描绘,借惜春伤情之名,表达出作者对韶光流逝的惋惜、宦海沉浮的悲叹和浮生颠沛的无可奈何。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文书画皆精。其文*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坡全集》和《坡乐府》等。

2、西江月夜行黄道中的古

成功不是将来才有的,而是决定去做的那一刻起,持续累积而成。小编给大家准备了西江月夜行黄道中的古析,欢迎参考!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表面上看,这首的题材内容不过是一些看来极其平凡的景物,语言没有任何雕饰,没有用一个典故,层次安排也完全是听其自然,平平淡淡。然而,正是在看似平淡之中,却有着人潜心的构思,淳厚的感情。在这里,读者也可以领略到稼轩于雄浑豪迈之外的另一种境界。作者笔下这一个个画面,流露出人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农村生活的热爱。这正是作者忘怀于大自然所得到的快乐。这是一首描写田园风光的,读后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恬静的生活美。的上片写月明风清的夏夜,以蝉鸣、蛙噪这些山村特有的声音,展现了山村乡野特有的情趣。的下片以轻云小雨,天气时阴时晴和旧游之地的突然出现,表现夜行乡间的乐趣。全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表现了人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这是宋代人辛弃疾的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阅读这首,要注意时间和地点。时间是夏天的傍晚,地点是有山有水的农村田野。这首描写的是人们熟悉的月、鸟、蝉、蛙、星、雨、店、桥,然而人却把这形象巧妙的组织起来,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恬静的美。 辛弃疾的这首《西江月》前两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表面看来,写的是风、月、蝉、鹊这些极其平常的景物,然而经过作者巧妙的组合,结果平常中就显得不平常了。鹊儿的惊飞不定,不是盘旋在一般树头,而是飞绕在横斜突兀的枝干之上。因为月光明亮,所以鹊儿被惊醒了;而鹊儿惊飞,自然也就会引起“别枝”摇曳。同时,知了的鸣叫声也是有其一定时间的。夜间的鸣叫声不同于烈日炎炎下的嘶鸣,而当凉风徐徐吹拂时,往往特别感到清幽。总之,“惊鹊”和“鸣蝉”两句动中寓静,把半夜“清风”、“明月”下的景色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

接下来“稻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把人们的关注点空转移到田野,表现了人不仅为而说丰年的主体,不是人们常用的鹊声,而是那一片蛙声,这正是人匠心独到之处,令人称奇。在人的感觉里,俨然听到群蛙在稻田中齐声喧嚷,争说丰年。先出“说”的内容,再补“声”的创造。

以上四句纯然是抒写当时当地的夏夜山道的景物和人的感受,然而其核心却是洋溢着丰收年景的夏夜。因此,与其说这是夏景,还不如说是眼前夏景将给人们带来的幸福。

因此下阕开头,人就树立了一座峭拔挺峻的奇峰,运加强稳定的音势。“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的路径尽管很忘却了越过“天外”,迈过“山前”,连早已临近的那个社庙旁树林边的茅店,也都没有察觉。前文“路转”,后文“忽见”,既衬出了人骤然间看出了分明临近旧屋的欢,又表达于沉浸在稻香中以至忘了道途远近的怡然自得的入迷程度,相得益彰,体现了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底,人玩味无穷。

《西江月》原题是《夜行黄道中》,记作者深夜在乡村中行路所见到的景物和所感到的情绪。读前半片,须体会到寂静中的热闹。“明月别枝惊鹊”句句话是一种很细致的写实,。乌鹊对光线的感觉是极灵敏的,日蚀时它们就惊动起来,乱飞乱啼,月落时也是这样。这句话实际上就是“月落乌啼”(唐张继《枫桥夜泊》)的意思,但是比“月落乌啼”说得更生动,关键的意味。鹊惊时常啼,这里不说啼而啼自见,在字面上也可以避免与“鸣蝉”造成堆砌呆板的结果。“稻鲜明深刻,它把农村夏夜里热闹气氛和欢乐。这可以说就是典型环境。这四句话里每句都有声音:鹊声、蝉声、人声、蛙声,却也每句都有深更半夜的悄静。这两种风味都反映在夜行人的感觉里,他的心情是很愉快的。下半片的局面有些变动了。天外稀星表示时间已有进展,分明是下半夜,快到天亮了。山前疏雨对夜行人却是一个威胁,这是一个平地波澜,可想见夜行人的焦急。有这一波澜,便把收尾两句衬托得更有力。“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是个倒装句,倒装便把“忽见”的惊喜表现出来。正在愁雨,走过溪头,路转了方,就忽然见到社林边前歇过的那所茅店。这时的快乐可以比得上“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那两句所说的。题原为《夜行黄道中》,通首八句中前六句都在写景物,只有最后两句才见出有人在夜行。这两句对全首便起了返照的作用,因此每句都是在写夜行了。先藏锋不露,到最后才一针见血,收尾便有画龙点睛之妙。这种技巧是值得学习的。

这首,有一个生动具体的气氛(通常叫做景),表达出一种亲切感受到的情趣(通常简称情)。这种情景交融的整体就是一个艺术的形象。艺术的形象的有力无力,并不在采用的情节多寡,而在那些情节是否有典型性,是否能作为触类旁通的据点,四面伸张,**现实生活的最深微的地方。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它就会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了。我们说中国的运用语言精练,指的就是这种广博的代表性和丰富的暗示性。

3、描写自然风光的古中描写景物的

早春

【唐】白居易

雪消冰又释,景和风复暄。

满庭田地湿,荠叶生墙根。

官舍悄无事,日西斜掩门。

不开庄老卷,欲与何人言。

春题湖上

【唐】白居易

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

未能抛得杭去,一半句留是此湖。

南湖春早

【唐】白居易

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

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苹生。

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

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

赋得春风扇微和

【唐】范传正

暧暧当迟日,微微扇好风。

吹摇新叶上,光动浅中。

澹荡凝清昼,氤氲暧碧空。

稍看生绿水,已觉散芳丛。

徙倚情偏适,裴回未穷。

妍华不可状,竟夕气融融。

相关阅读

1.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孟浩然:《春晓》》

2.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

3.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4.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

5.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

6.残云收夏暑,新雨带秋岚。(岑参:《水亭送华阴王少府还县》)

7.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范成大:《喜晴》)

8.清江一曲抱村流,夏江村事事幽。(杜甫:《江村》)

9.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阳阴正可人。(秦观:《三月晦日偶题》)

10.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李峤:《风》)

4、浣溪苏轼

【**--教案】

软草平莎过雨新,轻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身。

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使君元是此中人。

析】:

是作者徐谢雨的最后一首,写人**归来时的感想。中表现了人热爱农村,关心民生,与老百姓休戚与共的作风。作为以乡村生活为题材的作品,这首之风朴实,格调清新,完全突破了“为艳科”的藩篱,为有宋一代风的变化和乡村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上片首二句“软草平莎过雨新,轻走马路无尘”,不仅写出“草”之“软”、“”之“轻”,而且写出作者这种清新宜人的环境之中舒适轻松的感受。久旱逢雨,如沐甘霖,经雨之后的道上,“软草平莎”,油绿水灵,格外清新;路面上,一层薄,经雨之后,净而无尘,纵马驰骋,自是十分惬意。触此美景,作者情动于衷,遂脱口而出:“何时收拾耦耕身?”“耦耕”,指二人并耜而耕,典出《论语。微子》:“沮、桀溺耦而耕。”沮、桀溺是春秋末年的两个隐者。二人因见世道衰微,遂隐居不仕。此处“收拾耦耕身”,不仅表现出苏轼对农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同时也是他*上不得意的情况下,仕途坎坷、思想矛盾的一种反映。下片“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二句,承上接转,将意境宕开,道上写到田野里的蓬勃景象。春日的照耀之下,桑麻荣,闪烁着诱人的绿光;一阵暖风,挟带着蒿艾的薰香扑鼻而来,沁人心肺。这两句对仗工整,且妙用点染之法。上写日照桑麻之景,先用画笔一“点”:“光似泼”则用大笔涂抹,尽力渲染,将春日雨过天晴后田野中的蓬勃景象渲染得淋漓尽致;下句亦用点染之法,先点明“风来蒿艾”之景,再渲染其香气“如薰”。“光似泼”用实笔,“气如薰”用虚写。虚实相间,有色有香,并生妙趣。“使君元是此中人”给句,画龙点睛,为升华之笔。它既道出了作者“收拾耦耕身”的思想本源,又将作者对农村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更进一步深化。作者身为“使君”,却能不忘他“元是此中人”,且乐于如此,确实难能可贵。这首结构既不同于前四首,也与一般同类的结构不同。前四首《浣溪全是写景叙事,并不直接抒情、议论,而是于字行之间蕴蓄着作者的喜悦之情。这首用写景和抒情互相错综层递的形式来写。上片首二句写作者于道中所见之景,接着触景生情,自然逗出他希冀归耕田园的愿望;下片首二句写作者所见田园之景,又自然触景生情,照应“何时收拾耦耕身”而想到自己“元是此中人”。这样写,不仅使全情景交融,浑然一体,而且使情逐层深化升华。特别“软草平莎过雨新”二句、“日暖桑麻光似泼”二句更是出神入化,有含蓄隽永之妙。

5、描写江宽阔的江宽阔的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江滚滚来。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江天际流。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关于江的句一:《临江仙》

朝代:明作者:杨慎 体裁:

滚滚逝水,浪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关于江的句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朝代:唐作者:李白体裁:七言绝句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三月下扬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江天际流。

关于江的句三:《登高》

朝代:唐作者:杜甫体裁:七言律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关于江的句四:《六幺令》

朝代:宋 作者:李纲 体裁:

江千里,烟淡水云阔。 潮落潮生波渺,江树森如发。

歌沉玉树,古寺空有疏钟发。谁念迁客归来,老大伤名节。

六代兴亡如梦,苒苒惊时月。纵使岁寒途远,此志应难夺。

兵戈凌灭。高楼谁设。

豪华销尽,几见银蟾自圆缺。 倚阑凝望,独立渔翁满江雪。

关于江的句五:《晴江秋望》

朝代:唐 作者:崔季卿 体裁:七绝

八月江万里晴,千帆一道带风轻。

尽日不分天水色,洞庭南是岳阳城。

关于江的句六:《越王楼歌》

朝代:唐 作者:杜甫 体裁:乐府

府何磊落,显庆年中越王作。孤城西北起高楼,

碧瓦朱甍照城郭。楼下江百丈清,山头落日半轮明。

君王旧迹今人,转见千秋万古情。

关于江的句七:《水调歌头》

年代:现当代作者:*

才饮水, 又食武昌鱼。 万里江横渡, 极目楚天舒。 不管风吹浪打, 胜似闲庭信步, 今日得宽馀。 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 龟蛇静, 起宏图。 一桥飞架南北, 天堑变通途。 更立西江石壁, 截断巫山云雨, 高峡出平湖。 神女应无恙, 当惊世界殊。

朝代:唐作者:黄滔体裁:七绝

曾搜景象恐通神,地下还应有主人。

若把江比湘浦,离**不合自灵均。

点击查看更多毛浙东诗词《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欣赏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aiwenba.com/articles/60733.html

热门阅读

  1. 农行柜员个人年终总结
  2. 下雨天想哭的说说
  3. 狂欢是一群人的寂寞独处是一团体的狂欢心情随笔
  4. 《迈好中学的第一步》主题班会教案
  5. 怀念母亲读后感00字
  6. 小学二年级日记200字范例
  7. 关于春天的诗句名言警句
  8. 猴年快乐的句子
  9. 傲慢与偏见杂文随笔
  10. 关于婚姻的句子精选50句
  11. 有关公司中层领导评议上岗评议演讲稿范文
  12. 永远的朋友作文1500字
  13. 春节七天拜年祝福语
  14. 岁月憔悴我的容颜散文
  15. 不与人比不与己比哲理故事
  16. TTT企业内部讲师培训心得范文
  17. 远足活动标语
  18. 关于痴情的诗句
  19. 幼儿园开学通知书范文
  20. 《心爱的小马》的读后感
  21. 五一游玩小学三年级作文
  22. 《我学写字》教案教学设计
  23. 简短的英文生日祝福语
  24. 《小斑马穿新衣》优秀教案
  25. 武生院校体育部部长述职报告范文
  26. 小学英语教师技能培训心得范文
  27. 公司化验岗位职工工作总结范文
  28. 俾斯麦巧解尴尬的故事
  29. 幼儿园小班区域活动计划范文
  30. 高中400字七夕作文
  31. 关于除夕的作文600字
  32. 你不必追求优秀但可以做到良好散文
  33. 红军长征的故事50字
  34. 经典情感语录
  35. 关于的爱国手抄报
  36. 钻石与火柴的故事
  37. 回忆里的记忆散文
  38. 授牌仪式上的表态发言稿范文
  39. 《我只看见你的眼睛》优秀教学设计范文
  40. 描写槐花的好句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