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 口 目 木 禾 竹 马 鸟 鱼》教学设计与反思
1.学认9-15个汉字,继续理解字与画的关系。
2.继续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3.学认图标小铅笔小天平。
教学重点难点:
学认9个汉字,理解字与画的关系。
教具准备:
字卡、图卡。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通过图学习了8个生字,这节课我们继续用这种方法学习生字。
二、出示生字,明确本课学习任务
这节课我们要学会9个生字,下面老师贴出字卡,请同学们看到认识的字就轻轻地点一下头,看到不认识的字就轻轻地摇一下头。
老师贴字卡
三、学习第一组生字禾竹鸟
1.出示相应的图片,学生据图猜字并说理由
2.讲解禾苗的意思禾苗就是庄稼的幼苗,古人用一棵庄稼的样子来表示禾苗的禾字,多么形象!
3.比较图与字的相似之处,小组合作。
4.观察汉字的演变过程。
5.读生字。
四、学习第二组目马鱼
小组合作学习:
1.看图说字音讨论:眼睛图旁边为什么是个目字。
2.比较字与图,说相似之处。
3.读生字。
五、第三组人口木由学生自己学习
课中休息-----找朋友
六、游戏
看谁反映快。
要求:老师任意指一幅图,学生要迅速举出相应的字卡并大声读出来。
七、口头组词
一字开花人
八、完成练习
1.认识图标小铅笔。
2.读要求。
3.教儿歌。
小铅笔,已出现,让我描写和连线。
4.观察6幅图和6个字,哪幅图和哪个字应该连在一起?说理由。
5.指导用尺子连线。
6.认识图标小天平。
7.读要求。
8.教儿歌。
小天平,左右称,字音字形分得清。
比较日和目月和日借助图片进行区分。
小结:同学们,通过学习字与画一课,我们认识了很多有意思的汉字,借助图学汉字是一种识字方法,大家可以和家长一起搜集这样的汉字,你会发现汉字真的很有趣。
附:板书设计
通过本课教学,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把字与画结合起来,利用图记字,利用字理解图,在比较的过程中,学生既动口又动手,调动了多种感官共同参与,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教材的特点很好地体现出来。教学中从故事入手,注意调动了学生的无意注意,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课中休息的安排从形式上贴近学生的生活,从内容上突出了本课重、难点,既让学生得到了休息,又在游戏中巩固了所学知识。一字开花的练习则又一次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教学从课内走向课外,从课本走向生活,符合《课标》中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挖掘教材特点,找准切入点。
《课标》指出: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通过本课的教学,要让学生初步认识象形字,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从而对汉字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因此,从图入手是本课的切入点。
二、充分了解学生,调动兴奋点。
一年级的学生刚入学,注意力不容易集中《课标》要求我们,教学要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备课时把教材的特点与学生的特点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图画吸引孩子的注意,同时将儿歌、故事引入课堂,让孩子们学得生动有趣。
拓展阅读
1、初中语文教学设计与反思
中班律动《劳动狂想曲》
活动目标:
1、 在特定情境中,通过动作表演来区分音乐的ABC段。
2、 学习用拖地、刷马桶、擦玻璃的合作合拍的表现音乐。
3、 尝试合作表现音乐,体验音乐活动的快乐。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健身活动
白雪公主离开小矮人后非常想念他们,不知道他们现在生活的怎么样,今天白雪公主想请我们帮她去森林里看望小矮人,你们愿意吗?
播放(波浪舞)音乐,幼儿跟随老师走进场,穿过森林—走过小桥—绕过草地,来到树林小木屋(ppt展示森林小屋场景)。师生做敲门状。可能小矮人们都去工作了,我们去房子里面休息一会儿吧!
二.分段练习,熟悉音乐(小矮人家里很乱)
(1)A段音乐,学习拖地板动作
师:小矮人家的地板脏了,我们来帮他们拖一下吧。老师发现在拖地板的时候动作不规范,这样是拖不干净的,拖地要这样拖。
(2)B段音乐,学习刷马桶的动作
师:看小矮人家的马桶这么脏,还长满了细*。那我们要用什么刷马桶?用马桶刷,围着马桶四周刷。
(3)C段音乐,学习擦窗户的动作
师:小矮人家的窗户很脏了,我们来擦干净吧,用什么擦玻璃呢?抹布还有双面擦,抹布太费劲了,用双面擦贴上去擦玻璃。(拿一个贴上去,咕叽咕叽咕叽咕叽真干净)
(4)打扫卧室,打扫之前先做准备带上小围裙和手套,进行三段音乐和拖地、刷马桶、擦玻璃动作的相结合的游戏。(两遍:第一遍打扫第一间,第二遍打扫第二间) 这是谁打扫的呀,做下去休息,看看哪里还需要我们打扫。
三.互相合作,体验快乐
师:小矮人家里有个大的落地窗一个人时没法擦干净的,必须要两个人合作才能擦干净的(启发孩子们相互合作的精神),请一个小朋友和老师示范。(先随音乐做擦窗,在做长音乐)强调擦窗户时要和小朋友贴上去,再来一遍。
4.在老师的指导下再次做音乐和动作相结合的综合游戏。
结束:结束音乐起,小矮人回家了,我们藏起来(藏在小椅子后面),给小矮人一个小惊喜吧。听一听小矮人说了什么,教育孩子做一个爱干净,爱劳动的人。
《劳动狂想曲》学情分析
中班幼儿听辨音的分化能力有所提高,逐渐能辨别声音的细微变化。他们一般能欣赏内容较为广泛、性质风格多样的音乐作品,如舞曲、进行曲、摇篮曲等。对不同体裁、性质、风格乐曲的分辨能力也有很大发展;在音乐的速度、力度、节奏、结构把握上,他们往往能够通过教师组织的音乐活动,初步感受到乐曲的结构,听出乐段、乐句之间的重复以及乐曲在情绪性质上的明显差异;能基本理解音乐所表达的情绪和情感,并由此产生一定的想像、联想。
随着幼儿思维、想象的进一步发展,对音乐的理解能力也在不断地发展。这种理解能力通常表现在歌曲及有标题器乐曲的理解上,幼儿已能借助于歌词及已有的生活经验、音乐经验,基本理解音乐所表达的艺术表演形象,对于较为复杂的、没有标题的纯器乐曲的理解还有一定的困难。另外,他们在欣赏过程中的创造性表现能力也不断增加。
《劳动狂想曲》教材分析
《劳动狂想曲》选自中班下学期的一节音乐律动活动。《纲要》中指出:根据幼儿不同的发展特点,培养幼儿初步的发现美、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劳动狂想曲》旋律优美,非常贴近幼儿的实际上生活,将生活中劳动的场景融入音乐律动中。基于此原因,我设计了本次的教学活动。以幼儿的发展为主体,从幼儿的心理和生理年龄特点发展为目的,挖掘领域的特征,吃透教材,精心准备每个环节,正如纲要中所提到:在艺术活动中面向全体幼儿,要针对他们的不同特点和需要,让每个幼儿都得到美的熏陶和培养,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情景中主动参与活动,引导幼儿热爱劳动,体验劳动和音乐带来的快乐。
《劳动狂想曲》反思
《纲要》中的教育理念让我们越来越注重幼儿在活动过程中自主性的发挥,都尽可能地在活动中创设条件,让孩子能自由选择、自由探索、自主想象、自主表达。只要是幼儿感兴趣、能自发参与的,都是在自主学习。
《劳动狂想曲》活动目标定为在特定情境中,通过动作表演来区分音乐的ABC段。学习用拖地、刷马桶、擦玻璃的合作合拍的表现音乐。尝试合作表现音乐,体验音乐活动的快乐。
在以往的音乐活动的组织过程中,主要的教学方式就是用非常传统的方法教幼儿,大多数是以跟唱为主,却忽略了幼儿的兴趣。在活动过程中我增加激励性语言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用生活中常见的劳动动作贯穿整个律动。让孩子们感到音乐带来的的快乐,从而萌发出对音乐活动的兴趣。活动下来,孩子们在表演的过程中开心的感受到每段音乐的不同以及劳动带来的快乐。
在任何一个教学活动中,我们都要以幼儿的发展为主体,从幼儿的心理和生理年龄特点发展为目的,挖掘领域的特征,吃透教材,精心准备每个环节,正如纲要中所提到:在艺术活动中面向全体幼儿,要针对他们的不同特点和需要,让每个幼儿都得到美的熏陶和培养,那样才能够使活动效果更佳。
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随着活动的进程,情境导入——教师表演——集体表演——合作表演,幼儿自然地融入其中,边游戏边体验音乐。重视的是幼儿音乐情趣的培养,并且在活动中幼儿也有自由协商、充分想象的空间。
2、初中语文教学设计与反思
1.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体会文章的阳刚之美。
2.能有感情地朗读,感受铿锵有力、富有节奏的语言。
3.理解排比、反复修辞在文章中的作用。
1.理解排比、反复的作用,精读重点句子。
2.通过听读、朗读课文,感受安塞腰鼓的气势,品味文章的语言美。
1.引导学生深入领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
2.体会激越的语言,并学习运用,尝试表达。
这是一篇诗化的散文,有着雄浑伟奇的画面,更有着与画面风格一致的气势磅礴的语言,所以教学分为两个板块:感知气势;品味语言。整个过程又以“朗读”一线贯穿读、说、析、品、评,不知不觉让学生受到熏陶,完成教学。
教学活动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请教同学们一个问题,你们为什么喜欢劲舞?学生可能回答:带劲、有节奏、能使生命得到宣泄等等,于是引出,在黄土地上也有这样如火一样热烈的舞蹈和音乐,那就是有着“天下第一鼓”美称的--安塞腰鼓。
多媒体演示“安塞腰鼓”表演的画面,学生欣赏。
师问:你看了这些画面,此时内心洋溢着怎样的感情?
(学生自由回答,谈一谈观后感)
导入:俗语说:“一方山水养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风情。”产生于黄土高原上的安塞腰鼓,粗犷、雄浑、动力十足。今天我们就一起跨越时空,走进黄土高原,走近安塞腰鼓,去感受一下它的风采和魅力。
教学活动2美读课文,学习新课
第一板块:朗读,感知
1、读课文。
(1)预读,学习生词
瞳(tóng)仁恬(tián)静晦(huì)暗羁绊(jībàn)蓦(mò)然冗(rǒng)杂戛(jiá)然磅礴(pángbó)
(2)教师范读或放录音,学生听读,感受文章的感情基调。(铿锵激越的朗读能深深*学生,许多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感情可通过读来悟出。)
(2)指导朗读和学生朗读。
2、明结构
说明:文章按“鼓响前、腰鼓表演、鼓声止”可分成3大部分。第二部分为文章的主体部分,分别从4个角度来展示腰鼓舞的艺术魅力,且这4个角度的分水岭都是一句话。学生会很快找出:好一个安塞腰鼓!
明确:这是文章内容与结构上的核心句。
“好一个安塞腰鼓!”在13、17、22、24自然段反复出现,怎么读?
3、知内容
用:“的安塞腰鼓”对安塞腰鼓进行评价。可填词、短语、句子,最好是文中的内容。
第二板块:朗读,品味
4、寻美点
布置分组朗读,分组进行寻找美点比赛。用“美,你看(听)…。”的句式或用“好,好在”这一句式进行评点。
第三板块:练习,学用课文句式、段式
5、替换式品读,感受语言的节奏美、诗意美
让学生齐诵第6段。
3、初中语文教学设计与反思
《安塞腰鼓》选自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三课。从标题上就可以看出这篇课文有丰富的资源进行多学科融合教学。《安塞腰鼓》是新时期的经典课文,他写陕北高原,写高原腰鼓,写打鼓的人,展示高原的民俗民风,以及高原人奔放雄健的精神气质,表现了陕北高原人民蓬勃的生命力,所以在教学中,注重多学科融合,让学生更加全面的了解陕北黄土高原上的安塞腰鼓的与众不同。
《安塞腰鼓》是一篇自读课文,是一篇带有诗情画意的散文,这种诗情是从黄土高原生长出来的,具有粗犷,豪放的特点,又是从高原上“一群毛腾腾的后生”身上散发出来的,充满生命的力量。
语文学科它的工具性比较强,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既要体现语文这门学科特点,教学学生识文解字,掌握其中的写作方法,从中懂得做人的道理,如果在课堂上只讲语文知识,就显得枯燥,单调,所以我们还要深挖语文学科以外的知识,看看文章中有没有其他学科的融合,语文教学中有音乐舞蹈的融合,可以提高学生的欣赏审美能力,语文教学中有史地的融合可以让学生明史鉴,晓天下,语文教学中有理化的融合可以让学生精准理性有逻辑的分析判断事物,多学科的融合,既可以让学生学到知识,又可以增长见识,达到所有科目同步提高的效果。
《安塞腰鼓》一篇地域性很强的一篇文章,在设计之前,认真研读教材,查找资料,依据教师用书的参考建议,采用多种方式的多学科融合的教学方法,力求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课前让学生搜集安塞腰鼓的视频,安塞的地理位置,黄土高原的地形特点,安塞腰鼓有关的歌曲等,为上课做准备。
导入的时候播放安塞腰鼓表演片段,让学生欣赏安塞腰鼓集舞蹈、音乐于一体的大型表演,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为了让学生更加全面的了解安塞腰鼓,对安塞腰鼓做了详细的介绍:“天下第一鼓”安塞腰鼓。安塞腰鼓产生于北方黄土高原上的一种民间艺术,充满原始的意味和浓郁的乡土气息,也是陕北人民精神风貌的象征。在古代既是激励边关将士冲锋陷阵、浴血奋战的号角,也是将士凯旋的欢迎曲。如今它已成为中华民族坚毅不屈、意气风发、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象征。让学生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领悟作者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
课中当学生问道“为什么只有黄土高原才能生养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才能承受如此惊心动魄的搏击呢?”用地理知识来给学生讲解黄土高原的地形特点,可以说只有厚重的黄土高原,才能生出一群群茂腾腾的后生,只有厚重的黄土,才有西北高原的汉子们,学生们对磅礴、壮阔、豪放、火烈的安塞腰鼓就有了更深的了解。
课的结尾播放:李政飞演唱,孟海平作词,孟海平作曲的《吉祥腰鼓》,在音乐的激荡中,把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再次显现出来,也把本课推向**,学生在欣赏中结束本课,余味悠长。
文是一篇自读课文,又是一篇抒情性散文,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反复朗读,在诵读的基础上掌握文章的主题,由于诵读时间过多,在时间的把握上有点偏重朗读,导致后面分析课文不细,也没有给学生思考和讨论的余地,在学科融合过程中,由于教学资源缺乏,资料有限,虽然有其他学科的融合,但对深度融合欠缺,甚至是生搬硬套,在授课过程中没有把握好量,导致重难点没有凸显出来。
四、改进措施
1、人文性和工具性极强的语文学科,融入其他学科的教学,是不是有点强学科所难,但是受课题的约束,我们不得不融入其他学科,但怎么融入,怎么衔接的融入,怎么有机的嵌入,值得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的思考。
2、语文教师拿到一篇文章,我们要探讨,如何传道、授业、解惑,从那些方面入手,安塞腰鼓就是让学生学习抒情散文的特点,学习安塞腰鼓磅礴、壮阔、豪放、火烈的特点,领悟作者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进一步了解安塞腰鼓、黄土高原、西北汉子,学习集音乐、舞蹈于一体的安塞腰鼓,在诵读中感受,在欣赏中审美,所以我要多角度,多方式,多思维恰如其分的融入其他学科,很好的的进行语文学科的教学。
一篇文章,却融合了地理、音乐,舞蹈等学科方面的知识,让不仅学会了本课的有关的知识,还学到了地理和音乐等方面的的知识,受益匪浅。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aiwenba.com/articles/397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