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简短寓言故事与寓意
寓言故事故事虽然简短但是蕴含深刻的意义道理,下文是有关一些简短寓言故事以及寓意,欢迎大家阅读!
有个书呆子一天到晚只会呆在家里看书,什么事也不会干,整天依赖妻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
这天黄昏,妻子在地里干完活回家,只见自家的鸡子还没有归窝。她自己要忙着做饭,没工夫去张罗赶鸡,就对丈夫说:“我做饭,你去帮我把鸡都赶进窝去。”
丈夫答应了。他放下书本跑到外面,去将自家的鸡赶回家。
书呆子看到自家那几只鸡,连忙上去一阵使劲猛赶,结果那几只鸡吓得惊慌失措,乱飞乱窜;书呆子只好停下来朝鸡扬起手慢慢示意,于是那鸡又停在那里东瞧西望。等那几只鸡刚刚安定下来,要向北面走去,书呆子赶忙上前将鸡拦住,鸡吓得一掉头又朝南边跑去,书呆子急了,又赶到鸡前将鸡拦住,鸡又重新掉头朝北跑去。就这样,他靠近鸡时,鸡吓得到处扑腾,他远离鸡时,鸡又停住不走。折腾到天都黑下来了,还有3只鸡依然没赶回窝。
妻子做好了饭,还不见丈夫赶鸡回家。她出屋一看,书呆子站在那里正显出无可奈何的样子,额上还淌着汗。妻子很是生气,教他说:“应该这样赶鸡:在鸡安闲的时候慢慢靠近它;如果它惊恐不安,你就扔点食物去引诱它。不能像你这样简单粗暴地乱赶一气,要慢慢引诱着赶。你尽量把鸡赶到熟悉的路上,让它慢慢安定下来,它自然而然就会直奔回窝了。这才是最好的赶鸡方法。”
书呆子恍然有所悟,说:“想不到赶鸡也有学问,怎么书本上就见不到呢?”
寓意:这个书呆子只会读死书,书本以外的东西一无所知。其实做任何事情都有它的方法和规律,如果不讲究方式方法,只凭想像蛮干,那就难以把事情做好。赶鸡也是一样的道理。
梁朝时候有一家人家,一屋都是痴傻。有一天,父亲把儿子叫来说:
“你给我到集市上去买一顶帽子回来。我听别人说,帽子是套在头上的,要能装得下脑袋才行。你上集市去一定要找那样的帽子才能买。”
儿子按父亲的吩咐到集市上买帽子,他到处找,找到一个别人说是卖帽子的地方。掌柜拿出一顶黑色的绸帽给他,那帽子是叠着的没有打开,这个傻儿子看了半天也没找到能套下脑袋的地方,他放下绸帽就走了。接着,他又走了好多店铺,找了一整天也没见到他所想要的帽子。在他准备回家的时候,他忽然看到一个卖瓮的小店,里面摆放着一个个大口的瓮子,瓮子是空的,正好可以容得下人的脑袋。他想,这大概就是帽子了,于是他把瓮买回了家。
他的父亲也以为这就是帽子,将瓮拿起来往头上一戴,便连脸和脖子都套进去了,结果什么也看不见。这个傻父亲每次戴着“瓮帽”外出,鼻子在里面就被磨得生疼,而且被堵得气都很难出,憋得心里慌。然而,他以为帽子本来就是这个样子,他还是常常忍痛戴着它出去。久而久之,鼻子磨破了皮,生了疮,脖颈处也被磨得长了厚厚的茧。到这种地步,他还是不愿意把这“帽子”摘下来。只不过,从此以后,他每次戴上帽子就疼痛难忍,于是只好戴着帽子坐在家里,而不敢出外行走了。
寓意:戴帽子本来是为了使人更舒服一些,连这样起码的、简单的道理都想不到,宁肯吃亏、忍痛也不肯向他人请教一下,当然只有吃亏到底。这也是那些既无头脑又执迷不悟的傻瓜的必然结果。
隋朝时候有个人,他用大车拉了一车黑豆上京城去卖。这个人吃力地拉着车走啊走啊,到了灞头,他一不小心踏上了一个土坷垃绊了一咬。这下子不好了,他身后的车也失去了平衡,翻倒在地。那满满一车黑豆也全部被倒进了水里。他从地上爬起来,看着水里的黑豆发愁了:这么多豆,一个人要捞到什么时候啊!想了一会儿,他决定回家去,叫家里人来帮他一块儿捞豆子。于是他不再多考虑,撇下车和豆子就走了。
这人刚一走,灞头上的人议论开了:“他这一去还不知什么时候回来呢,这么多豆让水冲走了多可惜,不如我们拿回去吧。”于是大家一起动手,吵吵嚷嚷地捞豆子,不一会儿就全给捞走了,一颗也没留下。
不久以后,那个运豆的人回到了翻车的地方。水里有上千只蝌蚪在追逐嬉戏。这人以为这就是他的豆子,想要下水去捞出来。刚一下去,蝌蚪知道有人来了,转瞬间就全都游散了。这个人奇怪极了,呆呆地站了半天,怎么也想不明白。他叹着气自言自语地说:“黑豆啊黑豆,就算你不认识我了,离开我跑开了,我怎么会也不认识你了呢?——怎么你忽然间就多出了一条尾巴!”
寓意:这个笨人判断事物总是想当然,却不根据事实来作科学的分析,自然也就无法知道事情的真相。这样办事情当然是不能成功的。
久旱未遇雨的大地渴望上天降临一场大雨。
这时有一块浓黑的乌云出现了,但乌云把雨赶到了大海上空,大地滴雨未得。乌云把雨下到大海后,他得意洋洋,在山岭面前大言不惭地吹嘘自己有多么慷慨。
“在我眼里,你这种无知慷慨不但不会给大家带来一点好处,还让我愤怒之至。”山岭愤怒地对乌云说, “你把倾盆大雨撒向那干旱的田野,那该多好啊!你的慷慨能拯救人们使其免于饥饿和灾荒。我的朋友,而那*大海,即使没有你的这些雨水,它也什么都不会失去。”
乌云的寓言故事就是说:我们应该在朋友或则亲人最需要的时候,陪在他们身边,这样才可以达到雪中送炭的效果。
拓展阅读
1、《七则寓言故事》简短讽刺有理!
故事一、白松与荆棘
白松与荆棘互相争吵起来了。
白松骄傲地说道:“我质地优良,躯干粗壮,既能做庙宇的屋顶,又能建造船只,而你能做什么呢?”
荆棘说:“当你想起劈你的斧头和锯你的锯子时,恐怕你还是会愿意做荆棘吧。”
【感悟】平淡无奇的生活也许比富有离奇的生活更无痛苦和危险。
故事二、百病之鹿
有一只鹿病了躺在草地上。
很多野兽前去看望他,把那附近的草都吃光了。
鹿病好以后,找不到草,因为缺少食物而饿*。
【感悟】过多地结交毫无益处的朋友是有害无益的。
故事三、斑鸠
有人捕捉到了一只斑鸠,想杀死他。
斑鸠请求赦免,并说:“请饶恕我吧,我会帮助你捉到更多斑鸠。”
那人说道:“那你更要被杀,否则你的亲戚朋友都将会遭受到你的陷害。”
【感悟】那些想用阴谋诡计加害亲人的人,必将先受到正义的惩罚。
故事四、蝉与狐狸
蝉在大树顶上鸣唱。
狐狸想要吃掉他,便想出了一个诡计。他站在树下,一会儿赞美蝉的歌声悦耳动听,一会儿羡慕地看着蝉,认真欣赏他的歌声,并劝蝉下来,说他想要看一看是什么样的动物才能发出这么悦耳的声音。
蝉识破了他的诡计,便摘了一片树叶抛下去。
狐狸以为是蝉,猛扑过去,抓住它。
蝉说道:“喂,坏家伙,你若以为我会飞下来,那就大错特错了。我自从见到狐狸的粪便里有蝉的翅膀之后,就时刻警惕着狐狸。”
【感悟】聪明的人懂得怎样从别人的灾难中吸取教训。
故事五、胆小的猎人
有个猎人想寻找狮子的足迹。
他问一个樵夫,有没有发现狮子的足迹。
樵夫说:“我只看到了狮子本身。”
猎人吓得面色如纸,全身哆哆嗦嗦地说:“我只是想寻找它的足迹,并不是要找狮子本身。”
【感悟】有些人的勇敢,仅仅是停留在口头上,而不是表现在行动上。
故事六、公牛与野山羊
有头公牛由于被狮子追赶,逃进了一个山洞,洞里住着一群野山羊。
即使这些野山羊对他又踢又顶,公牛还是忍受着痛苦对他们说道:“我在这里面忍辱负重,并不是害怕你们,而是害怕那头在洞口站着的狮子。”
【感悟】为了逃避大的灾难,有时必须忍受一时痛苦。俗话说,小不忍则乱大谋。
故事七、公牛、狮子和野猪
公牛看见一只小狮子正在睡觉,便趁机用牛角把他顶*。
母狮子走过来后发现自己的孩子*,非常伤心,痛哭流涕。
这时候一头野猪在老远的地方站着对悲伤的狮子说:“你知道有多少人因为他们的孩子被你们咬死而伤心落泪吗?”
【感悟】只有当自己也遭到同样的不幸时,才会反省自己给别人带来的不幸。
2、寓言故事小蜗牛与牵牛花阅读
小蜗牛呢?他还在后面慢慢地爬着。他哪里知道自己遇到了植物界的“爬行”高手——牵牛花--这情节属于我们下面要说的寓言故事,小蜗牛与牵牛花。
蜗牛六六在全城的蜗牛爬行比赛中得了第一名,顿时骄傲起来,他开始到处嚷嚷:“谁敢和我比爬行?我是最快的。”
其他蜗牛听后纷纷缩回了头,六六更得意了,脑袋仰得老高。
“我来和你比一比。”一个很小的声音从墙根传来。
“是谁这么大胆?”六六循声找去,发现了一棵细细小小的绿芽,原来是她在说话。
六六忍不住大笑起来,说道:“你这么小,又不能移动,怎么和我比啊?”
“我们就比爬竹竿好啦!”小绿芽指指旁边立着的竹竿。
“没问题!”六六爽快地答应了,心想:这根本不是比赛,不过是我一个人的表演而已。
六六与小绿芽的比赛正式开始了。
第一天,六六爬得很快,把小绿芽远远抛在后面。
第二天,六六有点儿偷懒,他爬一会儿歇一会儿,到傍晚时,小绿芽已经快追上他了。
到了第三天,早上下了一场不大不小的雨,六六只好原地休息。他暗自庆幸:多亏我有厚厚的壳可以避雨,这下,小绿芽可惨了。
雨停后,当六六从壳里钻出来,眼前的景象吓了他一跳:小绿芽的茎牢牢地缠在竹竿上,长得好高好高,已经把六六远远地甩在了后面。
由于有充足的阳光照射,小绿芽长得更快了。不久,她就爬上了竹竿的顶端,还开出了许多漂亮的花。
小蜗牛呢?他还在后面慢慢地爬着。他哪里知道自己遇到了植物界的“爬行”高手——牵牛花。
牵牛花心里也明白,自己是借助竹竿的支撑、雨水的浇灌和阳光的照射,才在这场比赛中获胜的。她使劲儿亲了亲竹竿,然后向白云和太阳微笑表示感谢。
3、寓言故事:满树樱桃熟及寓意
樱桃树闲得无聊,又大声吟诵道:舞在风中,一树樱桃带雨红。可不是!自从有了满树的樱桃果,樱桃树就渐渐地高傲起来--这情节属于我们下面要说的寓言故事,满树樱桃熟。
小河边有一棵很高的樱(yīnɡ)桃树,树上缀满了诱(yòu)人的小樱桃。灿烂的阳光下,一颗颗小樱桃微微透红,晶莹剔(tī)透。樱桃树不禁沉醉了,竟然来了个诗句模仿秀。听听她对自己的称赞——啊!绿丛中,几颗樱桃叶底红。可是,樱桃树永远忘不了那恐怖(kǒnɡ bù)的一幕:自己待在一只小鸟黑咕隆咚的肚子里,被带到了这个完全陌生的地方。幸好自己有着坚硬的核,否则早被小鸟消化成粪便了。
中午时分,樱桃树闲得无聊,又大声吟诵道:舞在风中,一树樱桃带雨红。可不是!自从有了满树的樱桃果,樱桃树就渐渐地高傲起来。她瞧着树下的一株凤仙花嘲笑说:“蚂蚁一般大小的家伙,一辈子就待在我的树根旁吸收叶间残留的一丝阳光吧!”凤仙花笑了笑没有搭理她。樱桃树哼了一声,说:“真是个没有礼貌的家伙啊!”一阵阵微风偶尔传来“噼啪,噼啪”的响声,那是凤仙花和她的豌豆朋友合奏的小乐曲。成熟的种子已经落到泥土上等待着成长,目睹一切的樱桃树显得很不高兴。
风大了,一朵朵白色的绒(rónɡ)毛触到了她那红扑扑的小脸颊,樱桃树不耐烦地晃动着树叶拍打着,还不时嚷(rānɡ)嚷几句:“该死的蒲公英,那么一丁点小,竟然还向我投放暗器。真是个不知死活的东西!看即将枯萎(kū wěi)的你还能得意多久。”蒲公英连忙道歉说:“樱桃树姐姐,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我是借助风力传播种子,想让它飞得远一些,明年花儿就会开得更多,开得更耀眼!”樱桃树一点儿也不相信,心想:就凭那些不起眼的白绒毛也想生长到更广阔的地方,别做白日梦了!
小河里的一棵睡莲展开了碧绿碧绿的大圆盘,似乎害怕摔坏了成熟的莲蓬(pénɡ)似的。“扑通”一声,成熟的果实和大圆盘击掌庆祝,瞬间幸福地沉入河底。樱桃树哈哈大笑:“再好看的花朵结出的果实不也落到河里了吗?有什么用呢?”睡莲慢声细语地说:“落入水里有利于果皮的腐烂(fǔ làn),这样包有海绵状外皮的种子就会浮起来,漂到其他地方生根发芽。”
一群小鸟飞累了,想停在樱桃树上歇歇脚,继而饱餐一顿。可是她使劲地摇晃着树枝,大声驱赶着:“走开,走开!讨厌的家伙们,我永远忘不了那可怕的一幕。”小鸟们齐声回答:“要没有我们,你现在怎么会在这里生根结果啊!”樱桃树不理会他们,摇晃得更厉害了。
第二年的夏天,樱桃树下开满了一大片的凤仙花。莲花也长满了整条小河,粉红的笑脸绽(zhàn)放在片片绿叶之间。成群的蒲公英包围了樱桃树,那棵樱桃树呢,像是绣在黄绿相间毯子上的一棵小苗,那么渺小。此时,樱桃树默默地站在风中,没有一丝快乐!
4、喜鹊筑巢的远虑与近忧寓言故事
喜鹊的巢筑在高高的树顶上,到了秋天,一刮起大风,窝巢便随树枝摇摇晃晃,简直像要把整个窝巢翻下来一样。
每到这时,喜鹊和它的孩子们蜷缩在窝巢中,惊恐万状,害怕得连大气都不敢出。
有一种喜鹊就很聪明,在夏天还未到来的时候,它就想到了秋天,它预料到秋季肯定会经常刮大风,这可真是有远见的喜鹊。
为了保障住所未来的安全,它果断地决定立即搬家。于是,它不辞辛苦地寻找安全的处所,终于选中了一处粗大低矮的树桠,这地方低矮踏实,上面有浓密的枝叶遮挡,大风也不可能撼动这个粗大稳固的矮树桠。
然后,喜鹊又不厌其烦、不顾劳累地将原来的窝巢从高高的树顶上搬下来,它将那些搭窝的枝条、草叶,一根根、一片片搬到低矮粗大的树桠上,筑起了新居。新筑的窝巢真的是舒适安全,大风再也不会侵犯到这低矮处的树桠上了。
夏天到了,大树浓密的树阴下真凉快,过往行人都不免要到树阴下歇凉。人们在树阴下一抬头就看到了喜鹊的窝巢,再一伸手,就可以轻易地掏到窝巢中的小鹊或鹊蛋。人们觉得挺有趣的。于是,窝巢里的小鹊或鹊蛋经常被人掏走。
小孩子们看到大人这样做,他们也来掏小鹊和鹊蛋。尽管小孩子们个子矮够不着鹊窝,可是他们想办法找来竹竿,用竹竿挑巢里的小鹊和鹊蛋,还互相争抢着。
可怜的喜鹊这下更遭殃了,秋季还远远没到,它的住所就被破坏得不像样子了。它虽然考虑到了防备未来的灾患,却没想到眼前的危险,结果还是没能避过灾难。
5、寓言故事黄莺与猎狗看看大道理
黄莺偷偷地在猎狗的食物里放了些泻药。第二天,猎狗肚子不舒服,黄莺趁机向猎人毛遂自荐:“今天你带我去打猎吧。”--这情节属于我们下面要说的寓言故事,黄莺与猎狗。
山脚下住着一个猎人,他有一条嗅觉非常灵敏的猎狗,还有一只能够唱出动人歌曲的黄莺。
每天清晨,黄莺飞到枝头唱歌向猎人展示自己的才艺。听完歌曲,猎人开心地带着猎狗上山去打猎,晚上,猎人总是满载而归。
一天,黄莺对猎狗说:“我每天那么早起床歌唱,让猎人有个好心情去打猎,为什么每次你的食物比我多呢?”猎狗笑着说:“打猎很危险,还要长途跋涉,是很累人的活。猎人多给食物给我,我才有足够的力气跟着猎人追捕猎物。”黄莺很不高兴,心想,我也可以帮助猎人捕到猎物的。
晚上,黄莺偷偷地在猎狗的食物里放了些泻药。第二天,猎狗肚子不舒服,黄莺趁机向猎人毛遂自荐:“今天你带我去打猎吧。”猎人摇了摇头:“你唱唱歌还可以。”黄莺吵道:“相信我,我一定能帮助你打猎的。”猎人禁不起黄莺的请求,同意了。
刚一上山,黄莺看到一头野鹿,黄莺开始施展自己的歌喉,野鹿居然被黄莺的歌声吸引住了。黄莺正唱得得意,忽然从上空俯冲下来一只老鹰,黄莺还没来得及反应,就被老鹰叼走了。
猎人垂头丧气地回到家里,猎狗知道一切后,不禁长叹:“不择手段地争宠以满足自己的私欲,不自量力去做自己做不到的事情,最终害人害己。”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aiwenba.com/articles/452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