唇亡齿寒的成语故事
春秋时候,晋献公想要扩充自己的实力和地盘,就找借口说邻近的虢(guó)国经常侵犯晋国的边境,要派兵灭了虢国。可是在晋国和虢国之间隔着一个虞国,讨伐虢国必须经过虞地。“怎样才能顺利通过虞国呢?”晋献公问手下的大臣。大夫荀息说:“虞国国君是个目光短浅、贪图小利的人,只要我们送他价值连城的美玉和宝马,他不会不答应借道的。”晋献公一听有点舍不得,荀息看出了晋献公的心思,就说:“虞虢两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虢国灭了,虞国也不能独存,您的美玉宝马不过是暂时存放在虞公那里罢了。”晋献公采纳了荀息的计策。
虞国国君见到这两们珍贵的礼物,顿时心花怒放,听到荀息说要借道虞国之事时,当时就满口答应下来。虞国大夫宫之奇听说后,赶快阻止道:“不行,不行,虞国和虢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我们两个小国相互依存,有事可以自彼帮助,万一虢国灭了,我们虞国也就难保了。俗话说:‘唇亡齿寒’,没有嘴唇,牙齿也保不住啊!借道给晋国万万使不得。”虞公说:“人家晋国是大国,现在特意送来美玉宝马和咱们交朋友,难道咱们借条道路让他们走走都不行吗?”宫之奇连声叹气,知道虞国离灭亡的日子不远了,于是就带着一家老小离开了虞国。
果然,晋国军队借道虞国,消灭了虢国,随后又把亲自迎接晋军的虞公抓住,灭了虞国。 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五年》。成语“唇亡齿寒”,比喻双方关系密切,相互依存。
【释义】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觉得冷,比喻关系密切,利害相关。
【语法】紧缩式;作谓语、定语;形容国家、人际之间的关系
【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国家、人际之间的关系。
【近义词】荣辱与共、唇齿相依、息息相关、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生死相依、互相关注、辅车相依、巢毁卵破、巢倾卵破
【反义词】隔岸观火、素昧平生、水火不容、同床异梦
【押韵词】零碎不全、百举百全、吃水忘源、金玉之言
【谜语】口无遮挡
【歇后语】豁牙子过冬
【出自】:春秋时流行的一句谚语。见于《左传》、《墨子》、《韩非子》等著作中,
【典故】:《左传·僖公五年》中晋献公向虞国借路伐虢,虞国大夫宫之奇劝虞君说,虞虢两国像嘴唇和牙齿之间的关系,唇亡则齿寒,[4] 但虞君未 听劝告最终也为晋所灭。
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辅,颊骨也;车牙床也;颊骨在外,牙床在内,不可一日离也,故曰相依。唇,口缘也;齿,当唇之牙也;唇在外,齿在内,唇亡则齿自寒。(《宫之奇谏假道》)
拓展阅读
1、鼠肝虫臂成语故事精选
【注音】shǔ gān chóng bì
【出处】以汝为汝肝乎?以汝为虫臂乎? 《庄子·大宗师》
【释义】庄子原意为人世间事物变化无定则,像人那样大的形体也能变成微小的`东西。比喻极微小而无价值的东西。
【用法】作宾语、定语;指小人或物
【结构】联合式
【近义词】鼠臂虮肝
【同韵词】跼天蹐地、应时之技、上不在天,下不着地、处士横议、标新竞异、节同时异、鱼菽之祭、勃然奋励、连类引譬、灰烟瘴气、。.。.。.
【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子祀、子舆、子犁、子来四人都是达观生死的高士,他们情同淡水,置生死于度外。子舆生病,子祀去问候他,他十分高兴。子来生病,子犁去慰问,他支走了他的家人对他说:大自然真是神奇,你*要把你变成鼠肝还是变成虫臂呢?
【成语示例】鼠肝虫臂原无择,遇酒犹能罄一欢。 宋·陆游《成都岁暮始微寒小酌遣兴》诗
2、《老马识途》出处与译文翻译成语故事《老马识途》意思解读
公元前679年,齐桓公召集各诸侯国订立盟约,十多个与会的中原诸侯国还宣了誓。主要内容如下:尊重周天子,扶助王室;抵御外族,不准他们向中原进攻;帮助弱小的和有困难的诸侯国。由此,齐桓公坐上了春秋五霸的第一把交椅。
这第一个撞枪眼儿上的入侵外族叫山戎,当时的山戎势力范围遍及河北北部、辽宁西部和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还在其土地上建立了孤竹、令支、无终等好几个小国。山戎没事就跑到中原抢点东西惹点事,还先后挑起了好几次大规模战争,被欺负得最惨的就是燕国。
公元前663年,齐桓公正与管仲议事,燕国使者求见,说山戎又侵犯了燕国,希望齐国出兵支援。齐桓公决定亲自统率军队援救燕国,相国管仲和大夫隰朋随同前往。
齐军一路顺畅,灭掉了山戎中的令支小国。发现令支国君已逃往孤竹国,便向孤竹国进发。孤竹国君顿时慌了手脚,后采纳元帅黄花的计谋,引诱齐军到达孤竹国北边一个叫旱海的地方。凡是进旱海的,就没听说有谁活着出来。
齐桓公果然中计,大军在崇山峻岭的一个山谷里转来转去,最后迷了路,再也找不到归路。管仲派出几路兵马去探路,可探来寻去,犹如进入迷宫一般。时间一长,军队的给养发生困难。情况非常危急,再找不到出路,大军就会困死在这里。管仲思索了好久,忽然眼睛一亮,向齐桓公大声说:“主公,有办法了!臣闻老马识途,当地的马对这一带地形肯定熟悉,咱们只要选几匹老马带路,一定能带引大军走出山谷。”齐桓公同意试试看。管仲立即挑出几匹老马,解开缰绳,让它们在大军的最前面自由行走。这一招儿果然灵验,老马左转右拐,带着齐军,不出两个时辰,便出了谷口。
齐军出了迷谷,顺原道返回孤竹国都城。孤竹国君忽听城外鼓号声惊天动地。赶到城墙上一看,只见齐军已到城下,将城围得水泄不通。天亮了。齐桓公与管仲入城,桓公挥剑砍去,孤竹国君人头落地。孤竹国就这么消失了,然而,“老马识途”的故事却流传至今。
——《韩非子·说林上》
【故事启示】 管仲在齐军深陷险境时,急中生智,巧妙利用动物的智慧来解决问题,最终在老马的带领下,齐军成功走出山谷。老马认识曾经走过的道路,同样,有经验的人由于熟悉情况,可以在某个方面或领域里起指引的作用。我们遇到不懂的事情时,要向有经验的人求教、学习,不管对方是什么身份。那种认为向人求教是羞耻的观念,万万不能有。
【成语释义】 老马能认识走过的道路。比喻富于经验的人熟悉情况,能在工作中起引导作用。识,认得;途,路。
【活用例句】 他虽然年近四旬,但~,不妨招聘来做个企业顾问。
【近义】 老于世故、熟能生巧
【反义】 涉世不深
3、《以身试法》出处与译文翻译成语故事《以身试法》意思解读
西汉时期,高阳出了一位廉洁奉公的*,叫王尊。王尊从小失去父亲,由他的伯父抚养成人。伯父家里比较贫穷,王尊每天都要给别人放羊,以此贴补家用。王尊平时最爱读书,放羊时总要带些书阅读。他自学史籍,从书中学到许多刑律知识,渐渐地,他对书上提到的那些秉公执法的官吏十分崇敬,希望自己将来也成为这样的人。
一天,王尊央求伯父为他在郡的监狱里谋一份差使,这时王尊才十三岁。伯父听后惊讶地说:“你还是个孩子啊,又不懂刑律,怎么能到监狱去做事呢?”王尊说:“孩儿已从书中学到很多,以后再跟狱长多学学,不就行了吗?”伯父经不住王尊一再央求,便备了礼托人找监狱长说情,监狱长便把王尊当听差留在身旁使唤。这份不起眼的差使,王尊一干就是几年。在这期间,他系统地学习了朝廷颁布的各类刑律,对大汉的律法了如指掌。
有一次,王尊随监狱长去太守府办事,太守每有问题,王尊都对答如流,没有丝毫的差错。太守见他才思不凡,便把他留在府中做文书方面的事。又过了几年,王尊辞去了太守府的职务,潜心研读儒家经典。
多年后,王尊再次踏入仕途。由于他执法严正,被逐步提升,当上了县令,后来又升为安定郡太守。当时,安定郡*十分混乱,一些*利用权势作威作福、欺压百性。王尊一到那里,立即整顿吏治,晓示属县所有官吏忠于职守,以身作则,并告诫下属法津无情,不要用自己的身体去尝试法律。郡里有个属官心狠手辣,他搜刮了大量民脂民膏,百姓对他很是愤恨。孰料,贴出告示后仍不见其改侮,于是王尊把他捉拿归案,抄出赃银百万。这贪官入狱后,没几天就一病身亡。接着,王尊又惩办了一批罪行严重而又不思悔改的豪强。这样一来,安定郡太平起来。
王尊嫉恶如仇,执法如山,受到了百姓的尊敬和爱戴。
——《汉书·王尊传》
【故事启示】 人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却可以通过行动转变自己的命运。家境贫寒的王尊,人穷志不穷,最终自学成才,官居太守,由贫入富。然而,事业如日中天的王尊并没有受到钱权侵蚀而自甘堕落,他依然保持着廉洁奉公的高贵品质。他重拳整顿吏治,晓示属县所有官吏“明慎所职,毋以身试法”。面对公然挑衅律法的*,他刚正不阿,执法如山,将其捉拿归案。说他是西汉的“黑包公”,一点都不为过。
【成语释义】 拿身家性命去尝试法律。
【活用例句】 为了降低合开的宾馆的经营成本,他俩不惜~,以偷电来减少每月的费用。
【近义】 违法乱纪、作奸犯科
【反义】 以身作则
4、《对牛弹琴》出处与译文翻译成语故事《对牛弹琴》意思解读
战国时期,有个音乐家叫公明仪。这个人能作曲也能演奏,七弦琴弹得非常好,弹的曲子优美动听,很多人都喜欢听他弹琴,人们也很敬重他。
公明仪不但在室内弹琴,遇上好天气,还喜欢带琴到郊外弹奏。
这不就有一天,他在窗下弹琴,悦耳的琴声引来了许多的鸟儿和蜜蜂。这时,他透过窗户,远远地望见有一头黄牛正在草地上低头吃草,公明仪一时来了兴致,便抱着琴去郊外。春风徐徐地吹着,垂柳轻轻地动着。公明仪兴致更足,一走到老黄牛的跟前,便迅速摆上琴,拨动琴弦,给牛弹起了最高雅的乐曲《清角之操》。然而,这只吃草的老黄牛却无动于衷,仍然一个劲地低头吃着草。
公明仪心想:“老黄牛没什么反应,可能跟这曲子比较高雅有关,我换个曲调,弹弹小曲再试试看。”一曲终结,只见老黄牛仍然毫无反应,继续悠闲地吃草。
公明仪拿出自己的全部本领后,老黄牛也只是偶尔甩甩尾巴,赶着牛虻,低头闷不吱声地吃草。最后,老黄牛居然还慢悠悠地离开了。
公明仪见老黄牛始终无动于衷,很是失望。人们对他说:“不是你弹的曲子不好听,是你弹的曲子不对牛的耳朵啊!”
最后,公明仪无奈地抱琴回家了,叹息道:“对牛弹琴,一窍不通。”
——《理惑论》
【故事启示】 这则寓言说明,牛听不懂高雅的音乐,告诫人们,教育要看对象,要因材施教。不分对象,乱教一气,只能是事倍功半,甚至白费唇舌,毫无收效。不过呢,现代科学发现,对奶牛弹琴,飨以美妙的音乐,有助于提高奶牛的自然*力,增加牛奶的产量。
【成语释义】 常用来比喻对蠢人谈论高深的道理,白费口舌(主要讥笑听话的人听不出所以然)。有时也比喻说话时不看对象(主要讥讽说话的人),对不懂道理的人讲道理,对外行人说内行话。常含有徒劳无功或讽刺对方愚蠢之意。
【活用例句】 你对这个罪大恶极、屡教不改的人讲道理,简直是~。
【近义】 问道于盲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aiwenba.com/articles/482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