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中秋节的诗句
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那么你知道关于中秋节的诗句都有哪些吗?以下是小编收集的关于《中秋节的诗句》,仅供大家阅读参考!
《水调歌头》
(宋)苏东坡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太常引》
(宋)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
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台湾民谣:
孤影看分雁,千金念弊貂;故乡秋忆月,异国夜惊潮。
手未攀丹桂,以犹卷缘蕉;登楼悲作赋,西望海天遥。
《月夜思乡》
星稀月冷逸银河,万籁无声自啸歌;
何处关山家万里,夜来枨触客愁多。
《煎熬》
夜深沉,明月高挂天正中,寂无声;睡眼朦胧,
恍若梦中;生卧徘徊以不宁,故国家园萦脑中;
苦煎熬,归去成空,如焚王衷。
(唐)李朴
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
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
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
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
《八月十五夜玩月》
(唐)刘禹锡
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
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
能变人间世,攸然是玉京。
拓展阅读
1、古诗词名句:古诗中的春夏秋冬800字作文
看看那云飘过的天空,花开过的枝桠,鸟栖过的屋檐,你就会知道:诗歌是抚摸心灵的最温暖的大手。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春,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要看近却无”,春雨贵如油,老天爷也十分小气。雨刚下了一会儿,就停了。雨虽然不大,却滋润了万物,悄然改变了山的颜色,小树、小草献出了它最宝贵的东西――嫩芽,瞧去一看,万物都变成了绿色。“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吹面不寒杨柳风”在春风的抚摸下,这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春天又变成了五彩缤纷的季节。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夏天的雨,可比春天的雨痛快多了,来得快,去得也快。一场大雨过后,闷热的天气突然变得凉爽起来,池塘里的青蛙奏响了夏的乐章。“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池塘里一望无际碧绿的荷叶遮满了水面,碧绿的荷叶上面一朵朵荷花出淤泥而不染,在阳光的照射下、在荷叶的衬托下亭亭净植,香远益清。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很多古人认为秋天是万物凋零的季节,给人一种凄凉的感觉。而我认为秋天和春天一样,富有生机。“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秋天是丰收的季节,你看田间那颗粒饱满的玉米、那沉沉甸甸的高粱。你看你看果园里,那红彤彤的苹果、那金黄色的鸭梨,小灯笼似的柿子,无不迸发出生命的活力,给人以丰收的喜悦。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雪花,是冬天的精灵。“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纷纷养眼的雪花被封追逐着,上下旋转着,左右飞舞着,疏疏密密,飘飘洒洒,扑向期待她的大地母亲的怀抱。清晨推门,映入眼帘的是一片洁白的世界,竟有一种“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气势。“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在满眼的雪白中少不了那“凌寒独自开”梅花。
走进古诗词,我读出了春的生机勃勃,夏的绚丽多姿,秋的丰收喜悦,冬的高洁宁静。
中小学写作指导、写作素材、优秀作文以及有奖活动
2、高中的诗词鉴赏理解句意
杂诗八首(其二)
陶渊明
白日沦西阿[1],素月出东岭。
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2]。
风来入房户,夜 中枕席冷。
气变悟时易[3],不眠知夕永[4]。
欲言无予和[5],挥杯劝孤影。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6]。
念此怀悲凄,终晓[7]不能静。
【注释】
[1]西阿:西山。阿,大的山岭。
[2]景:月光,月影。
[3]时易:季节变换。
[4]夕永:夜 长,长夜 漫漫。
[5]无予和:没人跟我交谈。和,应和。
[6]获骋:不能实现。骋,施展。
[7]终晓:整夜 ,彻夜 。
作者在这首诗中表达了自己孤独凄凉 ,空有壮志,不能实现的感慨。
作者着笔由远及近,先描写日落西山,月色辽阔,烘托出一种悲凉 的气氛,然后开始感叹岁月流逝。“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一句中作者夜 里睡不着觉,突然发现天气冷了,季节变了,自己的心境也跟着变得悲凉 。一句“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更是将作者的那种寂寞和没有知音的苦闷刻画了出来。最后,作者感慨自己空有抱负,可惜身处乱世无法实现。
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作者虽然退隐田园,但是对世事和自己的抱负并没有忘怀。这既是作者对自己志向的一种缅怀,也从侧面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
3、高中的诗词鉴赏理解句意
咏史
左思[1]
郁郁涧底松,离离[2]山上苗。
以彼径寸茎[3],荫此百尺条[4]。
世胄[5]蹑[6]高位,英俊沉下僚[7]。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金张[8]籍[9]旧业,七叶[10]珥汉貂[11]。
冯公[12]岂不伟?白首不见招[13]。
【注释】
[1]左思:字太冲,临淄(今山东省淄博)人,著名文学家。左思创作的《三都赋》为当时称颂,造成“洛阳纸贵”的局面。后人辑有《左太冲集》。左思的《咏史》共八首,本书选录第二首,描写的是由于门第的限制,世家子弟依靠父兄的势力窃取了高位,而出身贫寒的英雄却不得重用的现实。
[2]离离:松枝茎叶下垂的样子。
[3]径寸茎:直径只有一寸的茎干。
[4]百尺条:百尺高的树条。诗人以“百尺条”比喻不得重用的英雄,以“径寸茎”比喻窃取了高位的世家子弟。
[5]世胄:即世家子弟。
[6]蹑:登。
[7]下僚:小官,指不得重用。
[8]金张:指西汉时期的金、张两大家族,他们是世家的代表。
[9]籍:同“藉”,凭借。
[10]七叶:七世。
[11]汉貂:汉朝的*都在帽子上插貂尾作为装饰,这里代指*。
[12]冯公:指冯唐。汉文帝时,冯唐上书针砭时弊,结果终身未得重用。这里代指未受重用的人才。
[13]不见招:不被重用。
诗人在这首诗里描写的世家子弟通过父兄的势力谋取到*的情况。这在魏晋时期普遍存在,甚至发展成为一种严重的社会问题。概括起来讲,就是“九品中正制”的用人制度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情况。据《晋书》记载,晋朝的*“皆先代功臣之胤,非其子孙,则其曾玄”。
基于这种情况,诗人写作这首诗,既表达了对这种既定社会现实的不满和愤怒,又把世家贵人比喻为“径寸茎”,表现了对他们的蔑视。
4、高中的诗词鉴赏理解句意
赠秀才入军(二首)
嵇康[1]
其一
良马既闲[2],丽服有晖[3]。
左揽繁弱[4],右接忘归[5]。
风驰电逝,蹑景[6]追飞[7]。
凌厉[8]中原[9],顾盼生姿。
【注释】
[1]嵇康:字叔夜 ,谯国铚县(今属安徽省)人,文学家、思想家和音乐家,“竹林七贤”的领袖和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嵇康的《赠秀才入军》共十九首,本书选录第九首和第十四首。秀才是指地方推荐给朝廷的有才德之人。一般认为,这里的“秀才”指的是嵇康的哥哥嵇喜。
[2]闲:同“娴”,娴熟。
[3]晖:指衣服鲜艳生辉。
[4]繁弱:良弓的名称。
[5]忘归:良箭的名称。
[6]蹑景:追踪日影。形容速度快。
[7]追飞:追逐飞鸟。这也是形容马的速度快的。飞指飞鸟。
[8]凌厉:腾跃奋进的样子。
[9]中原:原野之中。
其二
息徒兰圃[1],秣马[2]华山。
流磻[3]平皋[4],垂纶[5]长川。
目送归鸿,手挥五弦。
俯仰自得,游心太玄[6]。
嘉彼钓叟,得鱼忘筌[7]。
郢[8]人逝矣,谁与尽言。
【注释】
[1]兰圃:长着兰草的野地。
[2]秣马:饲养马匹。
[3]磻:指在系箭的绳子上系一块石头。
[4]皋:水边的陆地。
[5]纶:钓鱼的渔线。
[6]太玄:大道。
[7]筌:捕鱼的竹器。《庄子·外物》里有“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的说法,“得鱼忘筌”是得意忘言的比喻。
[8]郢:古地名,是春秋时期楚国的都城。
在这两首诗里,诗人想象兄长嵇喜在军营,领略山水乐趣的情景。跟随着诗人的想象和描述,读者似乎看到了嵇喜在长满兰草的地上休息、在开满鲜花的山坡上喂马,还 有抓鸟、钓鱼等游戏。嵇喜一边目送鸿雁南归,一边弹着五弦琴,任凭心神游荡在天地之中。
其实,嵇康是把军旅生活想象得太乐观和美好了,这与其说描写的是兄长嵇喜的军旅生活,还 不如说是诗人借机抒发了自己纵心自然的情趣。由嵇康对军旅生活的美好想象和向往,我们可以看出,在魏晋时期的文人墨客眼中,从军是一件美好的事,这也印证了曹植“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诗句中反映出的豪迈精神。
5、高中的诗词鉴赏理解句意
咏怀
阮籍[1]
夜 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2]明月,清风[3]吹我衿。
孤鸿[4]号外野[5],翔鸟鸣北林[6]。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注释】
[1]阮籍:字嗣宗,陈留尉氏(今**省开封)人,“建安七子”之一的阮瑀的儿子。阮籍与嵇康、刘伶等七人交好,他们常常聚集在竹林中吟诗作赋,世称“竹林七贤”。后人辑有《阮嗣宗集》。《咏怀》是阮籍一生所有诗作的总题,包括五言八十二首和四言十三首。本首位列八十二首五言诗之首,诗人通过描写夜 深人静时的坐立不安,抒发了内心的忧愁与烦乱。
[3]清风:凉 风。
[4]孤鸿:失去伴侣的大雁。
[5]外野:即野外。
[6]北林:指北边的树林。
后世的学者大都十分推崇阮籍的才华,认为他的诗“厥旨渊放,归趣难求”。在《读诗三札记》一中里,萧涤非引用黄节的话,评论说,阮籍的诗是最难理解的,之所以难以理解,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由于阮籍的诗与当时的环境关系很大。阮籍的诗大多是讥讽之作,但由于害怕受到司马氏的迫害,阮籍不敢以太明白的语言斥责当权者,因此难以理解其意。二是由于当时的习惯,阮籍在诗中引用典故时,都是凭借记忆的,因此与事实有出入,这也给后人理解他的诗造成了障碍。
再来看这首诗。这首诗最大的特点就是虽然写明了是抒发忧愁,但是又没有写明为什么忧愁。这样一来,全诗的诗义和意境就被无限放大了,留给读者很多想象的空间。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aiwenba.com/articles/577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