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怀念母亲》的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 2025-07-14 18:47:00

有关《怀念母亲》的教学设计

1.准确认读课文中生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意思,一部分词语能运用。

2.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中所含的复杂的思母与思国之情。

3.积累语言。

课件:季羡林相关资料

谈话导入

1.了解作者。谁知道一般国宝是指什么?(大熊猫)但是在北京大学有一位九十多岁的老人,被人称为国宝,他是谁呢?

课件出示季羡林生平及主要经历。

2.呈现季羡林作品《*的悔》片段:

(1)课件出示:当我从北京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不该,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

(2)学生默读,交流感受。

(3)出示课题。

季老的许多文章里都谈到了母亲,也都表达了这样的情感。

出示课题《怀念母亲》板书)读,读出怀念的情感。

(4)作者,怀念的仅仅是生他养他的母亲吗?让我们一起走进《怀念母亲》。

初读课文

1.自学课文。(对学生讲清自学的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感悟,文章哪些内容给你留下了较深的印象?)

自学反馈:读读自己印象最深的内容,说说读懂了什么。

如,题目的双重含义。

以下这些语言也可在初读时结合课文相关内容初步理解:

我一生有两个母亲:一个是生我的那个母亲;一个是我的祖国母亲。

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品读课文

(一)抓课文主线。

母亲去逝后,季老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直到许多年后,母亲还常常出现在梦中;留学德国,故国母亲的一草一木也常会浮上心头。请从文中找出描写这个意思的几句话读一读。

后来我到德国留学,住在一座叫哥廷根的孤寂的小城,不知道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1.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非常地思念母亲?(两个频来入梦)

2.朗读句子。质疑。(如,频来入梦什么意思?对于频来入梦的初步理解应该联系上下文,如文中的日记中的时间可以反映经常怀念母亲,文章的最后一节中的没有断过、一直十一年等。)

(二)品读思母之情。

1.自己的生母频来入梦,季老却说不知道是为什么,我们一起来看看为什么。

课件出示资料1:到了中秋节──农民嘴里叫八月十五──母亲不知从哪里弄了点月饼,给我掰了一块,我就蹲在一块石头旁边,大吃起来。在当时,对我来说,月饼可真是神奇的东西,龙肝凤髓也难以比得上的,我难得吃一次。我当时并没有注意,母亲是否也在吃。现在回想起来,她根本一口也没有吃。不但是月饼,连其他白的,母亲从来都没有尝过,都留给我吃了。她大概是毕生就与红色的高粱饼子为伍。到了歉年,连这个也吃不上,那就只有吃野菜了。

课件出示资料2:有一次我回家听对面的宁大婶子告诉我说:你娘经常说:早知道送出去回不来,我无论如何也不会放他走的! 简短的一句话里面含着多少辛酸,多少悲伤啊! 母亲不知有多少**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啊! 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归去,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

(1)学生浏览以上资料谈体会。

(2)联系11月18日的日记谈理解。

指读或师范读。

说说感受,谈谈作者思母的原因。

教师相机引读:

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后来到了德国,来到一座叫哥廷根的孤寂的小城,不知道是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 。

(三)品读思国之情。

母亲给了我多少的爱,给了我多少的温暖,远在异国他乡,孤寂时时涌上心头,母亲怎不频来入梦呢?此时此刻,季老怀念的不仅仅是自己的生母,还有那──(祖国母亲)

1.动情地读一读季老的几段日记。

2.说说祖国母亲频来入梦的原因。

3.读读最让你感动的一则日记,说说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1935年11月16日

不久外面就黑起来了。我觉得这黄昏的时候最有意思。我不开灯,只沉默地站在窗前,看暗夜渐渐织上天空,织上对面的屋顶。一切都沉在朦胧的薄暗中。我的心往往在沉静到不能再沉静的时候,活动起来。我想到故乡,故乡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1)谈谈体会,或是质疑。

(2)常人觉得凄凉,可能是因为什么事?

(3)季老感到凄凉是因为什么事?再次细读下文,从字里行间寻找答案。

设计想象说话:

如,因为季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觉得有点凄凉。

(4)既然这思念是凄凉的, 季为什么又说这凄凉是甜蜜的呢?学生交流。

设计想象说话:

如,他想到_________________,仿佛觉得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觉得这凄凉是甜蜜的。

(5)朗读其他相关内容。

从交流中,我们体会到了游子那诚挚的爱国心,请同学们深情朗读,再次走进老人的心田。读:

──11月16日

(读中评议,评议后再读)

这种思念是多么深切啊,他在异国他乡想到故国的一切,读:

──11月20日

时间愈久,思国的神经愈发敏锐,即便是一丝丝轻轻的惊动,也能勾起游子对故国的无限眷恋,读:

──11月28日

(四)抒*感

这样的思绪可以在日记中找到许多许多,这样的情怀在心中很浓很浓。母亲成了游子梦中一个重要的内容。让我们纵情读一读(课件出示《寻梦》的开头与结尾)。

1.读着读着,你仿佛听到了什么?

2.读着读着,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你看到了生母怎样的面影?你又见到了祖国母亲怎样的面影?

3.这是何等的魂系梦萦啊!你从这开头结尾中感受到了什么样的情感?4.从文中找出描写这种情感的句子读给大家好吗?

拓展升华

1.赏读季老的其它作品中怀念母亲的有关语句:

在梦里向我走来的就是这面影,我只记得,这面影才出现的时候,四周灰蒙蒙的,母亲仿佛从云堆里走下来。脸上的表情有点同平常不一样,像笑,又像哭。但终于向我走来了。

惊心动魄的世界大战,持续了6年,现在终于闭幕了。在我惊魂甫定之余,我顿时想到了祖国,想到了家庭。我离开祖国已经10年了,我内心深处感到了祖国对我这个海外游子的召唤。离开时,我头也没有敢回,登上美国的吉普。我在心里套一首旧诗想成了一首诗:

留学德国已十霜;

归心日夜忆旧邦,

无端越境入瑞士,

客树回望成故乡。

2.小结:是母亲养育了作者,作者也与母亲的命运息息相连。这样一个时刻将母亲装在心中的让人起敬的学者、作家,在自己的学术领域内,取得了崇高的地位,为祖国母亲赢得了巨大的荣誉。祖国母亲怎么能不称之为宝呢?

拓展阅读

1、的人

活动目标

1.阅读图书《掩耳盗铃》,感知成语故事的内容。

2.仔细观察图片,发现图画中的细节,理解成语故事的含义。

3.通过专注的阅读和积极的讨论,知道故事主人翁行为的愚蠢可笑。

活动准备

幼儿入手一本图书,与图书内容相同的幻灯片一套,铜锣一面。

活动过程

一、看幻灯阅读图书第2~3页。

1.师:请小朋友仔细地看图,看过后想想什么问题或者疑问。

2.幼儿自由地说出自己的想法或者问题。

(看幻灯集体阅读图书第2~3页,引发讨论,激发阅读兴趣。)

二、师生共同看幻灯阅读图书第2页至第8页,引发第二次猜测、讨论

1.师阅读图书第2~3页,让幼儿知道画面的内容。

2.师生共同阅读第4~5页。师:小偷看见了什么?大钟漂亮吗?上面的图案怎么样?小偷想怎样?

(观察画面上钟的图案并用适当的语言表达,丰富词汇:图案精美。)

3.阅读第6~7页,提问:小偷在干嘛?他将钟推动了吗?小偷是什么样的表情和动作,谁来

动作和表情,体会一下小偷想得到大钟的迫切心情,为后面想办法搬走大钟的想象做铺垫。)

师:这两个点是什么?(小偷头上的汗珠)

(这是一个细节的观察,更加明确小偷想偷大钟的意图,另一方面是一个暗示,暗示孩子从图画的细节中会新的发现。)

师:这只钟怎么样?

习词汇:又大又重)

4.师:这只钟又大又重,小偷可能会用什么方法把它搬回家?请小朋友猜一猜。

5.引导幼儿观察图书第8页的四幅小图,了解小偷的想法。

提问:小偷究竟想了哪些办法呢?

6.师:小偷想了这么多办法,那他究竟会用什么方法把钟搬回家呢?他能如愿所偿吗?请小朋友接着把书看完。

三、幼儿自由阅读图书(从第9页至结束),共同讨论对图书内容的感知

1、幼儿自由阅读图书。

(让幼儿带着问题,带着从书中寻找答案的动机阅读,这样的自主阅读才是效的。)

2.师生共同看幻灯,观察了解图书第9页至结束的内容。

师:小偷用了什么办法呢?最后如愿所偿呢?我们一起接着来看大屏幕。

看到10~11页,配班师敲锣。(敲响锣,让幼儿感受钟声的巨响,体会小偷的做贼心虚。)

12~13页:师:从哪里看出小偷吓了一大跳?他慌忙怎样做?

14~15页:师:钟声被捂住了吗?这是什么意思?小偷他做了一个什么动作?

16~17页:师:这是什么?小偷的表情是什么样的?他为什么要笑呢?

18~19页:师:小偷拿大锤做什么了?

20~21页:师:小偷得逞了吗?他是什么*?(师针对每一幅画面,意识地围绕目标相应的问题,引导幼儿观察画面的细节,以讨论的方式,帮助幼儿准确理解成语故事的内容。)

四、集体完整阅读图书

五、寻找图书中的秘密,进一步理解成语故事的内涵

师:在这本书里,藏着一个小秘密,请小朋友仔细地再看一遍书,找一找。

(黑猫是这本书画面的经典,自始至终在画面上出现,能够更加烘托小偷自欺欺人的主题。)

师:找到秘密了吗?小偷想偷大钟,自以为别人不知道,其实自始至终都一双眼睛在注视着他。小朋友,你们觉得这个小偷……

(留白的方式诱导幼儿表达自己的想法,进一步加深幼儿对成语故事内涵的理解。)

1.改编读本和选材理由。幼儿园早期阅读活动开展的初期,读本的选择多为国外引进的绘本,随着早期阅读活动研究的深入,大家普遍感到我们中国五千年的灿烂文明,许多优秀、经典的文作品,应当以适当的方式把它们传递给孩子,从而弘扬我们的传统文化。南京市部分喜爱读书并致力于幼儿早期阅读研究的师收集了大量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成语故事、寓言故事等,并做了必要的筛选。我们认为针对龄前阶段幼儿选择的中国传统文作品,一是应重视和注儿童的视角,尽量选择与幼儿生活相的内容;二是要注幼儿的年龄特点,作品内容是幼儿能够在师的引导下感知、理解的;三是作品应具积极的思想情感,对幼儿的成长正向的陶冶作用。我在中慎重地选取了《掩耳盗铃》这个成语故事,并在文字上进行了精心的改编,努力做到文字表达既充分尊重原作品,又尽量浅显易懂符合大班幼儿认知的特点,同时具一定的文性和审美性。我还与图画的创作者多次沟通、交流,合作完成了绘本的创作。

2.朴实、节奏的活动环节。整个活动由五个大环节构成,第一个环节,师引导幼儿共同观察图书第2~3页,引发第一次猜测、讨论,激发阅读兴趣。第二个环节,师生共同阅读图书第2页至第8页,进行第二次猜测、讨论。第三个环节,幼儿自由阅读(从第9页至结束),师生共同讨论对图书内容的感知、理解。第四个环节,集体完整阅读图书,全面感知图书的内容。第五个环节,寻找图书的秘密,进一步理解成语故事的内涵。纵观整个活动环节,我力求简明而清晰,追求的是孩子和师一起平静而投入地走进绘本里的阅读状态以及和谐的课堂氛围。考虑到《掩耳盗铃》是个成语故事,具叙事性,故事情节推进的脉络比较清晰,前因和后果,因而在活动环节上,我注活动环节的推进合着幼儿感知《掩耳盗铃》故事的节拍,努力追求活动环节组织的节奏与故事叙事节奏的和谐共振,让朴实的活动本身对幼儿产生吸引力,使幼儿对习的兴趣自然流露。

3.简约、生动的策略策略是艺术以及智慧的具体体现。我认为阅读是需要阅读者安心、静心、定心的,投入地阅读是培养幼儿良好阅读习惯和能力的重要方面。在组织阅读活动时,策略的和选择应讲究简约、生动。从课堂的氛围入手,引领幼儿做一个真正的读书人。在《掩耳盗铃》阅读活动中,我只和运用了猜测讨论、动作模仿、自主阅读等为数不多且简便易行的策略,并以生动的方式落实这些策略,让简约的课堂充满活力。运用猜测讨论的策略,是抓住大班幼儿好胜的心理,由猜测引发的讨论,热烈而积极,效地生成意义的师生和生生互动。在阅读图书的过程中,意识地引导孩子们在观察图画书画面的基础上,模仿故事中角色的动作,体会角色的心理活动,让孩子与角色间产生通感,在感同身受的基础上,较准确地理解故事的内涵。活动中,师还提供了一个让幼儿自主阅读图画书的机会。这个机会安排在整个阅读活动的中间,先前的阅读和猜测讨论引起了悬,此时让幼儿带着问题、带着寻找答案的期待自主地阅读,孩子们投入而积极,较好地起到了引领幼儿走进图画书静心阅读的作用。

实践证明,早期阅读活动中简约而生动的策略的运用符合阅读活动本身的特质,且符合孩子发展需要。

2、的人

一、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指导朗读,体会该诗强烈鲜明的爱憎之情,

2.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并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二)能力目标

1.体会诗歌语言的精炼,理解诗句的含义。

2.体会该涛融情于诗、融理于诗的特点,说一说该诗的情与理。

(三)情感目标

1.生正确认识人生的价值,树立高尚的人生观。

2.在习中培养生美的情操,明白“为人民服务的人在人民中“永生”的道理,塑造自已美好的人生”。

二、重难点

(一)重点

对比的手法及前后对照的结构。

(二)难点

深刻理解诗歌丰富的思想性。

三、课时按排

1课时

四、用具

录音机、朗读磁带。

五、过程

(一)、以介绍诗歌的一般特点导入本文习。

1.诗歌作为文的一大样式,其特点:高度集中、高度概括地反映社会生活,饱和着感情,想象丰富,语言凝练、形象,音调和谐,鲜明的节奏和韵律,新诗—般分行排列:这是诗歌的一般特点。具体到某一诗歌里,其特点又是:丰富多彩的,各不相同。

2.引导生阅读“预习提示”:看第一段作者介绍,要抓住姓名、出生时间、什么地方人、评价、作品五个方面去了解作者。看其他各段,主要了解本诗的特点、背景。

提示概括本诗特点四:

(1)富哲理性。

(2)语言凝练力。

(3)采用对比手法。

(4)用形象的语言发议论讲道理。

(二)、习正文,通过反复朗读体会和理解诗歌的深刻内涵和特点。

1.师范读,要求生边听边注意体会诗歌朗诵的轻重、缓急、分节、节奏处理及本文思想内容。范渎后,要求生将诗中八处“的人”分别改换成具体的某种人、某类人,提醒改时,要注意结合上下文,尽量准确。

明确:改换要具体、明确,注意措词,—定的概括性;可改成:被人民憎恶的人,被人民爱戴的人,残酷剥削人民的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妄想流芳千古的人,处处为他人着想的人,鱼肉人民的人,造福人民的人等。

2.生改后,抽生根据自己所改朗诵全涛,朗诵后生一起评议。然后,再分组齐读,要求生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3.分析对比写法,引导更深入地钻研课文。

(1)提问:文中八处“的人”可以分为几种类型?

明确:两种人,对人民利的人和对人民害的人;

(2)提问并引入讨论:

①前四节是从哪四个方面写出了两种人的不同?

②后三节与前四节是什么系?在内容—上后三节对全诗起什么作用?

③为了说明两种人的不同通篇作者采用了什么样的写法?(对比)

④“到处是青青的野草”这句是什么意思?

⑤最后—句中“抬举”一词是什么意思?

⑥本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明确:

①从生死、言行、追求、作用四个方面。

②因果系,不但呼应前文,形象地反出两种人截然不同的结局,而且使全诗内涵升华到赞颂一种具普遍意义的高尚的人生观的高度,诗的内涵容量增大了。

③这里“到处是青青的野草”指的是像鲁迅这样为人民服务的人将会得到人民广泛的纪

④“抬举”表示称赞和提拔的意思。

⑤主题思想是通过鲜明的对比,歌颂鲁迅先生以及像先生一样的人,号召我们要像鲁迅先生那样:做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

(三)、总结、扩展。

这首诗虽然是为纪鲁迅先生而作,便没停留于一般的纪性文章,而是更深层次地探讨了生命的意义与价值观。那么,在今天什么才是价值的人生呢?

(四)、布置作业。

1.熟读并理解鲁迅的《自嘲》。

2.唐代诗人杜甫—句诗:“朱门酒肉臭,路冻死骨。”虽然只10个字,但它通过对比手法把不平等社会现象揭露得人木三分,同课外查阅这首诗,写一篇二百字左右的读后感。

(五)、板书

——纪鲁迅

虽生犹死 骑 人民恨

对比

虽死犹生 俯 人民爱

3、《再见了人》

师:(板书:人)同们,一起读读这两个字。

(生齐读)

师:说说你哪些人?

生:爸爸,妈妈。

生:爷爷,奶奶。

生:姑姑,姨姨。

……

师:这些都是跟你系的人。那么,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为“人”呢?

生:在生活中,血缘系的人才能称为“人”。

师:那么,从血缘系上来看,朝鲜人民是不是中国人民的“人”?

生众:不是。

师:可是,今天我们要习《再见了,人》(边说边板书:再见了)这篇课文,却把朝鲜人民当作了我们中国人民至至爱的人,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师:同们,1950年,美帝国主义发动了侵略朝鲜的战争。中国人民响应毛**的号召,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奔赴朝鲜战场,与朝鲜人民一起并肩作战,终于打败了美帝国主义。随后,中国人民志愿军分批撤出朝鲜。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开朝鲜回国。今天,就让我们穿过长长的时空隧道,回到四十年前的朝鲜,去感受一下中国人民志愿军跟朝鲜人民依依惜别、难舍难分的动人情景吧!

……

【评析】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一个好开端,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堂课也不例外。本三点颇新意。其一,巧。先让生说出你哪些人,接着让生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归纳出“人”的定义,最后来个启发生思考的反诘。随着引出课题,置悬,激发生急于从课文中寻找答案的热情与兴起,充分调动了生的参与意识。其二,突出重点。引出课题,置悬,处处突出“人”一词,这就为理解课文内容打下了基础。同时,也为本组课文重点训练项目即练习概括中心思想做了铺垫。其三,激发感情。者用一段充满感情的话语介绍课文的历史背景,调动生的内在感情,让孩子们准备用“心”去感受体验课文所描绘的“情”,这样,就给整堂课定下了基调。

点击查看更多有关《怀念母亲》的教学设计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aiwenba.com/articles/16231.html

热门阅读

  1. 铁桶里的老鼠睡前故事
  2. 毕业班思想动员会班主任的发言稿
  3. 电力安全生产的口号
  4. 2018农业社会实践实习报告
  5. 秋季运动会的广播稿
  6. 电子商务专业企业认知实习报告优秀范文
  7. 关于大学生的寒假社会实践报告范文
  8. 201年关于中秋节的祝福语
  9. 语文骨干教师培训心得体会
  10. 五一劳动节祝福短信有哪些
  11. 课文《我要的是葫芦》优秀的教学设计范文
  12. 劳动节欢乐祝福短信
  13. 愉快的周末祝福语汇总
  14. 小年祝福语短信有哪些
  15. 护士节贺卡祝福语锦集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