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月·当初聚散》全词赏析

发布时间: 2025-08-15 11:50:57

《秋夜月·当初聚散》全词赏析

《秋夜月·当初聚散》的上片写男女双方不期而遇后的情态;下片写重逢后男女双方的语言和心理。下面我们为大家带来《秋夜月·当初聚散》全词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朝代:宋代

柳永

当初聚散。便唤作、无由再逢伊面。近日来、不期而会重欢宴。向尊前、闲暇里,敛著眉儿长叹。惹起旧愁无限。

盈盈泪眼。漫向我耳边,作万般幽怨。奈你自家心下,有事难见。待信真个,恁别无萦绊。不免收心,共伊长远。

译文

当时离开的时候,就说了,没有机会再和你见面。最近呢,没有想到我们却再次相遇。闲暇的时候,喝着酒,你皱着眉头叹气。又想起旧时的无限忧愁。

你眼睛里闪着泪光,在我耳边说着你的万种怨恨。但是我也许多的无可奈何,不可能这样永远陪你。等我没有什么牵绊的时候,我就会和你永远在一起。

注释

秋夜月:词牌名。仄韵。因尹鹗词起句有“三秋佳节”及“夜深,窗透数条斜月”句,取以为名。以尹鹗体为正体。别格83字,见柳永词。

再逢:再次相遇。

叹:叹气。

泪眼:闪着泪的眼。

奈:无可奈何。

伊:你。

风流才子柳永仕途失意后,终日冶游,过着偎红倚翠的放浪生活,这首俚词可为代表作。年轻时在汴京的一次宴会上,他与一个已经分手的歌妓不期而遇,重逢交谈终于达成谅解。这是一段悲欢离合的事,虽然只是宴会上这一场面,却将词人和她的恩恩怨怨写得细腻逼真。上阕先写彼此散后,突然相遇的神态。他认为没有缘由再与她合好,又见她席上强装笑颜,不时皱眉长叹,那楚楚动人的神态勾起他对旧日恩爱的缕缕情思。只见她双眼泪盈,不顾约束,对着他的耳边倾吐着种种隐藏在内心的肺腑之言。而且她对他情感却始终专一。他表示要她“待信真个”,即割断了一切羁绊,他才“收心”,“共伊长远”对前番误会表示谅解后长远相爱。

柳永的俚词特色多方言口语,既通俗又妥贴而曲尽其意,这是他在接触市民口语中获得的。也因为他对市民观察入微,摹写入物的情态、语气及心理变化,才下笔如此传神。

创作背景

51岁时,柳永终于及第,去过福建,留有《煮海歌》,对当时煮盐为生的民众给予了深切的同情。短短两年仕途,他的名姓就载入了《海内名宦录》中,足可见其在经纶事物上的天赋。可惜由于性格原因,他屡遭排贬,因此进入四处漂泊的“浮生”,养成了一种对萧索景物,秋伤风景的偏好。

拓展阅读

1、《子吴歌 歌》古诗

李白

长安一片,万户捣衣声。

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长安城上一片明,干家万户都传来阵阵的捣衣之声。风吹不尽的是,思妇们对玉门关外的绵绵的思念之情。何日才能扫平胡虑,夫君从此不再远征。

诗写征夫之妻怀思远征边陲的良人,希望早日结束战争,丈夫免于离家去远征。虽未直写爱情,却字字渗透着真挚情意;虽没有高谈时局,却又不离时局。情调用意,都没有脱离边塞诗的风韵。

笼统而言,诗人的手法是先景语后情语,而情景始终交融。长安一片是写景,同时又是紧扣题面,写出了扬明辉的季节特点。而见怀人是古典诗歌传统的表现方法,加之来是赶制征衣的季节,所以写也有起兴的意义。此外,明如昼,正好捣衣,而那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张若虚《春江花》)的光,也容易勾起思妇的相思之情。制衣的布帛须先置砧上,用杵捣平捣软,是谓捣衣。这明朗的,长安城就沉浸在一片此起彼落的砧杵声中,而这种特殊的声,对于思妇又是一种难耐的'挑拨。一片万户,写光写声,似对非对,措辞天然而得咏叹味。风,也是撩人愁绪的,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便是对思妇的第三重挑拨。朗风清,风送砧声,声声都是怀念玉关征人的深情。用总是二字,情思益见深长。这里,声与风织成浑成的境界,见境不见人,而人物却好像真的在,玉关情也很浓。此情之浓,不可遏止,于是有了末二句直表思妇的心声: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后世的某些人偏爱含蓄,认为删去末二句作绝句更好,其实未必是这样。不知歌谣妙,声势出口心(《大子歌》),慷慨天然,是民歌本色,原本不必故意使用那种吞吞吐吐的用语。而从内容上看,末二句使诗歌思想内容大大深化,更具社会意义,表现出古代劳动人民冀求能过和平生活的善良愿望。诗手法如同电影,有画面,有画外音。照长安万户、风送砧声、化入玉门关外荒寒的景、插曲: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这是十分有意味的诗境,这种犹如女声合唱的插曲决不多余,它是画面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画外也在画中,它回肠荡气,激动人心。因此,这首诗从正面写到思情,而有不尽之情。

2、宁可枝头抱香死的意思及诗欣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名句 出自宋代诗 人郑思肖的《画菊》

画菊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郑思肖的这首画菊诗,与一般赞颂菊花不俗不艳不媚不屈的诗歌不同,托物言志,深深隐含了诗人的人生遭际和理想追求,是一首有特定生活内涵的菊花诗。

郑思肖,南宋末为太学上舍,曾应试博学宏科。元兵南下,郑思肖忧国忧民,上疏直谏,痛陈抗敌之策,被拒不纳。郑思肖痛心疾首,孤身隐居苏州,终身未娶。宋亡后,他改字忆翁,号所南,以示不忘故国。他还将自己的居室题为“本穴世界”,拆字组合,将“本”字之“十”置于“穴”中,隐寓“大宋”二字。他善画墨兰,宋亡后画兰都不画土,人问其故,答曰:“地为人夺去,汝犹不知耶?”郑思肖自励节操,忧愤坚贞,令人泪下!他颂菊以自喻,这首《画菊》倾注了他的血泪和生命!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这两句咏菊诗,是人们对菊花的共识。菊花不与百花同时开放,它是不随俗不媚时的高士。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这两句进一步写菊花宁愿枯死枝头,也决不被北风吹落的高洁之志,描绘了傲骨凌霜,孤傲绝俗的菊花,表示自己坚守高尚节操,宁死不肯向元朝投降的决心。这是郑思肖独特的感悟,是他不屈不移、忠于故国的誓言。

宋代诗人对菊花枯死枝头的咏叹,已成不解的情结,这然与南宋偏安的隐痛有关。陆游 在《枯菊》中有“空余残蕊抱枝干”的诗句,朱淑贞在《黄花》中有“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风”的诗句。从形象审美的完整程度和*指向的分明来看,都略逊郑思肖的这两句诗。 “枝头抱香死”比“抱香枝上老”更为痛切悲壮,且语气磅礴誓无反顾。“何曾吹落北风中”和“不随黄叶舞风”相较,前者质询,语气坚定;后者陈述,一个“舞”字带来了些许佻达的情调,与主题略显游离。更重要的是,前者点出“北风”,分明指向起于北方的蒙古汗国,反抗之情,跃然纸上。

然,陆游、朱淑贞的诗都是好诗,但三诗并立,郑思肖这两句诗的忧愤,则更为深广。 这首诗句用于表达“民族气节、忠贞爱国”时显得分外贴切。

3、翻手为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的意思及诗欣

[译文] 翻手时是云,覆手时便成了雨;而轻薄之徒却还到处在纷纷侈谈交友之道,那些轻薄之徒多得不值得数。

[出自] 杜甫 《贫交行》

君不见管鲍贫时交,此道今人弃如土。

注释:

贫交行:描写贫贱之交的诗歌。贫交,古歌所说:“采葵莫伤根,伤根葵不生。结交莫羞贫,羞贫友不成。”贫贱方能见真交,而富贵时的交游则未必可靠。

覆:颠倒。

管鲍:指管仲和鲍叔牙。管仲早年与鲍叔牙相处很好,管仲贫困,也欺负过鲍叔牙,但鲍叔牙始终善待管仲。现在人们常用“管鲍”来比喻情谊深厚的朋友。

弃:抛弃。

译文1:

有些人交友,翻手覆手之间,一会儿像云的趋合,一会儿像雨的纷,变化多端,这种贿赂之交、势利之交、酒肉之交是多么地让人轻蔑愤慨、不屑一顾!可是你看,古人管仲和鲍叔牙贫富不移的君子之交,却被今人弃之如粪土。

译文2:

得意时人们围拢而来,如云之趋合,失意时人们便如雨点一般纷纷去,得意与失意之间,他们忽云忽雨,变化无常。鲍叔牙和管仲贫富不移的交情,真是感人肺腑,而现在的人们却将这样的交情像土块一样仍掉了。

此诗大约作于742年――756年期间(唐玄宗天宝年间),杜甫在京城献赋之后。由于困守京华,“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诗人饱谙世态炎凉、人情反复的滋味,所以愤而写下此诗。

诗的开篇“翻手为云覆手雨”,就给人一种势利之交“诚可畏也”的感觉。得意时的趋合、失意时的纷,翻手覆手之间,忽云忽雨,其变化迅速无常。“只起一语,尽千古世态。”(浦起龙《读杜心解》)“翻云覆雨”的成语,就出在这里。所以首句不但凝炼、生动,统摄篇,而且在语言上是极富创造性的。

虽然世风浇薄如此,但人们普遍对交友之道毫不在意,“皆愿摩顶至踵,隳胆抽肠;约同要离焚妻子,誓殉荆轲湛(沉)七族”,“援青松以示心,指白水而旌信”(刘峻《广绝交论》),说穿了,不过是“贿交”、“势交”而已。第二句斥之为“纷纷轻薄”,诗人说“何须数”,轻蔑之极,愤慨之极。寥寥几个字,强有力地表现出诗人对假、恶、丑的东西极度憎恶的态度。

这黑暗冷酷的现实使人绝望,于是诗人记起一桩古人的交谊。《史记》载,鲍叔牙早年与管仲交游,知道管仲的贤能。管仲贫困,曾欺负鲍叔牙,而鲍叔牙却始终善待他。后来鲍叔牙辅佐齐国的公子小白(即后来齐桓公),又向公子小白荐举管仲。管仲终于辅佐齐桓公成就了霸业,他感喟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牙也。”鲍叔牙对待管仲的这种贫富不移的交道是感人肺腑的。“君不见管鲍贫时交”,头一喝,将古道与现实作一对比,给这首抨击黑暗的诗篇添了一点理想光辉。但其主要目的,还在于鞭挞现实。古人以友情为重,重于磐石,相形之下,“今人”的“轻薄”越发显得突出。“此道今人弃如土”,末尾三字极形象,古人的美德被“今人”像土块一样抛弃了,抛弃得十分彻底。这话略带夸张意味。尤其是将“今人”一概而论,范围过大。但只有这样,才能把世上真交绝少这个意思表达得更加充分。

这首诗“作‘行’,止此四句,语短而恨长,亦唐人所绝少者”(见《杜诗镜铨》)。其所以能做到“语短恨长”,是由于它发唱惊挺,造形生动,通过正反对比手法和过情夸张语气的运用,反复咏叹,造成了“慷慨不可止”的情韵,吐露出诗人心中郁结的愤懑与悲辛。

这两句诗写出了*社会交友的势利之态,凉薄之情。人们之间的交往,在翻手覆手之间,忽而成为彩云,忽而化为骤雨,反复无常,变化迅速。富贵时会浓云焦,苟合在一处;贫贱时便似雨珠飘,各自分离。真是写尽了世态炎凉。诗人对此极为轻蔑,不屑评说。后世的成语“翻云覆雨”,便由首句化出。

4、莫思身外无穷事且尽生前有限杯的意思及诗欣

[译文] 不要想身外无数的事情,先饮尽眼前的不多的杯中物。

[出自] 杜甫 《绝句漫兴九首》其四

已破三来,渐老逢春能几回。

注释:

《绝句漫兴九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创作的组诗作品。这组绝句写在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题作“漫兴”,有兴之所到随手写出之意。不求写尽,不求写,也不是同一时成之。从九首诗的内容看,为由春至夏相率写出,亦有次第可寻。

译文:

已经过去三来到,渐渐老去的人遇到春天还能有几次?不要想身外无数的事情,先饮尽眼前的不多的杯中物。

《绝句漫兴九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创作的组诗作品。这组绝句写在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题作“漫兴”,有兴之所到随手写出之意。不求写尽,不求写,也不是同一时成之。从九首诗的内容看,为由春至夏相率写出,亦有次第可寻。

「绝句漫兴九首」杜甫

眼见客愁愁不醒,无赖春色到江亭。

即遣花开深造次,便觉莺语太丁宁。

手种桃李非无主,野老墙低还似家。

恰似春风相欺得,来吹折数枝花。

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著人。

已破三来,渐老逢春能几回。

肠断春江欲尽头,杖藜徐步立芳洲。

颠狂柳絮随风去,轻薄桃花逐水流。

懒慢无堪不出村,呼儿日在掩柴门。

苍苔浊酒林中静,碧水春风野外昏。

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

笋根稚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

舍西柔桑叶可拈,江畔细麦复纤纤。

人生几何春已夏,不放香醪如蜜甜。

隔户杨柳弱袅袅,恰似十五女儿腰。

谁谓朝来不作意,狂风挽断最长条。

隔户杨柳弱袅袅,恰似十五女儿腰。

谁谓朝来不作意,狂风挽断最长条。

5、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的意思及诗欣

[译文] 一片孤帆在碧空的尽头消失不见了,只见滚滚的长江流向天边。

[出自]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下扬州。

注释:

1、黄鹤楼:旧址在今湖北武昌黄鹄矶,背靠蛇山,俯临长江,雄伟壮观。

2、之:往,去。

3、广陵:扬州的旧名。

4、故人:老朋友。(指孟浩然)

5、西辞:黄鹤楼在广陵的西面,在黄鹤楼辞别去广陵,所以说“西辞”。

6、烟花:指柳如烟、花似锦的明媚春光。

7、下:沿江顺流而下。

8、尽:消失。

9、唯见:只能见到。

译文1:

春光灿烂,知心朋友扬帆启程,诗人站在楼上,凝望孤帆渐渐远去,直到它完隐没在青天绿水之中。最后只见滚滚江水流向天边,诗人的感情也随着江流而起伏。

【译文】

老朋友孟浩然向我频频挥手,一起在那告别了黄鹤楼,他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去扬州远游。

友人的孤船帆影渐渐地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长江浩浩荡荡地向着天边奔流。

[翻译二]

知心朋友孟浩然辞别了黄鹤楼,

在这暮春三时他要东去扬州。

他乘着一叶小舟影子随碧空而尽,

只见那滚滚长江向天边奔流。

【评点】

唐玄宗开元十八年春,李白正游历于汉口一带,恰逢落第而归的孟浩然要东游吴越,李白为之送行。而两位风流潇洒的伟大诗人之间的离别,无疑是一种诗意的离别。李白作为一位浪漫诗人,在写下本诗时自然充满浓郁的畅想。本诗为送别诗的经典名篇。诗人把对友人无限眷恋难舍难离的惜别深情,借孤帆渐渐在碧空消失,唯见长江水在天际流的场景,含蓄生动地表现出来,情景交融,余味不尽,给人无限的美感享受。广陵,今江苏扬州市。

首句点明送别的地点――黄鹤楼。唐代黄鹤楼处于武昌西黄鹤矶上,踞山临江,得形势之要,登楼八面来风,凭栏可极目千里,素有“天下江山第一楼”的美誉。登临送客,诗人自然诗兴大发,文思泉涌。友人要走了,还是在曾经共游的胜地分手,诗人心中的惋惜、不舍之情自是不用言说。

次句写明送别的时间――阳春三和友人的去处――扬州。诗人在“三”前加上“烟花”二字,将送别的环境描绘得诗意十足,不仅再现了那暮春时节、繁华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开元盛世的时代气氛。“下扬州”之扬州,更是时最繁华的都会。在这春光明媚的时节,老朋友要去那繁华的大都市扬州,诗人不禁心生羡慕。

但最妙的还是后两句以景写离情,表现了老朋友离去之后诗人的惆怅。诗人伫立江边,目送孤帆远去。直到帆影消失在碧空尽头,翘首凝望的诗人才注意到“唯见长江天际流”,足可见他目送时间之长。这两句实写的是眼前景象,可是谁又能说这是单纯地写景呢?诗人对老朋友的一片深情,还有无限的向往之情,不正像这浩浩东去的一江春水吗?

寓离情于写景中,以景物写出离愁,是本诗的最大特色。诗人将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将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诗文字绮丽,意境优美,为千古丽句。

这首送别诗,大约写于开元二十年(732)前后。阳春三,友人孟浩然与诗人挥别于“天下江山第一楼”――黄鹤楼,乘棹东行。友人的孤帆已消失于碧水蓝天之际,诗人却仍久久伫立,似乎渴望东流的江水能载着他的深情,伴友人远行。诗意境阔大,情深意挚,不愧为一首传诵千古的杰作。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出蜀壮游期间的作品。李白是一位热爱自然、喜欢交友的诗人,他“一生好入名山游”,在漫游和飘泊中走完了自己的一生,足迹遍布中原内外,留下了许多歌咏自然美、歌颂友情的作品。 公元727年(唐玄宗开元十五年),李白东游归来,至湖北安陆,年已二十七岁。他在安陆住了有十年之久,不过很多时候都是以诗酒会友,在外游历,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酒隐安陆,蹉跎十年”。也就是寓居安陆期间,李白结识了长他十二岁的孟浩然。孟浩然对李白非常赞,两人很快成了挚友。公元730年(开元十八年)阳春三,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区)相会。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送别时写下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刚出四川不久,正年轻快意的时候,他眼里的世界,还几乎像黄金一般美好。比李白大十多岁的孟浩然,这时已经诗名满天下。他给李白的印象是陶醉在山水之间,自由而愉快,所以李白在《赠孟浩然》诗中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这次离别正是开元盛世,太平而又繁荣,季节是烟花三、春意最浓的时候,从黄鹤楼到扬州,这一路都是繁花似锦。而扬州,更是时整个东南地区最繁华的都会。李白是那样一个浪漫、爱好游览的人,所以这次离别完是在很浓郁的畅想曲和抒情诗的气氛里进行的。李白心里没有什么忧伤和不愉快,相反地认为孟浩然这趟旅行快乐得很,他向往扬州,又向往孟浩然,所以一边送别,一边心也就跟着飞翔,胸中有无穷的诗意随着江水荡漾。

“故人西辞黄鹤楼”,这一句不光是为了点题,更因为黄鹤楼是天下名胜,可能是两位诗人经常流连会之所。因此一提到黄鹤楼,就带出种种与此处有关的富于诗意的生活内容。而黄鹤楼本身,又是传说仙人飞上天空去的地方,这和李白心目中这次孟浩然愉快地去扬州,又构成一种联想,增加了那种愉快的、畅想曲的气氛。

“烟花三下扬州”,在“三”上加“烟花”二字,把送别环境中那种诗的气氛涂抹得尤为浓郁。烟花,指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给读者的感觉绝不是一片地、一朵花,而是看不尽、看不透的大片阳春烟景。三是烟花之时,而开元时代繁华的长江下游,又正是烟花之地。“烟花三”,不仅再现了那暮春时节、繁华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时代气氛。此句意境优美,文字绮丽,清人孙洙誉为“千古丽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的后两句似乎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包含着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而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李白的目光望着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表现出目送时间之长。帆影已经消逝了,然而李白还在翘首凝望,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唯见长江天际流”,是眼前景象,但又不是单纯写景。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李白的向往,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诗人的心潮起伏,正像浩浩东去的一江春水。

总之,这一场极富诗意的、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对李白来说,又是带着一片向往之情的离别,被诗人用绚烂的阳春三的景色,用放舟长江的宽阔画面,用目送孤帆远影的细节,极为传神地表现出来了。

点击查看更多《秋夜月·当初聚散》全词赏析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aiwenba.com/articles/54222.html

热门阅读

  1. 感恩节祝福语
  2. 狗年的新春祝福语
  3. 声声慢 李清照 原文
  4. 有关早安祝福手机短信精选
  5. 圣诞节平安快乐经典祝福短信
  6. 关于新婚祝福语四字
  7. 现代赞美春天的七首诗词
  8. 关于黑板报的优美句子
  9. 幼儿园接送协议书范文
  10. 刘禹锡的《望洞庭》古诗解读
  11. 小学课文《惊弓之鸟》教学反思范文
  12. 母亲节征文:感恩的心
  13. 宝宝睡前故事大全
  14. 一年级入学教育解读教案教学设计
  15. 201年给朋友的元旦祝福语
  16. 班主任年终工作总结优秀模板
  17. 积极应对生命让生命更精彩征文
  18. 幼儿园小班常规计划
  19. 对老师的深情祝福语
  20. 描写春花的古诗句有哪些
  21. 关于《童年的发现》教学设计
  22. 追求目标经典名言摘抄
  23. 美术《洗澡》教学反思范文
  24. 六年级日记
  25. 小学生爱国发言稿范文
  26. 万圣节幽默祝福语
  27. 解除合伙关系协议书
  28. 《西墙》教案设计
  29. 猴年新年祝福的句子
  30. 201年给好朋友的愚人节祝福语
  31. 大班综合活动观摩课《菊花展》教案
  32. 老师我想对您说五年级优秀作文
  33. 小学语文《我不能失信》的教案设计
  34. 喜欢读书手抄报资料
  35. qq心情说说的幸福句子
  36. 一个国家向一只绵羊致哀纪实故事
  37. 中考议论文阅读教学教学反思范文
  38. 大学生教师节贺卡祝福语1条
  39. 带有古诗词的优美段落
  40. 关于醉酒的唯美句子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