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子《历史》诗歌赏析

发布时间: 2025-08-15 22:14:11

海子《历史》诗歌赏析

我们的嘴唇第一次拥有

蓝色*的水

盛满陶罐

还有十几只南方的星辰

火种 最初忧伤的别离

岁月呵

你是穿黑色*衣服的人

在野地里发现第一枝植物

脚插进土地

再也拔不出

那些寂寞的花朵

是春天遗失的嘴唇

岁月呵,岁月

公元前我们太小

公元后我们太老

没有人见到那一次真正美丽的微笑

但我还是举手敲门

带来的象形文字

撒落一地

岁月呵,岁月

到家了

我缓缓摘下帽子

靠着爱我的人

合上眼睛

一座古老的铜像坐在墙壁中间

青铜浸透了泪水

岁月呵

和诗评家不同,海子诗歌中最打动我的,不是《亚洲铜》,而是《历史》。一个人时默诵诗歌,海子的诗里,能背出的,也是这首。

一直不知道它为什么吸引我,也没有看到一篇解析的文字,如同一个美丽的谜没有谜底,每个人所能奉献的,也许只是自己的阅读经验。

在海子身上,有着强烈的文化冲突、民族悲情和心灵孤独。苇岸曾说,海子最恨中国文人的气质,说他们把一切都变成了趣味,独独缺少与天地共荣辱的灵魂。

最初读这首诗,是从文化的角度来理解的,公元元年,*诞生的日子,西方*中全人类的救世主。面对强势的西方文化,之前我们太小,后来我们太老,不无悲凉。但我还是举手敲门,带来的象形文字,撒落一地。为什么撒落?因为撞击,悲情、努力、抗争,都在言外。

到家了,回归到爱中,不再漂泊。墙壁中间的铜像,是整个民族,是作者,也是每一个人,浸透了辛酸的泪水,这就是我们的历史。帽子,在他的意象中是漂泊,我戴着水浪的帽子,我戴着漂泊的屋顶。

历史的开端则是穿黑色*衣服的人发现第一枝植物,黑色*衣服,黑暗,黑夜,原始的蒙昧状态,也意味着孕育和开端,发现第一枝植物,进入农耕社会,脚就此**土地,再也拔不出,一个民族的历史命运。花朵,意味着女人,艺术,诗歌,爱,是嘴唇,也是歌颂春天的嗓子,但被忽略和遗失了,寂寞的嘴唇渴望亲吻和歌唱。

最难解的是第一段,我们的嘴唇,第一次拥有蓝色*的水,盛满陶罐,还有十几只南方的星辰,火种,最初忧伤的别离。

是否指两种文化的最初相遇呢?嘴唇,是浪漫的,用来亲吻的,也是每个人身体的代指。蓝色*的水,一般概念里的蓝色*海洋,代指西方文明,也可引伸为梦想。陶罐,中国的象征,或者物质文明的开端。南方的星辰,是最初点燃思想火花的启蒙运动者,或者理想的天空指明方向的神祉?点燃火种照亮天空,也照着最初忧伤的别离,是指我们与自己文化的告别吗?

一个令人惊奇的现象是,如果这样解诗,这首诗完全可以从其它领域解通,例如爱情,例如游子的漂泊,例如一个人的成长。从爱情的角度来解,嘴唇拥有,意味着相爱,星辰,是理想的召唤,理想的火种燃起后,发生了最初忧伤的别离。黑色*的蒙昧中发现植物,扎根土地实现理想,遗忘了春天,那寂寞的嘴唇与花朵。当爱觉醒时,发现真正的美丽已经错过,但还是顽强地举手敲门,一任自己的过去洒落。终于,到家了,与爱人相依,合上眼睛安息,而那过去的岁月如悲悯的铜像,浸透了辛酸与泪水……

同样《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也拥有众多的解读。从这个角度来讲,海子与李商隐的诗歌风格不同,但都到达了一种神秘多解的美学境界,也许正因为多解,才会触动不同的通感与联想,才会有回味不尽的神秘之美。就我个人而言,每次读《历史》这首诗,各种纷至沓来的感受会如电流一般,在心中汇成安静的湖泊。重温,是与这些感受约会,与文化、爱情,成长的辛酸与苦痛,还有太多的过去和未来。因为他写出的,不仅仅是一种历史。

常读泰戈尔,也常读海子,前者读后心情会陽光平和,而每次放下海子,却有着说不清的复杂与悲凉,但还是会读,如同不断出发寻找自己,寻找久违的感受,被遗忘的精神血管。

海子死于1989年,一个富有理想色*彩的特殊年份,他的生命结束了,但诗歌长存,精神之光长存。纪念海子,以后会陆续将一些有关海子的东西放在这里,与大家共享,也希望能看到朋友们的心得体会。

拓展阅读

1、李白《夜吴·秋》全翻译

长安一片月, 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 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 良人罢远征?

明朝驿使发, 一夜絮征袍。

素手抽针冷, 那堪把剪刀。

裁缝寄远道, 几日到临洮?

注释:

夜吴:六朝乐府吴声曲。《唐书·乐志》:“《夜吴》者,晋曲也。晋有女夜,造此声,声过哀苦。”《乐府解题》:“后人更为四时行乐之词,谓之《夜四时》。”李白的《夜吴》也是分咏四季,这是第三首《秋》。并由原来的五言四句扩展为五言六句。

②一片月:一片皎洁的月光。

③万户:千家万户。捣衣:洗衣时将衣服放在砧石上用棒捶打。

④吹不尽:吹不掉之意。

⑤玉关:玉门关。这两句说飒飒秋风,驱散不了内心的愁思,而是更加勾起了对远方征人的怀念。

⑥平胡虏:平定侵扰边境的敌人。

⑦良人:指驻守边地的丈夫。罢:结束。

秋月皎洁长安城一片光明,

家家户户传来捣衣的声音。

砧声任凭秋风吹也吹不尽,

声声总是牵系玉关的亲人。

什么时候才能把敌人平定,

丈夫就可以结束漫长征途。

全写征夫之妻秋夜怀思远征边陲的良人,希望早日结束战争,丈夫免于离家去远征。虽未直写爱情,却字字渗透着真挚情意;虽没有高谈时局,却又不离时局。情调用意,都没有脱离边塞的风韵。

月色如银的京城,表面上一片平静,但捣衣声中却蕴含着千家万户的痛苦;秋风不息,也寄托着对边关思念的深情。读来让人怦然心动。结句是闺妇的期待,也是征人的心声。

题一作《夜四时》,共四首,写春夏秋冬四时。这里所选是第三、四首。六朝乐府《清商曲·吴声曲》即有《夜四时》,为作者所承,因属吴声曲,故又称《夜吴》。此体向作四句,内容多写女思念情人的哀怨,作六句是人的创造,而用以写思念征夫的情绪更具有时代之新意。

先说《秋》。笼统而言,它的手法是先景语后情语,而情景始终交融。“长安一片月”,是写景同时又是紧扣题面写出“秋月扬明辉”的季节特点。而见月怀人乃古典传统的表现方法,加之秋来是赶制征衣的季节,故写月亦有兴义。此外,月明如昼,正好捣衣,而那“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的月光,对思妇是何等一种挑拨呵!制衣的布帛须先置砧上,用杵捣平捣软,是谓“捣衣”。这明朗的月夜,长安城就沉浸在一片此起彼落的砧杵声中,而这种特殊的“秋声”对于思妇又是何等一种挑拨呵!“一片”、“万户”,写光写声,似对非对,措语天然而得咏叹味。秋风,也是撩人愁绪的,“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便是对思妇第三重挑拨。月朗风清,风送砧声,声声都是怀念玉关征人的深情。著“总是”二字,情思益见深长。这里,秋月秋声与秋风织成浑成的境界,见境不见人,而人物俨在,“玉关情”自浓。无怪王夫之说:“前四句是天壤间生成好句,被太白拾得。”(《唐评选》)此情之浓,不可遏止,遂有末二句直表思妇心声:“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过分偏爱“含蓄”的读者责难道:“余窃谓删去末二句作绝句,更觉浑含无尽。”(田同之《西圃说》)其实未必然。“不知谣妙,声势出口心”(《大》),慷慨天然,是民本色,原不必故作吞吐语。而从内容上看,正如沈德潜指出:“本闺情语而忽冀罢征”(《说晬语》),使思想内容大大深化,更具社会意义,表现出古代劳动人民冀求过和平生活的善良愿望。全手法如同电影,李白《夜吴》鉴有画面,有“画外音”。月照长安万户。风送砧声。化入玉门关外荒寒的月景。插曲:“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这是多么有意味的境呵!须知这俨然女声合唱的“插曲”决不多余,它是画面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画外亦在画中,它回肠荡气,激动人心。因此可以说,《秋》正面写到思情,而有不尽之情。

《冬》则全是另一种写法。不写景而写人叙事,通过一位女“一夜絮征袍”的情事以表现思念征夫的感情。事件被安排在一个有意味的时刻──传送征衣的驿使即将出发的前夜,大大增强了此的情节性和戏剧味。一个“赶”字,不曾明写,但从“明朝驿使发”的消息,读者从中处处看到这个字,如睹那女急切、紧张劳作的情景。关于如何“絮”、如何“裁”、如何“缝”等等具体过程,作者有所取舍,只写拈针把剪的感觉,突出一个“冷”字。素手抽针已觉很冷,还要握那冰冷的剪刀。“冷”便切合“冬”,更重要的是有助于情节的生动性。天气的严寒,使“敢将十指夸针巧”的女不那么得心应手了,而时不我待,偏偏驿使就要出发,人物焦急情态宛如画出。“明朝驿使发”,分明有些埋怨的意思了。然而,“夫戍边关妾在吴,西风吹妾妾忧夫”(陈玉兰《寄夫》),她从自己的冷必然会想到“临洮”(在今甘肃临潭县西南,此泛指边地)那边的更冷。所以又巴不得驿使早发、快发。这种矛盾心理亦从无字处表出。读者似乎又看见她一边呵着手一边赶裁、赶絮、赶缝。“一夜絮征袍”,言简而意足,看来大功告成,她应该大大松口气了。可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又情急起来,路是这样远,“寒到身边衣到无”呢?这回却是恐怕驿使行迟,盼望驿车加紧了。“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这迫不及待的一问,含多少深情呵。《秋》正面归结到怀思良人之意,而《冬》却纯从侧面落笔,通过形象刻画与心理描写结合,塑造出一个活生生的思妇形象,成功表达了主题。结构上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起得突兀,结得意远,情节生动感人。

2、吴潜南柯词翻译及

“池水凝新碧,栏花驻老红”的词意:因春天的到来池水更加碧青,花栏中即将败落的花朵依然挂着残红。

池水凝新碧,栏花驻老红。有人独立画桥东,手把一枝杨柳系春风。

鹊绊游丝坠,蜂拈落蕊空。秋千庭陇小帘拢.多少闲情闲绪雨声中.

注释

[1]池水凝新碧:因春天的到来,池塘的水渐显碧绿。

[2]老红:即将凋谢的花朵之暗红色。

[3]帘栊:指窗帘。

[4]闲情闲绪:无聊孤寂的情绪。

因春天的到来池水更加碧青,花栏中即将败落的花朵依然挂着残红。她独自站在画桥东,手握一枝杨柳幻想拴住春风。飘拂的游丝被喜鹊绊落空中,蜜蜂采摘过的花朵如今都已落尽。小窗外、庭院中,她在雨中荡起秋千抒发闲情。

《南柯·池水凝新碧》是宋朝词人吴潜的作品。这首闺情词写闺中女的惜春之情。词人通过春光中的各种景物描写,表达了一位妙龄女的惜春之情。这是一个常见主题。在美人惜春的背后,谁又能说这不是表达对光阴、青春的眷恋呢?

这首闺情词写闺中女的惜春之情。上片起二句写暮春花事阑珊的景色,写得比较着力,不仅写出阑珊之春意,也反映出人情的不堪和抑郁。后二句描绘女想留住春光的痴情举动,写得十分生动感人。下片写女留春不住之后恋恋不舍、迷茫怅惘的情态,以鹊伴游丝、蜂粘落蕊为喻,以庭中听雨作结,饶有余味。

3、辛弃疾

【原文】

忆对中秋丹桂丛。花在杯中。月在杯中。今宵楼上一尊同。云湿纱窗。雨湿纱窗。

浑欲乘风问化工。路也难通。信也难通。满堂惟有烛花红。杯且从容。且从容。

【译文】

回忆昔日中秋,在丹桂丛中,饮酒月,花在酒杯中,月在酒杯中。今年的中秋,因为下雨,只能在楼上过,酒是相同的,窗前又是云,又是雨,就是没有月亮。我想乘风上天去问,奈何天路不通,投书无门。画堂里没有月亮,只有红烛照妖,只好从容地举杯喝酒,从容地欣舞。

【注释】

①:回忆。

②:活用,将名词用作动词,表示在杯里面。

③:表达感情,表示程度深。

④:造物者,上天。辛弃疾特别喜欢用典,“化工”一词大约就是典故,大概出于汉朝贾谊的《鹏鸟赋》中一句:“且夫天地为炉兮,造化为工!阴阳为炭兮,万物为铜!”大意是:天地比是一个大熔炉,造化就是炉匠,阴阳二气生起炭火,万物象铜一样都在里头熔炼翻滚。(说人与万物在这世上,就如放在一只大炉中被熬炼那么苦恼)

中秋节是人饮酒抒情的的夜晚,辛弃疾曾写过两首中秋寄情词,一首是《木兰花慢》另一首就是《一剪梅》。

这首词是作者在中秋之夜感怀而作,上片写景,词人运用对比手法,将往日的中秋佳节是多么的美好!“花也杯中,月也杯中”与今日中秋之夜雨纷纷!“云湿纱窗,雨湿纱窗”作对比。突出表达词人对今年中秋一种遗憾的心情。下片作者着重抒情,运用夸张想象的手法,欲乘风问天,抒发自己内心的惆怅,但人乐观豪放,不管环境怎样,依然举杯畅饮,从容的.欣舞。

【一剪梅】

一剪梅,是词牌名。双调小令,六十字,上、下片各六句,句句平收,叶韵则有上、下片各三平韵、四平韵、五平韵、六平韵数种,声情低抑。亦有句句叶韵者,代表作品有: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等。

这首词内容丰富,通过描写月夜之景,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感情,表达怀才不遇的愤懑。

人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4、范文大全600字《航》

文/辛笛

帆起了

帆向落日的去处

明净与古老

风帆吻着暗色的水

有如黑蝶与白蝶

明月照在当头

青色的蛇

弄着银色的明珠

桅上的人语

风吹过来

水手问起雨和星辰

从日到夜

从夜到日

我们航不出这圆圈

后一个圆

前一个圆

一个永恒

而无涯涘的圆圈

将生命的茫茫

脱卸与茫茫的烟水

作者简介:

辛笛(1912-2004)王辛笛,原名王馨迪,笔名心笛、一民、牛何之、辛笛。九叶派著名人,作家。出版的集有《手掌集》(1948)、《辛笛稿》(1983)、《印象·花束》(1986)。

辛笛是九叶派中一枚鲜亮的绿叶,他是有着“艺术家和音乐家气质的人,给点染上绚丽的色彩,输入了优美的乐感”。而袁可嘉则在《九叶集序》中说,辛笛的创作个性在于“兼有古典词和西方印象派的特色”,这些特色在他大学时期的作品《航》中也可窥见端倪。

“帆起了”,以风起帆扬的动感起笔,不做任何修饰的白描,却又似别有一番复杂的蕴味,像是第一次看见帆起时欣喜的呼喊。“帆向落日的去处”,再以“帆”字起首,颇为用心,按惯常思维应为“驶”,而“帆”既可为活用的陌生化效果,也可将“向”理解为“朝向”,重复首句之“帆”又多一些音步,读来便有绵长往复的韵味。

“明静与古老”衔接上下,似是对“落日的去处”这一归属的印象,又好像与“黑蝶与白蝶”的对举,以“明静”来概括风帆的亮白,以“古老”指称“暗色的水”之亘古不变。在这风帆与水如胶似漆的黄昏里,面呈现出一片茫茫的寥阔,只有黑与白的对照显得分外醒目,而“黑蝶与白蝶”的“吻”又给这凄冷的景象抹上几丝浪漫的情怀,对比的张力便消融在水面的柔波里。

“明月照在当头/青色的蛇/弄着银色的明珠”,明月当头将时空和意境切换,“青色的蛇”这一意象冷峻而奇诡,它不同于冯至的“把你的梦境衔了来”的寂寞蛇,但却结合着“双龙戏珠”的成语,加之“弄”一词令人想起孩童摆弄的游戏,同样多了些无须“悚惧”的可爱之处。在这波光粼粼的水面,这波峰上的月光如明珠点点,而波谷里的则如游蛇条条,相逐相戏间欢腾着不止歇的浪花,似在静谧中潜藏于心间的不安,这些意象便渗透着作者“新的发现”和独特情思。

“桅上的人语/风吹过来/水手问起雨和星辰”,正当人沉浸于这“静夜思”中时,风吹过来“桅上的人语”,这温柔的呢喃之声便如夜曲般悠扬,色彩、音乐以及风的触感给人全方位的体验。“水手问起雨和星辰”似显突兀实则不然,“雨和星辰”是制约着航吉凶的“天时”,也似乎象征着左右人类发展的一种不可预知的“命运”,渗透着作者对人生的思考。人此次首次航是为去看望辍学养家的中学好友,由此也可看出对好友命运的关切与呵问。

“从日到夜/从夜到日/我们航不出这圆圈/后一个圆/前一个圆/一个永恒/而无涯涘的圆圈”,这一行便是自然转到“玄思”,将思想通过“圆”感性地表达出来。在上日复一日的航行,每天看太阳朝起夕落,昼夜更替形成不可偏离的圆形轨道,永无止境。而人类不也是在无法把握的规律面前,过着每天重复而单调的日吗?生命就在匆匆间一**流走,在“后一个圆”覆盖“前一个圆”,在“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中耗尽,而“圆”却没有“涯涘”,是永远也到达不了的市蜃楼,那么一切想航出这圆圈而终不得的举动,是否如西西弗斯推巨石般失去了意义了呢?

人由此陷入了一种茫然,对人生的意义产生了惆怅,想“将生命的茫茫/脱卸与茫茫的烟水”,两个“茫茫”将生命与烟水类比,更显出这生命慨叹的深沉,而在重复的诵叹中又让这种情绪别有“味外之味”。而“生命的茫茫”果真能“脱卸”吗?幻想的破灭更使人在余味中反思……

点击查看更多海子《历史》诗歌赏析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aiwenba.com/articles/54721.html

热门阅读

  1. “经典诵读教学”之研讨活动教学设计《三字经》
  2. 广告艺术节活动策划书范文
  3. 大班上午的半日活动计划
  4. 抓作风强执行促发展活动演讲稿
  5. 四年级第一学期的教学计划
  6. 周末愉快的祝福语短信2016
  7. 五一劳动节的祝福语精选
  8. 关于余音绕梁的造句
  9. 个性化管理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论文
  10. 四年级《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范文
  11. 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风娃娃》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12. 小学生留在心里的印象作文
  13. 人生感悟说说
  14. 席慕蓉经典名诗名句
  15. 考前国旗下的演讲稿
  16. 公司开业花篮贺词
  17. 职高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策略研究论文
  18. 《地震中的父与子》的教学反思范文
  19. 大学生安全培训心得体会
  20. 那年我们高三作文3000字
  21. 汪国真爱情诗
  22. 五年级有关快乐的春节为话题的写事作文400字
  23. 我的老师教学反思范文
  24. 《未来科学家》读后感
  25. 动漫催泪经典语录
  26. 席慕容《乡愁》诗歌赏析
  27. 格林童话故事第:霍勒大妈Mother Hulda
  28. 开家长会学生发言稿
  29. 关于土木工程的生产实习报告
  30. 关于上进的经典名言
  31. 201暑期社会环保实践报告
  32. 关于光棍节调侃祝福语大全
  33. 一年级汉语拼音教案
  34. 中秋节手机祝福语
  35. 关于小鸟的诗歌
  36. 宣传普通话的手抄报内容
  37. 祝领导生日的贺卡祝福语精选
  38. 湖心亭看雪的读后感
  39. 九九重阳节祝福语短信
  40. 《数鸡》的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