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诗词《西江月·平山堂》
《西江月·平山堂》是宋代大诗人苏轼第三次经过平山堂时,为重游故地、缅怀恩师所作的一首词。以下是小编分享的苏轼诗词《西江月·平山堂》,欢迎大家阅读!
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
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是梦。
【前言】
《西江月·平山堂》是宋代大诗人苏轼第三次经过平山堂时,为重游故地、缅怀恩师所作的一首词。到作此词为止,苏轼共三次到过扬州,第一次,是公元1071年(熙宁四年)由京赴杭任通判,南下经扬州;第二次,是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由杭州移知密州,北上途经扬州;第三次,是公元1079年(元丰二年),从徐州移知湖州(今浙江吴兴)。则“三过平山堂下”实质上浓缩了苏轼近十年间南迁北调的动荡生涯,此时四十二岁的苏轼,顿生弹指之间,半生倏忽已过的感慨。近十年的人生跨度中,自己固然已蹉跎岁月,尊敬的恩师欧阳修亦已仙逝,而堂上仍留有他遒劲的手迹,更让人心生缅怀之念。
【注释】
⑴西江月:词牌名取自李白《苏台览古》“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西江是长江的别称,调咏吴王西施的故事。原唐教坊曲,后用作词调。又名《白苹香》、《步虚词》、《晚香时候》、《玉炉三涧雪》、《江月令》。双调五十字,前后阕各两平韵,一仄韵,同部平仄互押,前后阕起首两句例用对仗。
⑵平山堂:在扬州大明寺侧,欧阳修所建。《舆地纪胜》:“负堂而望,江南诸山拱列檐下,故名。”
⑶弹指:佛教名词,比喻时间短暂。《翻译名义集》卷五《时分》:“时极短者谓刹那也”,“壮士一弹指顷六十五刹那”,又云“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为一弹指。”
⑷老仙翁:指欧阳修。苏轼于熙宁四年于扬州谒见欧阳修,至此为九年,十年盖举成数。
⑸龙蛇飞动:指欧阳修在平山堂壁留题之墨迹。
⑹文章太守、杨柳春风:欧阳修《朝中措》:“平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行乐直须年少,樽前看取衰翁。”是为“文章太守”、“杨柳春风”所本。
⑺未转头时是梦:白居易《自咏》:“百年随手过,万事转头空。”此翻进一层,谓未转头时,已是梦幻。
【翻译】
我第三次经过平山堂,前半生在弹指声中过去了。整十年没见老仙翁了,只有墙上他的墨迹,仍是那样气势雄浑,犹如龙飞蛇舞。我在平山堂前“欧公柳”的下面,写下这首词悼念文坛英杰,故扬州太守欧阳修。别说人死后万事皆空,即使活在世上,也不过是一场大梦呀。
【鉴赏】
平山堂位于扬州西北的大明寺侧,乃欧阳修于公元1048年(庆历八年)知扬州时所建。公元1079年(宋神宗元丰二年)四月,苏轼自徐州调知湖州,生平第三次经过平山堂。这时距苏轼和其恩师欧阳修最后一次见面已达九年,而欧阳修也已逝世八年。适逢自己*处境艰难,苏轼为重游故地、缅怀恩师而作的这首词,自然会有抚今追昔的万千感慨。
词的上片写瞻仰欧词手迹而生的感慨。作者对他的恩师欧阳修怀有深挚的情谊,此刻置身于欧公所建的平山堂,自然思绪万千。“三过平生堂下”,是说自己此番已是第三次登临此堂了。此前,公元1071年(熙宁四年)他离京任杭州通判,熙宁七年由杭州移知密州,都曾途经杨州,来平山堂凭吊恩师。“半生弹指声中”,是作者抚今追昔,感慨岁月蹉跎、遭遇坎坷、人生如梦。
“十年不见老翁”,是说十年前作者曾与欧阳公欢聚,不料此次聚会竟成永诀,次年恩师就仙逝了。“壁上龙蛇飞动”,是说欧公虽早已仙去,但平山堂壁上仍刻有他亲书手迹,其中有他的词《朝中措·送刘仲原甫出守维扬》:“平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瞻仰壁间欧公遗草,只觉龙蛇飞动,令人发扬蹈厉。此句以景衬情,睹物思人,令人为人生无常而感慨万千,低徊不已。
词的下片写听唱欧词而生感慨。道出缅怀之情。“欲吊”、“仍歌”均用欧词原句,既重现当日欧公风流自赏之态,又有欧公手植杨柳、所题诗词仍留存世间,可堪告慰之意。作者由过平山堂睹物思人,想及欧阳恩师的某些事迹,感念他的恩德;又由自己的坎坷经历想到恩师的某些遭遇,因此,当他凭吊逝者,目睹平山堂前恩师手植的“欧公柳”,耳闻歌女演唱欧词,自然会生发万千感慨。白居易说:“百年随手过,万事转头空”。苏轼则比之有更深层次的认识:“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是梦”。欧公仙逝了,固然一切皆空,而活在世上的人,又何尝不是在梦中,终归一切空无。不要轻言东坡消极,或许正是心怀此念,他才得以坦然面对纷至沓来的*打击:人生既然不过虚幻,*失意与挫折,算得什么呢?故而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六云:“‘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追进一层,唤醒痴愚不少。”
苏轼受佛家思想影响颇深,习惯用佛家的色空观念看待事物。白居易诗云“百年随手过,万事转头空”,苏轼则更进一步认识到“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是梦。”这种对整体人生的空幻、悔悟、淡漠感,这种携带某种禅意玄思的人生偶然的感喟,其中深深地埋藏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苏词中传达的这种独特的人生态度,是解读其作品的关键所在。
拓展阅读
1、苏轼写月色的诗句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诗一开始便把东坡置于一片清景之中。僻冈幽坡,一天月色,已是可人,又加以雨后的皎洁月光,透过无尘的碧空,敷洒在澡雪一新、珠水晶莹的万物上,这是何等澄明的境界!确实当得起一个“清”字。谢灵运写雨后丛林之象说:“密林含余清”。诗人的用字直可追步大谢。
记承天寺夜游里也有关于月色的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原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清澈透明),水中藻荇交横(héng),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罢了)。)
2、苏轼写月色的诗句
苏轼 水龙吟 小舟横截春江,卧看翠壁红楼起.云间笑语,使君高会,佳人半醉.危柱哀弦,艳歌馀响,绕云萦水.念故人老大,风流未减,独回首、烟波里.推枕惘然不见,但空江、月明千里.五湖闻道,扁舟归去,仍携西子.云梦南州,武昌南岸,昔游应记.料多情梦里,端来见我,也参差是.
苏轼 满庭芳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著甚乾忙.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且趁闲身未老,尽放我、些子疏狂.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思量.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幸对清风皓月,苔茵展、云幕高张.江南好,千锺美酒,一曲满庭芳.
苏轼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 念奴娇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苏轼 木兰花令 霜馀已失长淮阔.空听潺潺清颍咽.佳人犹唱醉翁词,四十三年如电抹.草头秋露流珠滑.三五盈盈还二八.与余同是识翁人,惟有西湖波底月.
苏轼 西江月 闻道双衔凤带,不妨单著鲛绡.夜香知与阿谁烧.怅望水沈烟袅.云鬓风前绿卷,玉颜醉里红潮.莫教空度可怜宵.月与佳人共僚.
苏轼 渔家傲 皎皎牵牛河汉女.盈盈临水无由语.望断碧云空日暮.无寻处.梦回芳草生春浦.鸟散馀花纷似雨.汀洲苹老香风度.明月多情来照户.但揽取.清光长送人归去.
苏轼 南乡子 不到谢公台.明月清风好在哉.旧日髯孙何处去,重来.短李风流更上才.秋色渐摧颓.满院黄英映酒杯.看取桃花春二月,争开.尽是刘郎去后栽.
苏轼 南乡子 何处倚阑干.弦管高楼月正圆.胡蝶梦中家万里,依然.老去愁来强自宽.明镜借红颜.须著人间比梦间.蜡烛半笼金翡翠,更阑.绣被焚香独自眠.
苏轼 南歌子 古岸开青葑,新渠走碧流.会看光满万家楼.记取他年扶路、入西州.佳节连梅雨,馀生寄叶舟.只将菱角与鸡头.更有月明千顷、一时留.
3、苏轼写月色的诗句
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苏轼《少年游润州作》
凤箫声断月明中,举手谢、时人欲去。—苏轼《鹊桥仙·七夕送陈令举》
步转回廊,半落梅花婉婉香。——苏轼《减字木兰花·春月》
仲也珠径寸,照夜光如月。——苏轼《送欧阳推官赴华州监酒》风箫声断月明中,举手谢、时人欲去。—苏轼《鹊桥仙·七夕》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苏轼《阳关曲》人生如梦,一尊还江月。——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需空蒙月转廊。——苏轼《海棠·东风袅袅泛崇光》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苏轼《花影》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aiwenba.com/articles/552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