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登太白峰》阅读答案附全诗翻译赏析

发布时间: 2025-08-13 16:30:41

李白《登太白峰》阅读答案附全诗翻译赏析

西上太白峰, 夕阳穷登攀。

太白与我语, 为我开天关。

愿乘泠风去, 直出浮云间。

举手可近月, 前行若无山。

一别武功去, 何时复更还?

注释:

①太白峰,即太白山。在今陕西眉县、太白县一带。山峰极高,常有积雪,南与武功山相连。

②穷,尽。这里是到顶的意思。

③太白,指太白金星。这里喻指仙人。

④天关,古星名,又名天门。见《晋书·天文志》。这里指天宫之门。

⑤泠(líng)风,和风。

⑥武功,武功山,在今陕西武功县南。

相关试题及答案:

17.诗中两个“太白”的含义是什么?

18.“夕阳穷登攀”中一个“穷”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精神?

19.诗人怎样描写太白峰的高峻雄伟?

20.诗人想象的乘风而去的景象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内心世界?

21.“一别武功去,何时复更还?”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矛盾?

22.《蜀道难》中与“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出同一机杼的两句诗句是

23.学习李白《蜀道难》和《登太白峰》的表现手法写一段话,描写一个自然景物。

参***:

17.前者为山峰名字,后者是星宿名称。作者运用相关联想,登太白峰而见太白星,极富情趣。

18.太白山高峻,但诗人攀登到夕阳在山也要登上峰顶,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奋发向上的精神。

19.首先,诗的开头两句,写诗人攀登太白山,直到夕阳残照,才登上峰顶,侧面烘托了山的高峻。随后写他和太白星倾耳密语、接谈融洽的情景,化实为虚,以虚写实,夸张地表现出太白山直插云空的雄姿。

20.诗人想象自己乘着习习和风飘然飞升,自由轻快,飘飘然有出世之思。他举起双手飞向皎洁的明月,幻想超离人间,摆脱尘世,追求个性自由,追求光明理想。

21.诗人在朝廷“格言不入,帝用疏之”,不得重用,郁郁不得志。登太白峰而幻想神游,远离人世,正是这种苦闷心情的反映。但作者毕竟留恋人间,渴望有所作为。这句诗细致的表达了作者欲去还留,既出世又入世的微妙复杂的矛盾心理。

22.①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②连峰去天不盈尺

23.提示:这两首诗使用的手法有:夸张;借用神话传说;环境气氛烘托;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形声结合;化实为虚,以虚写实;侧面描写,等等。

西出长安,夕阳下山我登山,连夜攀登武功太白峰。

遇到太白金星老仙人,他为我打开了天门。

我愿意和他一起乘风驾雾,直破浮云,进入天堂。

手一举就可以抚摸到月亮,前面是茫茫云海,看不到其他的山。

武功山,此时一别,何时再会?我会把你印在我心上。

《登太白峰》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作品。此诗表现作者无法实现*理想的愁闷心情。全诗借助丰富的想象,生动曲折地反映了诗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光明世界的憧憬,充分体现了浪漫主义特色。

李白于天宝元年(742)应诏入京时,可谓踌躇满志。但是,由于朝廷昏庸,权贵排斥,他的*抱负根本无法实现,这使他感到惆怅与苦闷。这种心情就反映在《登太白峰》一诗上。

“西上太白峰,夕阳穷登攀。”诗的开头两句,就从侧面烘托出太白山的雄峻高耸。你看,李白从西攀登太白山,直到夕阳残照,才登上峰顶。太白峰,在今陕西武功县南九十里,是秦岭著名秀峰,高矗入云,终年积雪,俗语说:“武功太白,去天三百。”山势如此高峻,李白却要攀登到顶峰,一“穷”字,表现出诗人不畏艰险、奋发向上的精神。起句“西上太白峰”正是开门见山的手法,为下面写星写月作了准备。登高壮观,诗人浮想联翩,仿佛听到:

“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

太白星对他倾诉衷情,告诉他,愿意为他打开通向天界的门户。诗人和星星之间的友谊是多么亲切动人,富有人情味啊!李白一向热爱皎洁的明月和闪亮的星星,常常把它们人格化:“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把酒问月》)“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诗人好象在向明月这个知心朋友问候,共叙欢情。而在这首诗里,太白星则主动问好,同他攀谈,并愿为之“开天关”。诗人想象新颖活泼,富有情趣。在这里,李白并没有直接刻划太白峰的高峻雄伟,只是写他和太白星侧耳倾谈,悄语密话的情景,就生动鲜明地表现出太白山高耸入云的雄姿。这是一种化实为虚,以虚写实的手法。李白另有一些诗也描绘了太白山的高峻,但却是用实写的手法,如《古风其五》中:“太白何苍苍,星辰上森列。去天三百里,邈尔与世绝。”《蜀道难》中,也正面形容太白山的险峻雄奇:“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虽然是同一个描写对象,李白却根据诗歌内容的不同要求而采用丰富多彩的表现方式,使人时时有新颖之感。诗人登上太白峰,通向上天的门户又已打开,于是幻想神游天界:乘着习习和风,飘然高举,自由飞升,穿过浓密云层,直上太空,向月奔去。“愿乘泠风去,直出浮云间”,形象是多么自由轻快,有如天马行空,任意驰骋,境界异常开阔。诗人飘飘然有出世之思。“愿乘泠风去”,化用《庄子·逍遥游》“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语意。但这里用得灵活自然,并不显出斧凿痕迹。 “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这两句的意境和“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有些相似。诗人满怀豪情逸志,飞越层峦迭嶂,举起双手,向着明月靠近飞升,幻想超离人间,摆脱尘世俗气,追求个性的自由发展,到那光明理想的世界中去。以上四句,意境高远,想象奇特,形象瑰玮,艺术构思新颖,充满积极浪漫主义精神,是全诗**所在。然而,李白真的就甘心情愿抛开人世,脱离现实,一去不复返吗?看来还不是的:

拓展阅读

1、文天祥转和原文《文天祥传》和原文

天祥至潮阳①,见弘范②,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厓山,使为书招张世杰③。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与之。其末有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范笑而置之。厓山破,军中置酒大会,弘范曰:“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天祥泫然④出涕,曰:“国亡不能救,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弘范义之,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矣。”南乡拜而死。数日,其妻欧阳氏收其尸,面如生,年四十七。

[注释]①潮阳,地名,在广东。后文的“厓山”,也是广东的地名。②弘范,即张弘范,元朝将领。③张世杰,南宋将领。④泫然,流泪的样子。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3分)

⑴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 ) ⑵吾事毕矣( ) ⑶南乡拜而死( )

2.用现代汉语下面句子。(2分)

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

3.选文,谈谈文天祥至今仍为人们敬仰的原因。(3分)

参***:

1.1.⑴侍奉⑵完(成)⑶通“向”。

2.我不能保卫父母,竟然教别人叛离父母,可以吗?

3.文天祥被捕之后,在元营多次劝降,但他舍生取义,视死如归,死前从容坦荡,死后仍面不改色,在文天祥的身上充分体现了志士仁人的浩然正气。

二:

2.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1)书:书信(2)涕:眼泪(3)殊:特别

3.弘范“使(天祥)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是怎么说的?又是怎么做的?请用自己的话回。我不能保卫国家也就算了,又怎么能教别人叛国呢?/赠以《过零丁洋》一

4.选出对画线句子“国亡不能捄,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B)

A国家灭亡不能拯救,做人臣子的死有余罪,怎么还敢逃脱杀头之罪来表现忠贞不二之心呢!

B.国家灭亡不能拯救,做人臣子的死有余罪,怎么还敢逃脱杀头之罪而怀有二心呢!

C国家灭亡不能拯救,因为大臣死有余罪,怎么还敢逃脱杀头之罪来表现忠贞不二之心呢!

D国家灭亡不能拯救,因为大臣死有余罪,怎么还敢逃脱杀头之罪而怀有二心呢

5.从文中找出能体现弘范敬重天祥的句子。(不少于两句)弘范遂以客礼见之/弘范义之

6.文并结合你学过的课文,谈谈文天祥至今仍为人们敬仰的原因。忠贞不贰,从容就义。

文天祥被押至潮阳,见张弘范时,左右*都命他行跪拜之礼,没有拜,弘范于是用宾客的礼节接见他,同他一起入厓山,要他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说:“我不能保卫父母,竟然教别人叛离父母,可以吗?”张弘范坚决索要书信,文天祥于是写了《过零丁洋》给了他。这首的尾句说: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范笑着把它放在一边。张弘范攻破厓山后,元军中大摆酒宴犒军,张弘范说:“丞相的忠心孝义都尽到了,若能改变态度像侍奉宋朝那样侍奉大元皇上,将不会失去宰相的位置。”天祥眼泪扑簌簌地说“:国家灭亡不能救,作为臣子,死有余罪,怎敢怀有二心苟且偷生呢?”弘范认为他的话合乎正义,派人护送文天祥到京师。……文天祥临上刑场时特别从容不迫,对狱中吏卒说“:我的事完了。”向南跪拜后被处死。几天以后,他的妻子欧阳氏收拾他的尸体,面部如活的一样,终年四十七岁。

2、浣溪沙苏轼 苏轼《浣溪沙·咏橘》的

【www.llysc.cn--歌】

菊暗荷枯一夜霜。新苞绿叶照林光。竹篱茅舍出青黄。

香雾噀[注]人惊半破,清泉流齿怯初尝。吴姬三日手犹香。

【注】噀:xùn,喷。

⑴ 一夜霜:橘经霜之后,颜色开始变黄而味道也更美。居易《拣贡橘书情》:“琼浆气味得霜成。”

⑵“新苞绿叶”句:沈约《园橘》:“绿叶迎霜滋,朱苞待霜润。”新苞:指新橘,橘经霜变黄,又有外皮包裹,如新生的黄色花苞。

⑶青黄:指橘子,橘子成熟时,果皮由青色逐渐变成金黄色。屈原《橘颂》“青黄杂糅,文章烂兮”。

⑷“香雾”二句:苏轼《食柑》“露叶霜枝剪寒碧,金盘玉指破芳辛。清泉蔌蔌先流齿,香雾霏霏欲噀人。”宋·韩彦直《橘录》卷上《真柑》:“真柑在品类中最贵可珍……始霜之旦,园丁采以献,风味照座,擘之则香雾噀人。”噀(xùn):喷。清泉:喻橘汁。

⑸吴姬:吴地美女。

1.“香雾噀人惊半破,清泉流齿怯初尝”两句中哪两个字最生动传神?请结合句加以点评。(5分)

2.这首词是如何从正面、侧面两个角度塑造橘的形象的?请结合。(5分)

1.“惊”:吃惊、惊讶。(1分)“怯”:胆怯、害怕。(1分)擘开橘皮,芳香的油腺如雾般喷溅,初尝新橘,汁水齿舌间如泉般流淌。惊于橘皮迸裂时香雾溅人(1分),怯于橘汁的凉冷和酸味(1分)。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初尝新橘时的感受,表达喜爱之情(1分)。

2.正面:“新苞绿叶”“青黄”“香雾”“清泉”,(1分)写出了橘黄叶绿、橘香弥漫、橘汁酸凉。(1分)

侧面:(1)反衬。以“菊暗荷枯”反衬“橘黄叶绿、香雾溅人、橘汁酸凉”,突出强调橘的生机与味美。(2分)(2)烘托。竹篱茅舍,掩映于青黄相间的橘林之中,可见橘树生长之盛,人家环境之美,一年好景,正当此时。(2分)(3)侧面描写。“吴姬三日手犹香”,着意夸张,尽得吴橘之味矣。(2分)(侧面出两点即可,其中手法和解说各1分)

二:

1.开篇“菊暗荷枯”四字,是化用苏轼《赠刘景文》的哪两句?(2分)

2.这首词的下阕是如何塑造橘的形象的?请分。(4分)

参***

1.【示例】“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2.【解】下阕主要采用侧面描写来表现橘的美味、清香。前两句,写尝橘的情状。擘开橘皮,芳香的油腺如雾般喷溅,初尝新橘,汁水在齿舌间如泉般流淌。“香雾”、“清泉”之喻,形象可感 。而“惊 ”、“怯”二字,活画出女子尝橘时的娇态。惊,是惊于橘皮迸裂时香雾溅人,怯,是怯于橘汁的凉冷和酸叶 。末句点出“吴姬”,实际也点明新橘的产地。“三日手犹香”,着意夸张,尽得吴橘之清香。

这首咏橘词,巧言物状,体物细微,属“纯用赋体,描写确尚”的咏物佳作,颇耐玩味。

“菊暗荷枯一夜霜”,布置环境。

以使下文有余地抒发。“菊暗荷枯”四字,是东坡《赠刘景文》“荷叶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的概括。“一夜霜”,经霜之后,橘始变黄而味愈美。晋王羲之帖:“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易多得。”又居易《拣贡橘书情》:“琼浆气味得霜成。”皆可参证。“新苞”句,轻轻点出题目。新苞,指新橘。橘有皮包裹,故称。又,橘树常绿,凌寒不凋。《楚辞 橘颂》:“绿叶素荣,纷其可嘉兮。”沈约《橘》:“绿叶迎露滋,朱苞待霜润。”东坡用“新苞绿叶”四字,形象自然,再以“照林光”描绘之,可谓尽得橘之神。“竹篱茅舍出青黄”,好一“出”字。竹篱茅舍,掩映于青黄相间的橘林之中,可见橘树生长之盛,人家环境之美,一年好景,正当此时。

过片二句,写尝橘的情状。擘开橘皮,芳香的油腺如雾般喷溅,初尝新橘,汁水齿舌间如泉般流淌。“香雾”、“清泉”之喻,形象可感,堪称绝妙。

“惊”、“怯”二字,活画出女子尝橘时的娇态。

惊,是惊于橘皮迸裂时香雾溅人,

怯,是怯于橘汁的凉冷和酸叶。

末句点出“吴姬”,实际也点明新橘的产地。吴中产橘,尤以湖中东西两洞庭山所产者为最著,洞庭橘唐宋时为贡物。“三日手犹香”,着意夸张,尽得吴橘之味矣。

3、浣溪沙苏轼 北宋苏轼的浣溪沙及解

【**--歌】

下面歌,回9 10题。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②,牛衣③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注释】①公元1078年,徐州春旱,守苏轼曾率众求雨。得雨后,他又与百姓同赴石潭谢雨。此为词人在赴徐门石潭谢雨路上所作。②缫车:缫丝所用的器具。③牛衣:蓑衣,这里泛指用粗麻织成的衣服。

9.对词的分不恰当的一项是: ( )(2分)

A.词在构思和用语上颇具匠心,从农村习见的典型事物入手,意趣盎然地表现了淳厚的乡村风味。

B.上片三句话,三个画面,从所见着笔,次写所闻,不仅具有色彩美,而且有音乐美。

C.下片记事,转写作者村外旅行中的感受和活动。

D.枣花落在衣巾上的声音是轻微的,但在作者的耳里却是那么真切; 村南村北 又概括嘈杂的 缫车 声,词人心情定是烦躁郁闷,无法排解。

10.这首小令清新朴实,明如话,仅 试问 已让词人形象栩栩传神。请结合末句的内容,分词人形象。(2分)

参***:

9.(2分)D(此处 声响 是词人谢雨途中所闻,是乡间忙碌之音,词人的心情是愉悦的。)

10.(2分) 野人家 指村野的一户人家, 试问 有敲门探询之意。既写出了作者满怀希望想讨杯茶解渴的心情,又担心农忙季节,农家无人,自己不便贸然而入的心情。刻画出一位谦和平易近人的守形象,将一位守与普通农民的关系写得亲切自然。

注释

⑴徐门:即徐州。

⑵谢雨:雨后谢神。

⑶簌簌:花落貌,一作 蔌蔌 ,音义皆同。

⑷缫车:抽丝之具。缫,一作 缲 ,把蚕茧浸在热水里,抽出蚕丝。

⑸牛衣:蓑衣之类。这里泛指用粗麻织成的衣服。《汉书.食货志》有 贫民常衣牛马之衣 的话。

⑹漫思茶:想随便去哪儿找点茶喝。漫,随意,一作 谩 。

枣花纷纷落在衣襟上。村南村北响起车缫丝的声音,古老的柳树底下有一个穿牛衣的农民在叫卖黄瓜。

路途遥远,酒意上心头,昏昏然只想小憩一番。艳阳高照,无奈口渴难忍,想随便去哪找点水喝。于是敲开一家村民的屋门,问:可否给碗茶?

这首《浣溪沙》词是苏轼43岁在徐州任守时所作。公元1078年(元丰元年)春天,徐州发生了严重旱灾,作为地方官的苏轼曾率众到城东二十里的石潭求雨。得雨后,他又与百姓同赴石潭谢雨。苏轼在赴徐门石潭谢雨路上写成组词《浣溪沙》,共五首,这是第四首。作品描述他乡间的见闻和感受。艺术上颇具匠心,词中从农村习见的典型事物入手,意趣盎然地表现了淳厚的乡村风味。清新朴实,明如话,生动真切,栩栩传神,是此词的显著特色。此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需要指出的是,这首词中所写的景,并不是一般情况下通过视觉形象构成的统一的画面,而是通过传入耳鼓的各种不同的音响在人意识的屏幕上折射出的一组联续不断的影象。

簌簌衣巾落枣花 从枣花落到衣巾上的声音开端,反映了一位关心人民生活的守对雨后农村新景象的喜悦之情。作者在 谢雨道上 ,经过长途跋涉,加之酒意未消,日高人困,不免有些倦意。突然, 簌簌 之声传来耳际,并好像有什么东西打在身上和头巾上。这时,他才意识到:这是枣花落在身上。枣花落在衣巾上的声音是轻微的,但在作者的耳里却是那么真切。接着,耳边又传来吱吱呀呀的声响,越往前走,这响声便越浓,从南,从北,从四面八方传来,不用看也不用问,这是作者熟悉的缫车的响声。 村南村北 概括 缫车 声,说明作者听得多么认真,多么细心,多么兴奋。从响声中,作者意识到,他已进入村中了。这时,突然一阵叫卖声传入耳鼓,定睛一看,原来是一位披着 牛衣 的农民坐在古老的柳树荫中,面前摆着一堆黄瓜。 牛衣古柳 ,作者换一个角度来写他对蔬菜丰收的喜悦心情。三句话,三个画面,似乎东鳞西爪,毫无联系。可是用谢雨的路上这条线串起来,就让人感到这幅连环画具有很强的立体感。这一组画面,不仅色彩美,而且有音乐美。无论是簌簌的落花声,嗡嗡的缲车声,还是瓜农的叫卖声,都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生动地展现出农村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上片写的是农村生产劳动的繁忙景象,下片转入写求雨途中行路的艰辛,突出作者的感受和意识活动。 酒困路长惟欲睡 是对上片的补充。在结构上,这一句又是倒叙,它说明前三句之所以从听觉方面来写,主要是因为酒意未消,路途遥远,人体困乏,故而写下来的只不过是睡眼朦胧中听来的片断,并非是视觉构成的完整统一的画面。 日高人渴 两句,虽然写的是由于口渴而急于到农民家里觅水的意识活动,但同时也反映了作者不拘小节、随遇而安的性格特征。走了一村又一村,这时已是日高天热,人也走得口干舌燥,加上酒困,睡意也上来了,不由得想起以茶解渴,以茶提神。 试问 一词用得十分讲究,既写出了作者满怀希望想讨杯茶解渴的心情,又担心农忙季节,农家无人,自己不便贸然而入的心情。信笔写来,不事雕琢,但却栩栩如生,刻画出一位谦和平易近人的知州形象,将一位守与普通农民的关系写得亲切自然。 敲门试问野人家 ,词到这里就戛然而止了。词人敲门的结果怎样呢?喝到茶没有?农民是怎样招待他的呢?词中未作一个字的交代,留给者去想像,更是余味无穷。这就是古典词中所讲究的 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作者为何要 敲门试问 呢?1.他是一个体恤民情、爱民如子的好父母官,谦和有礼,不会贸然闯入农家;2刚刚在旱灾后求得雨,主人可能外出下田耕作,并不在家,所以他要试探一下家中是否有人在。

《浣溪沙》词中 簌簌衣巾落枣花 一句,实为 枣花簌簌落衣巾 的倒文;杜甫《秋兴》一中有 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原意为:鹦鹉啄*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主宾倒置的同时,宾语 香稻粒 、 碧梧枝 还被拆开分属主宾位置。对于古典句的倒置,清人洪亮吉说: 家例用倒句法,方觉奇峭生动 。

《浣溪沙》词有景有人,有形有声有色,乡土气息浓郁。日高、路长、酒困、人渴,字面上表现旅途的劳累,但传达出的仍是欢畅喜悦之情,传出了主人公县令体恤民情的精神风貌。这首词既画出了初夏乡间生活的逼真画面,又记下了作者路途的经历和感受,为北宋词的社会内容开辟了新天地。

点击查看更多李白《登太白峰》阅读答案附全诗翻译赏析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aiwenba.com/articles/53216.html

热门阅读

  1. 习气美文摘抄
  2. 大学生实训心得体会
  3. 《一剪梅》 李清照
  4. 《弟子规》中蕴含的小故事
  5. 《孤独之旅》读后感范文
  6. 关于卖药记的日记
  7. 描写祖国风光的古诗句
  8. 学年的自我鉴定书
  9. 七夕祝福语大全
  10. 关于物业管理经理竞职演讲稿
  11. 《空城计》教案范文
  12. 雪地里的小画家的优秀教学设计范文
  13. 201年鸡年给客户的拜年祝福语
  14. 春节的祝福短信
  15. 《让我告诉你》教学设计模板
  16. 关于大学生家具厂实践报告
  17. 中学生入团申请书500字
  18. 教学计划及课程设置
  19. 道路工程路基实习报告范文
  20. 情人节温馨感人的祝福语
  21. 描述爱情的唯美句子
  22. 描写童年的经典语录
  23. 一年级语文上册《影子》的教学设计
  24. 2016搞笑跨年祝福语
  25. 最新描写人物语言的句子
  26. 不抱怨是一种境界励志美文
  27. 小美人鱼的故事文字
  28. 201年中学生毕业经典祝福语
  29. 作文新学期的打算
  30. 小年夜的祝福语大全
  31. 通信站副站长竞职演讲稿范文
  32. 描写秋菊的优美句子
  33. 为高三加油祝福语简单
  34. 《观察物体》一课教案的教学反思
  35. 三字经的句子有哪些
  36. 网络信息安全宣传标语
  37. 运动会八字标语
  38. 201年精选清明节祝福语
  39. 《请别哭泣》席慕容现代诗歌
  40. 微课堂教学在提升德育教学效率的应用论文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