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乡愁》阅读答案
问题:
1、这首诗是按( )顺序叙述的,从哪里能看出来?用“______”画出诗中相关的句子.2、诗中,诗人把乡愁比喻成“邮票”,是因为“邮票”传递着( )之爱;把乡愁比作成“船票”,是因为“船票”代表着
1、这首诗是按( )顺序叙述的,从哪里能看出来?用“______”画出诗中相关的句子.
2、诗中,诗人把乡愁比喻成“邮票”,是因为“邮票”传递着( )之爱;把乡愁比作成“船票”,是因为“船票”代表着( )之情.
3、朗诵这首诗歌时,应该( )
A、急速、悲壮 B、欢快、幸福 C、缓慢、忧伤
1.时间顺序 小时候;长大后;而现在
2.邮票是一种意象,诗中的船票、邮票、坟墓等都是意象,都寄予了思乡情怀。
那年少时的一枚邮票,那青年时的一张船票,甚至那未来的一方坟墓,都寄寓了诗人的也是万千海外游子的绵长乡关之思。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运用了比兴的手法,表达了对母亲、新娘的思念和渴望两岸统一的强烈愿望。
3.c根据题目顾名思义思乡应该缓慢一些。
拓展阅读
1、《陆游》小说阅读答案
曾 平
陆游已气息奄奄。
儿子要为他请郎中。
陆游摇头止住,说,没有用了。陆游的眼里有泪。陆游说,思念能用药治好吗?
儿子不懂。
陆游的眼睛投向北方的天空,久久地,不愿回来。儿子懂了,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告诉他,故乡在遥远的北方。父亲已经用眼睛、手和语言告诉他千遍万遍了。
陆游继续写他的诗,他已经提不动笔,他一个字一个字地吐,让儿子一个字一个字地记。
儿子哭着劝,父亲,别写了!
儿子很想问父亲,诗歌能够上阵杀敌吗?诗歌能够收复北方的大好河山吗?
还有一个冷酷的现实儿子没敢告诉父亲,国人早已不读诗歌,国人喜欢的是杭州西湖畔的歌舞、暖风和醉醺醺的酒意。
陆游仍写。陆游说他得靠诗歌滋养生命和思念,思念故乡的时候,就抓一把诗解馋。
陆游说,诗歌能让他的眼睛还亮着。
陆游要儿子听。陆游的脸一派紧张肃穆。
陆游吼,是地动山摇金戈铁马的杀伐之声啊!是金人攻我大宋城池啊!金人打过长江了!
儿子知道父亲已是回光返照。
哪有什么杀伐之声啊!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那边传来的歌舞声、管弦丝竹声正一阵阵地漫溢过来,暖风、歌舞和酒肉已经把大宋的江山浸泡得**软的、醉醺醺的。
但儿子不敢说。
陆游大吼,叫儿子赶快操家伙,金人杀来了。一句句的诗歌,如一支支复仇的箭,从陆游的嘴中飞射而出。陆游吼,诗歌也能抗敌杀敌。
儿子让父亲静一静。
一记响亮的耳光打在儿子的脸上,陆游吼,十万火急的军情你还能静?
2、《诗两首我爱这土地乡愁》教案
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2. 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3.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4.体会诗歌中优美的意境,感受涌动着的激情。
5.把握诗歌的主题。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体味诗歌抒发的恋土深情和思乡愁绪,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
诵读。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教学难点
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录音机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我爱这土地》,把握诗中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爱国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谁不爱自己的母亲.谁不爱自己的祖国? 穿越时空,只有一种感情能将民族的心联系起来,那就是对祖国深深的爱恋。早在1938年,著名诗人艾青就眼含热泪对祖国母亲唱了一首深情的赞歌——《我爱这土地》。今天,我们—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灵魂。(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投影: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他生长在农村,自幼为贫苦农妇哺养,对我们民族的主体——农民有着儿子般的深情。他的早期诗作多诅咒黑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沉重忧郁,但对生活充满希望与憧憬。他的抗战时期的诗作,为觉醒了的民族而歌唱,格调高昂。作品有《大堰河》《北方》《向太阳》《黎明的通知》等。
《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 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l,教师深情地范背全诗。
2.学生自由诵读。教师作诵读提示:
这首诗无固定的节律,不押韵。它主要由句中停顿和句末停顿构成一定的节拍。诵读时要着重体会由诗中感情起伏所构成的“内在节奏”。
3.指定学生诵读全诗,教师作简要点评。
4,思考:诗歌是按怎样的思路抒写的?
教师引导学生概括后明确:
全诗以“假如”领起,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接着续写出歌唱的内容,并由生前的歌唱,转写鸟儿死后魂归大地,最后转由鸟的形象代之以诗人自身形象,直抒胸臆,托出了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心。
5.精彩研读。
学生合作研讨:
(1) 诗人为何不用“珠圆玉润”之类的词而用“嘶哑”形容鸟儿唱的歌喉?从中你可体会到什么?
诗人选用“嘶哑”一词,爱国者,因沉重的苦难而生发的焦灼,传递着与时代同步的忧患之情,所以用“嘶哑”一词十分传神。如果换用“珠圆玉润”“动听”等别的字眼,就不能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对祖国、对土地、对人民执著的爱。
(2)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风”“黎明”有哪些深刻的含义。结合时代特征,说说它们有哪些象征意蕴?
(2)土地----繁衍生长了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
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可以看作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的象征
温柔的黎明- ----预示着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必将降临于这片土地。
暴风雨打击着的土地,悲愤的河流,激怒的又温柔的黎明——隐喻了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3)诗句“然后我*,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有何深意?
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将自身融进大地,隐含了一种敢于牺牲自我之意。
(4)诗歌的第二节与第一节有着怎样的联系?把第二节去掉,诗歌主题的表达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
如果说第一节是对“爱土地(祖国)”主题的抒情性的铺陈描述.第二节短小精悍的两行则可看作是对主题的高度凝练的概括。去掉第二节,诗意则得不到提炼和强化。
6.学生熟读背诵全诗。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土地”是艾青诗歌的中心意象之一,它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读《我爱这土地》,我们感受着那个苦难年代,爱国知识分子对祖国的最真挚的爱的表白。这心声,是历久不衰的主旋律,更是永远唱不尽的主题。
五、布置作业
根据《我爱这片土地》一诗,写一篇评述性短文。
第二课时
诵读,体会《乡愁》诗的意境和感情。赏析诗中递进组合的四个意象,理解诗意由乡愁到家国之思的升华。与席慕蓉的同题材诗进行比较阅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乡愁,是深切思念家乡的心情。可以说是中国诗歌当中一个历久常新的主题,提起它,我们的脑里会涌现许多有关乡愁的诗句。如: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
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每阵秋夜的雨点,每阵西风里断雁的叫声,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都会勾起对故乡的眷恋。诗人们都会把难以排遣的思乡之愁诉诸于笔端。于是我们便能欣赏到那一首首凄婉哀伤的诗歌,感受着诗人那绵绵的思念,那柔美的哀伤。下面我们来看两首台湾当代诗人的思乡之作。
3、何点字子晰年十一阅读答案及译文赏析
何点,字子晰,年十一,居父母忧,几至灭性。及长,感家祸,欲绝昏宦,尚之①强为娶琅邪王氏。礼毕,将亲迎,点累涕泣,求执本志,遂得罢。点明目秀眉,容貌方雅,真素通美,不以门户自矜。博通群书,善谈论。点虽不入城府,性率到,好狎人物。邀游人间,不簪不带,以人地并高,无所与屈,大言琪踞公卿,敬下。或乘柴车,蹑草靥,恣心所适,致醉而归。故世论以点为孝隐士,大夫多慕从之。时人称重其通,号日“游侠处士”。
宋泰始末,征为太子洗马。齐初,累征中书侍郎、太子中庶子,并不就。园有卞忠贞冢,点植花于冢侧,每饮必举酒酹之。招携胜侣,清言赋咏,优游自得。性通脱好施,远近致遗,一无所逆,随复散焉。尝行经朱雀门街有自车后盗点衣者见而不言旁人禽盗与之点乃以衣施盗盗不敢受点令告有司盗惧乃受之点雅有人伦鉴,多所甄拔。知吴兴丘迟于幼童,称济阳江淹于寒素,悉如其言。哀乐过人。尝行逢葬者,叹日:“此哭者之怀,岂可思邪。”于是悲恸不能禁。
梁武帝与点有旧。及践阼,手诏论旧,赐以鹿皮巾等,并召之。点以巾褐引入华林园,帝赠诗酒,恩礼如旧,仍下诏征为侍中。捋帝须日:“乃欲臣老子。”辞疾,不起。复下诏详加资给,并出在所,日费所须,太官别给。天监二年卒,诏给第一品材一具,丧事所须,内监经理。
(节选自《南史·何点传》)
【注】尚之即何尚之,何点祖父。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尝行经朱雀门街/有自车后盗点/衣者见而不言/旁人禽盗与之/点乃以衣施盗/盗不敢受/点令告有司/盗惧乃受之/
B.尝行经朱雀门街/有自车后盗点/衣者见而不言/旁人禽盗/与之点/乃以衣施盗/盗不敢受/点令告有司/盗惧乃受之/
C.尝行经朱雀门街/有自车后盗点衣者/见而不言/旁人禽盗与之/点乃以衣施盗/盗不敢受/点令告有司/盗惧乃受之/
D.尝行经朱雀门街/有自车后盗点衣者/见而不言/旁人禽盗/与之点/乃以衣施盗/盗不敢受/点令告有司/盗惧乃受之/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居父母忧是居父母之丧,其间不得行婚嫁之事,不预吉庆之典。居忧也可指遭遇亲人离世。
B.亲迎,指“迎亲”,是古时新婿亲往女家迎娶新娘的仪式,为古代汉族婚娴礼仪六礼之一。
C.琪踞,即“箕踞”,坐在地上,两脚张开,形状像箕,简称箕或踞。这是一种轻慢的姿态。
D.在*社会,帝王年号常用来纪年,如泰始、天监等。年号在用词上多有祈福、歌颂之意。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何点容貌方雅,博学善谈。他眼明眉秀,容貌方正文雅,真率自然,豁达友善,不因门户高贵自夸;博览群书,善于谈论,与公卿高谈阔论。
B.何点无所拘束,从容悠游。他性格爽直,不插簪系带,有时乘着柴车,穿着草鞋,随心漫游,酒醉而归;招聚好友,赋诗吟咏,悠闲自得。
C.何点好为隐士,无意仕进。很多士大夫仰慕追随他,人们称赞和重视他的博通,称他为“游侠处士”;宋、齐朝廷多次征召,他都没有就任。
D.何点善于鉴才,哀乐过人。无论是年幼的丘迟还是低微的江淹,都曾得到他的赏识;他曾经路遇丧葬,想到哭者的悲伤,也不禁悲痛大哭。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性通脱好施,远近致遗,一无所逆,随复散焉。
(2)捋帝须日:“乃欲臣老子。”辞疾,不起。
参***
4、C
5、A
6、C
7、(1)他性格通脱爱好施舍,远近的人给他赠送财物,他一概不推辞,随后就又散发出去。
(2)何点捋着武帝的胡须说说:“还想让我老头子来做大臣!”以*为借口推辞,不出任官职。
何点字子晰,十一岁时,为父母居丧,几乎到了毁灭身体的地步。等他长大,为家祸而伤感,要断绝婚姻和仕途,祖父何尚之强行为他娶了琅笽的王氏。媒礼结束后,即将亲自迎娶,何点屡次哭泣,请求坚持本来的志向,于是作罢。
何点眼明眉秀,容貌方正文雅,真率素淡,十分美好,不以门户高贵自夸。博通群书,善于谈论。他家本来素为世族,亲戚婚姻多是贵官。何点虽然没有进入城府*,但是性格随便,好亲近人物。遨游人间,不插簪不系带,因为人才地位都很高,没有什么人让他受委屈,他面对公卿展脚倚坐,高谈阔论,而对下层人士却很敬重。有时他乘着柴车,穿着草鞋,随心漫游,酒醉而归。所以世人评论以何点为孝隐士,他弟弟何胤为小隐士,很多士大夫都仰慕和追随他们。当时的人们赞扬和重视他的博通,称他为“游侠处士”
宋朝的泰始末年,征调他为太子洗马。齐朝初年,多次征调他为中书侍郎、太子中庶子,都没有就任。园子中有卞忠贞的墓,何点在墓旁种了花草,每次饮酒必定要举酒祭奠他。招聚名人好友,后来取名德桑门,赋诗咏唱,悠游自得。他性格通脱爱好施舍,远近的.人给他赠送财物,他一概不推辞,随后就又散发出去。他曾经路过朱雀门街,有一个人从车后偷盗何点的衣物,他看见了却不吱声,旁人把盗贼捉住交给了他,何点却把衣服送给了盗贼。盗贼不敢接受,何点要让人向有关部门告发,盗贼非常害怕,这才接受了。
何点对人物很有鉴别能力,他识别奖励提拔过许多人。吴兴的丘迟还在幼童的时候,何点就发现了他;济阳的江淹还在贫寒的时候,何点就称赞过他,结果和他说的完全一样。他的哀乐超过常人。他曾在走路的时候遇到送葬的人,慨叹说:“这痛哭人的心情,怎么可以想象呢!”于是悲痛得不能自制。
梁武帝与何点有旧交,登基以后,写了手诏叙说旧情,赐给他鹿皮巾等物品,并且要召见他。何点以方巾粗衣的穿戴被引入了华林园,武帝赠他诗酒,像从前一样以礼相待,并下诏书征他为侍中。他竟敢违逆武帝,说:“还想让我老头子来做大臣!”辞病不起。武帝又下诏书详加资助,全部送到他的住处,每天所需要的费用,由太官另外供给。天监二年(503)去世,诏令赠给一等棺材一具,丧事所需要的花费,由太监经管。
4、高启《客中忆二女》白居易《梦微之》对比的阅读答案
每忆门前两候归,客中长夜梦魂飞。
料应此际犹依母,灯下看缝寄我衣。
晨起临风一惆怅,通川湓水断相闻。
不知忆我因何事,昨夜三更梦见君。
(1)两首诗在构思上有何相同之处,试作简要分析。(4分)
参***:两首诗的作者都不直抒自己内心的情感,而是从对方着笔,展开联想和想像,借对方来写自己,表面上看是写对方,而实际是写自己,采用的是“主客移 位的对写法”(手法2分,答联想或想像或即事抒情都可以)。高诗不说自己思念妻儿,却通过想像妻子灯下缝衣,二女相伴思念身在远方的自己的场景来表达自己 对家人的无限思念之情。而白诗不说自己苦思成梦,反以元稹为念,问他何事忆我,使我昨夜梦君,更深切对表达对友人的挂念之情。(内容分析2分)
(2)两首诗在抒情内容和情感基调上有什么相异之处,请结合诗句分析说明。(4分)
参***:高诗通过写女儿看母亲深夜给父亲缝寄衣裳的生活小场景来表达对妻儿的无比思念,尽管有别离无奈之伤,但更多充满了温馨之情,全诗的情感基调是欣 慰而温暖的(2分)。而白诗是通过写梦见久无音信的老友来表达对朋友的思念之情,更多表达的是人生聚合无常,山水相隔的人世感伤,全诗的情感基调是惆怅和 感伤的(2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aiwenba.com/articles/577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