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颢《长干曲其一》原文赏析与翻译

发布时间: 2025-08-23 11:32:37

崔颢《长干曲其一》原文赏析与翻译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诗文解释】

你家住在哪儿?我家就在横塘。停船暂且相问,或许我们还是同乡呢。

【词语解释】

妾:古代妇女的自称。

崔颢(704-754),汴州(今河南开封市)人。开元十一年(七二三)进士,曾为太仆寺丞,天宝中为司勋员外郎。崔颢以才名著称,好饮酒和赌博,与女性的艳情故事常为时论所薄。早年为诗,情志浮艳。后来游览山川,经历边塞,精神视野大开,风格一变而为雄浑自然。崔颢的诗作流传下来的并不多,但是,他就凭着一首《黄鹤楼》名满天下,流芳千年。

本诗是一首女子向男子发问的诗,寥寥数语,形象地将女子既想结识对方,又怕**的心态描绘了出来。诗人巧妙地以口吻传达人的神态,用女子自报家门的急切程度,传达了这个女子大胆、聪慧、天真无邪的音容笑貌,纯朴清清,饶有情趣。

《长干曲四首》是唐代诗人崔颢的组诗作品。这组诗以男女对话的形式,描写了采莲女子与青年男子相恋的过程:两人偶然水上相逢,初不相识,女子却找出话头和对方攀谈,终于并船而归。诗中描绘船家少女的大胆和聪慧,憨厚如实的语言维妙维肖,非常可爱。这四首诗继承了前代民歌的遗风,但既不是艳丽而柔媚,又非浪漫而热烈,却以素朴真率见长,写得干净健康。

这两首抒情诗抓住了人生片断中富有戏剧性的一刹那,用白描的手法,寥寥几笔,就使人物、场景跃然纸上,栩栩如生。它不以任何色彩映衬,似墨笔画;它不用任何妆饰烘托,是幅素描;它不凭任何布景借力,犹如一曲男女声对唱;它截头去尾,突出主干,又很象独幕剧。题材是那样的平凡,而表现手法却是那样的不平凡。 先看第一首的剪裁:一个住在横塘的姑娘,在泛舟时听到邻船一个男子的话音,于是天真无邪地问一下:你是不是和我同乡?-就是这样一点儿简单的情节,只用“妾住在横塘”五字,就借女主角之口点明了说话者的性别与居处。又用“停舟”二字,表明是水上的偶然遇合吻传神,就把女主角的音容笑貌,写得活灵活现。他不象杜牧那样写明“娉娉袅袅十三余”,也不象李商隐那样点出“十五泣春风,背面秋千下”。他只采用了问话之后,不待对方答复,就急于自报“妾住在横塘”这样的处理,自然地把女主角的年龄从娇憨天真的语气中反衬出来了。在男主角并未开口,而这位小姑娘之所以有“或恐是同乡”的想法,不正是因为听到了对方带有乡音的片言只语吗?这里诗人又省略了“因闻声而相问”的关节,这是文字之外的描写,所谓“不写之写”。 这首诗还表现了女主角境遇与内心的孤寂。单从她闻乡音而急于“停舟”相问,就可见她离乡背井,水宿风行,孤零无伴,没有一个可与共语之人。因此,他乡听得故乡音,且将他乡当故乡,就这样的喜出望外。诗人不仅在纸上重现了女主角外露的声音笑貌,而且深深开掘了她的个性和内心。 诗的语言朴素自然,有如民歌。民歌中本有男女对唱的传统,在《乐府诗集》中就称为“相和歌辞”。所以第一首女声起唱之后,就是男主角的答唱了。“家临九江水”答复了“君家何处住”的问题:“来去九江侧”说明自己也是风行水宿之人,不然就不会有这次的萍水相逢。这里初步点醒了两人的共同点。“同是长干人”落实了姑娘“或恐是同乡”的想法,原来老家都是建康(今江苏南京)长干里。一个“同”字把双方的共同点又加深了一层。这三句是男主角直线条的口吻。现在只剩最后一句了:只有五个字,该如何着墨?如用“今日得相识”之类的幸运之辞作结束,未免失之平直。诗人终于转过笔来把原意一翻:与其说今日之幸而相识,倒不如追惜往日之未曾相识。“生小不相识”五字,表面惋惜当日之未能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实质更突出了今日之相逢恨晚。越是对过去无穷惋惜,越是显出此时此地萍水相逢的可珍可贵。这一笔的翻腾有何等撼人的艺术*力!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同是长干人,自小不相识。

下渚多风浪,莲舟渐觉稀。那能不相待?独自逆潮归。

三江潮水急,五湖风浪涌。由来花性轻,莫畏莲舟重。

拓展阅读

1、《姽婳词三首》 评点

红楼梦诗词鉴《 姽婳词三首》:七绝·林四娘(1)(贾兰)

:七绝·林四娘(1)(贾兰)



姽婳(2)将军林四娘,玉为肌骨铁为肠(3)

捐躯自报恒王后(4),此日青州土亦香(5)!



【注释】

(1) 林四娘:明代人,野史人物,关于她的传说,在清初的笔记小说中有记述,如《聊斋志异·林四娘》、《池北隅谈》卷二十等。值得注意的是,蒲松龄等均未提到她参对农民军的战事。这些笔记小说中都提到林四娘鬼魂自述诗,诗中有句“红颜力弱难为厉”,似乎说的是“战事”,但意思模糊,不足以证明林四娘参加了镇压农民起义事。

(2) 姽婳(guǐ huà):形容女子娴静美好。宋玉《神女赋》:“既姽婳于幽静兮,又婆娑乎人间。”这里指林四娘勇武兼备。

(3) “玉为”句:玉为肌骨,形容林四娘娇美姿质。铁为肠,形容林四娘勇武精神。

(4) “捐躯”句:林四娘自从捐弃生命(为恒王而战死)报答恒王之后。恒王,又称衡王,《明史》载,为宪宗第七子,孝宗封他到青州(府名,明初设立,治今山东省青州市)。

(5) “此日”句:此日,指林四娘捐躯那天。土亦香,土地变得有香气了(赞美之词)。亦,作语助,用于句中。



明代女将林四娘,别看她副安娴雅的样子,上战场就勇敢威武无比,她真是冰肌玉骨女儿性铁石心肠须眉精神兼备。自从那天她甘心情愿捐弃生命报答知遇恩人恒王之后,青州的土地上留下了她的芳香!

二:五律·林四娘(贾环)



红粉不知愁,将军意未休(1)

掩啼离绣幕,抱恨出青州(2)

自谓酬王德,谁能复寇仇(3)?

好题忠义墓,千古独风流(4)!



【注释】

(1) “红粉”二句:红粉,指胭脂铅粉,女子化妆品,引申指女子。杜牧《兵部尚书席上作》诗:“偶发狂言惊满坐,三重红粉时回。”不知愁,指般妇女不知道忧愁,犹言胸无志向(林四娘比)。将军,指林四娘。意未休,为实现自己的志向(为报答恒王而战)而不罢休。

(2) “掩啼”二句:掩啼,掩面啼哭,这里有掩住(忍住)哭泣的意思,形容林四娘出战时的悲壮。绣幕,林四娘的营帐。抱恨,怀着对敌人的仇恨。出青州,带兵奔出青州。

(3) “自谓”二句:酬王德,报答恒王的恩德。复寇仇,消灭敌寇为恒王复仇。全句意思:林四娘虽有报答恒王,为恒王复仇的志向,但势单力弱,不能消灭敌人,取得胜利。

(4) “好题”二句:好题,可以、值得题(林四娘的忠义墓碑)。风流,指林四娘生前杰出不平凡、有大作为(赞美之词)。



般女子缺乏志向、不知忧愁的多,女将林四娘志向宏大,心要为知遇恩人恒王报仇,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她忍住悲哭离开营帐,怀着对敌人的仇恨率领女兵奔出青州。自以为可以报答恒王的恩德,可是谁能够以少敌众报仇雪恨?林四娘战*,值得将她的坟墓题为“忠义墓”,千古以来的巾帼英雄,数林四娘最是杰出风流!

三:歌行·林四娘(宝玉)



恒王好武兼好色,遂教美女习骑射。

秾歌艳舞不成欢,列阵挽戈为自得(1)

眼前不见尘沙起,将军俏影红灯里(2)

叱咤时闻口舌香,霜矛雪剑娇难举(3)

丁香结子芙蓉绦,不系明珠系宝刀(4)

战罢夜阑心力怯,脂痕粉渍污鲛绡(5)

明年流寇走山东,强吞虎豹势如蜂(6)

王率天兵思剿灭,战再战不成功(7)

腥风吹折陇中麦,日照旌旗虎帐空(8)

青山寂寂水澌澌(9),正是恒王战死时。

雨淋白骨血染草,月冷黄昏鬼守尸。

纷纷将士只保身,青州眼见皆灰尘(10)

不期忠义明闺阁,情起恒王得意人(11)

恒王得意数谁行(12)?姽婳将军林四娘。

号令秦姬驱赵女,秾桃艳李临疆场(13)

绣鞍有泪春愁重,铁甲无声夜气凉(14)

胜负自难先预定,誓盟生死报前王(15)

贼势猖獗不可敌,柳折花残血凝碧(16)

马践胭脂骨髓香,魂依城廓家乡隔(17)

星驰时报入京师(18),谁家儿女不伤悲(19)!

天子惊慌愁失守,此时武皆垂首(20)

何事武立朝纲,不及闺中林四娘(21)!

我为四娘太息,歌成余意尚彷徨(22)

2、《须贾大夫谇范叔》

【仙吕·点绛唇】 日月煎熬,利名牵扰,人空老。今日明朝,则俺这愁思知多少!

【混江龙】若依着先王典教,贫而无谄富无骄。俺可甚身流落,半世辛劳?常只是白首相知犹按剑,枉了也朱门先达有同袍。猛回头,则落的纥地微微笑。倒不如痴呆懵懂,甘守着陋巷的这箪瓢。

(驺衍云) 贤士有如此大才。久后必有大用也。(正末唱)

【油葫芦】 自古书生多命薄,端的可便成事的少,你看几人平步蹑云霄?便读得十年书也只受的十年暴,便晓得十分事也抵不得十分饱。至如俺学到老,越着俺穷到老。想诗书不是防身宝,刬地着俺白屋教儿曹。

此剧今存于息机子 《古今杂剧选》、《元选》、《酹江集》。故事是说战国时魏丞相派须贾出使齐国,须贾选范睢同行。范睢能言善辩,受齐国款待,反而慢待了须贾。须贾心生妒嫉,回国后进谗言,害死范睢,把他扔在茅厕中。范死而复苏,得院公帮助,逃往国外。**秦为相,改名张禄。须贾使秦,范微服造访,须贾见衣衫破烂,顿起故人之情,赠绨袍领。须贾拜会张禄,方知即是范睢,十分惶恐。范大宴宾客,在席上责骂须贾,并以当年须贾对待自己的方法,回敬须贾。因须贾尚有故人之情,所以免他死。以上所选第折中三,是写齐国驺衍请范睢在驿亭相见,范睢在途中和在驿亭中的唱词。

自古以来,人怀才不遇,感叹时世之艰悭、个人遭遇之不得意的作品岂止万千,但是,元 (包括戏剧、散) 中的此类作品独具特色。诗词作品般来说比较委婉含蓄,大都有种怨而不怒的格调——当然也有愤激的作品。元则多是坦直大胆,痛快淋漓地直抒胸臆; 对于当世社会的不公和*,更是冷嘲热讽,无情抨击。这三首子也有同样特点。此外,元作者还大多有“出” “处” 的矛盾,是*好呢,还是退隐好呢? 既有宏图大志,而在不顺利的时候,又觉得不必被名缰利锁困扰。这种 “出”、“处” 间的矛盾,自是代代皆有,只是元中表现得更为坦直、激烈。那是因为元代初期科举不行,后来虽恢复科举,却仍仕出多途,贤者困顿而愚者得志的现象比较多见,士人的*前途很不稳定,有此愤激之情,值得理解同情。而所选三,写的虽是战国时范睢的故事,表现的却是元代士人的苦恼。

范睢有大才,却身处下僚,感叹颇多。【点绛唇】 共五句,写范睢日月虚度、事业无成人空老的悲哀。前二句对偶,只八字,但 “煎熬”、“牵扰” 两词,写出他久困顿的无奈。“今日明朝” 句语词朴实,写出那种平淡的境界,而日复日地重复着平淡,正加强 “人空老” 词意,则愁思就不是无病呻吟,而是合乎逻辑的结果。

【混江龙】 写范睢对现实的困惑: 先王的典籍教导说,贫困的人要保持节操,不可有谄媚之态,富贵者则应谦逊不骄。然而现实却并不如此,正直的人入仕无门,这就是他 “身流落,半世辛劳” 的缘故。“白首” 以下两句对偶,语意也相对:同是朋友、契交,学问、才能差不多,但是,个 “白首犹按剑”,个却已是“朱门先达”。这种荣辱无定的情况,当时很普遍。猛回首,发现自己苦苦追求、经营,却并无大成就,只好“纥地微微笑”,这是种无可奈何的自嘲自笑。“倒不如” 句是这的主要情结,看似大彻大悟,实却是很不服气,很不甘心,有着肚子牢**。

【油葫芦】 是在驺衍称赞他有大才,久后必有大用后的唱词。在这里,范睢愤慨地抒发“自古书生多命薄” 的情感,比起上两,情绪上更悲愤,而在理性的归纳上也更进步,指出书生 “成事的少”,无几人“平步蹑云霄”。“便读得”、“便晓得” 二句对偶,是说读十年书,受十年穷,懂得十分事,也混不到十分饱。俗话说“十年窗下无人问,举成名天下知”,这说的是书生科举成功,踏上仕途,天下闻名。但是,天下之大,又能有多少幸运儿呢?大多数都在困境中默默地度过生,只落得个“学到老”、“穷到老” 的*。因此,他概括说,读书不是防身宝。当然这样的结论,是他很不情愿作出、不幸却又是千真万确的结论。

这三支语言明畅,层次分明。从感叹自己虚度岁月 “人空老”; 到提出现实先王的教导不样——世界是不公平的; 进而再对书生的普遍命运作出归纳,层层递进,有说服力。中偶句对偶工整,却不着雕琢痕迹,读来很是自然,这正是高秀剧作的语言特色。

3、欧阳修《送杨寘序》

予尝有幽忧之疾,退而闲居,不能治也。既而学琴于友人孙道滋,受宫声数引,久而乐之,不知疾之在体也。

夫琴之为技,小矣。及至也,大者为宫,细者为羽,操弦骤作,忽然变之:急者凄然以促,缓者舒然以和。如崩崖裂石,高山出泉,而风雨夜至也;如怨夫*之叹息,雌雄雍雍之相鸣也忧深思远,则舜王、孔子之遗音也;悲愁感愤,则伯奇孤子、屈忠臣之所叹也。喜怒哀乐,动人心深;而纯古淡泊,夫尧舜三代之言语、孔子之章、《易》之忧患、《诗》之怨刺无以异能听之以耳,应之以手,取和者,道堙郁,写忧思,则感人之际,亦有至者焉。

予友杨君,好学有,累以进士举,不得志。及从荫调,为尉于剑浦。区区在东南数千里外,是心固有不平者。且少又多疾,而南方少医药,风俗、饮食异宜。以多疾之体,有不平之心,居异宜之俗,能郁郁以久乎? 然欲平心以养疾,于琴亦将有得焉。故予作“琴说”以赠行,且邀道滋酌酒进琴以为别。

〔注〕 ①幽忧之疾:过度忧劳而成的疾病。②受宫声数引:学得琴数支。③雍雍相鸣:指雁鸣。《诗·邶风·匏有苦叶》:“雍雍鸣雁。” ④舜王、孔子之遗音:传说这三位古代贤者都善于以琴声表达思想感情。⑤伯奇:周代人。他本孝顺后母,父却听后母之言驱逐了他,他因此悲伤,含冤投河而死。⑥“夫”四句:指琴音纯古淡泊,能起到尧舜的语言,孔子的章,《易经》的表现忧患意识,《诗经》的抒发怨情、讽刺时政同样的作用。⑦异宜:不相宜,不适应。

欧阳修爱琴,他的诗集中收有许多关于琴的作品。他晚年自号“六居士”。《六居士传》云:“居士曰:‘吾家藏书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千卷,有琴张,有棋局,而常置酒壶。’客曰:‘是为五尔,奈何?’居士曰:‘以吾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乎?’”这“六”中的项便是琴。他家里藏有三张古琴,曾作《三琴记》以志事。记中说,他对于琴“尤爱小流水”,“梦寝不忘”。但他并不孜孜于琴艺,他说过:“琴不必多学,要于自适。”可见他爱琴在于消遣世虑,在纷繁的社会生活中借琴音以求得心理上的宁静平衡,正如嵇康《琴赋》说的那样,取“流楚窈窕,惩躁雪烦”,“感荡心志,发泄幽情”(《选》)。欧阳修这篇《送杨寘序》的第段,记述了他以琴治“幽忧之疾”的亲身经验;第二段又铺写琴的音乐特征,全三分之二的篇幅写琴,因此末径称为“琴说”。但这篇章的题目终究是《送杨寘序》,而没有标为《琴说》,可见章的主旨不能以所占篇幅之多少来决定。

这篇序属于“赠序”,犹如今天的临别赠言。杨寘此行是“为尉于剑浦”,即到今天的福建南平带去当个小小的县尉。那地方既僻处东南,任官又属“荫调”—— 靠祖先的功劳德泽照顾他当个小官,并非出于自己的功名科第。在*社会里,对于个有志者来说,这是很不光彩的。杨寘处于这种境地,心里自然有很多不快,很多不平。加上他从小体弱多病,此去南边又缺医少药,那地方的语言风习也大异于中土,更将影响他的身心健康。任官本是喜事,杨寘这次任官,却仿佛是个悲剧的序。现在朋友分手,这篇赠序如何落笔? 能不能写上些“圣眷方隆”、“牛刀小试”之类的客套话,或预言治绩,或遥祝升迁,来安慰他寂寞的别怀?要真如此,对于作者,是虚伪冷漠;对于受者,无异于揶揄讽刺。欧阳修决不会这样。他在本第三段满怀深情地写道:“以多疾之体,有不平之心,居异宜之俗,能郁郁以久乎?”乍读之,倒真有几分像祭吊字。用这种话饯行,般人看来,会以为语出不祥;但如果身历境者读了,将忍不住潸然流下感恩知己的热泪。因为,这才是倾吐肺肝的赤诚之言,表现了两人间深刻的理解,真挚的友情。《诗·小雅·巧言》所谓“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司马迁说的“人之相知,贵相知心”(《报任安书》),正是对这种互相理解、彼此关切的人际关系的赞扬。由于爱之深,乃言之悱恻,因此语无忌讳,担心他此去活不久;又由于言之悱恻,转见爱之深沉,因此赠之以“琴说”,想借音乐的力量“平心以养疾”。欧阳修此最大特点,就在于情真语切,无浮泛应酬之辞,句句从内心流出。说到这里,也许有人要问:欧阳修为什么说得如此动情? 他为什么有“幽忧之疾”? 联系到他写此时正贬谪滁州,他的处境,他的心情,又无形中杨寘的“多疾之体”、“不平之心”、“异宜之俗”发生了微妙的关联,使读者进步领悟到章里“同是天涯沦落人”这样层含蓄很深的意蕴。——当然,这是字面上未曾说出来的。

下面要说到本个特点——对琴音的精微刻画。欧阳修曾以琴却病,足见他对音乐有深邃的理解。正因为如此,本第二段写琴音最为生动、形象、深刻。这段又可分为两层。到“伯奇孤子、屈忠臣之所叹也”止为第层,描绘琴声的音乐形象和音乐意境;此下为第二层,写琴声的感发力量。音乐是抒发感情的听觉艺术,乐中涵蕴复杂,又非常抽象,要用语言描摹,非常困难。欧阳修却能化抽象为具体,使人读恍如闻声,进入音乐的意境之中。第层先以“凄然以促”写琴中的快节奏,“舒然以和”写琴中的慢节奏,作总体勾画。然后用山崩石破,泉水从高山进泻而下,暴风雨在黑夜降临三种自然界的音响来比喻快节奏的琴旋律;用怨夫*的叹息,大雁雄飞雌从的和鸣描绘慢节奏的琴旋律,二者都着意刻画音乐形象。接下来又用“忧深思远”、“悲愁感愤”描写琴的意境。作者用王、孔子躬行仁义、忧民伤时的崇高思想和伯奇、屈含冤负屈的悲愤心情象征琴音,使音乐的旋律古代哲人的思想感情融合起,揭示出琴音中的遥深寄托,引起古今忧乐天下者的思想共鸣,因之构成了幽深肃穆的艺术境界。这比单纯的化抽象为具体、摹拟音乐形象者又高出个层次。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用“急雨”、“私语”等众多音响比拟琵琶之声,饮誉千古;欧阳修成功之处,则在于写出了音乐境界,可谓各擅胜场。第二层写琴音的感发力量。作者把音乐儒家经典《论语》、《易》、《诗》启迪心智、陶冶情操的作用置于同等地位,说它们都能“动人心深”,对于不幸而处抑塞偃蹇之际的人,更能“道(导)堙郁(疏通胸中的积郁),写(泻)幽思”。他强调听琴、奏琴能乐以忘忧,净化灵魂。这种对音乐感发力量的深刻理解,虽然不自欧阳修始,但欧阳修能结合具体对象的具体处境加以阐发,写来就不是泛泛的说理而弥见饱含深情。

现在来看全结构。章用琴音能“道堙郁,写忧思”这层意思结住第二段,正好段叙述自己以琴治好了“幽忧之疾”,第三段希望杨寘用琴来“平心以养疾”的意思拧为体。从这个侧面评这篇序,便会发现本另外个特色:首尾照应,通篇贯。刘熙载《艺概·概》说:“揭全之指,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则后必顾之,在篇末则前必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欧阳修这篇序,可谓尽得“顾注”之法。

4、寄徐陵

故人倘思我,及此平生时。

莫待山阳路,空闻吹笛悲。

徐陵,字孝穆,东海郯人。博涉经史,有口辩。在梁,累官至散骑侍郎。庾信亦早年博览群书,15岁即任梁昭明太子的东宫讲读,19岁任梁简帝萧纲的东宫抄撰学士。庾信的父亲庾肩吾、徐陵的父亲徐摛以及庾、徐本人都曾在梁朝作官,深受宠信。庾信、徐陵的诗也曾齐名于时。西魏出兵南侵,陷江陵,杀萧绎。梁亡之后,徐陵复仕于陈,庾信被留于魏。庾信作诗遥寄徐陵,寥寥20个字,却表现了十分深厚的友情。

诗中所说的“故人”,即老朋友,指徐陵。及,趁着……的时候,赶在……之前。平生时,在世之时,活着的时候。前二句实陈,后二句用典。山阳,县名,故城在今**省修武县。晋代的嵇康和吕安曾在山阳居住。嵇、吕二人被司马氏所害之后,他们的朋友向秀路过山阳,听到吹笛子的声音,便写下了有名的《思旧赋》。序中写作者经山阳嵇康旧宅时,太阳快落山了,“邻人有吹笛者,发声嘹亮;追思曩昔游宴之好,感音而叹,故作赋云。”正中也写到, “听鸣笛之慷慨兮,妙声绝而复寻;停驾言将迈兮,遂援翰而写心。”这就是庾信诗中所叙“空闻吹笛悲”的典实。

诗人《寄徐陵》,表达自己对老朋友的思念之情。尽管两地阻隔,南北阔别,还是迫不及待地希望故友相聚,哪怕是见面也好。诗人动情地陈述:我是日夜思念着自己的故友徐陵老哥的,老哥你倘若也思念着老弟的话,那末趁着这有生之年,让我们彼此创造条件,争取晤面,共叙心。不要等到我死之后,象晋代的向秀在山阳路上闻笛声而感叹,作《思旧赋》悲怀他的朋友嵇康和吕安那样徒然地苦恼和思念……诗歌只用五言四句,形式短小。这种体制不宜写得过份复杂和纷繁,至少字面上的意思要简洁、明快,言外之意则是另个问题。这里,题面上写得十分简明和集中,前二句从正面立意写出个“要”字,后二句从反面立意写出“不要”二字,因为“不要”的内容在“要”的反面而“要”的内容直接对立,经过说“不要”(莫)而作出否定之后,作为否定之否定,又回到了对“要”的肯定,从相反的方面,有力地补充了“要”的内容。总之, “要”活着见面,不要死后徒然地悲怀。

至于题面之外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从用典中似还可以看到作者对动乱时势的忧虑。向秀的朋友嵇康和吕安都不是正常死亡的,相反都死于西晋司马氏的黑暗统治;庾信和徐陵所处的时代也是很不安定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互相交织,南北之间互相对峙,战争频繁不断,各个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有时也白热化起来,王族兄弟之间自相*,也每每牵连到许多人。敏感的诗人,既为自己,又为朋友忧虑,常常产生朝不保夕、人命非常的不测之惧。正因为如此,朋友之间的牵念、惦记,亦更胜于安定太平之世。

用短小的体制写诗,除了内容上要求集中、精致,还要力求音韵和谐,读起来顺嘴。本篇五言四句的形式,即使从平仄上推敲,也唐代的五言绝句没有任何区别了。庾信的创作,为唐代近体诗的形成作了奠基和铺路的工作,无怪清代学者刘熙载说他的创作“为唐五绝、五律、五排所本者,尤不可胜举”(《艺概·诗概》)。

点击查看更多崔颢《长干曲其一》原文赏析与翻译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aiwenba.com/articles/58215.html

热门阅读

  1. 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学生自荐信范文
  2. 快乐的读书手抄报
  3. 房屋土地管理所工作总结模板
  4. 感恩节送给老师的祝福语
  5. 有关清明节的诗词大全
  6. 生活不在别处美文
  7. 学生做家务的心得体会
  8. 有这样一个男孩故事
  9. 单翼天使不孤单优秀读后感
  10. 读书节启动仪式优秀发言稿
  11. 防灾减灾的主题班会教案范文
  12. 一年级安全教育教案
  13. 烛照拼音解释及造句
  14. 养蚕的小学生日记
  15. 简单感人新婚祝福语
  16. 201鸡年小年祝福语精选
  17. 《在梅溪边》的读后感
  18. 勿忘一二九共图中华强演讲稿
  19. 成语寓言故事及寓意
  20. 端午节手机短信
  21. 难忘的圣诞节优秀作文
  22. 感慨人生的哲学句子
  23. 自我介绍一段话范文
  24. 电力公司办公室年度工作总结范文
  25. 母亲爱孩子的签名
  26. 让晨诵与黎明共舞晨诵检查总结发言稿范文
  27. 国家公祭日红领巾广播稿
  28. 小学生好词好句好段
  29. 希腊神话故事《战争开始》
  30. 关于过年的诗词歌赋
  31. 201年新的一年祝福语
  32. 新课程理念在高校师范生教学技能中的体现论文
  33. 最新师德师风回头看心得体会
  34. 画蛇添足文言文译文及赏析
  35. 儿童故事精选三则
  36. 伤感唯美的失恋句子80句
  37. 妇产医院检验科工作计划
  38. 《十二月歌》教学设计模板
  39. 岳阳市产权交易合同模板
  40. 毕淑敏作品读后感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