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颢《长干曲其一》原文赏析与翻译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诗文解释】
你家住在哪儿?我家就在横塘。停船暂且相问,或许我们还是同乡呢。
【词语解释】
妾:古代妇女的自称。
崔颢(704-754),汴州(今河南开封市)人。开元十一年(七二三)进士,曾为太仆寺丞,天宝中为司勋员外郎。崔颢以才名著称,好饮酒和赌博,与女性的艳情故事常为时论所薄。早年为诗,情志浮艳。后来游览山川,经历边塞,精神视野大开,风格一变而为雄浑自然。崔颢的诗作流传下来的并不多,但是,他就凭着一首《黄鹤楼》名满天下,流芳千年。
本诗是一首女子向男子发问的诗,寥寥数语,形象地将女子既想结识对方,又怕**的心态描绘了出来。诗人巧妙地以口吻传达人的神态,用女子自报家门的急切程度,传达了这个女子大胆、聪慧、天真无邪的音容笑貌,纯朴清清,饶有情趣。
《长干曲四首》是唐代诗人崔颢的组诗作品。这组诗以男女对话的形式,描写了采莲女子与青年男子相恋的过程:两人偶然水上相逢,初不相识,女子却找出话头和对方攀谈,终于并船而归。诗中描绘船家少女的大胆和聪慧,憨厚如实的语言维妙维肖,非常可爱。这四首诗继承了前代民歌的遗风,但既不是艳丽而柔媚,又非浪漫而热烈,却以素朴真率见长,写得干净健康。
这两首抒情诗抓住了人生片断中富有戏剧性的一刹那,用白描的手法,寥寥几笔,就使人物、场景跃然纸上,栩栩如生。它不以任何色彩映衬,似墨笔画;它不用任何妆饰烘托,是幅素描;它不凭任何布景借力,犹如一曲男女声对唱;它截头去尾,突出主干,又很象独幕剧。题材是那样的平凡,而表现手法却是那样的不平凡。 先看第一首的剪裁:一个住在横塘的姑娘,在泛舟时听到邻船一个男子的话音,于是天真无邪地问一下:你是不是和我同乡?-就是这样一点儿简单的情节,只用“妾住在横塘”五字,就借女主角之口点明了说话者的性别与居处。又用“停舟”二字,表明是水上的偶然遇合吻传神,就把女主角的音容笑貌,写得活灵活现。他不象杜牧那样写明“娉娉袅袅十三余”,也不象李商隐那样点出“十五泣春风,背面秋千下”。他只采用了问话之后,不待对方答复,就急于自报“妾住在横塘”这样的处理,自然地把女主角的年龄从娇憨天真的语气中反衬出来了。在男主角并未开口,而这位小姑娘之所以有“或恐是同乡”的想法,不正是因为听到了对方带有乡音的片言只语吗?这里诗人又省略了“因闻声而相问”的关节,这是文字之外的描写,所谓“不写之写”。 这首诗还表现了女主角境遇与内心的孤寂。单从她闻乡音而急于“停舟”相问,就可见她离乡背井,水宿风行,孤零无伴,没有一个可与共语之人。因此,他乡听得故乡音,且将他乡当故乡,就这样的喜出望外。诗人不仅在纸上重现了女主角外露的声音笑貌,而且深深开掘了她的个性和内心。 诗的语言朴素自然,有如民歌。民歌中本有男女对唱的传统,在《乐府诗集》中就称为“相和歌辞”。所以第一首女声起唱之后,就是男主角的答唱了。“家临九江水”答复了“君家何处住”的问题:“来去九江侧”说明自己也是风行水宿之人,不然就不会有这次的萍水相逢。这里初步点醒了两人的共同点。“同是长干人”落实了姑娘“或恐是同乡”的想法,原来老家都是建康(今江苏南京)长干里。一个“同”字把双方的共同点又加深了一层。这三句是男主角直线条的口吻。现在只剩最后一句了:只有五个字,该如何着墨?如用“今日得相识”之类的幸运之辞作结束,未免失之平直。诗人终于转过笔来把原意一翻:与其说今日之幸而相识,倒不如追惜往日之未曾相识。“生小不相识”五字,表面惋惜当日之未能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实质更突出了今日之相逢恨晚。越是对过去无穷惋惜,越是显出此时此地萍水相逢的可珍可贵。这一笔的翻腾有何等撼人的艺术*力!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同是长干人,自小不相识。
下渚多风浪,莲舟渐觉稀。那能不相待?独自逆潮归。
三江潮水急,五湖风浪涌。由来花性轻,莫畏莲舟重。
拓展阅读
1、《姽婳词三首》翻译 原文 赏析 评点
红楼梦诗词鉴赏《 姽婳词三首》其一:七绝·林四娘(1)(贾兰)
其一:七绝·林四娘(1)(贾兰)
姽婳(2)将军林四娘,玉为肌骨铁为肠(3)。
捐躯自报恒王后(4),此日青州土亦香(5)!
【注释】
(1) 林四娘:明代人,野史人物,关于她的传说,在清初的笔记小说中有记述,如《聊斋志异·林四娘》、《池北隅谈》卷二十一等。值得注意的是,蒲松龄等均未提到她参与对农民军的战事。这些笔记小说中都提到林四娘鬼魂自述诗,诗中有一句“红颜力弱难为厉”,似乎说的是“战事”,但意思模糊,不足以证明林四娘参加了镇压农民起义事。
(2) 姽婳(guǐ huà):形容女子娴静美好。宋玉《神女赋》:“既姽婳于幽静兮,又婆娑乎人间。”这里指林四娘文静与勇武兼备。
(3) “玉为”句:玉为肌骨,形容林四娘娇美姿质。铁为肠,形容林四娘勇武精神。
(4) “捐躯”句:林四娘自从捐弃生命(为恒王而战死)报答恒王之后。恒王,又称衡王,《明史》载,为宪宗第七子,孝宗封他到青州(府名,明初设立,治今山东省青州市)。
(5) “此日”句:此日,指林四娘捐躯那天。土亦香,土地变得有香气了(赞美之词)。亦,作语助,用于句中。
明代女将林四娘,别看她一副安娴文雅的样子,一上战场就勇敢威武无比,她真是冰肌玉骨女儿性与铁石心肠须眉精神兼备。自从那天她甘心情愿捐弃生命报答知遇恩人恒王之后,青州的土地上留下了她的芳香!
其二:五律·林四娘(贾环)
红粉不知愁,将军意未休(1)。
掩啼离绣幕,抱恨出青州(2)。
自谓酬王德,谁能复寇仇(3)?
好题忠义墓,千古独风流(4)!
【注释】
(1) “红粉”二句:红粉,原指胭脂与铅粉,女子化妆品,引申指女子。杜牧《兵部尚书席上作》诗:“偶发狂言惊满坐,三重红粉一时回。”不知愁,指一般妇女不知道忧愁,犹言胸无志向(与林四娘比)。将军,指林四娘。意未休,为实现自己的志向(为报答恒王而战)而不罢休。
(2) “掩啼”二句:掩啼,掩面啼哭,这里有掩住(忍住)哭泣的意思,形容林四娘出战时的悲壮。绣幕,林四娘的营帐。抱恨,怀着对敌人的仇恨。出青州,带兵奔出青州。
(3) “自谓”二句:酬王德,报答恒王的恩德。复寇仇,消灭敌寇为恒王复仇。全句意思:林四娘虽有报答恒王,为恒王复仇的志向,但势单力弱,不能消灭敌人,取得胜利。
(4) “好题”二句:好题,可以、值得题(林四娘的忠义墓碑)。风流,指林四娘生前杰出不平凡、有大作为(赞美之词)。
一般女子缺乏志向、不知忧愁的多,女将林四娘志向宏大,一心要为知遇恩人恒王报仇,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她忍住悲哭离开营帐,怀着对敌人的仇恨率领女兵奔出青州。自以为可以报答恒王的恩德,可是谁能够以少敌众报仇雪恨?林四娘战*,值得将她的坟墓题为“忠义墓”,千古以来的巾帼英雄,数林四娘最是杰出风流!
其三:长歌行·林四娘(宝玉)
恒王好武兼好色,遂教美女习骑射。
秾歌艳舞不成欢,列阵挽戈为自得(1)。
眼前不见尘沙起,将军俏影红灯里(2)。
叱咤时闻口舌香,霜矛雪剑娇难举(3)。
丁香结子芙蓉绦,不系明珠系宝刀(4)。
战罢夜阑心力怯,脂痕粉渍污鲛绡(5)。
明年流寇走山东,强吞虎豹势如蜂(6)。
王率天兵思剿灭,一战再战不成功(7)。
腥风吹折陇中麦,日照旌旗虎帐空(8)。
青山寂寂水澌澌(9),正是恒王战死时。
雨淋白骨血染草,月冷黄昏鬼守尸。
纷纷将士只保身,青州眼见皆灰尘(10)。
不期忠义明闺阁,情起恒王得意人(11)。
恒王得意数谁行(12)?姽婳将军林四娘。
号令秦姬驱赵女,秾桃艳李临疆场(13)。
绣鞍有泪春愁重,铁甲无声夜气凉(14)。
胜负自难先预定,誓盟生死报前王(15)。
贼势猖獗不可敌,柳折花残血凝碧(16)。
马践胭脂骨髓香,魂依城廓家乡隔(17)。
星驰时报入京师(18),谁家儿女不伤悲(19)!
天子惊慌愁失守,此时文武皆垂首(20)。
何事文武立朝纲,不及闺中林四娘(21)!
我为四娘长太息,歌成余意尚彷徨(22)。
2、《须贾大夫谇范叔》原文与翻译、赏析
【仙吕·点绛唇】 日月煎熬,利名牵扰,人空老。今日明朝,则俺这愁思知多少!
【混江龙】若依着先王典教,贫而无谄富无骄。俺可甚一身流落,半世辛劳?常只是白首相知犹按剑,枉了也朱门先达有同袍。猛回头,则落的纥地微微笑。倒不如痴呆懵懂,甘守着陋巷的这箪瓢。
(驺衍云) 贤士有如此大才。久后必有大用也。(正末唱)
【油葫芦】 自古书生多命薄,端的可便成事的少,你看几人平步蹑云霄?便读得十年书也只受的十年暴,便晓得十分事也抵不得十分饱。至如俺学到老,越着俺穷到老。想诗书不是防身宝,刬地着俺白屋教儿曹。
此剧今存于息机子 《古今杂剧选》、《元曲选》、《酹江集》。故事是说战国时魏丞相派须贾出使齐国,须贾选范睢同行。范睢能言善辩,受齐国款待,反而慢待了须贾。须贾心生妒嫉,回国后进谗言,害死范睢,把他扔在茅厕中。范死而复苏,得院公帮助,逃往国外。**秦为相,改名张禄。须贾使秦,范微服造访,须贾见其衣衫破烂,顿起故人之情,赠绨袍一领。须贾拜会张禄,方知即是范睢,十分惶恐。范大宴宾客,在席上责骂须贾,并以当年须贾对待自己的方法,回敬须贾。因须贾尚有故人之情,所以免他一死。以上所选第一折中三曲,是写齐国驺衍请范睢在驿亭相见,范睢在途中和在驿亭中的唱词。
自古以来,文人怀才不遇,感叹时世之艰悭、个人遭遇之不得意的作品岂止万千,但是,元曲 (包括戏剧、散曲) 中的此类作品独具特色。诗词作品一般来说比较委婉含蓄,大都有一种怨而不怒的格调——当然也有愤激的作品。元曲则多是坦直大胆,痛快淋漓地直抒胸臆; 对于当世社会的不公和*,更是冷嘲热讽,无情抨击。这三首曲子也有同样特点。此外,元曲作者还大多有“出” 与 “处” 的矛盾,是*好呢,还是退隐好呢? 既有宏图大志,而在不顺利的时候,又觉得不必被名缰利锁困扰。这种 “出”、“处” 间的矛盾,自是代代皆有,只是元曲中表现得更为坦直、激烈。那是因为元代初期科举不行,后来虽恢复科举,却仍仕出多途,贤者困顿而愚者得志的现象比较多见,士人的*前途很不稳定,有此愤激之情,值得理解与同情。而所选三曲,写的虽是战国时范睢的故事,表现的却是元代士人的苦恼。
范睢有大才,却身处下僚,感叹颇多。【点绛唇】 共五句,写范睢日月虚度、事业无成人空老的悲哀。前二句对偶,只八字,但 “煎熬”、“牵扰” 两词,写出他长久困顿的无奈。“今日明朝” 句语词朴实,写出那种平淡的境界,而日复一日地重复着平淡,正加强 “人空老” 词意,则愁思就不是无病呻吟,而是合乎逻辑的结果。
【混江龙】 曲写范睢对现实的困惑: 先王的典籍教导说,贫困的人要保持节操,不可有谄媚之态,富贵者则应谦逊不骄。然而现实却并不如此,正直的人入仕无门,这就是他 “一身流落,半世辛劳” 的缘故。“白首” 以下两句对偶,语意也相对:同是朋友、契交,学问、才能差不多,但是,一个 “白首犹按剑”,一个却已是“朱门先达”。这种荣辱无定的情况,当时很普遍。猛回首,发现自己苦苦追求、经营,却并无大成就,只好“纥地微微笑”,这是一种无可奈何的自嘲自笑。“倒不如” 句是这一曲的主要情结,看似大彻大悟,其实却是很不服气,很不甘心,有着一肚子牢**。
【油葫芦】 曲是在驺衍称赞他有大才,久后必有大用后的唱词。在这里,范睢愤慨地抒发“自古书生多命薄” 的情感,比起上两曲,情绪上更悲愤,而在理性的归纳上也更进一步,指出书生 “成事的少”,无几人“平步蹑云霄”。“便读得”、“便晓得” 二句对偶,是说读十年书,受十年穷,懂得十分事,也混不到十分饱。俗话说“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这说的是书生科举成功,踏上仕途,天下闻名。但是,天下之大,又能有多少幸运儿呢?大多数都在困境中默默地度过一生,只落得个“学到老”、“穷到老” 的*。因此,他概括说,读书不是防身宝。当然这样的结论,是他很不情愿作出、不幸却又是千真万确的结论。
这三支曲语言明畅,层次分明。从感叹自己虚度岁月 “人空老”; 到提出现实与先王的教导不一样——世界是不公平的; 进而再对书生的普遍命运作出归纳,层层递进,有说服力。其中偶句对偶工整,却不着雕琢痕迹,读来很是自然,这正是高文秀剧作的语言特色。
3、欧阳修《送杨寘序》原文 翻译 赏析
予尝有幽忧之疾①,退而闲居,不能治也。既而学琴于友人孙道滋,受宫声数引②,久而乐之,不知疾之在其体也。
夫琴之为技,小矣。及其至也,大者为宫,细者为羽,操弦骤作,忽然变之:急者凄然以促,缓者舒然以和。如崩崖裂石,高山出泉,而风雨夜至也;如怨夫*之叹息,雌雄雍雍之相鸣也③。其忧深思远,则舜与文王、孔子之遗音也④;悲愁感愤,则伯奇⑤孤子、屈原忠臣之所叹也。喜怒哀乐,动人心深;而纯古淡泊,与夫尧舜三代之言语、孔子之文章、《易》之忧患、《诗》之怨刺无以异⑥。其能听之以耳,应之以手,取其和者,道其堙郁,写其忧思,则感人之际,亦有至者焉。
予友杨君,好学有文,累以进士举,不得志。及从荫调,为尉于剑浦。区区在东南数千里外,是其心固有不平者。且少又多疾,而南方少医药,风俗、饮食异宜⑦。以多疾之体,有不平之心,居异宜之俗,其能郁郁以久乎? 然欲平其心以养其疾,于琴亦将有得焉。故予作“琴说”以赠其行,且邀道滋酌酒进琴以为别。
〔注〕 ①幽忧之疾:过度忧劳而成的疾病。②受宫声数引:学得琴曲数支。③雍雍相鸣:指雁鸣。《诗·邶风·匏有苦叶》:“雍雍鸣雁。” ④舜与文王、孔子之遗音:传说这三位古代贤者都善于以琴声表达思想感情。⑤伯奇:周代人。他本孝顺后母,其父却听后母之言驱逐了他,他因此悲伤,含冤投河而死。⑥“与夫”四句:指琴音纯古淡泊,能起到与尧舜的语言,孔子的文章,《易经》的表现忧患意识,《诗经》的抒发怨情、讽刺时政同样的作用。⑦异宜:不相宜,不适应。
欧阳修爱琴,他的诗文集中收有许多关于琴的作品。他晚年自号“六一居士”。其《六一居士传》云:“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这“六一”中的一项便是琴。他家里藏有三张古琴,曾作《三琴记》以志其事。记文中说,他对于琴曲“尤爱小流水”,“梦寝不忘”。但他并不孜孜于琴艺,他说过:“琴曲不必多学,要于自适。”可见他爱琴在于消遣世虑,在纷繁的社会生活中借琴音以求得心理上的宁静与平衡,正如嵇康《琴赋》说的那样,取其“流楚窈窕,惩躁雪烦”,“感荡心志,发泄幽情”(《文选》)。欧阳修这篇《送杨寘序》的第一段,记述了他以琴治“幽忧之疾”的亲身经验;第二段又铺写琴的音乐特征,全文三分之二的篇幅写琴,因此文末径称为“琴说”。但这篇文章的题目终究是《送杨寘序》,而没有标为《琴说》,可见文章的主旨原不能以所占篇幅之多少来决定。
这篇序属于“赠序”,犹如今天的临别赠言。杨寘此行是“为尉于剑浦”,即到今天的福建南平一带去当个小小的县尉。那地方既僻处东南,其任官又属“荫调”—— 靠祖先的功劳德泽照顾他当个小官,并非出于自己的功名科第。在*社会里,对于一个有志者来说,这是很不光彩的。杨寘处于这种境地,心里自然有很多不快,很多不平。加上他从小体弱多病,此去南边又缺医少药,那地方的语言风习也大异于中土,更将影响他的身心健康。任官本是喜事,杨寘这次任官,却仿佛是个悲剧的序曲。现在朋友分手,这篇赠序如何落笔? 能不能写上一些“圣眷方隆”、“牛刀小试”之类的客套话,或预言其治绩,或遥祝其升迁,来安慰他寂寞的别怀?要真如此,对于作者,是虚伪冷漠;对于受者,无异于揶揄讽刺。欧阳修决不会这样。他在本文第三段满怀深情地写道:“以多疾之体,有不平之心,居异宜之俗,其能郁郁以久乎?”乍读之,倒真有几分像祭吊文字。用这种话饯行,一般人看来,会以为语出不祥;但如果身历其境者读了,将忍不住潸然流下感恩知己的热泪。因为,这才是倾吐肺肝的赤诚之言,表现了两人间深刻的理解,真挚的友情。《诗·小雅·巧言》所谓“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司马迁说的“人之相知,贵相知心”(《报任安书》),正是对这种互相理解、彼此关切的人际关系的赞扬。由于爱之深,乃言之悱恻,因此语无忌讳,担心他此去活不长久;又由于言之悱恻,转见爱之深沉,因此赠之以“琴说”,想借音乐的力量“平其心以养其疾”。欧阳修此文最大特点,就在于情真语切,无一浮泛应酬之辞,句句从内心流出。说到这里,也许有人要问:欧阳修为什么说得如此动情? 他为什么有“幽忧之疾”? 联系到他写此文时正贬谪滁州,他的处境,他的心情,又无形中与杨寘的“多疾之体”、“不平之心”、“异宜之俗”发生了微妙的关联,使读者进一步领悟到文章里“同是天涯沦落人”这样一层含蓄很深的意蕴。——当然,这是字面上未曾说出来的。
下面要说到本文另一个特点——对琴音的精微刻画。欧阳修曾以琴却病,足见他对音乐有深邃的理解。正因为如此,本文第二段写琴音最为生动、形象、深刻。这一段又可分为两层。到“伯奇孤子、屈原忠臣之所叹也”止为第一层,描绘琴声的音乐形象和音乐意境;此下为第二层,写琴声的感发力量。音乐是抒发感情的听觉艺术,乐曲中涵蕴复杂,又非常抽象,要用语言描摹,非常困难。欧阳修却能化抽象为具体,使人读其文恍如闻其声,进入音乐的意境之中。第一层先以“凄然以促”写琴曲中的快节奏,“舒然以和”写琴曲中的慢节奏,作总体勾画。然后用山崩石破,泉水从高山进泻而下,暴风雨在黑夜降临三种自然界的音响来比喻快节奏的琴曲旋律;用怨夫*的叹息,大雁雄飞雌从的和鸣描绘慢节奏的琴曲旋律,二者都着意刻画音乐形象。接下来又用“忧深思远”、“悲愁感愤”描写琴曲的意境。作者用文王、孔子躬行仁义、忧民伤时的崇高思想和伯奇、屈原含冤负屈的悲愤心情象征琴音,使音乐的旋律与古代哲人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起,揭示出琴音中的遥深寄托,引起古今忧乐天下者的思想共鸣,因之构成了幽深肃穆的艺术境界。这比单纯的化抽象为具体、摹拟音乐形象者又高出一个层次。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用“急雨”、“私语”等众多音响比拟琵琶之声,饮誉千古;欧阳修成功之处,则在于写出了音乐境界,可谓各擅胜场。第二层写琴音的感发力量。作者把音乐与儒家经典《论语》、《易》、《诗》启迪心智、陶冶情操的作用置于同等地位,说它们都能“动人心深”,对于不幸而处抑塞偃蹇之际的人,更能“道(导)其堙郁(疏通胸中的积郁),写(泻)其幽思”。他强调听琴、奏琴能乐以忘忧,净化灵魂。这种对音乐感发力量的深刻理解,虽然不自欧阳修始,但欧阳修能结合具体对象的具体处境加以阐发,写来就不是泛泛的说理而弥见其饱含深情。
现在来看全文结构。文章用琴音能“道其堙郁,写其忧思”这层意思结住第二段,正好与第一段叙述自己以琴治好了“幽忧之疾”,第三段希望杨寘用琴来“平其心以养其疾”的意思拧为一体。从这个侧面评析这篇序文,便会发现本文另外一个特色:首尾照应,通篇贯一。刘熙载《艺概·文概》说:“揭全文之指,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则后必顾之,在篇末则前必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欧阳修这篇序文,可谓尽得“顾注”之法。
4、寄徐陵 原文 翻译 赏析 鉴赏
故人倘思我,及此平生时。
莫待山阳路,空闻吹笛悲。
徐陵,字孝穆,东海郯人。博涉经史,有口辩。在梁,累官至散骑侍郎。庾信亦早年博览群书,15岁即任梁昭明太子的东宫讲读,19岁任梁简文帝萧纲的东宫抄撰学士。庾信的父亲庾肩吾、徐陵的父亲徐摛以及庾、徐本人都曾在梁朝作官,深受宠信。庾信、徐陵的诗文也曾齐名于一时。西魏出兵南侵,陷江陵,杀萧绎。梁亡之后,徐陵复仕于陈,庾信被留于魏。庾信作诗遥寄徐陵,寥寥20个字,却表现了十分深厚的友情。
诗中所说的“故人”,即老朋友,指徐陵。及,趁着……的时候,赶在……之前。平生时,在世之时,活着的时候。前二句实陈,后二句用典。山阳,县名,故城在今**省修武县。晋代的嵇康和吕安曾在山阳居住。嵇、吕二人被司马氏所害之后,他们的朋友向秀路过山阳,听到吹笛子的声音,便写下了有名的《思旧赋》。序文中写作者经山阳嵇康旧宅时,太阳快落山了,“邻人有吹笛者,发声嘹亮;追思曩昔游宴之好,感音而叹,故作赋云。”正文中也写到, “听鸣笛之慷慨兮,妙声绝而复寻;停驾言其将迈兮,遂援翰而写心。”这就是庾信诗中所叙“空闻吹笛悲”的典实。
诗人《寄徐陵》,表达自己对老朋友的思念之情。尽管两地阻隔,南北阔别,还是迫不及待地希望与故友相聚,哪怕是见一面也好。诗人动情地陈述:我是日夜思念着自己的故友徐陵老哥的,老哥你倘若也思念着老弟的话,那末趁着这有生之年,让我们彼此创造条件,争取晤面,共叙心曲。不要等到我死之后,象晋代的向秀在山阳路上闻笛声而感叹,作《思旧赋》悲怀他的朋友嵇康和吕安那样徒然地苦恼和思念……诗歌只用五言四句,形式短小。这种体制不宜写得过份复杂和纷繁,至少字面上的意思要简洁、明快,言外之意则是另一个问题。这里,题面上写得十分简明和集中,前二句从正面立意写出一个“要”字,后二句从反面立意写出“不要”二字,因为“不要”的内容原在“要”的反面而与“要”的内容直接对立,经过说“不要”(莫)而作出否定之后,作为否定之否定,又回到了对“要”的肯定,从相反的方面,有力地补充了“要”的内容。总之, “要”活着见面,不要死后徒然地悲怀。
至于题面之外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从用典中似还可以看到作者对动乱时势的忧虑。向秀的朋友嵇康和吕安都不是正常死亡的,相反都死于西晋司马氏的黑暗统治;庾信和徐陵所处的时代也是很不安定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互相交织,南北之间互相对峙,战争频繁不断,各个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有时也白热化起来,王族兄弟之间自相*,也每每牵连到许多人。敏感的诗人,既为自己,又为朋友忧虑,常常产生朝不保夕、人命非常的不测之惧。正因为如此,朋友之间的牵念、惦记,亦更胜于安定太平之世。
用短小的体制写诗,除了内容上要求集中、精致,还要力求音韵和谐,读起来顺嘴。本篇五言四句的形式,即使从平仄上推敲,也与唐代的五言绝句没有任何区别了。庾信的创作,为唐代近体诗的形成作了奠基和铺路的工作,无怪清代学者刘熙载说他的创作“为唐五绝、五律、五排所本者,尤不可胜举”(《艺概·诗概》)。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aiwenba.com/articles/582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