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时代背景
辛弃疾所在的朝代是我国繁盛的南宋,他是南宋词人、重要将领。辛弃疾作为南宋词坛中一代伟人,他的词热情,慷慨,并且悲壮,他的笔力非常雄厚,而且风格多样,辛弃疾的风格主要以豪放派为主,他的词是一种豪放、阔达的风格,但这并不代表他所有的风格,他还有十分擅长婉约派,他与李清照称为“济南二安”。他有著作《青玉案·元夕》、《清平乐·村居》、《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念奴娇·赋雨岩》等等。
辛弃疾出生在南宋,当时的山东以被金人所占领。当时二十一岁的辛弃疾,就参加了抗金义军。辛弃疾就以右宦教郎出任滁州知府,并且努力实现他恢复中原的计划。辛弃疾是爱国主义诗人,他始终将洗雪国耻,收复国家失地作为自己一生的事业。他将这些都写进了自己的创作中,他写出了对时代的期待和对当时现实的失望之情。
辛弃疾不仅在词坛上有很高的地位,在书法中也有很大的成就,他的书法用中锋用笔,书写的十分流畅,他有著名的手迹《去国帖》,也已经被故宫博物馆所收集。所以现在大家知道辛弃疾所在的朝代了吧。
知识扩展:辛弃疾的刚柔相济词风形成的原因
1 家族的影响。 辛弃疾出生在历城(今山东济南)的士族家庭,其祖父辛赞在金国任职,却一直希望有机会“投畔而起,以紓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愤”,并常常带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河山”(《美芹十论》)。祖父对辛弃疾的期望非常大,把自己未能实现的壮志寄托给年幼的孙子辛弃疾,他遥想汉朝时大战匈奴的名将霍去病的保卫边疆的丰功伟绩,而给孙子起了与“去病”同义的名字——“弃疾”。从中可想而知他的家族是站在这样的历史高度来要求和训练小辛弃疾的;再者,辛从小就接受军人的训练,从而锻炼了他的刚毅性格,这点在他的一些词篇可以体会到的。同时,辛弃疾也不断亲眼目睹汉人在女真人的统治下所受的屈辱和痛苦,更使少年的辛弃疾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理想。肩负如此重任的辛弃疾奋发刻苦学习,刚强的种子自幼便在他心中种了下来。
2 辛弃疾自身的*抱负和自身的性格。 辛一生关怀国家命运,坚持抗战,誓欲北伐灭金。他是个狂放不羁桀骜不驯,具有英雄才略的的爱国志士(1)。他的性格是刚毅和勇猛的。这在中国文坛上也是少有的既是文人又是大将军之才。从另一方面说,他并非传统意义的词人,他文武双全应勇果敢。在得知张安国于行动中背叛了耿京时,就立即率五十骑冲入济州,于敌军五十万中把叛徒张安国缚置于马上,连夜送回建康,斩首*。然而,在词坛诗坛上又有几个诗人、词人具备这样的豪气和惊天泣**的气概呢?他自云:“少年横槊,气凭陵,酒圣诗豪余事”(《念奴娇》)。应该说英雄主义是流传至今的600余辛首词的主要感情基调,他所抒发的正是这种富于英雄色彩的雄豪悲壮的情怀。
3 *仕途的压抑,苦闷只能以委婉的方式发泄 辛弃疾既有恢复失地的勇气及规划战略布署的智慧,但这些都没有得到朝廷的重视,当时的朝廷苟且偷安、不思恢复,致使祖国山河长期处于南北分裂的状态,加上免官罢职,作为报国志士这是极度的精神折磨。辛弃疾经常引用王衍的事迹来讽刺当朝。如“起望衣冠神州路,白日销残战骨,叹夷甫”(王衍字夷甫)、“长剑倚天难问,夷甫谁人堪笑,西北有神州”(《水调歌头—送杨民瞻》),字里行间充溢着难以压抑的岔偾心情。但在投降派得势抗战横遭馋尽的时代,辛弃疾只好化百炼刚为绕指柔,曲折表情,婉转抒怀,引只书甲子,猛志未已的陶渊明为知己。不难体会,诗人的忧愤有多深广,更使辛弃疾扼腕击节,激愤难平却报国无路,反遭打击,因而他每每化用典故抒写一腔郁怒:
“自古蛾眉嫉者多,须防按剑向随和。
器材满后须招損,镜太明时易受尘。”
——《有以事来请客》
从中可以深切体会词人的孤危感,和英雄失志的痛楚。也可以摸索出辛词的刚柔相济的一些特点来。在深层处的内心灵魂中他是执意北伐,主张战争,把金人赶出中原,他有不恢复国土绝不罢休的决心和誓言。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被人污蔑、陷害,一再理想受挫,周围尽是“妒峨眉小人”,本以为可以大干一番事业的*舞台,却落得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无奈。只能寄托抱负和强烈的感情于山水之中,以这种方式委婉地泄发出来。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使他不可能忘却壮志,但又无路图志。这种心情反复澎湃于胸腔,在他的词中就自然地折射出刚与柔相互融合、相互参透。究其原因,我认为,辛弃疾词风的刚柔相济的艺术,本质上是其时代的现实际遇和自我理想抱负无法调和的矛盾性的体现。
拓展阅读
1、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
【**--诗】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一诗采用了侧面烘托和动静相映的表现手法,流露出了诗人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译文】
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仿佛传来了远处的蝉叫声。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从前那熟悉的茅店小屋依然坐落在土地庙附近的树林中,山路一转,曾经那记忆深刻的溪流小桥呈现在他的眼前。
【字词注释】
⑴西江月:词牌名。 ⑵黄沙:江西省上饶县黄沙岭乡黄沙村。黄沙道:是指从该村的茅店到大屋村的黄沙岭之间约20公里的乡村道路,南宋时是一条直通上饶古城的比较繁华的官道,东到上饶,西通江西省铅山县。 ⑶明月别枝惊鹊:苏轼《次韵蒋颖叔》诗:“明月惊鹊未安枝”。 ⑷别枝惊鹊:惊动喜鹊飞离树枝。 ⑸鸣蝉:蝉叫声。 ⑹旧时:往日。 ⑺茅店:茅草盖的乡村客店。 ⑻社林:土地庙附近的树林。社,土地神庙。古时,村有社树,为祀神处,故曰社林。 ⑼见:同“现”,显现,出现。
明月别枝惊鹊 , 清风半夜鸣蝉。
词的前两句,由六个名词词组组成,描绘出了一幅清新的乡村夏日夜景:夜空晴朗,月亮悄悄升起,投下如水的月光,惊起了枝头的乌鹊;夜半时分,清风徐徐吹来,把蝉的鸣叫声也送了过来。以动衬静,表现了乡村夏夜的宁静和优美。
喜鹊对光线的变化极其敏感,月上时分,它们常会被月光惊起,乱飞乱啼。曹操《短歌行》有“月明星稀,喜鹊南飞。绕树三匝,无枝可依”,苏轼《杭州牡丹》有“月明惊鹊未安枝”.
首句中“别枝”之意,一直众说纷纭。有解作“远枝”;有解作“斜伸的树枝”;有解为“乌鹊要离开树枝飞走”;有解为“乌鹊拣选树枝”;还有人解为“月亮离别了树枝”.虽然难有定论,但从一二两句对偶考虑,“别枝”对应“半夜”,“别”字当是形容、修饰“枝”的,故解释为“远枝”或“斜伸的树枝”似乎更为恰当。
词人虽是夜行,却似乎一点也不着急。我们仿佛看见他不紧不慢地行走在山路上,一会儿看看明月走到哪里了,一会儿听鸟啼蝉鸣,悠闲自得。此时的他,没有需要快马加鞭的紧急公务要处理,也不用为他人的指责、诽谤而彻夜难眠。虽然遭弹劾免职,胸中还有诸多愤懑愁苦,但美丽的自然和恬淡的乡村生活替他化解了部分的愤激之情。所以,在这美好的夏日夜晚,走在宁静的山间小路上,他已经完全沉浸于清风明月之中,融于天地。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路旁的稻田里,稻花飘香,预告着又一个丰年的到来。田里的青蛙也耐不住寂寞,阵阵叫声此起彼伏,连成一片,写出作者热爱自然,夏天的生机勃勃。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月光下,嗅着稻花的香味,听着蝉鸣蛙叫,轻松愉快的词人继续信步前行。抬头望空,“七八个星”挂在天边,稀稀落落,原来星星们都叫乌云给遮挡住了。突然,山前下起小雨来,“两三点雨”滴落到了词人身上。
这一来,刚才还闲情逸致的词人不禁有些着急了。夏日的天,说变就变,也许一场倾盆大雨就会继之而来呢?他加快了脚步,赶着寻找避雨之所。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从山岭小路转过弯,过了一座溪桥,就在土地庙旁的树林外,一座茅屋现在词人眼前。高兴的他细细一看,竟然就是从前落过脚的那家小店!“社”,土地庙附近的树林。
一、文本解读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这首词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田园诗作之一。在这首词中我们可以欣赏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短短几十个字,却为我们营造出一个清新可人的夏夜无眠的意境。它语言自然朴素,一改辛词豪放不羁,金戈铁马的气势,以清新、带着泥土的芳香,让我们看到了一幅鲜明逼真的田野风光图。辛弃疾曾两次罢官,四十二岁至六十二岁,隐居在上饶(今属江西省)的带湖,前后将近二十年,当时的辛弃疾潜心研读庄子和陶潜的的文章。这首词与《清平乐村居》都是词人在这个时期写的。西江越是词牌,“夜行黄沙道中”是题目。黄沙,就是黄沙岭,在上饶西部。词中描写农村夏夜的清新景色,抒发词人的闲适心情。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上片写的大约是前半夜的景象:明月初升,山林顿时变得明亮起来,惊动了在枝上栖息的山鹊和蝉;清风吹拂,把它们的叫声送到夜行人的耳中;田野间弥漫着稻花的香气,水中的青蛙不断地鸣叫;一路上都可以听到出来纳凉的人们在谈论着今年的丰收。词人在夜行中见到、听到这一切,他内心的喜悦是可想而知的。这些描写在艺术上也是很动人的。从一方面看,词人正是用农村夏夜里特有的声音蝉鸣、鹊啼、蛙叫、人声来渲染欢乐的气氛;从另一方面看,这些声音又全都是从夜行人的听觉中反映出来的,他能清晰地听到这一切,反过来又表现了夏夜的寂静。这正是寓静于动的写法,能够引起读者丰富的想像。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下片写的是后半夜的景象:乌云骤起,月光消失,天边只剩下几颗暗淡的星,田野变得昏暗了;当词人走到山前时,雨点飘落下来,他知道骤雨将至,想要找个地方避雨。说来也巧,当他急急忙忙转过溪头时,一眼就看到了他过去曾经见过的那家茅店,依然在社林旁边。不用说,词人这时的心情是何等欣慰呀!
这首词上片写景其实是烘托,下片写避雨才是词人本意所在,也是词的意趣所在。在山野里夜行遇雨而又能找到避雨的地方,这种乐趣不是身历其境的人是不容易体会到的。
这首词,有一个生动具体的气氛(通常叫做景),表达出一种亲切感受到的情趣(通常简称情)。这种情景交融的整体就是一个艺术的形象。艺术的形象的有力无力,并不在采用的情节多寡,而在那些情节是否有典型性,是否能作为触类旁通的据点,四面伸张,**现实生活的最深微的地方。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它就会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了。我们说中国的诗词运用语言精炼,指的就是这种广博的代表性和丰富的暗示性。
二、教学难点、重点
对本词来说,学生对乡村生活,尤其是夏夜的乡村,没有表象积累,更没有情感体验。面对生活在城市里的享受着工业文明的成果长大的孩子,如何帮助他们通过词作里对景的描写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略夏夜农村的清新恬静之美,品味词作朴实的语言描摹等文学表现手法,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2、辛弃疾 破阵子辛弃疾 书法
【**--诗词】
辛弃疾是著名的豪放派词人,他在书法上也有较高的成就,让我们欣赏一下他的书法吧!
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在其后方的汉族人民由于不堪金人严苛的压榨,奋起反抗。二十一岁的辛弃疾也聚集了二千人,参加由耿京领导的一支声势浩大的起义军,并担任掌*。当金人内部矛盾爆发,完颜亮在前线为部下所杀,金军向北撤退时,辛弃疾于绍兴三十二年(1162)奉命南下与南宋朝廷联络。在他完成使命归来的途中,听到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所杀、义军溃散的消息,便率领五十多人袭击敌营,把叛徒擒拿带回建康,交给南宋朝廷处决。辛弃疾惊人的勇敢和果断,使他名重一时,“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洪迈《稼轩记》)。宋高宗便任命他为江阴签判,从此开始了他在南宋的仕宦生涯,这时他才二十三岁。
辛弃疾初来南方,对朝廷的怯懦和畏缩并不了解,加上宋高宗赵构曾赞许过他的英勇行为,不久后即位的宋孝宗也一度表现出想要恢复失地、报仇雪耻的锐气,所以在他南宋任职的前一时期中,曾热情洋溢地写了不少有关抗金北伐的建议,像著名的《美芹十论》、《九议》等。尽管这些建议书在当时深受人们称赞,广为传诵,但已经不愿意再打仗的朝廷却反映冷淡,只是对辛弃疾在建议书中所表现出的实际才干很感兴趣,于是先后把他派到江西、湖北、湖南等地担任转运使、安抚使一类重要的地方官职,去治理荒政、整顿治安。这显然与辛弃疾的理想大相径庭,虽然他干得很出色,但由于深感岁月流驰、人生短暂而壮志难酬,内心却越来越感到压抑和痛苦。
然而现实对辛弃疾是严酷的。他虽有出色的才干,他的豪迈倔强的性格和执着北伐的热情,却使他难以在畏缩而又圆滑、嫉贤妒能的*上立足。他也意识到自己“刚拙自信,年来不为众人所容”(《论盗贼札子》),所以早已做好了归隐的准备,并在江西上饶的带湖畔修建了园榭,以便离职后定居。果然,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四十二岁时,因受到弹劾而被免职,归居上饶。此后二十年间,他除了有两年一度出任福建提点刑狱和安抚使外,大部分时间都在乡闲居。
辛弃疾一向很羡慕啸傲山林的隐逸高人,闲居乡野同他的人生观并非没有契合之处;而且,由于过去的地位,他的生活也尽可以过得颇为奢华。但是,作为一个热血男儿、一个风云人物,在正是大有作为的壮年被迫离开*舞台,这又使他难以忍受,“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所以,他常常一面尽情赏玩着山水田园风光和其中的恬静之趣,一面心灵深处又不停地涌起波澜,时而为一生的理想所激动,时而因现实的无情而愤怒和灰心,时而又强自宽慰,作旷达之想,在这种感情起伏中度过了后半生。“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破阵子》),“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鹧鸪天》),在这些词句中,埋藏了他深深的感慨。宁宗嘉泰三年(1203),主张北伐的韩侂胄起用主战派人士,已六十四岁的辛弃疾被任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年迈的词人精神为之一振。第二年,他晋见宋宁宗,激昂慷慨地说了一番金国“必乱必亡”(《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乙集),并亲自到前线镇江任职。
但他又一次受到了沉重打击,在一些谏官的攻击下被迫离职,于开禧元年(1205)重回故宅闲居。虽然后两年都曾被召任职,无奈年老多病,身体衰弱,终于在开禧三年秋天溘然长逝。
虽然,自中原失陷以来,表现对于民族耻辱的悲愤,抒发报国热情,已经成为文学的中心主题,辛弃疾的词在其中仍然有一种卓尔不群的光彩。这不仅因为辛弃疾生长于被异族蹂躏的北方,恢复故土的愿望比一般士大夫更为强烈,而且因为他在主动承担民族使命的同时,也在积极地寻求个人生命的辉煌,在他的词中表现出不可抑制的英雄主义精神。
在抒发报国之志时,辛弃疾的词常常显示出军人的勇毅和豪迈自信的情调,像“要挽银河仙浪,西北洗胡沙”(《水调歌头》),“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说”(《满江红》),“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贺新郎》)等,无不豪情飞扬,气冲斗牛。对那些与自己一样勇于报国的志士,他由衷地加以赞美,与之同声相应,彼此勉励,如《水龙吟·甲辰岁寿韩南涧尚书》的慷慨热情,全然不同于一般俗滥的祝寿词:
渡江天马南来,几人真是经纶手?长安父老,新亭风景,可怜依旧。夷甫诸人,神州沉陆,几曾回首?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况有文章山斗,对桐阴满庭清昼。当年堕地,而今试看,风云奔走。
绿野风烟,平泉草木,东山歌酒。待他年,整顿乾坤事了,为先生寿。
而对于庸俗圆滑、面对民族危亡无所作为的官僚,辛弃疾有一种出于本能的厌恶,在《千年调》中他勾勒了这类人物的丑态:“卮酒向人时,和气先倾倒。最要然然可可,万事称好。”
然而正是这样的人充斥*,把持权位,引导着一条苟且偷安的道路。他愤慨地写道:“千古李将军,夺得胡儿马。李蔡为人在下中,却是封侯者。”(《卜算子》)
当辛弃疾带领不多的人马冲过战场烽火来到南方时,怀着满腔热血,渴望一展宏图,却不料从此陷落在碌碌无为的境地,这使他感到难以忍受的苦闷和悲愤。在他南归的第十二年重游当年南归的首站建康时,他写下了著名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这是对山河破碎的悲哀,对壮志成空的悲哀;岁月无情地流去,因这种悲哀更显得怵目惊心。然而即使词人在写他的孤独和悲哀,写他的痛苦和眼泪,我们仍然看到他以英雄自许、绝不甘沉没的心灵。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消极情绪。有《稼轩长短句》,当代注本以邓广铭先生作的《稼轩词编年笺注》最为流行。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宋,辛弃疾书,纸本,册页,纵33.5cm,横21.5cm,行楷书,10行,110字。
《去国帖》释文:
弃疾自秋初去國,悠忽見冬,詹詠之誠,朝夕不替。第缘驅馳到官,即專意督捕,日從事於兵車羽檄間,坐是倥傯,略無少暇。起居之問,缺然不講,非敢懈怠,當蒙情亮也。指吳會雲間,未龜合并。心旌所向,坐以神馳。右謹具呈。宣教郎新除秘閣修撰,權江南西路提點刑獄公事,辛弃疾劄子。
本幅鉴藏印钤“杨氏家藏”、“原素斋”、“松雪斋”、“琳印”、“海印居士”、“黄琳美之”、“休伯”、“项元汴”诸印,以及“皇十一子成亲王诒晋斋图书印”、“南韵斋印”、“莲樵成勋鉴赏书画印”、“莲樵曾观”等印。
此帖是《宋人手简册》中一页,内容为酬应类。文中“秋初去国,……日从事于兵车羽檄间”,是指在江西提刑任平“茶寇”赖文政事。据《孝宗本纪》:“淳熙二年六月,以仓部郎中辛弃疾为江西提刑,节制诸军讨捕茶寇。”另据《宋会要》记:“淳熙二年润九月二十四日,上谓辅臣曰:江西茶寇已剿除尽。……辛弃疾已有成功,当议优与职名,以示激劝。”辛弃疾平茶寇后,诏江西提刑除秘阁修撰,故此帖当书于淳熙二年十月间,时年36岁。
此帖书法中锋用笔,点画尽合法度,书写流畅自如,浑厚沉婉,笔意略显苏黄遗规。虽无豪纵恣肆之态,亦不失方正挺拔之气,为辛弃疾仅见的墨迹珍品。
明李日华《六研斋三笔》、李佐贤《书画鉴影》著录,文物出版社《宋人书翰》册影印,刻《海山仙馆藏真帖》。
3、2020致敬时代楷模抗疫英雄观后感
9月8日上午,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授予钟南山**“共和国勋章”,授予张伯礼、张定宇、陈薇三位**“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大会还对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先进集体,全国优秀**员、全国先进基层*组织进行了表彰。荣誉授予英雄,铭记永在心间,为国为民拼命的英雄,是民族的脊梁,是我们心中最亮的“星”。
“我是*员,我先上!”无论是在血雨腥风的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时期险象环生的救灾现场,经常听到这样的豪言壮语。这是**人的响亮表白,也是勇立潮头、无所畏惧的责任担当。再看疫情期间,*员**们冲锋陷阵的身影也是常在。不同的岗位,同样的真心,大家忠诚履职,众志成城,互帮互助,这便是危难关头的中国力量,也是在这次观看表彰大会的过程中我最大的感受。
大疫面前,没有旁观者,每个中国人都是参与者,“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对于一个伟大的国家,疫情不仅带来挑战,也历练国家能力,此刻,让我们向你们不计回报的付出致敬,感谢所有平凡人在那个春天里不平凡的付出和坚守!
4、2020致敬时代楷模抗疫英雄观后感
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学院院长陈世洪说,危难来临之际,是他们不畏艰难,以血肉之躯为成千上万的家乡人民撑起了一片晴天。向新时代的楷模和英雄致敬!
教师王四维说,在收看了九江市消防救援队的*专题节目后,我深刻地感受到什么是真正的逆行者,什么是真正的英雄,他们身上不惧艰险,英勇无畏的时代楷模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在巨大的洪灾面前,消防队员们临危不惧,无私奉献,把人民群众安全摆在第一位,他们的事迹闪烁着伟大的民族精神和光芒,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中华民族坚强的脊梁,他们用生命践行着中华民族的伟大使命与责任担当!
教师吴珂说,江西九江消防救援支队一茬茬指战员舍生忘死接续奋斗的事迹,彰显了**人不忘初心、勇挑重担的博大情怀。这是心系群众、赤诚奉献的为民情怀。水火无情,大灾大难面前,年轻的消防队员们何尝不是家人的牵挂,又何尝不牵挂自己的家人,但他们更懂得职责在身、重任在肩,千千万万的家人都是亲人。“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信念,让他们在危难之际化身一面面胜利的旗帜,高高飘扬在人民心中。作为一名高校教师,要坚定理想信念,练就过硬本领,强化使命担当,在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实现人生价值,为新时代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做好引路人。
辅导员谢玲玲说,这是一支对*忠诚、纪律严明、赴汤蹈火、竭诚为民的”铁军”,要学习他们忠诚担当、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在平凡的岗位上开拓进取,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奋勇向前。作为一名辅导员,我们更要以“时代楷模”为方向为榜样,承担起新时代教师的光荣使命。
065190B班陈紫微同学说,我就是九江永修的,看到这个视频颇有感触,对英雄们更加敬佩。“时代楷模”九江市消防救援支队的英雄们,他们深入灾区,面对滔滔洪水,消防官兵们勇担重任,个个精神振奋,没有丝毫退却,毫无畏惧地在生与死的边缘铸成一道冲不垮的战斗堡垒。看到这些最美“逆行者”,既感动又备受鼓舞。其中不少消防指战员是我们的同龄人,他们赴汤蹈火冲在一线,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而作为在校大学生的我们,应向这群年轻榜样学习,承担起新时代青年的光荣使命。
0271911班廖为易同学说,看了这个视频后,我觉得消防员们是真正的英雄,是真正的逆行者,生死一线他们不顾自己个人的安危,奋力救出困在洪水中的人民群众们,始终为民解难,护民平安,在我心目中他们是当之无愧的英雄,他们是这个时代的楷模,更是我们应该学习的榜样!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要敢于奉献,乐于奉献,服务国家、社会和人民,努力成为一名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才。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aiwenba.com/articles/617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