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北固山下原文翻译及赏析

发布时间: 2025-07-14 10:31:14

次北固山下原文翻译及赏析

《次北固山下》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湾。其古诗全文如下:

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前言】

《次北固山下》是唐代诗人王湾的作品。此诗以准确精练的语言描写了冬末春初时作者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壮丽之景,抒发了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全诗用笔自然,写景鲜明,情感真切,情景交融,风格壮美,极富韵致,历来广为传诵。

这首写冬末春初,旅行江中,即景生情,而起乡愁。开头以对偶句发端,写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怀。次联写“潮平”、“风正”的江上行船,情景恢弘阔大。三联写拂晓行船的情景,对仗隐含哲理,“形容景物,妙绝千古”,给人积极向上的艺术魅力。尾联见雁思亲,与首联呼应。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不失诗苑奇葩,艳丽千秋。

【注释】

次:旅途中暂时停宿,这里是停泊的意思。

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北,三面临水,倚长江而立。

客路:行客前进的路。

潮平两岸阔:潮水涨满时,两岸之间水面宽阔。

风正一帆悬:顺风行船,风帆垂直悬挂。

悬:挂。

海日:海上的旭日。

生:升起。

残夜:夜将尽之时。

入:到。

乡书:家信。

归雁:北归的大雁。大雁每年秋天飞往南方,春天飞往北方。古代有用大雁传递书信的传说。

风正;风顺。

行客路过苍苍的北固山下,船儿泛着湛蓝的江水向前。潮水涨满,两岸与江水相平,显得十分开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夜还未消尽,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给家乡捎的书信怎样才能转达呢?北归的大雁啊,烦劳你替我捎回家乡洛阳吧。

该首题为《次北固山下》的五律,最早见于唐朝芮挺章编选的《国秀集》。这是诗人在一年冬末春初时,由楚入吴,在沿江东行途中泊舟于江苏镇江北固山下时有感而作的。

从海日东升,春意萌动,放舟于绿水之上,联想起“雁足传书”的故事,表达了淡淡的乡思愁绪。全诗和谐而优美。[9] 此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一十五。下面是中华诗词学会、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副会长霍松林先生对此诗的赏析。这首《次北固山下》唐人殷璠选入《河岳英灵集》时题为《江南意》,但有不少异文:“南国多新意,东行伺早天。潮平两岸失,风正数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从来观气象,惟向此中偏。”

王湾是洛阳人,生中,“尝往来吴楚间”。“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以北,三面临江。上引《江南意》中首二句为“南国多新意,东行伺早天。”其“东行”,当是经镇江到江南一带去。诗人一路行来,当舟次北固山下的时候,潮平岸阔,残夜归雁,触发了心中的情思,吟成了这一千古名篇。

诗以对偶句发端,既工丽,又跳脱。“客路”,指作者要去的路。“青山”点题中“北固山”。作者乘舟,正朝着展现在眼前的“绿水”前进,驶向“青山”,驶向“青山”之外遥远的“客路”。[4] 这一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与末联的“乡书”、“归雁”,遥相照应。

次联的“潮平两岸阔”,“阔”,是表现“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这一句,写得恢弘阔大,下一句“风正一帆悬”,便愈见精采。“悬”是端端直直地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够“悬”。那个“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这一句写小景已相当传神。但还不仅如此,如王夫之所指出,这句诗的妙处,还在于它“以小景传大景之神”《姜斋诗话》卷上。可以设想,如果在曲曲折折的小河里行船,老要转弯子,这样的小景是难得出现的。如果在三峡行船,即使风顺而风和,却依然波翻浪涌,这样的小景也是难得出现的。诗句妙在通过“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风平浪静等等的大景也表现出来了。

读到第三联,就知道作者是于岁暮腊残,连夜行舟的。潮平而无浪,风顺而不猛,近看可见江水碧绿,远望可见两岸空阔。这显然是一个晴明的、处处透露着春天气息的夜晚,孤舟扬帆,缓行江上,不觉已到残夜。这第三联,就是表现江上行舟,即将天亮时的情景。

这一联历来脍炙人口。“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这两句炼字炼句也极见功夫。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而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此句与“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有异曲同工之妙。

海日东升,春意萌动,诗人放舟于绿水之上,继续向青山之外的客路驶去。这时候,一群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雁儿正要经过洛阳的啊!诗人想起了“雁足传书”的故事,还是托雁捎个信吧:雁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人。这两句紧承三联而来,遥应首联,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这首五律虽然以第三联驰誉当时,传诵后世,但并不是只有两个佳句而已;从整体看,也是相当和谐优美的。

拓展阅读

1、屈大均《自白至檇李与诸子约游阴》

自白至檇李与诸子约游阴·屈大均
最恨秦淮柳,长条复短条。
秋风吹落叶,一夜别南朝。
范蠡河边客,相将荡画桡。
言寻大禹穴,直渡浙江潮。

这是一首纪行诗。诗人取道的路线如题所示,是先从白(南京别称,唐武德九年更金陵为白)出发,沿秦淮河、运河南至檇李(嘉兴别称),然后与友人相约,经浙江去游览阴(今浙江绍兴)。

又名建康、金陵,是六朝旧都。秦淮河穿城而过,东流入江。这里两岸绿柳垂堤,酒家林立,历史上曾是权门大贾云集的游乐之地。诗以“最恨秦淮柳”发端,表面只是不满于岸柳的“长条复短条”,繁密之至,只顾惹愁牵恨,但诗人用“最恨”两字特别点出,则其意又绝非如此简单。如果将“秦淮柳”这一典型景物所蕴含的历史积淀与作者的身世联系起来,就不难体会这种感情的由来。唐代诗人杜牧曾在《泊秦淮》诗中感叹“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宋人方岳,也曾为“杨柳岂知兴亡事,夕阳依旧舞腰蛮”(《韵行甫小集平》)而惆怅不已。这些对于生当明清之际、深感亡国之痛的诗人来说,自然不能不无动于衷。因此“最恨”两字不但透露出“秦淮柳”不知亡国恨的丰富的历史内涵,同时也表达了诗人以古例今、即景抒怀的强烈感情,尽管后者在清初字狱盛行的时代被写得十分隐蔽和含蓄。

秋风落叶,夜别南朝,接二句补出时间和行程,虽说是题中应有之意,但那景况的萧瑟似也流露出对旧朝衰亡无可奈何的遗憾。颈联中“范蠡河”指嘉兴所在的吴越地区的一些湖泊。据《史记》等*载,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曾辅佐越王勾践灭吴,“既雪会稽之耻”,“乃乘扁舟,浮于江湖”。诗人于此特别点出范蠡之名,其意自然首先在于印合题中“檇李”的地点,同时又在于对这位古代复国雪耻的高士表示深切的怀念。他以“范蠡河”边的客子自居,携友在河上荡起画舫时,自有一番“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李商隐《安定城楼》)的深意在内,对此显然不便明言,只是巧借典故略为表出,让人自去体会而已。

尾联“大禹穴”即大禹陵,在今浙江绍兴稽门外。大禹是传说中古代部落联盟的首领,曾奉舜命治理洪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深受当时人民的敬仰。又传他曾铸造代表国家权力的九鼎,并由儿子启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诗人和朋友相约,要一起去拜寻大禹陵,因为陵在阴,是他这行程的终点,这很显然;但阴的名胜很多,他为什么要从中单独挑选出“大禹穴”?这“大禹”是否代表了一个民族的祖先和象征,以诗人是否想借此表现对异族入侵的不满、甚至坚持抗清的决心?关于这一点,诗的字面上虽然看不出,但“直渡浙江潮”这句极有力的收束,却已包含了这个答案。浙江潮,即钱塘江潮,奔涌澎湃,为千古壮观;相传,潮是春秋伍子胥的冤魂激成的,而伍子胥又是一位复仇的英雄,他父亲被楚王冤杀,他便借吴师破楚,鞭楚王尸,一雪父仇。现在,诗人与友人相约渡过,而且是不畏巨浪地“直渡”钱塘大潮时,他不可能不联想到子胥,不可能不为子胥的复仇成功而激动;或许,他之所以想在钱塘大潮上“直渡”,正是为了切身体验一潮之激荡,从而鼓起他更大的为复国而奋斗的勇气吧?

清人沈德潜选本诗入《明诗别裁集》,评为“一气赴题,有神无迹,在唐人中亦不多见”,诚然也;但本诗如上分,又绝非一首普通的纪行诗,也是很明显的了。沈德潜未必不知此,他只是装作不见罢了,以免触了时讳;要不,他就不会不给此诗题上屈大均的本名,却题以他出家时的僧名“今種”,且仅仅介绍“今種字一灵,番禺人”了。

2、孔尚任《看大江》清、近代水诗

孤城铁瓮四,绝顶高秋坐落晖。

眼见长江趋大海,青天却似向西飞。

在今江苏镇江市区东角,又名,有前、中、后三个峰,面对长江,形势险要,历来为军事要塞。南朝梁武帝曾称赞此为 “天第一江”。本诗描写诗人登上观望长江滚滚东流的壮丽景色。

诗人是在 一个天高气爽的秋日登临的。他登上高,首先俯首向城区眺望,“孤城铁瓮四围”,看见镇江这座孤城被四面的群团团包围着,高城低,形成圆形,看起来就象一只铁瓮一样。接着,诗人抬头向顶眺望,“绝顶高秋坐落晖”,秋日的夕阳正在从高不可攀的顶渐渐降落去,撒满天金色的晚霞。句中的“坐”是“正”的意思,“晖” 是日光,“坐落晖”是日光正在降落的意思。铁瓮般的孤城,四面包围孤城的群峰顶上的落日,构成了一幅气象雄奇的图画。不过,观还不是诗人登临的主要目的。

诗人此登临,主要的目的是看大江。他要站在高高的上,仔细地观望万里长江奔腾向前的气势。“眼见长江趋大海,青天却似向西飞”,他看着长江滚滚东流奔赴大海,看着看着,他的视线跟随着滔滔的江水向东移动,仿佛觉得点缀着白云和晚霞的青天迅捷地在向西飞驰,真是有趣极了。这种写法,在我国民间诗词中经常使用,如唐五代词《浪淘沙》: “满眼风波多陕灼(即‘闪烁’),看恰似走来迎。子细看不动,是船行。”词中写似乎迎面走来,其实并没有动,而是船在开行。坐在快速航行的船上造成这样的错觉是常有的,站在上看大江也造成这样的错觉却属少见,说明诗人看大江时心驰神往,如同身随江去,如痴如迷。

3、酒泉子·长忆西

新疆兵直222团子女学校

杨菁

指导老师:侯艳红

“啊!”我站在海宁岸上大叫了一声。今天是看潮的大好日子,我特地起了个早。但是江岸边却已人人海。

噢!他们到底是什么时候来的?我心里纳闷,起早没想到还是没抢到观潮的最佳位置,哎,不行,我必须挤到前面去!我心中这样想。从厚厚的人墙里钻进去,人群挤得我只好贴在护栏上,我手紧抓住栏杆,回头望。无数张脸在上面,整个堤栏上挤满了人,摩肩接踵。

“呀!看!快看!潮来了啦!潮头浪花连成一片,掠过两岸,像一道白色的长虹迎面飞来。许多人见潮水腾着从远处卷来,兴奋得大叫。波涛汹涌,势如万马奔腾,云移至岸,浪卷轰雷,又卷起了千堆雪,声音比雷声还大,隆隆的震得人耳膜生疼。潮越来越近,转眼就要涌上堤岸,吓得人全部往回跑,来是虚惊一场,也难怪,谁叫潮水气势如此雄壮呢。

后有十几条船从岸边划向江中,我本认为会瞬间被汹涌的潮水打得支离破碎,而令人惊奇的是,它却奇迹般地在浪上行驶。穿随着浪涛的滚在江中摇晃,而那些吴中健儿也跳入水中,展示他们的高超技艺,他们在水中忽而上浮忽而沉,手中举起旗帜却一点也没湿,我好奇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现在,我想起那潮来,都觉得心惊胆颤!

4、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前白鹭飞》

西塞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这是一首风流千古、扬名中外的绝妙小令。《渔父》又名《渔歌子》。此小令作者张志和,自号烟波钓徒,又号玄真子,长期放浪江湖间。这首《渔歌子》,乃是他借渔家生活自道其隐居江湖之乐也。

开头两句,纯是写景,轻快自然地道出渔家生活环境之优美可爱,超然尘俗之外。“西塞”,即湖州慈湖镇道矶(徐釚《词苑丛谈》卷一《体制》注引《西吴记》),在今浙江省吴兴县西南。据《词林纪事》卷一引《乐府纪闻》谓:颜真卿守湖州时,志和来谒,“愿为浮家泛宅……作《渔歌子》云云。”西塞,乃是取之当前景。“鳜鱼”,俗作桂鱼,色青黄,间以黑斑,为江南名产之一。我们看词人只用白描手法,似乎毫不着意地画出了一幅多么恬淡美好而又生机勃勃的图画:青前面,白鹭在自由自在地飞翔;这儿有红色的桃花,碧绿的流水,肥美的鳜鱼还在水中闪着黑斑。“西塞”是个大背景,托出“白鹭”。二者之间,着一“前”字,则把广袤的青,点点的白鹭和寥廓的蓝天交织起来,动静结合,大小相衬,色彩鲜明,生气盎然。白鹭是依水而生的捕鱼能手,飞翔不已,意在水中之鱼,句也就由此水到渠成。“桃花”是争春之花,“流水”是春流来之水,“鳜鱼”是江南春天最肥美之鱼。水滨一片盛开的桃花,水中游着肥美的鳜鱼,加以天上飞着的白鹭,地上横着的青,红的红,绿的绿,黑的黑,白的白,蓝的蓝,青的青,辉映成一幅最美的春景,点染出江南最美的春色。这种超尘脱俗、天造地设的境界,自然和谐、自由自在的景象,全由词人用语天成地表现出来,使人不禁想到陶渊明描写的那个桃花源理想世界。俞陛云《唐词选释》云:“‘桃花流水’句,尤世所传诵。”道理也许就在这里。

如果说,前两句描绘出一个世外桃源式的捕鱼环境,那么,后三句就在描绘理想化的渔父形象了。

“青箬笠,绿蓑衣”,是借物以写渔父之形;“斜风细雨不须归”是借景以写渔父之神。“箬(rstrongò)笠”,是用箬竹叶或篾编成、用来防雨的宽边帽;“蓑(sstrongō)衣,”,是用草或棕制成、披在身上的防雨用具。这里不写渔父的面貌、形体,而写其所戴的箬笠、所披的蓑衣,不仅显示其渔父身份之装扮,而且暗示其背面捕鱼之外形。至于其具体形貌和捕鱼情景,全部留给读者去想象,这可谓不写之写,逗起读者不尽之遐想。其中一个“青”字,一个“绿”字,又与所写环境之各种色彩相映成辉,融为一体,构成十分和谐的人物画面。特别是这两个三字句式插在七言长句之间,使得节奏突然跳荡明快起来,造成了一种独特的意趣,自然轻捷地引出渔人沐雨捕鱼的结句。“斜风细雨”,承上而来,点明戴笠披蓑的缘由,进层渲染整个捕鱼的环境;不仅如此,它更为“不须归”着力铺垫,反衬出渔人在这和风细雨之中自在捕鱼的快活心境和自得其乐的神态。这正是词人浮家泛宅、乐在其中的精神写照,摒弃了*尘世的一切风波和忧虑,从而成为全词画龙点睛之结笔。黄蓼园云:“数句只写渔家之自乐其乐,无风波之患,对面已有不能已者。隐跃言外,蕴藏不露,笔墨入化,超然尘埃之外。”(《蓼园词选》)的确道出了此小令精妙的要处。

点击查看更多次北固山下原文翻译及赏析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aiwenba.com/articles/14210.html

热门阅读

  1. 2018年清明节扫墓活动总结
  2. 王安石什么朝代
  3. 高中语文必背古诗词
  4. 小学英语课堂的有效性研究英语教师培训心得
  5. 课文《怀念母亲》教案范文
  6. 前肢的解释及造句
  7. 失败后的成功小故事
  8. 春节祝福语201简短
  9. 老公公拔萝卜的故事
  10. 心理契约的高职学生顶岗实习期心理辅导论文
  11. 温馨美丽的爱情句子
  12. 长江之歌教学设计
  13. 用餐具造句
  14. 平安夜祝福语老师
  15. 幼儿园工作规程心得体会
  16. 圣诞节经典搞怪祝福句子
  17. 大词的造句
  18. 《巾帼文明岗创建工作业务指导》讲座培训心得范文
  19. 中秋节对家人的祝福语
  20. 家乡的消息美文
  21. 《哪座房子最漂亮》的语文教案
  22. 2016年最新的5青年节祝福短信
  23. 宋词赏析卜算子·答施
  24. 描写山水的名诗词
  25. 故乡梦想绽放的田园散文
  26. 描写江南的诗词大全
  27. 世界无烟日祝福语精选
  28. 终南山原文翻译及赏析
  29. 带有颜色的优美诗句
  30. 关于平水韵咏春的诗文
  31. 席慕容《桐花》读书笔记
  32. 关于社区述职的报告
  33. 最新大学生国庆节66周年演讲稿
  34. 2016年搞笑平安夜祝福语
  35. 12条描写物品的唯美好句
  36. 201年最新谷雨节气贴心祝福语
  37. 小学生国庆节诗歌
  38. 台湾旅游见闻士林官邸的邸散文
  39. 教师节祝福语之收到无尽诚挚的祝福
  40. 201给小学毕业生的祝福语简短
网页更新时间:2025-09-02 20:23:20
本页面最近被 730 位网友访问过,最后一位访客来自 天津,TA在页面停留了 172 分钟。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