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诗词《秋登宣城谢朓北楼》的诗意赏析

发布时间: 2025-08-13 16:30:41

李白诗词《秋登宣城谢朓北楼》的诗意赏析

《秋登宣城谢脁北楼》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作品。这是一首风格独特的怀旧诗,前面主要内容是写景状物,描写了登上谢脁楼所见到的美丽景色,而在最后点明怀念谢脁,抒发了诗人对先贤的追慕之情。全诗语言清新优美,格调淡雅脱俗,意境苍凉旷远。

【年代】:唐

【内容】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时间与《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相近,在安史之乱爆发前不久。李白在长安为权贵所排挤,被赐金放还,弃官而去之后,*上一直处于失意之中,过着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天宝十二载(753年)与天宝十三载(754年)的秋天,李白两度来到宣城,此诗当作于这其中一年的中秋节后。

谢朓北楼是南齐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又名谢公楼,唐时改名叠嶂楼,是宣城的登览胜地。宣城处于山环水抱之中,陵阳山冈峦盘屈,三峰挺秀;句溪和宛溪的溪水,萦回映带着整个城郊,真是“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杜牧《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这诗作于天宝十三载(754),这年中秋节后,李白从金陵再度来到宣城。

一个晴朗的秋天的傍晚,诗人独自登上了谢公楼。岚光山影,是如此的明净!凭高俯瞰,这“江城”简直是在画图中似的。开头两句,诗人把他登览时所见景色概括地写了出来,总摄全篇,一下子就把读者深深吸引住,一同进入诗的意境中去了。严羽《沧浪诗话》云:“太白发句,谓之开门见山。”指的就是这种表现手法。

中间四句是具体的描写。这四句诗里所塑造的艺术形象,都是从上面的一个“望”字生发出来的。从结构的关系来说,上两句写“江城如画”,下两句写“山晚晴空”;四句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而又是有层次的。“两水”指句溪和宛溪。宛溪源出峄山,在宣城的东北与句溪相会,绕城合流,所以说“夹”。因为是秋天,溪水更加澄清,它平静地流着,波面上泛出晶莹的光。用“明镜”来形容,是最恰当不过的。“双桥”指横跨溪水的上、下两桥。上桥叫做凤凰桥,在城的东南泰和门外;下桥叫做济川桥,在城东阳德门外,都是隋文帝开皇年间(581-600)的建筑。这两条长长的大桥架在溪上,倒影水中,从高楼上远远望去,缥青的溪水,鲜红的夕阳,在明灭照射之中,桥影幻映出无限奇异的璀灿色彩。这哪里是桥呢?简直是天上两道彩虹,而这“彩虹”的影子落入“明镜”之中去了。读了这两句,我们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诗人另一名作《望庐山瀑布》中的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两者同样是用比拟的手法来塑造形象,同样用一个“落”字把地下和天上联系起来;然而同中有异,异曲同工:一个是以银河比拟瀑布的飞流,一个是用彩虹写夕阳明灭的波光中双桥的倒影;一个着重在描绘其奔腾直下的气势,一个着重在显示其瑰丽变幻的色彩,两者所给予人们的美感也不一样,而诗人想象的丰富奇妙,笔致的活泼空灵,则同样使人惊叹。

秋天的傍晚,原野是静寂的,山冈一带的丛林里冒出人家一缕缕的炊烟,橘柚的深碧,梧桐的微黄,呈现出一片苍寒景色,使人感到是秋光渐老的时候了。

我们不难想象,当时诗人的心情是完全沉浸在他的视野里,他的观察是深刻的,细致的;而他的描写又是毫不粘滞的。他站得高,望得远,抓住了一刹那间的感受,用极端凝炼的形象语言,在随意点染中勾勒出一个深秋的轮廓,深深地透漏出季节和环境的气氛。他不仅写出秋景,而且写出了秋意。如果我们细心领会一下,就会发现他在高度概括之中,用笔是丝丝入扣的。

这结尾两句,从表面看来很简单,只不过和开头二句一呼一应,点明登览的地点是在“北楼上”;这北楼是谢朓所建的,从登临到怀古,似乎是照例的公式,因而李白就不免顺便说一句怀念古人的话罢了。这里值得注意是“谁念”两个字。“怀谢公”的 “怀”,是李白自指,“谁念”的“念”,是指别人。两句的意思,是慨叹自己“临风怀谢公”的心情没有谁能够理解。这就不是一般的怀古了。

李白在长安为权贵所排挤、弃官而去之后,*上一直处于失意之中,过着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客中的抑郁和感伤,特别当摇落秋风的时节,他那寂寞的心情,是可以想象的。宣城是他旧游之地,现在他又重来这里。一到宣城,他就会怀念到谢朓,这不仅因为谢朓在宣城遗留下象叠嶂楼这样的名胜古迹,更重要的是因为谢朓对宣城有着和自己相同的情感。当李白独自在谢朓楼上临风眺望的时候,面对着谢朓所吟赏的山川,缅怀他平素所仰慕的这位前代诗人,虽然古今世隔,然而他们的精神却是遥遥相接的。这种渺茫的心情,反映了他*上苦闷彷徨的孤独之感;正因为*上受到压抑,找不到出路,所以只得寄情山水,尚友古人;他当时复杂的情怀,又有谁能够理解呢?

拓展阅读

1、《子夜吴歌 歌》古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长安上一片明月,干家万户都传来阵阵的捣衣之声。风吹不尽的是,思妇们对玉门关外的绵绵的思念之情。何日才能扫平胡虑,夫君从此不再远征。

写征夫之妻夜怀思远征边陲的良人,希望早日结束战争,丈夫免于离家去远征。虽未直写爱情,却字字渗透着真挚情;虽没有高谈时局,却又不离时局。情调用,都没有脱离边塞的风韵。

笼统而言,人的手法是先景语后情语,而情景始终交融。长安一片月是写景,同时又是紧扣题面,写出了月扬明辉的季节特点。而见月怀人是古典歌传统的表现方法,加之来是赶制征衣的季节,所以写月也有起兴的义。此外,月明如昼,正好捣衣,而那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月光,也容易勾起思妇的相思之情。制衣的布帛须先置砧上,用杵捣平捣软,是谓捣衣。这明朗的月夜,长安就沉浸在一片此起彼落的砧杵声中,而这种特殊的声,对于思妇又是一种难耐的'挑拨。一片万户,写光写声,似对非对,措辞天然而得咏叹味。风,也是撩人愁绪的,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便是对思妇的第三重挑拨。月朗风清,风送砧声,声声都是怀念玉关征人的深情。用总是二字,情思益见深长。这里,声与风织成浑成的境界,见境不见人,而人物却好像真的在,玉关情也很浓。此情之浓,不可遏止,于是有了末二句直表思妇的心声: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后世的某些人偏爱含蓄,认为删去末二句作绝句更好,其实未必是这样。不知歌谣妙,声势出口心(《大子夜歌》),慷慨天然,是民歌本色,原本不必故使用那种吞吞吐吐的用语。而从内容上看,末二句使歌思想内容大大深化,更具社会义,表现出古代劳动人民冀求能过和平生活的善良愿望。全手法如同电影,有画面,有画外音。月照长安万户、风送砧声、化入玉门关外荒寒的月景、插曲: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这是十分有味的境,这种犹如女声合唱的插曲决不多余,它是画面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画外也在画中,它回肠荡气,激动人心。因此,这首从正面写到思情,而有不尽之情。

2、《君马黄》唐原文注释及

【作品介绍】

《君马黄》的作者是,被选入《全唐》的第165卷第8首。此很能表现的豪爽气概。“相知在急难”为全主旨。“急”作动用,谓以人之难,为己之所急。

马色虽不同,人心本无隔。

共作游冶盘⑵,双行洛阳陌。

长剑既照曜⑶,高冠何赩赫⑷。

各有千金裘,俱为五侯客⑸。

猛虎落陷阱,壮士时屈厄。

相知在急难,独好亦何益。

⑴王琦注:《宋书》:汉鼓吹铙歌十八曲有《君马黄歌》。

⑵“共作”句:谓一起游乐。游冶,游荡娱乐。盘,也游乐义。 ⑶“长剑”句:谓长剑明光闪闪。曜(yào),照耀;炫耀。

⑷赩赫:赤色貌。赩,读xì。

⑸五侯:这里泛指达官显贵。

【翻译】

马的毛色虽不同,人心应该无遮隔。

一起去游冶,双双驰骋在洛阳仟陌上。

长剑雪光照曜,衣冠鲜明亮丽。

各穿千金毛裘,俱为五侯贵客。

突然猛虎落下陷阱,壮士有时也遭遇厄运。

大难之时知寸心,独身自好有什么思?

很能表现的豪爽气概。“相知在急难”为全主旨。“急”作动用,谓以人之难,为己之所急。

分三段。前四句为比兴文字,喻身份虽不同,但心却可以不隔。为“相知在急难”作铺垫。“共作”六句言双方俱显达时,能同游同乐,同显赫,同富贵。言外,这是很平常的事。共作游冶,双行洛阳,言相亲;长剑、高冠,谓俱显赫;千金裘,五侯客,言俱富贵。以上文字也为下文表达主旨作铺垫。末四句言人之相知贵在急人之难,道出全主旨。全总谓,人之相交无论贵贱,贵在急难。

【作者介绍】

(701年2月28日-762),字太,号青莲居士,唐朝人,有“仙”之称,最伟大的浪漫主义人。汉族,出生于西域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5岁随父迁至剑南道之绵州(巴西郡)昌隆县(712年更名为昌明县,今四川绵阳江油市青莲乡),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平凉市静宁县南)。其父客,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阳)。存世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篇,有《集》传世。762年病逝于安徽当涂,享年61岁。

歌创作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事物和具体时间做细致的描述。洒脱不羁的气质、傲视独立的人格、易于触动而又易爆发的强烈情感,形成了抒情方式的`鲜明特点。他往往喷发式的,一旦感情兴发,就毫无节制的奔涌而出,宛若天际的狂飙和喷溢的火山。他的想象奇特,常有异乎寻常的衔接,随情思流动而变化万端。

3、解读

【赠汪伦】

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古今译】

坐船正准备出行,忽然听到岸上的以脚踏为节拍的唱歌声。桃花潭的水深达千尺,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深情。

【名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作于人在安徽泾县一带的漫游途中。在泾县桃花潭有一位村民叫汪伦,他常常预备美酒招待很感激他,在离开桃花潭时写下了这首赠别之作。前两句叙事,人正要乘船出发,忽然听见岸上传来歌唱声,原来是老朋友汪伦特赶来送他;后两句用比兴手法,表达了对汪伦深情相送的感激。用“深千尺”的潭水比喻送别之深情,生动而形象,而又加“不及”二字,更增强了句的动人力量。这首有明显的民歌风味的自然质朴,清新流畅。人用眼前普通的景物作比喻,写出了与友人的真挚情

【注释义】

汪伦:安徽泾县桃花潭附近的一位村民。

踏歌:古代民间的一种歌唱形式,歌唱时以脚踏地为节拍。

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西南。

不及:比不上。

4、解读

【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古今译】

楚江东来冲开天门奔腾澎湃,一路奔流的长江到此突然回旋徘徊。天门山东西默然相对,一片帆从旭日东升的远处驶来。

【名句】——“孤帆一片日边来。”

这首前两句用铺叙的方法,描写天门山的雄奇壮观和江水浩荡奔流的气势。人不写博望、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却说山势“中断”,从而形象地写出两山峭拔相对的险峻:“楚江开”,不令点明了山与水的关系,而且描绘出山势中断、江水至此浩荡而出的气势。“碧”字明写江水之色,暗写江水之深;“回”字描述江水奔腾回旋,更写出了天门山一带的山势走向。后两句描绘出从两岸青山夹缝中望过去的远景,“相对”二字用得巧妙,使两岸青山具有了生命和感情。结尾一句更是神来之笔,一轮红日,映在碧水、青山、帆之上,使整个画面明丽光艳,层次分明,从而祖国山川的雄伟壮丽画卷展现出来。

【注释义】

天门山:在今安徽当涂西南长江两岸,东名博望山,西名梁山。两山夹江而立,形似天门,故得名。

楚江:流经湖宜昌县至安徽芜湖一带的长江。因该地古时属于楚国,所以人把流经这里的长江叫做楚江。

回:转变方向。

两岸青山:指博望山和梁山。

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好像来自天边。

5、解读

浦歌】

发三千丈,

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

何处得霜。

【古今译】

头发已经长到了三千丈长,因为忧愁才有这样长。不知镜子中的我啊,从哪里来的满头霜。

【名句】——“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人用极其夸张的手法,写出自己内心深长的愁绪。前两句出语天真,发竟然有“三千丈”那么长,在生活中是根本不可能的,但如此夸张的描写,却把作者内心的愁苦生动而形象地表现了出来。后两句水到渠成,用“不知”两字写出一种惊奇和叹惜,年华逝去的感慨得到深刻的抒发。“霜”两字用语自然,但却发人深思。如果不是仙才,根本作不出这样的!

【注释义】

浦:在今安徽贵池西南,那里有浦河。

缘:因为。

个:这样的思。

霜:形容头发像霜一样的。

点击查看更多李白诗词《秋登宣城谢朓北楼》的诗意赏析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aiwenba.com/articles/53228.html

热门阅读

  1. 幼儿园大班主题活动计划
  2. 大二学生个人鉴定怎么写
  3. 中秋赏雨小学作文
  4. 《望庐山瀑布》改编作文
  5. 押运公司调度年终总结
  6. 5护士节祝福问候语大全
  7. 田径运动会开幕式上校长发言稿
  8. 你瞧那个人作文400字
  9. 爸爸妈妈我想对你说演讲稿
  10. 长相思惜梅原文赏析
  11. 孤独的伤感句子
  12. 《夏日题老将林亭》原文赏析
  13. 新课程下小学体育技能教学的五点反思论文
  14. 关于结婚的经典祝福语
  15. 2015年个性句子说说
  16. 最新筑梦路上的国旗下演讲稿
  17. 二年级学生日记
  18. 欢乐中秋作文400字
  19. 期中总结大会发言稿范文
  20.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优秀教学设计
  21. 名人尊师的故事
  22.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优秀教案
  23. 小学自然我们一样吗教案
  24. 中学生励志发言稿范文
  25. 做人问心无愧的经典语录
  26. 关于道理的句子
  27. 压岁钱是个调味瓶小学生作文
  28. 201年恭喜同事生子的祝福语
  29. 此刻的忧伤只为你情感美文
  30. 关于《白鹅》的教案设计
  31. 学生寒假社会实践报告模板
  32. 有关赞美母爱的诗句名言
  33. 行行重行行的原文及赏析
  34. 酒店客人春节祝福语
  35. 当下相遇散文
  36. 精选30首描写秋天景色的诗词
  37. 圣诞节非主流祝福语
  38. 七夕经典对联
  39.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设计
  40. 神农架红坪画廊的导游词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