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教学教案

发布时间: 2025-08-16 12:28:17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教案

《记承天寺夜游》以真情实感为依托,信笔写来,起于当起,止于当止,犹如行云流水,于无技巧中见技巧,达到了“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纯”的境界,所以教学设计中也应该包括这一点。

1、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文章韵味。

2、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诵读、积累

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一、导语设计:

有一位文人,他一生担任过30个官职,遭贬17次,坐过130天监牢。然而,他一生豁达乐观,晚年贬谪海南,这已是十足的流放。而此时,他年事已高,疾病缠身,且不适应那里的气候。于是他平静地为自己打造了棺木,掘好了坟墓。 他就是北宋豪放派词作代表苏轼。他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传世佳作。面对赤壁的滔滔江水,他豪迈奔放的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面对青春的一去不复返,他积极乐观的说:“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公元1083年10月12日的夜晚,和这位大文豪作一次心灵的交流吧。让我们共同学习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

(设计意图:开头导语对苏轼的生平作简单的介绍,同时也交代了本文的写作背景,让同学们更容易和作者的心灵碰撞。)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自由读课文,学生结合课文下注释,(要求读准字音)

2.指名学生读,不正确的指出。

3.老师范读

4.学生齐读

5.托音朗读:请同学们把“念”“盖”“但”三个字在读的时候采用托音的方法来读,读出古文的味道来。

指名学生读

(设计意图:文言文的第一步首先是读准字音,所以设计了几种形式的朗读,以便同学们解决朗读中的问题。第二步,采用托音读,让学生在读中品味古文的味道。)

三、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要求学生结合课文下注释翻译课文,不懂的可以划出来,小组交流,小组不懂的可以放到全班提问,共同解决。

(设计意图:本环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小组合作交流能力,同时让同学们疏通文意,为后文理解作者的心境做铺垫。)

四、精读课文,感受作者感情

设计问题:

(1)“记承天寺夜游”这是文章的题目,请同学们加上人物,事件把它说成一句完整的话。

明确:苏轼和张怀民在晚上在承天寺欣赏月景

(2)苏轼和张怀民是什么关系?

明确:朋友

(3).朋友分一般朋友和好友及志同道合的朋友。你认为他们属于哪一类,并从文中找出根据。

明确:志同道合的朋友,根据“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

(4)出示张怀民简介,张怀民:1083年被贬谪黄州,初寓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绝不挂怀贬谪之事,公务之余,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超逸的人

(5)写作背景链接: 元半二月七日,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有关于对王安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谤新法,并将他逮捕入狱,这就是“乌台诗案”。长时间的审问、折磨,苏轼差点丢了脑袋。后由于范镇、张方平等的营救,案件惊动两宫,十二月苏轼获救出狱,被贬到黄州,担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6)过渡语:怀民和苏轼同为贬谪之人,有着共同的感慨,面对澄明的月光,他们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明确:何夜无月,何夜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7)作者称两人为“闲人”,由此表达出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入夜及睡,闲,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闲,与张怀民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那么仔细,那么认真,两人都很闲。何夜无月,何夜无竹柏,冬夜出游赏月的更是只有“吾两人”因为别人都是忙人。结尾更是直接点出两人是闲人。自嘲的意味。贬谪的悲凉心境。

同学们,加上叹词“唉”字在“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前面,读出诗人的悲凉心境

学生试读,齐读

(设计意图:加上叹词“唉”更让同学们在朗读中体会作者的不得志的心情,同时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设置问题:联系作者和怀民的处境,我们体会到了他们贬谪的悲凉和无奈。但是,苏轼还是一位豁达乐观之人,难道这“闲人”二字仅仅是反映了他悲凉的心境,还有没有其他感情。

比如这句话,可以这样理解。(出示幻灯片)

何夜无月,何夜无竹柏,(何处没有美景),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明确:闲人:闲情雅致

加上“唉”字再来读读这个句子,要求读出作者的对世人追逐名利的蔑视和自己独有的闲情雅致。

学生试读。

老师总结:只有具有闲情雅致的人,才能欣赏出景色的美妙,而我们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忙着追求,忙着工作,迷失在富贵中,迷失在物欲横流中,而忽略了自己身边美丽的风景。丢掉了那一份闲情雅致。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唉”字的不同语气的朗读,让同学们真正体会到作者当时复杂的心境)

五、品味语言

本文是苏轼和怀民在承天寺夜晚赏月,那么,他们赏到了什么样的美景呢?

明确: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同学们从修辞或者语气上来分析此句。

试读此句:请同学们在“盖竹柏影也。”前边加上“噢”这个叹词,表达出一种恍然大悟的感情,试着读一下。

学生加上叹词试读,师生共读。

(设计意图:此环节同样是加上叹词的方法,让同学们在恍然大悟中体会诗人的喜悦心情))

老师总结:(出示幻灯片)2000年法国《世界报》这样评论苏轼:居庙堂之高,心忧黎民,勤于政务;处江湖之远,尽职尽责,为善一方。在朝期间,他直言进谏,不惧权贵,在贬期间,赈贫救孤,颇多政绩,他俯仰无愧于天地,心无名利杂念,遂有闲心领略江山风月,写下了无数传世杰作。

六、精读课文,探究文人心境

古往今来,有这种豁达乐观心态的文人很多。(出示幻灯片)

材料1:柳宗元被贬到柳州,仍然在乎山水,题词写诗,最终被后人称赞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材料2:欧阳修,即使被贬到滁州,但仍与百姓同乐,写下“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名句。

材料3:范仲淹,驰骋沙场的时候就很乐观,在变法中被贬后,居于偏僻之地,但仍然保持着他积极的人生态度,挥笔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句子。

总结语:

同学们,明月不老,经典永远不朽,明月不老,精神永远年轻,面对生活的风雨坎坷,请经常读一读苏轼,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的人生更加豁达从容。

附: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héng),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拓展阅读

1、优秀课堂实录设计与课堂实录

一、导入新课

师:古往今来,月亮始终受到文人的青睐。一缕月光勾起了文人对亲人的思念,一轮月光,更能引起文人的诗情与吟咏之情。平凡的月光,牵动着文人的清肠,每每提起月,我们总会想起苏轼的《水调歌头》,有会吟的吗?和老师一起吟。(师生齐吟)

是啊,这洒满人间的银灰色的月光,勾起了人们多少期盼。今,我们再来习一首苏轼的颂月佳作——

板书课题。

二、指导朗读。

1、师范读,配乐朗读

师:老师很喜欢这篇文章,也很想很想把这篇文章朗读一遍,可以吗?(生答可以)那好,老师就把这篇文章朗读一遍,请同们看到课文,注意字音及朗读的节奏和停顿。

课件:配乐画面。

老师朗读。

师:朗读课文,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览了一次,老师看到了那清明皎洁的月光,体会到了诗人复杂的心境。同们做好朗读的标了吗?

生答:做好了。

师:嗯,不错,这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式。

2、接下来请同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3、生读课文,师**,指导。

4、点名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5、全班齐读。

师:读得很流畅,吐词也很清楚,可是总觉得缺少点韵味。同们想不想声情并茂地朗读。(生答:想)那得理解课文内容。

三、结合注释,译读课文。

生根据注释译读,师指导。

师:同们有什么疑问吗?

生1:欣然起行。

生答:高兴地起来走。

师:“欣然“是什么意思?朱自清《春》中有“欣欣然张开了眼”。

生:高兴的样子。

师:我们

生:……的样子。

生2:盖竹柏也。

生答:遮盖住竹柏。

生答:大概是竹柏。

师:我们过《童趣》、《狼》,里面有“盖”,大家还得是什么意思吗?原来。

生3:最后一句。

生答:只是缺少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

师:注意“但”字。还有疑问吗?

生4:庭下如积水空明。

生回答。

师:这里的“如”的意思是——生答:像,空明意思是——水的澄澈。庭院为什么会像水一样呢?谁来翻译一下这个写景句?

生翻译:庭院在月光的照射下像水一样澄澈,水中的藻荇纵横交错,原来是竹柏的影子。

师:刚才我们通译了全文,习文言文重点就是积累文言词汇,刚才我们注意了几个词,老师这里还有几个词。出示课件(原文),谁来解释一下这几个字:遂。在《孙权劝》中就有这个词:肃遂拜蒙母。

生答:于是。

师:对,于是,就的意思,非常不错。

师:刚才我们积累了前面我们过的课文中的三个词,今这节*还要习三个新词,有几个词我们讲过了,“欣然”是高兴的意思,“念”是什么意思?谁来说说?生答:想。最后一个“相与”什么意思?生答“一起,共同的意思”。

四、细读课文,品味作者感情的变化。

师:初译课文,让我们了解了课文的内容,接下来就让我们再一次跟随作者,走进苏轼当时的情景,去体会作者心情的变化。

2、反思

,我上了一堂题为《》,授课完毕后,我感慨颇深,感觉到自己有许许多多的不足。下面我就本堂课的情况进行反思。

首先,我对习积极性的调动不够。整堂课没有什么生气,死气沉沉,生没有真正动起来,只有几个成绩比较好的几个生在比较积极地回答问题。这让我认识到,应面向全体生,即使生成绩不好,也要想方设法调动起他们的兴趣。这就要求我在备课过程中精心设计内容,遵循大部分生的认知规律,改变以往陈旧的内容呈现方式,让内容和形式都能吸引生的眼球和思维。

其次,我灵活驾驭课堂的能力较差。在的最后部分,时间比较紧了,这时,我就有些慌了,连最后对两组生竞赛情况都忘总结了,使整堂课有头无尾,可以说是本堂课最为失败的地方。

最后,我感觉我对生的激励性语言运用不够,自己的语言缺乏*力,语速又太快,这也很大地影响了我的效果。我想这也是我今后需要改进的地方。

以上是我的反思,其实,我感觉还有许多我没有意识到的不足,在这里,恳请听课的各位老师及领导能够提出宝贵意见,以不断提高我的水平。

》以语言洗练、意蕴深幽、文化含量丰富而被誉为“神品”。全文虽仅有84个字,但字里行间又给人犹抱琵琶半遮面之感。文本解读容易,解读出作者欲掩藏的内容就不容易了,这对师的文本解读能力是一个挑战。其中牵涉到有关苏轼的人生际遇、人格形象、哲思想等问题,不是几节课就能够说清楚的。这又需要老师对于苏轼其人有一定的了解,对师的养积淀又是挑战。

扛着锄头铁锹站在一座金山面前,怎么不叫人激动。

我处理这篇文章,重点抓了以下几点:

一、以“寻张怀民”为切入口,联系写作背景进行文本分析,推理演绎被作者小心隐藏的当复杂烦闷的心境。

二、通过对“欣然”、“为乐”的辨析,理解作者故作笑颜表现了他以及之后写作的目的在于排解心中的苦闷。

三、通过对“月光”之空明的描写和“竹、柏”意象的分析,体会作者苦闷的化解,并探讨作者之所以能够实现自我超脱的原因。

四、从“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把握作者自信自尊、超然不群的精神面貌。

中一层层剥下去,让生逐层推理、感悟。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强的生在这个过程中能够感受到分析推理的快感,但对于能力相对偏弱的同来说,可能就比较难以跟上思路的演进。甚至有的同在同已经清楚推理了为什么寻张怀民同暗示了作者心中苦闷的整个逻辑过程后,依然茫然不解。固然有思维的能力和惰性的问题,但如何让这样的生在课堂中也能够跟着把脑筋动起来,或者至少达到与之能力相应的低层级目标,却也是应在以后的中注意思考的。

遇到真正的好文章,就像玉人得到了一块好玉料,欣喜、激动、不安,又难免遗憾。

很幸运受初二语文组的推举,参加校组织的第三届“凤凰杯”公开赛。通过本次公开赛我感到自己收获了很多,也到很多。

首先,我要感激校及初二语文组的其它六位老师,是他们给了我这次机遇。在正式上课前,我们年级组的六位语文老师通过听课、评课,帮我修正,让我在这次公开赛中能够从容地去展示自己,也正是有他们的辅助,大家的齐心协力,我才在讲课中更有自心。

其次,从这次的公开课中,我也发现了自己在设计这节课中存在着一些不足:1、多媒体课件还不够完美,还可以进一步完美;2、自己讲课的豪情不够,没有很好地去沾染生,这可能也是和那几自己的感冒有关;3、对文中作者的情绪挖掘不够,在这一方面大部分评课的老师都提到了这个问题,其实作者的情绪是本课的一个重点,也是本节课的**之处,在设计环节时我已设计到了,只不过最后感到时间不够,所以讲得有些简略;4、这是一篇美文,还可以通过师的范读来沾染生,但是自己没有读。存在的这些不足,也是自己在这次讲课中的一大收获,使我在今后的中注意到这些问题,不断地去改良,提高自己的程度。

最后,在评课的过程中,我得到了林校长、研室胡主任、语文研组长郭梅婷老师、陶宏新老师、王槐柯老师、杨爱彬老师、许维老师等老师们的领导,在此感激他们给我提出的恳切建议,我会虚心的接受,在今后的中不断改良自己的课堂,让自己的更有效!

3、注音版

注音版是怎样的呢?是著名的诗人苏轼的代表作,了解注音是的重要前提。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yuán fēng liù nián shí yuè shí èr rì yè ,jiě yī yù shuì ,yuè sè rù hù ,xīn rán qǐ háng 。niàn wú yǔ wéi lè zhě ,suí zhì chéng tiān sì xún zhāng huái mín 。huái mín yì wèi qǐn ,xiàng yǔ bù yú zhōng tíng 。tíng xià rú jī shuǐ kōng míng ,shuǐ zhōng zǎo 、xìng jiāo héng ,gài zhú bǎi yǐng yě 。hé yè wú yuè ?hé chù wú zhú bǎi ?dàn shǎo xián rén rú wú liǎng rén zhě ěr 。

苏轼的《》是选自《东坡志林》卷一。苏轼的著名词还有《江城子密州出猎》,《定风波》等。苏轼是父亲苏洵的第五个儿子,嘉祐二年(1057)与弟苏辙同登进士。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熙宁二年(1069),父丧守制期满还朝,为判官告院。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推行新法,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迁知密州(今山东诸城),移知徐州。元丰二年(1079),罹“乌台诗”,责授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文。哲宗立,高太后临朝,被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东蓬莱);4个月后,迁为礼部郎中;任未旬日,除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又迁翰林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元祐四年(1089)出知杭州,后改知颍州,知扬州、定州。元祐八年(1093)宋哲宗亲政,被远贬惠州(今广东惠阳),再贬儋州(今海南儋县)。徽宗即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卒于常州(今属江苏),年六十六,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被杀。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也体现了他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与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

点击查看更多记承天寺夜游教学教案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aiwenba.com/articles/55231.html

热门阅读

  1. 唯美的个性签名
  2. 课文月亮上的足迹的教学设计范文
  3. 201高中必背古诗精选
  4. 三年级描写秋天的诗句大全
  5. 描写月亮的诗句有赏析
  6. 关于许嵩的名言
  7. 幼儿春节手抄报内容
  8. 幼儿园家长会大班家长发言稿
  9. 坐井观天教学设计与思考
  10. 关于学生上课迟到检讨书
  11. 庆国庆节作文的写法
  12. 建设工程装饰合同范本
  13. 《小河与青草》的教案
  14. 升华孩子的自我评价范文
  15. 《圆明园的毁灭》 教学设计
  16. 幼儿园运动会总结范文
  17. 一句简短情话签名
  18. 日记100
  19. 社区主任换届述职报告
  20. 煤气供用合同范本
  21. 青春励志的经典句子
  22. 对长辈的祝福语你说对了么?
  23. 喜迎劳动节祝福短信推荐
  24. 消防部队在新闻单位座谈会上的发言稿
  25. 十一国庆节送朋友的祝福语短信
  26. 中班玩具大家玩社会性教案
  27. 有一种爱叫你不说我假装不知道语录
  28. 表达游子思乡的诗句
  29. 北大老师教你怎样读大学的励志美文
  30. 大学生社区工作实践报告书
  31. 201年精选5护士节祝福语
  32. 关于五四青年节的短信祝福语
  33. 纯棉的母爱散文
  34. 经典人生感悟的语句摘抄
  35. 大班的半日活动计划
  36. 《匆匆》优秀的教学设计范文
  37. 二手设备购销合同
  38. 小英雄雨来读后感范文00字
  39. 医院春节对联
  40. 经典古代诗词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