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唐诗原文赏析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2、诗歌注释
晓:天刚亮的时候,春晓:春天的早晨。不觉晓:不知不觉天就亮了。
啼鸟:鸟的啼叫声。知多少:不知有多少。
春日里贪睡不知不觉天已破晓,搅乱我酣眠的是那啁啾的小鸟。
昨天夜里风声雨声一直不断,那娇美的春花不知被吹落了多少?
《春晓》春天是美丽的,有醉人的花香,有迷人的风景。但更能打动诗人的却是那喧闹的春声。当诗人在春睡中醒来,首先听到的就是鸟的啼叫。这“处处”都可听到的清新婉转、此起彼落、远近应和的鸟鸣声声,是春天带给诗人的欢乐。同时,更令作者痴迷的昨夜里的一场春雨。
在那静谧的春夜里,纷纷洒洒的春雨会给人多少如烟似梦般的想象,而那落红片片、绿意浓浓的雨后的春日清晨又该是多么的清新美丽,生动活泼。
诗人就这样用最为平易浅显的语言,为人们描写了一个自然天成的美的世界,又如同一股清泉流入人们心田,沁人心脾,使人陶醉。《春晓》给人们展现的是一幅雨后清晨的春景图。它看似平淡,却韵味无穷。不写繁花似锦,不写芬芳醉人,只用寥寥数笔,就把那不经意的一瞬间感受到的浓浓春意勾勒得淋漓尽致。诗人由喜春而惜春,用惜春衬爱春,言简意浓,情真意切。从那“夜来风雨声”中,我们可以尽情地想象那莺歌燕舞、百花齐放的烂漫春光。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2、诗歌注释
(1)春日:春季来临的日子。(2)胜日:指春光明媚的好日子。(3)寻芳:春游赏花。(4)泗水:水的名字,在山东省中部,源于泗水县,流入淮河。(5)滨:水边;河边。(6)光景:风光景物(7)等闲:平常;轻易。“等闲识得”是容易识别的意思。(8)东风:春风
风和日丽游春在泗水之滨,无边无际的风光焕然一新。
谁都可以看出春天的面貌,春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
《游子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诗歌注释
⑴《游子吟》:题下原注:“迎母溧上作。”当时作者居官溧阳县尉时所作。吟:吟诵。
⑵游子:出门远游的人。即作者自己。
⑶临:将要。
⑷意恐迟迟归:恐怕儿子在外迟迟不回家。意恐:担心。归:回来,回家。
⑸言:说。寸草:小草;萱草。这里比喻子女。萱草(花)是中国传统的母亲花,相对于西方的康乃馨。寸草心:以萱草(花)来表达子女的孝心。心:语义双关。既指草木的茎干,也指子女的心意。
⑹报得:报答得了。三春晖:春天的阳光,指慈母之恩。三春:春季的三个月。旧称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温暖、和煦的阳光照耀着我们。
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为即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临行时她忙着缝儿子远征的衣服,又担心孩子此去难得回归。谁能说像萱草的那点孝心,可报答春晖般的慈母恩惠?
《小池》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2、诗歌注释
泉眼:泉水的出口。惜:爱惜。照水:倒映在水面。晴柔:晴天里柔和的风光。小荷:指刚刚长出水面的嫩荷叶。尖尖角:还没有展开的、刚出生的、紧裹着的嫩荷叶的尖端。细流:细小的流水。
泉眼很爱惜地让泉水悄然流出,树阴映在水上,很喜欢这晴天风光的柔和。鲜嫩的荷叶尖尖的角才刚刚露出水面,就已经有蜻蜓落在它的上头。
《村居》宋.张舜民
水绕陂田竹绕篱,榆钱落尽槿花稀。
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
2、诗歌注释
陂(音“悲”)田:积水塘附近的田地。榆钱:即榆荚,形如钱,色白成串,故俗称榆钱。槿花:又称木槿,夏秋之交开花,花冠为紫红色或白色。乡村多以之为篱,花早开晚落。两两:成双成对。两两归:指牛驮着乌鸦一同回村。
村居的远处是流水潺潺,环绕着山坡的田地。住宅外的小园,青竹绕篱,绿水映陂,一派田园风光。槿花稀疏,一树榆钱早就随风而去了。暮色朦胧,老牛缓缓归来。牛背上并不是短笛横吹的牧牛郎,而是伫立的寒鸦。
《咏柳》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2、诗歌注释
(1)柳:柳树,落叶乔木或灌木,叶子狭长,种类很多。本诗描写的是垂柳。
(2)碧玉:碧绿色的玉。这里用以比喻春天的嫩绿的柳叶。
(3)妆成:装饰,打扮。
(4)一树:满树。一,满,全。在中国古典诗词和文章中,数量词在使用中并不一定表示确切的数量。下一句的“万”,就是表示很多的意思。
(5)绦:用丝编成的绳带。丝绦:形容一丝丝像丝带般的柳条。
(6)裁:裁剪,用刀或剪子把物体分成若**分。
(7)二月:农历二月,正是初春时节。
(8)似:好像,如同,似乎
(9)丝绦:形容一丝丝像丝带般的柳条。绦,用丝编成的绳带。
第一种:早春的柳树发出嫩绿的新芽,像用碧玉装扮无比美妙。垂下来的万缕垂丝好像是绿色的裙带随风摇摆。不知这纤细婀娜的柳叶是谁剪裁出来,原来是二月的春风细细剪裁。
第二种:像碧玉一样打扮成的高高柳树,千条万缕的柳枝都垂下了绿色的丝条。不知道这细细的柳叶是谁裁剪出来的,乍暖还寒的二月春风恰似剪刀。
《绝句》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2、诗歌注释
(1)西岭:西岭雪山。
(2)千秋雪:指西岭雪山上千年不化的积雪。
(3)泊:停泊。
(4)东吴:古时候吴国的领地。
(5)万里船:不远万里开来的船只。
“绝句”是诗的名称,并不直接表示诗的内容。这种形式便于用来写一景一物,抒发作者一瞬间的感受。诗人偶有所见,触发了内心的激情,信手把诗人自己的感受写下来,一时不去拟题,便用诗的格律“绝句”作为题目。杜甫用这一形式写了一组诗,共四首,用“绝句”为总题。《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是其中的一首。诗歌以自然美景,透一种清新轻松的情调氛围。前两句,以“黄”衬“翠”,以“白”衬“青”,色彩鲜明,更托出早春的生机初发的气息。首句写黄鹂居柳上而鸣,与下句写白鹭飞翔上天,空间开阔了不少,由下而上,由近而远。“窗含西岭千秋雪”上两句已点明,当时正是早春之际,冬季的秋雪欲融未融,这就给读者一种湿润的感受。末句更进一步写出了杜甫当时的复杂心情——说船来自“东吴”,此句表战乱平定,交通恢复,诗人睹物生情,想念故乡。
两只黄鹂在柳枝上鸣叫,一行白鹭在天空中飞翔。窗口可以看见西岭千年不化的积雪,门口停泊着从东吴万里迢迢开来的船只。
拓展阅读
1、柳宗元《唐铙歌鼓吹曲晋阳武》原文翻译赏析的诗
晋阳武,奋义威。炀之渝,德焉归。
氓毕屠,绥者谁。皇烈烈,专天机。
号以仁,扬其旗。日之升,九土晞。
斥田圻,流洪辉。有其二,翼馀隋。
斫枭骜,连熊螭。枯以肉,勍者羸。
后土荡,玄穹弥。合之育,莽然施。
惟德辅,庆无期。
【前言】
《唐铙歌鼓吹曲·晋阳武》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创作的组诗《唐铙歌鼓吹曲》十二首的第一首诗。此诗歌颂唐高祖李渊的功德。
【注释】
[1]晋阳武:公元617年(隋大业十三年),唐高祖李渊为太原留守。时隋乱已炽,李密、窦建德,杜伏威等皆已起兵反隋。高祖举事,九月,入关据有长安。十月,立代王侑为天子,遥尊炀帝为太上皇。公元618年(义宁二年),百僚劝进,遂即帝位,改号为唐武德元年。晋阳:县名,秦置,属太原郡,故城在今山西太原市。
[2]炀:隋炀帝杨广。渝:此处应作“沦”,指隋炀帝因失德而亡其国。
[3]氓(méng萌):百姓。绥(suí随):(使)安定。
[4]烈烈:光明显赫的样子。专,单独占有,引申为“执掌”。天机:国家大政。
[5]九土:指九州。晞:干燥。
[6]斥:一作“诉”,开拓。圻(qí):皇**城千里之地叫圻。斥田圻:指疆土被开拓扩展。
[7]有其二:指“三分天下有其二”,言唐皇有至德。翼:象鸟翅覆盖的样子。余隋:指三分天下之其一的隋地。
[8]斮(zhuó茁):斩。枭鷔(xiāo áo消敖):不祥之鸟,喻顽敌。熊螭(chī此):威猛之兽,喻李密、窦建德等各路义军。
[9]以:连词,相当于“而”。肉:用如动词,生肉。勍(qíng勤):强劲。羸(léi雷):弱,瘦。
[10]后土:大地。荡:平坦。玄穹(qióng穷):高天。弥:覆盖。
[11]合:弥合。育:滋生、繁衍。莽莽:无边无际。
[12]惟德辅:即惟德是辅,只有有德之人才能得到贤臣的.辅助。
晋阳干戈四起,义师奋发神威。炀帝气数该尽,乱世德义何归?杨广涂炭百姓,定国非唐者谁?高祖光明显赫,执掌重权实力。弘扬仁义道德,高举反隋义旗。红日普天高照,九州华夏生辉。开拓大唐疆土,圣主普施恩惠。三分天下有二,皇恩翼蔽余隋。斩灭不祥枭鷔,义军同心协力。枯骨可使生肉,强敌令其败绩。乾坤太平如初,高天覆盖大地。万物繁茂滋润,百姓沐恩受益。仁君德化有辅,万民歌咏无期。
《唐铙歌鼓吹曲·晋阳武》是《唐铙歌鼓吹曲十二篇》的第一首。《晋阳武》颂唐高祖成就霸业之功。先提出“炀之渝,德焉归?氓毕屠,绥者谁?”之设问,然后逐层烘托出一个救民于水火的乱世英豪李渊,他大有众望所归之德,有容纳百川之能,终获万民拥戴,“惟德辅,庆无期”。这虽为过誉之辞,却合情合理。如前所述,李渊其实并无德能,柳子厚出于儒家传统这个“核心”,大唱赞歌,可知用心良苦。作为一首铙歌,记高祖功德,作者调动了多种技法,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皆融而为一,几不可辨;比喻对照烘托参差交互,李渊其人可谓光彩照人。全诗句式整齐,一韵到底,气韵流畅,语言铿锵,乃铙歌中之精品。
2、小学生必读国学经典:三字经原文及译文作文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译文】人生下来的时候自性都是圆满的(此处“善”非善恶之善,是指刚出生的婴儿平等对待一切万物没有分别,像水一样纯净。每一个婴儿,父母的教导及生长的环境不同,教养、习惯以及对世界的认知也就不一样了。就像一张白纸,你在上面画什么写什么,他就呈现什么。),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善与恶及好与坏的差别。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译文】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如果懒惰不教育,那么就会偏离圆满的本性。教育最好的方法是一门深入,长时薰修。这样才可以学有所成。否则样样通,样样不精。并且养成浮躁的习气。)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译文】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割断织机的布来教子。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译文】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译文】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亲的过错。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过错。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译文】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译文】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3、小学生必读国学经典:三字经原文及译文作文
经子通,读诸史。考世系,知终始。
自羲农,至黄帝。号三皇,居上世。
唐有虞,号二帝。相揖逊,称盛世。
夏有禹,商有汤。周文武,称三王。
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
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
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
周辙东,王纲坠。逞干戈,尚游说。
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
嬴秦氏,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
高祖兴,汉业建。至孝平,王莽篡。
光武兴,为东汉。四百年,终于献。
魏蜀吴,争汉鼎。号三国,迄两晋。
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
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与高齐。
迨至隋,一土宇。不再传,失统绪。
唐高祖,起义师。除隋乱,创国基。
二十传,三百载。梁灭之,国乃改。
梁唐晋,及汉周。称五代,皆有由。
炎宋兴,受周禅。十八传,南北混。
辽与金,帝号纷。迨灭辽,宋犹存。
至元兴,金绪歇。有宋世,一同灭。
并中国,兼戎狄。九十年,国祚废。
明太祖,久亲师。传建文,方四祀。
迁北京,永乐嗣。迨崇祯,煤山逝。
廿二史,全在兹。载治乱,知兴衰。
读史书,考实录。通古今,若亲目。
经子通,读诸史。考世系,知终始。
【译文】经书和子书读熟了以后,再读史书、读史时必须要考究各朝各代的世系,明白他们盛衰的原因,才能从历史中记取教训。
自羲农,至黄帝。号三皇,居上世。
【译文】自伏羲氏、神农氏到黄帝,这三位上古时代的帝王都能勤政爱民、非常伟大,因此后人尊称他们为“三皇”。
唐有虞,号二帝。相揖逊,称盛世。
【译文】黄帝之后,有唐尧和虞舜二位帝王,尧认为自己的儿子不肖,而把帝位传给了才德兼备的舜,在两位帝王治理下,天下太平,人人称颂。
夏有禹,商有汤。周文武,称三王。
【译文】夏朝的开国君主是禹,商朝的开国君主是汤,周朝的开国君主是文王和武王。这几个德才兼备的君王被后人称为三王。
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
【译文】禹把帝位传给自己的儿子,从此天下就成为一个家族所有的了。经过四百多年,夏被汤灭掉,从而结束了它的统治。
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
【译文】商汤讨伐夏桀,定国号为商,商朝存在了六百年左右,到纣王的时候商朝灭亡
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
【译文】周武王起兵灭掉商朝,杀死纣王,建立周朝,周朝的历史最长,前后延续了八百多年。
周辙东,王纲坠。逞干戈,尚游说。
【译文】自从周平王东迁国都后,对诸侯的控制力就越来越弱了。诸侯国之间时常发生战争,而游说之士也开始大行其道。
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
【译文】东周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春秋时期,一是战国时期。春秋时的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号称五霸。战国的七雄分别为齐楚燕韩赵魏秦。
嬴秦氏,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
【译文】战国末年,秦国的势力日渐强大,把其他诸侯国都灭掉了,建立了统一的秦朝。秦传到二世胡亥,天下又开始大乱,最后,形成楚汉相争的局面。
高祖兴,汉业建。至孝平,王莽篡。
【译文】汉高祖打败了项羽,建立汉朝。汉朝的帝位传了两百多年,到了孝平帝时,就被王莽篡夺了。
光武兴,为东汉。四百年,终于献。
【译文】王莽篡权。改国号为新,天下大乱,刘秀推翻更始帝,恢复国号为汉,史称东汉光武帝,东汉延续四百年,到汉献帝的时候灭亡。
魏蜀吴,争汉鼎。号三国,迄两晋。
【译文】东汉末年,魏国、蜀国、吴国争夺天下,形成三国相争的局面。后来魏灭了蜀国和吴国,但被司马炎篡夺了帝位,建立了晋朝,晋又分为东晋和西晋两个时期。
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
【译文】晋朝王室南迁以后,不久就衰亡了,继之而起的是南北朝时代。南朝包括宋齐梁陈,国都建在金陵。
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兴高齐。
【译文】北朝则指的是元魏。元魏后来也分裂成东魏和西魏,西魏被宇文觉篡了位,建立了北周;东魏被高洋篡了位,建立了北齐。
迨至隋,一土宇。不再传,失统绪。
【译文】杨坚重新统一了中国,建立了隋朝,历史上称为隋文帝。他的儿子隋炀帝杨广即位后,荒淫无道,隋朝很快就灭亡了。
唐高祖,起义师。除隋乱,创国基。
【译文】唐高祖李渊起兵反隋,最后隋朝灭亡,他战胜了各路的反隋义军,取得了天下,建立起唐朝。
二十传,三百载。梁灭之,国乃改。
【译文】唐朝的统治近三百年,总共传了二十位皇帝。到唐昭宣帝被朱全忠篡位,建立了梁朝,唐朝从此灭亡。为和南北朝时期的梁相区别,历史上称为后梁。
梁唐晋,及汉周。称五代,皆有由。
【译文】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五个朝代的更替时期,历史上称作五代,这五个朝代的更替都有着一定的原因。
炎宋兴,受周禅。十八传,南北混。
【译文】赵匡胤接受了后周“禅让”的帝位,建立宋朝。宋朝相传了十八个皇帝之后,北方的少数民族南下侵扰,结果又成了南北混战的局面。
辽与金,皆称帝。元灭金,绝宋世。
【译文】北方的辽人、金人和蒙古人都建立了国家,自称皇帝,最后蒙古人灭了金朝和宋朝,建立了元朝,重又统一了中国。
舆图广,超前代。九十年,国祚废。
【译文】元趄的疆域很广大,所统治的领土,超过了以前的每一个朝代。然而它只维持了短短九十年,就被农民起义推翻了。
太祖兴,国大明。号洪武,都金陵。
【译文】元朝末年,明太祖朱元璋起义,最后推翻元朝统治,统一全国,建立大明,他自己当上了皇帝,号洪武,定都在金陵。
迨成祖,迁燕京。十六世,至崇祯。
【译文】到明成祖即位后,把国都由金陵迁到北方的燕京。明朝共传了十六个皇帝,直到崇祯皇帝为止,明朝就灭亡了。
权阉肆,寇如林。李闯出,神器焚。
【译文】明朝末年,宦官专权,天下大乱,老百姓纷纷起义,以闯王李自成为首的起义军攻破北京,迫使崇祯皇帝*,明朝最后灭亡。
道咸间,变乱起。始英法,扰都鄙。
【译文】清朝道光、咸丰年间,发生了变乱,英军挑起鸦片战争。英、法两国分别以亚罗号事件和法国神父被杀为由组成联军,直攻北京。
同光后,宣统弱。传九帝,满清殁。
【译文】同治、光绪皇帝以后,清朝的国势已经破败不堪,当传到第九代宣统皇帝时,就被孙中山领导的辛亥**推翻了。
**兴,废帝制。立宪法,建民国。
【译文】孙中山领导的辛亥**,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废除了帝制、建立了宪法,成立了中华民国*,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
古今史,全在兹。载治乱,知兴衰。
【译文】以上所叙述的是从三皇五帝到建立民国的古今历史,我们通过对历史的学习,可以了解各朝各代的治乱兴衰,领悟到许多有益的东西。
史虽繁,读有次。史记一,汉书二。
【译文】中国和历史书虽然纷繁、复杂,但在读的时候应该有次序:先读《史记》,然后读《汉书》。
后汉三,国志四。兼证经,参通鉴。
【译文】第三读《后汉书》,第四读《三国志》,读的同时,还要参照经书,参考《资治通鉴》,这样我们就可以更好地了解历史的治乱兴衰了。
读史者,考实录。通古今,若亲目。
【译文】读历史的人应该更进一步地去翻阅历史资料,了解古往今来事情的前因后果,就好象是自己亲眼所见一样。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aiwenba.com/articles/557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