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李白《将进酒》教案

发布时间: 2025-08-22 11:20:28

201李白《将进酒》教案

《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短箫铙歌的曲调,属汉乐府《鼓吹曲·铙歌》旧题。唐代李白沿用乐府古体写的《将进酒》,影响最大。下面是李白《将进酒》教案,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理解其思想感情的复杂性;

3、理清诗歌中诗人情感变化的线索,背诵全诗。

教学重、难点:

领悟诗人“狂歌痛饮”豪放外表下的愤激之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中国文学史上,诗与酒相从相随,几乎有一种天生的缘分。中国诗人大多爱喝酒。许多诗人因酒忘却人世的痛苦忧愁,因酒在自由的时空中尽情翱翔,因酒而丢掉面具口吐真言,因酒而成就传世佳作。李白好饮,也善饮,这有杜甫诗为证:“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唐代的天才诗人李白尤为突出。他是“诗仙”,又自称是“酒中仙”,时人也号之曰“酒圣”。古时酒店都爱挂上“太白遗风”、“太白世家”的招牌。且沿用至今。 他一生写下 了许多咏酒的诗篇。他的《将进酒》就是酒与愁经过心理反应后留下的结晶。

《将进酒》是一支劝酒歌,是汉乐府曲名,大约作于李白以梁园(开封)为中心的十载漫流期间。诗中记李白与岑勋、元丹丘相聚饮酒之事。岑勋,李白称他为“相 门子”。元丹丘是当时著名的隐士,主要隐居地在嵩阳。

二、教师范读(注意读音、节奏)

诵读指导:

这首诗,诗人感情的大起大落是一个显著的特点,这就是豪放的表现。诵读时 应适应着诗人感情的变化来选择不同的声调,要注意诗中节奏的变化。

①起兴:开头用“君不见”领出,要读得从容、亲切。“黄河”一联用了比兴手法,“天 上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不复回”隐含韶光易逝之意,均须重读。“高堂”一联说及人 生,“悲白发”叹意极浓,“悲”字应重读。这两联把天地人生都说到了,境界极其阔大, 应读得很有声势,有慷慨生悲的韵味。

②入题:节奏要逐渐加快。“人生”一联,“尽欢”和“空对月”须重读。“天生”一联显 示诗人对未来的信心,应读得掷地有声。“会须”句要用升调读,读得豪气十足。

③举杯劝酒:应读得亲切,节奏逐渐加快。

④劝酒辞:须读得酣畅淋漓,再现诗人狂放不羁的个性。“钟鼓”二句是劝酒歌的主题, 也 是全诗的主旨,应读得从容。“不足贵”“不复醒”用极强音读。“古来”两句以抒情方式 说明“不复醒”的理由,上句宜轻读,下句宜重读。“陈王”两句援引古人饮酒情形,用叙 述语调读,重音落在“恣欢谑”上。“主人”两句,前句宜轻读,后句诗人反客为主,直命 沽酒,宜重读。“五花马”三句当快读,“与尔同销”可两字一顿并放慢速度,“万古愁”三字要用夸张语调读。

三、学生自由朗读,诵读感悟。

此诗气势豪壮,又情感起伏较大,可先指导个别同学朗读,再采用齐读的方式。教师可根据学生朗读情况及时指导诱发,营造高昂活跃的课堂氛围。然后了解学生对诗歌的初步感悟程度。并结合注释了解大意。学生练习朗读。

四、整体把握:

1、一个惊心动魄的开端:“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一从空间夸张,一从时间夸张。真是“巨人式的感伤”。

2、 两处用典:(1)烹羊宰牛且为乐(语本曹植《箜篌引》)(2)陈王昔时宴平乐。(语出曹植《名都赋》。)

3、 三种主要情感:(1)显示了诗人对未来充满无限的信心。(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2)流露出人生苦短,及时行乐之意。(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3)表达诗人蔑视权贵,尽吐郁积在胸的不平之气。(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4、 感情脉络的四个层次:(1)感伤之情:如“君不见”两句。(2)欢乐之情:如“人生得意须尽欢——会须一饮三百杯。”(3)愤激之情:如“钟鼓馔玉不足贵——斗酒十千自欢谑。”(4)狂放之情:如“主人何为言少钱——与尔同销万古愁。”

五、赏析

1、名句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赏析:“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不是李白的独创,早在春秋时代问世的《论语》就有“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记载;汉乐府《长歌行》有诗云:“百川东入海,何日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独伤悲。”告戒世人:光阴易逝难回头,莫让年华付水流。宋代豪放派词人苏东坡高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以及《三国演义》中的“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都是我国古代“流水文化”的扩展和延续。《将进酒》一开篇,就把作者的视线引到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既描写了大河奔腾的壮观景象,又抒发作者“逝者如斯”的伤感。至于“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如青丝暮成雪。”与作者的《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则有异曲同工之妙。诗歌开头这两句,不仅为下面的“万古愁”埋下了伏笔,也为李白的“开怀畅饮”提供了充足的借口。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进还复来。

赏析:“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进还复来。”这是后世多少仕途失意者的**之辞。那时“千金”尚未“散尽”虽有怀才不遇的失落感,但“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幻想还依稀可辨。八年之后,即公元752年,李白写《将进酒》时,当年“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梦想已化为泡影,所谓“天生我材必有用”实际上并未受到重用,所谓“千金散进还复来”实际上并不见来,仕途上的失意,生活上的困苦,“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宋代词人李清照语)由此可见,“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进还复来。”表面豪爽,暗藏忧愁。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赏析:“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这两句诗反映了作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钟鼓”本是一种乐器,在这里是击鼓作乐之意,“馔玉”是指精美的食品。在*时代,只有衣食无忧的达官贵人才有闲情逸致沉溺于声色犬马之中,享受山珍海味之美。李白不羡慕达官贵人的生活,实际是对权贵们的一种蔑视,这是*社会的读书人最可宝贵的性格。这种不随波逐流的叛逆性格在作者的另一首诗《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也有所表现:“……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动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当然,有骨气,不等于没有忧愁。李白在蔑视权贵的同时,一种难言的惆怅也在心中涌动,他想通过“长醉不复醒”来忘却怀才不遇的痛苦,但醉酒真能解愁吗?李白在《宣州谢眺楼芡饯别校书叔云》一诗中作出了明确的回答:“……抽刀断水水更流,借酒浇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得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我们可以想象,一个满腹惆怅的人,当他一心解愁却又无法解愁的时候,内心是怎样的愁苦啊!表面上开怀畅饮,实际上愁箭穿心,这就是《将进酒》中的李白!

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

赏析:在《将进酒》中,李白像一个大哲学家,对生活中的许多问题进行了哲学化的概括。“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就是作者在“饮”与“名”的问题上作出的结论。李白仿佛站在历史的最高点上,指点古代圣贤的功过是非。我们暂且不论他那“唯有饮者留其名”的高见带有多少历史依据,只说他与“陈王”的“深情厚意”。在中国历史上,寂寞的圣贤不可胜数,作者为什么就提到“陈王”呢?我们从陈王的生平可以略知一二。陈王就是三国时候的曹植,他才华横溢,志向远大,但由于“任性而行,饮酒不节”最终没有得到父亲曹操的重用。“曹子建七步成诗”是著名的文学典故,他的《七步诗》家喻户晓:“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与曹植一样,李白也有一段不堪回首的身世:他初入长安,抱济世之志,却为小人排挤,最后落个“赐金还山”的*。他对曹植情有独衷,大加赞赏,也许是同病相怜的缘故吧。

2、艺术手法 :奇特的想象,大胆的夸张

(1)这首诗的基调是愤激,诗人感情的发展变化极快。

①开头四句写悲。李白和朋友开怀畅饮的颍阳离黄河不远,因此作者以黄河起兴。黄河自 西而来,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直奔东海。上句写大河之来,上句写大河之去,形成咏叹 味。接着四句向人们喻示时光流逝迅疾,一去不返,人生由青春至衰老不过“朝”“暮”间 事。两个长句,既用比喻——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逝,又用反衬——以黄河的伟大永恒 衬托生命的渺小脆弱,更从空间和时间两方面夸张。这个开端可谓悲感已极。

②“人生”以下六句写欢。“人生”两句由“悲”而翻作“欢”“乐”。诗人渐趋狂放。 朋友间的聚会是人生中快事,“金樽”“对月”将饮酒诗化了,“莫使”“空”的双重否定 句式代替直陈,语气更为强烈。“天生我材必有用”是令人击节赞叹的句子,相信自己一定 能作出一番事业,对区区金钱也毫不在意。作者写了盛宴,“一饮三百杯”。

③“钟鼓”以下六句写愤激之情。酒宴开始,诗人的感情由欢乐转为愤激,借以渲泄心中 的不平。“钟鼓馔玉”“不足贵”是出于愤慨。“古来”两句亦属愤语。说到“惟有饮者留 其名”,便举出“陈王”曹植作代表,因为曹植是他景仰的人。他为曹植的怀才不遇抱恨终 生而叹惋,兼以自况。

④“主人”句至结尾写狂放之情。

(2)夸张的写法。这首诗具有震撼古今的气势和力量,与夸张手法的运用不无关系。诗中 有些夸张是凭数字表现的,有些属于感觉的夸大。“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作者似乎一下子就把读者指引到波涛汹涌的黄河岸边,观赏水从天来,东流入海的壮观景象,读者在领略诗句内含的同时,也感受到其中的艺术魅力。

拓展阅读

1、原文及翻译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倾耳听 一作:侧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不足贵 一作:何足贵;不复醒 一作:不愿醒/不用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古来 一作:自古;惟 通:唯)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出换美,与尔同销万古愁。

注释

:属乐府旧题。(qiāng):请。

⑵君不见:乐府中常用的一种夸语。天上来:黄河发源于青海,因那里地势极高,故称。

⑶高堂:高堂:房屋的正室厅堂。一说指父母。一作“床头”。青丝:喻柔软的黑发。一作“青云”。成雪:一作“如雪”。

⑷得意:适意高兴的时候。

⑸会须:正应当。

⑹岑夫子:岑勋。丹丘生:元丹丘。二人均为的好友。

⑺杯莫停:一作“君莫停”。

⑻与君:给你们,为你们。君,指岑、元二人。

⑼倾耳听:一作“侧耳听”。

⑽钟鼓:富贵人家宴会中奏乐使用的乐器。馔(zhuàn)玉:形容食物如玉一样精美。

⑾不复醒:也有版本为“不用醒”或“不愿醒”。

⑿陈王:指陈思王曹植。平乐:观名。在洛阳西门外,为汉代富豪显贵的娱乐场所。恣季深业书法《》季深业书法《》:纵情任意。谑(xuè):戏。⒀言少钱:一作“言钱少”。

⒁径须:干脆,只管。沽:买。

⒂五花马:指名贵的马。一说毛色作五花纹,一说颈上长毛修剪成五瓣。

⒃尔:你。销:同“消”。

⒄也有说法作“但愿长醉不愿醒”。

2、八年级语文上册《

》这篇课文的学要让学生们把握本诗感情基调,理解诗人情感,体会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那么《》好的怎么写?以下仅供参考!

学目标

1.吟诵诗歌,提高古诗文诵读能力。

2.把握本诗感情基调,理解诗人情感,体会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3.培养探究的热情,在“走近”的过程中获取宝贵的精神财富。

学重点

感受探究的浪漫。

学难点

理清情感变化线索,理解貌似消极行乐实则渴望入世的复杂情感。

学方法

诵读法、鉴赏分析法、讨论法

学课时

一课时

学过程

一、导入

1.诗歌导入:杜甫有一首诗为《饮中八仙歌》:

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中仙。

2.提问:读过诗后,你能通过这四句诗感受到的形象吗?

明确:诗结了不解之缘,自己曾说过“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 ,“兴酣落笔摇五岳”。杜甫描写的几句诗,突出了的嗜好和诗才。,醉中往往在“长安市上家眠”。醉后,豪气纵横,狂放不羁,即使天子召见,也不是那么毕恭毕敬,诚惶诚恐,而是自豪地说:“臣是中仙!”《》即是的代表作,今天我们通过这首诗来走近

3.观看视频

请先看视频《子午书简唐诗十家·》,注意片中对诗歌风格的全面阐述。

*十套-科频道“子午书简”节目《子午书简唐诗十家·

二、文题解析

》是汉乐府曲名,这首诗虽用了旧题,却能跳出前人窠臼,自创新意,把饮和对黑暗现实的批判结合起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赋予这个历来被许多诗人歌唱过的诗题以积极的内容,这是值得重视的。 ,注意读音,“”的意思就是“请”,连起来解释就是“请喝”。原来这是一首劝诗。为什么写劝诗,他在什么情况下写这首诗的呢?

三、解读全诗

(一)整体感知

1.听古唱,感受诗歌的情感。请学生说说听后有什么感受。

师:对的这首诗,大家都有了一个感性的整体把握,现在让我们带着这种认识齐读一遍。

(学生齐读,声调昂扬、激越)

师:大家读得慷慨激昂,让人听了不禁热血沸腾。但我们都知道诗人的情感是丰富的细腻的,此诗文中作者的情感是不是仅仅只是慷慨激昂,我们的朗诵是不是就只用一种昂扬的调子呢,这样是不是对诗文的理解有点肤浅呢?

2.背景了解

师:下面我给大家提供一段背景材料:

》约作于公元752年,当时与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个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三人登高饮宴,人生快事莫过于此,但此时正值“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之际——公元744年,唐玄宗“赐金还山”。此后仕途失意,生活困苦,流离漂泊。

3.再听范读,用心去体会作者的情感。

(师范读,注意随时人感情的起伏变化,声调或高昂或低沉,语调或快或慢,学生作思考品味状。)

请学生答自己听后的体会。结合课后练习一正音。

方法:利用课本注释及相关资料开展。可以个人独立开展研究性学习,也可以自由组合成小组共同探讨。(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师适时归纳要点)

4.赏析诗歌

师:这首诗的基调是怎样的?诗人的感情发展又是如何变化的?

明确:基调是愤激,诗人感情的发展变化极快。

①开头四句写悲。和朋友开怀畅饮的颍阳离黄河不远,因此作者以黄河起兴。黄河自西而来,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直奔东海。上句写大河之来,下句写大河之去,形成咏叹味。接着四句向人们喻示时光流逝迅疾,一去不返,人生由青春至衰老不过“朝”“暮”间事。两个长句,既用比喻——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逝,又用反衬——以黄河的伟大永恒衬托生命的渺小脆弱,更从空间和时间两方面夸张。这个开端可谓悲感已极。

板书——悲

②“人生”以下六句写欢。“人生”两句由“悲”而翻作“欢”、“乐”。诗人渐趋狂放。朋友间的'聚会是人生中快事,“金樽”、“对月”诗化了,“莫使”“空”的双重否定句式代替直陈,语气更为强烈。“天生我材必有用”是令人击节赞叹的句子,相信自己一定能作出一番事业,对区区金钱也毫不在意。

板书——欢、狂放

③“钟鼓”以下六句写愤激之情。宴开始,诗人的感情由欢乐转为愤激,借以渲泄心中的不平。“钟鼓馔玉”、“不足贵”是出于愤慨。“古来”两句亦属愤语。说到“唯有饮者留其名”,便举出“陈王”曹植作代表,因为曹植是他景仰的人。他为曹植的怀才不遇抱恨终生而叹惋,兼以自况。

板书——愤激

④“主人”句至结尾写狂放之情。

板书——狂放

(二)朗读指导

1.学生练习朗读。

方法:分组行,找一个朗读好的在全班展示。

提示:①分层行,每段分两层,依次是:起兴、入题、举杯劝、劝辞。

②找出表现狂放的诗句,让学生体会如何处理。

2.具体指导。

方法:学生自由诵读,听范读、师分句范读,学生齐读等多种方式结合。

提示:

①起兴:开头用“君不见”领出,要读得从容、亲切。“黄河”一联用了比兴手法,“天上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不复回”隐含韶光易逝之意,均须重读。“高堂”一联说及人生,“悲发”叹意极浓,“悲”字应重读。这两联把天地人生都说到了,境界极其阔大,应读得很有声势,有慷慨生悲的韵味。

②入题:节奏要逐渐加快。“人生”一联,“尽欢”和“空对月”须重读。“天生”联显示诗人对未来的信心,应读得掷地有声。“会须”句要用升调读,读得豪气十足。

③举杯劝:应读得亲切,节奏逐渐加快。

④劝辞:须读得酣畅淋漓,再现诗人狂放不羁的个性。“钟鼓”二句是劝歌的主题,也是全诗的主旨,应读得从容。“不足贵”“不复醒”用极强音读。“古来”两句以抒情方式说明“不复醒”的理由,上句宜轻读,下句宜重读。“陈王”两句援引古人饮情形,用叙述语调读,重音落在“恣欢谑”上。“主人”两句,前句宜轻读,后句诗人反客为主,直命沽,宜重读。“五花马”三句当快读,“与尔同销”可两字一顿并放慢速度,“万古愁”三字要用夸张语调读。

(三)艺术体验。

1.这首诗具有震撼古今的气势和力量,是什么原因呢?

明确:夸张手法的运用。

2.哪些地方用了这一手法?朗读时如何体现?

明确:诗中有些夸张是凭数字表现的,例如用“一饮三百杯”表现豪饮,用“斗十千”表现价的昂贵,用“万古愁”表现愁的深广;有些则属于感觉的夸大,如“黄河之水天上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朝如青丝暮成雪”极言人生短促。

这些夸张表现出诗人狂放不羁,用辞大胆,也表现了他豪放飘逸的诗风。在朗读时要读得抑扬顿挫,有气势。

3.现在咱们已经基本上理清了诗文的感情线索,下面让我们循着作者的感情,再一次齐读课文。让我们心与共鸣、思与共舞、身与同醉吧!

(师生共读的《》,声调或从容亲切或豪气十足或酣畅淋漓或狂放不羁)

四、亮点赏析

1.请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并说说有什么启发。

2.请学生举出的其他诗。(最好利用课件展示实例)

“金樽清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行路难》)

“连呼五行六博,分曹赌酣驰晖”(《梁园呤》)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山中与幽人对酌》)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其一》)

“人生飘忽百年内,且须酣畅万古情。”(《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

“唯愿当歌对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把问月》)

“兰陵美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客中作》)

五、探究

布置分组探究活动。(课件展示竞赛规则)

1.把全班分成两大方阵——第一方阵“太”,第二方阵“青莲”,两大方阵间展开诗作抢背赏析赛。

2.背诵范围:凡含数字的诗或与有关的诗,均可抢背。短诗全背,八句以上的背几句。赏析要求是一句话点评。

3.计分方法:凡抢背一首,声音洪亮,情感饱满,10分;凡点评赏析言之有理,获得掌声多,10分。

4.参赛形式策划:方阵内可以一人既诵又评,也可以一人抢背,一人评。若有问题,方阵内的同学5秒钟内补充有效。先给同学们两分钟的准备时间。

六、评说

请学生在广为传诵的名句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说出在这名句后,自己感受到怎样的一个。并用一句妙语点评。

例: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自信洒脱,淡泊名利的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蔑视权贵,傲岸不羁,坚守高贵的

七、拓展训练

1.我国台湾学者散文家颜昆阳《想醉》中有一句话:“非醉不可的理由尽管很多,但眼泪与笑声便可以说明一切,因此人们非醉不可的理由其实只有一个:有情。”

那么请问这首诗中诗人的情到底包含哪些呢?

首先对国家有情:忠君报国之情,不满失望之情。

其次对自己有情:自我肯定之情,快意身心之情,也有志不得伸的苦痛。

2.杜甫不赞成过多,曾写道:“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你对的“痛饮狂歌”有什么看法,写一段文字表述出来。

一代诗仙虽已作古,但一面精神旗帜却永远辉映在人间。老师祝同学们在的浪漫中找到激情,找到力量,找到美。用的大浪漫追求人生的大境界,开辟人生的新天地,我们的人生之路走得更宽更远。

附板书设计:

主旨: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内容: 起兴、入题、举杯劝、劝

感情变化: 悲——乐——愤——狂

3、关于《蜀道难》公开课

【**--诗歌】

学内容分析】

《蜀道难》是人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语文必修3的课文。这一单元的内容主要是唐代诗歌。作为这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蜀道难》具有一种示范的作用。这种示范作用一方面体现在展现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巅峰时期的作品风貌,从而感受时代与文学的联系;另一方面的作用,在于通过引导学生诵读、鉴赏《蜀道难》,而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学会阅读其他唐诗作品。

在诗作本身之外,作者也是很值得研究的对象。这个中国诗歌史上的巅峰诗人以他的卓然文采和人格魅力点燃了盛唐诗歌的熊熊火焰。因此,把的诗歌放在这一单元的第一篇就起到了管中窥豹的作用。通过了解的诗了解,又一步了解唐诗的风采。在之前上过的唐诗引导课的基础上,我希图通过诵读与鉴赏两个层面结合这位诗人来阅读他的诗。使学生能被古典诗歌的巨大魅力所吸引。

【学情分析】

《蜀道难》是一个乐府旧题。在行文上有别于学生经常诵读的格律诗,它不像格律诗一样以对偶句为主,它常常是散句居多,这就增加了诵读时情感把握的难度。高中的学生在思想上渐渐从幼稚走向成熟,但在表达上却正相反由开放转向了封闭。而诗歌阅读鉴赏恰恰需要的就是学生敢于开口去诵读,在这一点上,诗歌学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现了矛盾。

在诗歌学上,学生已经接触过现代诗歌,对诗歌的意象有一定的了解。而要了解唐诗乃至整个古典诗歌的魅力,仅仅了解意象是不足的。因此,在《蜀道难》的学上,意象是一个跳板,它连接着学生的已知与未知。学生可能会被古奥艰深的用词抑制了兴趣,但诗歌丰富的想象世界与情感世界依然是引导学生主动诵读主动探究的一盏明灯。

【设计思想】

针对学生对诵读古诗的畏缩情绪,我决定以两条主线贯穿全课。一条主线在于从把握情感、掌握停顿、理解内涵三个有着层层递关系的角度指导学生如何诵读和感受一首诗歌。另一条主线在于梳理分析《蜀道难》的句法特点、主旨情感和表现手法上的特点,探究对乐府旧题诗的创新和超越,而探讨豪迈飘逸的浪漫主义诗风。而这两条线的交汇之处就是诗人“”。第一条线属于“表”,第二条线属于“里”,正是如此,让学生表里结合的去理解,去感受大诗人之“大”。在授课过程中,采取多样的诵读方式来把握诗歌,让学生从多方面接受朗诵这一艺术表现手法,而能够主动的去诵读。这样既起到引导学生敢于诵读的作用,又能够有一定深度的理解诗歌。

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深入了解其人,理解诗歌的艺术手法,如章法、意境、声韵等。

2.能力培养目标:通过诵读品评赏鉴,体会想象、夸张的艺术特色。

3.情感培养目标:让学生走近激情、浪漫、诗性和放达。

学重点和难点】

一、学重点:

1、从学习诗歌的朗诵入手,领会诗歌循环往复逐层深化的情感节奏和豪迈飘逸的气势。

2、借助于“剥皮抽筋”法,探究本诗情感主旨。

3、本诗语言及艺术手法鉴赏,体会豪迈飘逸浪漫诗风的形成。

二、学难点:

1、鉴赏激昂俊逸的诗风.

2、探究本课的情感主旨。

学方法】

1、朗读法。

2、点拨法。

3、自主学习,小组合作。

4、多媒体影音。

学两课时内容简介】

本公开课为第一课时,主要立足于引导学生学会朗诵,一步熟悉其乐府旧题诗歌的特点

,体会诗风的豪迈飘逸,。在内容分析和理解的基础上,借助于“剥皮抽筋”手法,掌握本诗的情感主旨。

第二课时的学内容主要是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鉴赏和品味本诗的语言和艺术手法,一步了解和掌握浪漫主义诗风的形成。

【第一课时学设计】

学导入:

以贺知章对《蜀道难》的评价——“子,谪仙人也!”引出学文本。

学过程:

一、初读文本,粗品诗意。

《蜀道难》属魏晋早有的于乐府旧题。这个歌曲的内容就是歌咏蜀道的艰难,行旅之辛苦。

《乐府解题》:“备言蜀山之阻。” (PPT展示)

(二)、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学生集体朗读,师注意其读音及停顿。

(三)、朗读指导:

1、师指正个别易读错的字音。

2、提问学生:朗读应注意的要素。

朗读要素:节奏快慢、停顿、语调、轻重音等。(PPT展示)

3、以首段为例,师示范并指导朗读。

“噫吁嚱……难于上青天“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基调,感情是豪放的,要读得很有声势。全用散文化的句子,表明这是诗人在仰望蜀道时情不自已,脱口而出,也显示了感叹的强烈。“噫吁嚱”是惊异之辞。“危”“高”,一义重出,极言蜀道高峻。“乎”“哉”,皆可有延长音。“蜀道之难”,可读得平缓,略作停顿后,再用升调读“难于上青天”五字,如此则全诗主旨自明。

“蚕丛及鱼凫……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这一层写蜀道来历,当用叙述调读。“蚕丛”四句说秦蜀两地长期隔绝,无路可通;“西当”两句说“太鸟道”,意即无人能攀越——这些,都是为下文作铺垫的,应当读得轻而平缓。最后两句为正意所在,应着意加以渲染,如同亲眼见到那怵目惊心的场面,表明蜀道的开通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这一层紧承上文,写蜀道的高峻,含虽有道而人难行之意,当用咏叹调诵读。“上有”二句从不同角度展示蜀道的概貌,要读得慢些,使听者产生视线移动的感觉,重音要落在“六龙回日”“冲波逆折”二语上。“黄鹤”二句,有徒唤奈何之情,读后可稍作停顿,为下文蓄势。最后四句近似特写,专叙人在青泥岭上行走的情形,读时须有身历其境的设想,“百步九折”“捫参历井”二语可重读,速度不宜快,至“仰胁息”作一顿,再读末句并作较长停顿。

4、学生再读。

(四)、问题研讨:

1、《蜀道难》为乐府旧题,本为写行旅之艰难。作为唐人再写旧题,是简单的再重复还是另有创新之处?

诗歌的最高建树就是乐府旧题诗歌的创作。我们能借助于本诗的学习,以了解这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对乐府旧题诗的继承和创新?

2、学生小组讨论,师指导。

(让学生结合初高中以来所学过的乐府诗歌,行比较分析。)

3.成果展示:

4、师总结:

第一处创新:句法的推陈出新。

乐府诗歌,尤其是初唐以来,一般都是七言古体诗,但善于把3、4、5、7言等各种句法混合运用,成为一种杂言体。大量使用散文化诗句,参差错落、长短不齐。形成了奔放的语言风格。这是继承了楚辞和汉乐府的传统,加以推陈出新。句式的创新,有利于情感抒发的自由和变化,也附和了豪放不羁,追求个性自由解放的灵魂。(PPT展示:)

二、再读文本,浅探主旨。

(五)、学生听名家范读,再次朗读。

(六)本诗内容主旨浅探。

1、师提问:本诗题为“蜀道难”,此道到底有多难?诗人运用什么手法把蜀道之艰难表达淋漓?

诗人运用比喻和反复手法,直接抒发:“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PPT展示)

2、师提问:蜀道之难的具体体现为哪两个关键字?

"高、险"(PPT展示)

3、学生小组合作,从"高、险"两个方面分析本诗内容。

4、师指导总结:

一 叹蜀道之高险 蜀道来历(一叹惊讶突兀)

二 叹蜀道之惊险 景物凄清(二叹畏惧、发愁)

(可畏) 山水险恶

三 叹蜀道之凶险 剑阁险要

(申戒) *惨景(三叹无奈作罢)(PPT展示:)

5、师提问:本诗主要写蜀道之高险,目的何在?只是单纯的以写景为目的还是另有他意?

6、学生讨论,请个别学生谈谈看法。

7、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与学生“剥皮抽筋”读法。

让学生划出文中抒情、议论的句子,并组成一诗。

8、成果展示:(PPT展示:)

全诗的骨干句子集中起来:

v 噫吁戏!危乎高哉!

v 问君西游何时还?

v 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v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v 侧身西望长咨嗟!

诗歌主旨:赠别友人入蜀,对友人去蜀地的忧虑和惜别之情。

胡震亨《诗通》中说“蜀人,自为蜀咏耳。言其险,更著其戒。风人之义远矣。”

(PPT展示)

9、师总结:

第二处创新:主题的现实意义。

本诗虽是引用乐府旧题,诗的内容依照传统的题意,但的文字表现着充沛的时代精神,有着针对现实的主题。

10、课后作业:

小组合作:对文本行评注式精读和诵读式精读。找出语言要素,如炼字、修辞等,共享学习成果。以书面形式上交学习成果,由小组长组织负责。

(此课后作业是针对第二课时做准备)

【板书设计】

一 叹蜀道之高险 蜀道来历(一叹惊讶突兀)

二 叹蜀道之惊险 景物凄清(二叹畏惧、发愁)

(可畏) 山水险恶

三 叹蜀道之凶险 剑阁险要

(申戒) *惨景(三叹无奈作罢)

4、交通安全知识校园主题班会

设计意图:

城市交通的不断发展促使我们加强交通安全育,让幼儿了解一些危险因素,知道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懂得如何保护自己。设计这个活动时,首先根据小班幼儿的已有生活经验与认知发展水平,由于小班幼儿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很短,因而活动内容不能过于繁杂,而应简单明确。为此,我选择了幼儿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几个场景,育幼儿不在马路上玩耍,要走人行道,过马路要走斑马线等。

活动目标:

1、了解一些基本的交通安全知识,知道红灯停、绿灯行的道理。

2、知道过马路时要注意自己的安全。

3、不走斑马线会肇成事故的危险性。

4、培养幼儿动脑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初步培养幼儿的安全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活动重点:

形象地感知交通常识--过马路要小心走斑马线,红灯停,绿灯行。

活动难点:

日常生活中,较自觉地遵守交通规则。

活动准备:

红绿灯图片、画有十字路口(有斑马线)的图片

活动过程:

1、出示发生车祸图片,请幼儿观看。幼儿讨论,为什么会发生交通事故呢?(幼儿回答,主要原因是不遵守交通规则)引出主题。

2、师出示十字路口的图片提问:

①这是哪里?小朋友在什么地方见过它?

②上面的线叫什么?有什么作用?

3、出示红绿灯图片提问:它有什么作用呢?

4、让幼儿讨论,如果没有红绿灯的地方怎么过马路。

如果没有红绿灯,行人怎么过马路?(学生表演)总结要做到:一站二看三通过。

5、师小结小朋友过马路时要注意自己的'安全,要看红绿灯,绿灯可以走,红灯不能走,走的时候要走斑马线,如果没有红绿灯的地方,要两边看一看,没有车子才能过,要慢慢走,不能乱跑。要小手牵大手靠右走。

6、游戏:红灯停、绿灯行玩法:请一个小朋友当交通灯,一只手拿红灯,一只手拿绿灯。其他小朋友开着车子过"马路"时看红绿灯,绿灯往前开,红灯停下来,如违反罚停玩游戏一次。

学反思:

本人组织这次活动比较接近日常生活,所以孩子们都很认真听并积极参与,学习兴趣很高,接受能力也快,能掌握一些交通警察指挥交通的手势,懂得了一些交通标志,学效果不错。在学中设计的游戏活动目的是引导幼儿在玩中学,在趣中练。

点击查看更多201李白《将进酒》教案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aiwenba.com/articles/57713.html

热门阅读

  1. 爱情抄底经典散文
  2. 2016消防安全日手机短信祝福语
  3. 《圆明园的毁灭》简单教案
  4. 记一件事初中作文1500字
  5. 有关友情的诗句名言集锦
  6. 经典的父亲节祝福语短信
  7. 浅析论假声在民族声乐演唱与教学中的价值艺术论文
  8. 哲理爱情经典名句
  9. 统计执法的工作计划
  10. 农村小学数学教学探讨论文
  11. 天不老情难绝经典语句
  12. 描写黄河的诗句
  13. 那些用在文中出彩的诗句
  14. 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15. 致橡树原文及赏析
  16. 展望201优秀作文
  17. 人生路上需勤奋励志美文
  18. 网络教学资源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论文
  19. 硬度怎么造句
  20. 平安夜送给领导的祝福短信
  21. 幼儿园班级安全工作承诺书
  22. 中学开学第一课主题教案
  23. 夏日周末短信问候祝福语短信集锦
  24. 花子唯美散文
  25. 关于梦想的诗词
  26. 李白诗词《秋登宣城谢朓北楼》的诗意赏析
  27. 雷锋标语60句
  28. 客中作原文及赏析
  29. 遇到了他、他以及她美文
  30. 最新qq空间留言生日祝福语大全
  31. 其实我才是那只小老鼠小学作文
  32. 幼儿园拼音h教案
  33. 公司政工专业技术工作经验总结
  34. 二月二龙抬头给朋友的祝福语
  35. 短诗歌八首
  36. 大学生移动公司实习工作总结
  37. 元宵节祝福领导短信
  38. qq情人节的祝福语
  39. 倡导保护环境的句子
  40. 有哪些清明节经典诗词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