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书愤》诗歌赏析

发布时间: 2025-08-23 11:32:37

陆游《书愤》诗歌赏析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这诗是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陆游时年六十有二,这分明是时不待我的年龄,然而诗人被黜,只能赋闲在乡,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于是,诗人郁愤之情便喷薄而出。“书愤”者,抒发胸中郁愤之情也。

“国仇未抱壮士老,匣中宝剑夜有声。”当英雄无用武之地时,他会回到铁马金戈的记忆里去的。想当年,诗人北望中原,收复失地的壮心豪气,有如山涌,何等气魄!诗人何曾想过杀敌报国之路竟会如此艰难?以为我本无私,倾力报国,那么国必成全于我,孰料竟有奸人作梗、破坏以至于屡遭罢黜?诗人开篇一自问,问出多少郁愤?

“楼船”二句,写宋兵在东南和西北抗击金兵进犯事,也概括诗人过去游踪所至。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十一月,金主完颜亮南侵,宋军在瓜洲一带拒守,后金兵溃退。上句指此。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陆游正在南郑参加王炎军幕事,诗人与王炎积极筹划进兵长安,曾强渡渭水,与金兵在大散关发生遭遇战。下句指此。这两句概括的辉煌的过去恰与“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眼前形成鲜明对比。“良时恐作他年恨,大散关头又一秋。”想今日恢复中原之机不再,诗人之心何啻于泣血?从诗艺角度看,这两句诗也足见陆游浩荡诗才。“楼船”(雄伟的战舰)与“夜雪”,“铁马”与“秋风”,意象两两相合,便有两幅开阔、壮盛的战场画卷。意象选取甚为干净、典型。

“塞上长城”句,诗人用典明志。南朝时刘宋名将檀道济曾自称为“万里长城”。皇帝要杀他,他说:“自毁汝万里长城。”陆游以此自许,可见其少时之磅礴大气,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然而,如今呢?诗人壮志未酬的苦闷全悬于一个“空”字。大志落空,奋斗落空,一切落空,而揽镜自照,却是衰鬓先斑,皓首皤皤!两相比照,何等悲怆?再想,这一结局,非我不尽志所致,非我不尽力所致,而是小人误我,世事磨我!我有心,天不予。悲怆便为郁愤。

再看尾联。亦用典明志。诸葛坚持北伐,虽“出师未捷身先死”,但终归名满天宇,“长使英雄泪满襟”。千载而下,有谁可与相提并论呢?很明显,诗人用典意在贬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表明自己恢复中原之志亦将“名世”,读后感《陆游《书愤》赏析鉴及体会》。诗人在现实里找不到安慰,便只好将渴求慰藉的灵魂放到未来,这自然是无奈之举。而诗人一腔郁愤也就只好倾泄于这无奈了。

回看整首诗歌,但见句句是愤,字字是愤。愤而为诗,诗便尽是愤。

陆游,这是一个不幸的人。虽出生于越州山阴(浙江绍兴)一个有文化传统的官僚地主家庭,但幼时正值金人南侵,“儿时万死避胡兵”,饱尝颠沛流离之苦;虽倾情于表妹唐婉,但终究难违母命而留下一曲《钗头凤》的爱情悲剧;虽自幼好学,“万卷纵横”,早有诗名,但因举考名居秦桧孙秦埙之前,又“喜论恢复(中原)”,致触怒秦桧而遭黜落;虽有“铁马金戈”“气吞残虏”的杀敌报国之志,但“学剑四十年,虏血未染锷”,“报国欲死无战场”,一生力主抗金,却屡遭罢官家居。无奈英雄失路,晚年只好“身杂老农间”“满眼是桑麻”了,但诗人仍然“寤寐不忘中原”。嘉定二年(1210),八十五岁的老诗人,竟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与世长辞。“诗穷而后工”,诗人个人的不幸往往是民族乃至人类的大幸。正是人生世相的丧乱给了陆游忧国忧民的思想,“手枭逆贼清旧京”、“直斩单于衅宝刀”的轩昂豪情,“天下可忧非一事,书生无地效孤忠”的抑郁和苦闷,……而陆游则将他“六十年间万首诗”留给了中华民族,将他一段崇高的爱国精神留给了人类历史,将他“不拘礼法”,自号“放翁”旷达的人格留给了后人。

拓展阅读

1、梦天姥吟留别

《梦天姥吟留别》是唐代大人李白创作的一首古体。此是记梦,也是以记梦为由,抒写了对光明、自由的渴求,对黑暗现实的不满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梦天姥吟留别,希望对你有帮助。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四万 一作:一万)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度 通:渡)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译文

海外来客们谈起瀛洲,烟波渺茫实在难以寻求。

越中来人说起天姥山,在云雾忽明忽暗间有人可以看见。

天姥山仿佛连接着天遮断了天空。山势高峻超过五岳,遮掩过赤城山。

天台山虽高四万八千丈,面对着它好像要向东南倾斜拜倒一样。

我根据越人说的话梦到吴越,一天夜晚飞渡过明月映照下的镜湖。

镜湖上的月光照着我的影子,一直伴随我到了剡溪。

谢灵运住的地方如今还在,清澈的湖水荡漾,猿猴清啼。

我脚上穿着谢公当年特制的木鞋,攀登直上云霄的山路。

上到半山腰就看见了从海上升起的太阳,在半空中传来天鸡报晓的叫声。

无数山岩重叠,道路盘旋弯曲,方向不定,迷恋着花,依倚着石头,不觉天色已经晚了。

熊在怒吼,龙在长鸣,岩中的泉水在震响,使森林战栗,使山峰惊颤。

云层黑沉沉的,像是要下雨,水波动荡生起了烟雾。

电光闪闪,雷声轰鸣,山峰好像要被崩塌似的。

仙府的石门,訇的一声从中间打开。

洞中蔚蓝的天空广阔无际,看不到尽头,日月照耀着金银做的宫阙。

用彩虹做衣裳,将风作为马来乘,云中的*们纷纷下来。

老虎弹奏着琴瑟,鸾鸟驾着车。仙人们成群结队密密如麻。

忽然魂魄惊动,我猛然惊醒,不禁长声叹息。

醒来时只有身边的枕席,刚才梦中所见的烟雾云霞全都消失了。

人世间的欢乐也是像梦中的幻境这样,自古以来万事都像东流的水一样一去不复返。

告别诸位朋友远去(东鲁)啊,什么时候才能回来?暂且把白鹿放牧在青崖间,等到要远行时就骑上它访名山。

岂能卑躬屈膝去侍奉权贵,使我不能有舒心畅意的笑颜!

注释

天姥山:在浙江新昌东面。传说登山的人能听到仙人天姥唱的声音,山因此得名。

瀛洲:古代传说中的东海三座仙山之一(另两座叫蓬莱和方丈)。烟涛:波涛渺茫,远看像烟雾笼罩的样子。微茫:景象模糊不清。信:确实,实在。

越人:指浙江一带的人。

明灭:忽明忽暗。

向天横:直插天空。横,直插。

”势拔“句:山势高过五岳,遮掩了赤城。拔,超出。五岳,指东岳泰山、西岳华(huà)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赤城,和下文的“天台(tāi)”都是山名,在今浙江天台北部。

一万八千丈:一作“四万八千丈”。

”对此“句:对着天姥这座山,天台山就好像要倒向它的东南一样。意思是天台山和天姥山相比,显得低多了。

因:依据。之:指代前边越人的话。

镜湖:又名鉴湖,在浙江绍兴南面。

剡(shàn)溪:水名,在浙江嵊(shèng)州南面。

谢公:指南朝人谢灵运。谢灵运喜欢山。天姥山时,他曾在剡溪这个地方住宿。

渌(lù):清。

清:这里是凄清的意思。

谢公屐(jī):谢灵运穿的那种木屐。《南史·谢灵运传》记载:谢灵运山,必到幽深高峻的地方;他备有一种特制的木屐,屐底装有活动的齿,上山时去掉前齿,下山时去掉后齿。木屐,以木板作底,上面有带子,形状像拖鞋。

青云梯:指直上云霄的山路。

半壁见海日:上到半山腰就看到从海上升起的太阳。

天鸡:古代传说,东南有桃都山,山上有棵大树叫桃都,树枝绵延三千里,树上栖有天鸡,每当太阳初升,照到这棵树上,天鸡就叫起来,天下的鸡也都跟着它叫。

”迷花“句:迷恋着花,依靠着石,不觉天色已经很晚了。暝(míng),日落,天黑。

”熊咆“句:熊在怒吼,龙在长鸣,岩中的泉水在震响。“殷岩泉”即“岩泉殷”。殷,这里用作动词,震响。

”栗深林“句:使深林战栗,使层巅震惊。栗、惊,使动用法。

青青:黑沉沉的。

澹澹:波浪起伏的样子。

列缺:指闪电。

洞天石扉,訇(hōng)然中开:仙府的石门,訇的一声从中间打开。洞天,仙人居住的洞府。扉,门扇。訇然,形容声音很大。

青冥浩荡:青冥,指天空。浩荡,广阔远大的样子。

金银台:金银铸成的宫阙,指*居住的地方。

云之君:云里的*。

鸾回车:鸾鸟驾着车。鸾,传说中的如凤凰一类的神鸟。回,旋转,运转。

恍:恍然,猛然。

觉时:醒时。

失向来之烟霞:刚才梦中所见的烟雾云霞消失了。向来,原来。烟霞,指前面所写的仙境。

东流水:像东流的水一样一去不复返。

”且放“二句:暂且把白鹿放在青青的山崖间,等到要行走的时候就骑上它去访问名山。白鹿,传说*或隐士多骑白鹿。须,等待。

摧眉折腰:低头弯腰。摧眉,即低眉。

这是一首记梦,也是一首。意境雄伟,变化惝恍莫测,缤纷多采的艺术形象,新奇的表现手法,向来为人传诵,被视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的题目一作《别东鲁诸公》。其时李白虽然出翰林已有年月了,而*上遭受挫折的怨仍然郁结于怀,所以在的最后发出那样激越的呼声。

李白一生徜徉山水之间,热爱山水,达到梦寐以求的境地。此所描写的梦,也许并非完全虚托,但无论是否虚托,梦就更适于超脱现实,更便于发挥他的想象和夸张的才能了。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一开始先说古代传说中的海外仙境──瀛洲,虚无缥缈,不可寻求;而现实中的天姥山在浮云彩霓中时隐时现,真是胜似仙境。以虚衬实,突出了天姥胜景,暗蕴着人对天姥山的向往,写得富有神奇色彩,引人入胜。

天姥山临近剡溪,传说登山的人听到过仙人天姥的唱,因此得名。天姥山与天台山相对,峰峦峭峙,仰望如在天表,冥茫如堕仙境,容易引起者想入非非的幻觉。浙东山水是李白青年时代就向往的地方,初出川时曾说“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入翰林前曾不止一次往,他对这里的山水不但非常热爱,也是非常熟悉的。

天姥山号称奇绝,是越东灵秀之地。但比之其他崇山峻岭如我国的五大名山──五岳,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仍有小巫见大巫之别。可是李白却在中夸说它“势拔五岳掩赤城”,比五岳还更挺拔。有名的天台山则倾斜着如拜倒在天姥的足下一样。这个天姥山,被写得耸立天外,直插云霄,巍巍然非同凡比。这座梦中的天姥山,应该说是李白平生所经历的奇山峻岭的幻影,它是现实中的天姥山在李白笔下夸大了的影子。

接着展现出的是一幅一幅瑰丽变幻的奇景:天姥山隐于云霓明灭之中,引起了人探求的想望。人进入了梦幻之中,仿佛在月夜清光的照射下,他飞渡过明镜一样的镜湖。明月把他的影子映照在镜湖之上,又送他降落在谢灵运当年曾经歇宿过的地方。他穿上谢灵运当年特制的木屐,登上谢公当年曾经攀登过的石径──青去梯。只见:“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继飞渡而写山中所见,石径盘旋,深山中光线幽暗,看到海日升空,天鸡高唱,这本是一片曙色;却又于山花迷人、倚石暂憩之中,忽觉暮色降临,旦暮之变何其倏忽。暮色中熊咆龙吟,震响于山谷之间,深林为之战栗,层巅为之惊动。不止有生命的熊与龙以吟、咆表示情感,就连层巅、深林也能战栗、惊动,烟、水、青云都满含阴郁,与人的情感,协成一体,形成统一的氛围。前面是浪漫主义地描写天姥山,既高且奇;这里又是浪漫主义地抒情,既深且远。这奇异的'境界,已经使人够惊骇的了,但人并未到此止步,而境却由奇异而转入荒唐,全也更进入**。在令人惊悚不已的幽深暮色之中,霎时间“丘峦崩摧”,一个*世界“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洞天福地,于此出现。“云之君”披彩虹为衣,驱长风为马,虎为之鼓瑟,鸾为之驾车,皆受命于人之笔,奔赴仙山的盛会来了。这是多么盛大而热烈的场面。“仙之人兮列如麻”!群仙好象列队迎接人的到来。金台、银台与日月交相辉映,景色壮丽,异彩缤纷,何等的惊心眩目,光耀夺人!仙山的盛会正是人世间生活的反映。这里除了有他长期漫经历过的万壑千山的印象、古代传说、屈原的启发与影响,也有长安三年宫廷生活的迹印,这一切通过浪漫主义的非凡想象凝聚在一起,才有这般辉煌灿烂、气象万千的描绘。

值得注意的是,这首写梦奇境,不同于一般,它感慨深沉,抗议激烈,并非真正依托于虚幻之中,而是在*世界虚无飘渺的描述中,依然着眼于现实。神天上仙境,而心觉“世间行乐亦如此”。

仙境倏忽消失,梦境旋亦破灭,人终于在惊悸中返回现实。梦境破灭后,人,不是随心所欲地轻飘飘地在梦幻中翱翔了,而是沉甸甸地躺在枕席之上。“古来万事东流水”,其中包含着人对人生的几多失意和深沉的感慨。此时此刻人感到最能抚慰心灵的是“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徜徉山水的乐趣,才是最快意的,也就是在《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所说:“古人秉烛夜,良有以也。”本来意到此似乎已尽,可是最后却然加添了两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吐长安三年的郁闷之气。天外飞来之笔,点亮了全的主题:对于名山仙境的向往,是出之于对权贵的抗争,它唱出*社会中多少怀才不遇的人的心声。在等级森严的*社会中,多少人屈身权贵,多少人埋没无闻!唐朝比之其他朝代是比较开明的,较为重视人才,但也只是比较而言。人才在当时仍然摆脱不了“臣妾气态间”的屈辱地位。“折腰”一词出之于东晋的陶渊明,他由于不愿忍辱而赋“归去来”。李白虽然受帝王优宠,也不过是个词臣,在宫廷中所受到的屈辱,大约可以从这两句中得到一些消息。*君主把自己称“天子”,君临天下,把自己升高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却抹煞了一切人的尊严。李白在这里所表示的决绝态度,是向*统治者所投过去的一瞥蔑视。在*社会,敢于这样想、敢于这样说的人并不多。李白说了,也做了,这是他异乎常人的伟大之处。

这首的内容丰富、曲折、奇谲、多变,它的形象辉煌流丽,缤纷多彩,构成了全的浪漫主义华赡情调。它的主观意图本来在于宣扬“古来万事东流水”这样颇有消极意味的思想,可是它的格调却是昂扬振奋的,潇洒出尘的,有一种不卑不屈的气概流贯其间,并无消沉之感。

2、狂行赠四兄古杜甫的

与兄行年校一岁,贤者是兄愚者弟。兄将富贵等浮云,

弟切功名好权势。长安秋雨十日泥,我曹鞴马听晨鸡。

公卿朱门未开锁,我曹已到肩相齐。吾兄睡稳方舒膝,

不袜不巾蹋晓日。男啼女哭莫我知,身上须缯腹中实。

今年思我来嘉州。嘉州酒重花绕楼。楼头吃酒楼下卧,

短咏还相酬。四时八节还拘礼,女拜弟妻男拜弟。

幅巾鞶带不挂身,头脂足垢何曾洗。吾兄吾兄巢许伦,

一生喜怒长任真。日斜枕肘寝已熟,啾啾唧唧为何人。

此当是永泰夏去成都之嘉戎时作,观言嘉州可见。喜兄弟相见,故兴至而狂。胡夏客曰:公之诸弟,见于者不一。此所赠四兄,又其诸从也。

与兄行年校一岁①,贤者是兄愚者弟。兄将富贵等浮云②,弟窃功名好权势。

(首叙两人性情之异。等浮云,见其贤。好权势,见己愚。)

①《庄子》:“蓬伯玉行年六十而化。”②富贵等浮云,用《论语》。

长安秋雨十日泥,我曹鞴马听晨鸡①。公卿朱门未开锁,我曹已到肩相齐。吾兄睡稳方舒膝②,不袜不中踏晓日。男啼女哭莫我知,身上须缯腹中实③。

(此追叙长安往事。上四,承好权势。下四,承等浮云。)

①《说文》:“鞴,车鞑也。一曰:驾于马口鞴。”②《魏志·臧洪传》:“年为吾兄,分为笃友。”③《老子》:“实其腹。”

今年思我来嘉州,嘉州酒重花绕楼。楼头吃酒楼下卧,长短咏迭相酬。四时八节还拘礼①,女拜弟妻男拜弟。幅巾鞶带不挂身②,头月旨足垢何曾洗③。

(此又记嘉州近事。酒唱酬,见其豪放。男女礼拜,喜其殷勤。脱巾蒙垢,摹其狂态。)

①庾信:“三春冠盖聚,八节管弦。”②《后汉·鲍永传》:“但幅巾诣河内。”注:“不著冠,但幅巾束首也。”《通典》:汉末王公名士,以幅中为雅,是以袁绍、崔豹之徒,虽为将帅,皆著幅巾。《易》:“或锡之鞶带。”《说文》:“鞶,大带也。”③《内则》:“足垢,燂汤请洗。”《南吏》:阴子春身脂垢污,脚数年一洗,言每洗则失财败事。

吾兄吾兄巢许伦,一生喜怒长任真①。日斜枕肘寝已熟,啾啾卿卿为何人②。

(末以赠兄之意作结。率性任真,此可追比巢许处。枕肘熟睡,则付人事于罔闻矣。此章首尾各四句,中二段各八句。)

①《晋》:王导能任真推分,澹如也。②《广韵》:“啾唧,小声也。”枚乘赋:“鎗鍠啾唧,萧条寂寥。”《楚辞》:“鸣玉鸾之啾啾。”古《捉溺》:“窗中女子声唧唧。”王嗣奭曰:此所谓不绳削而自合者。状四兄,真有王民皞皞,不识不知气象。奔走风尘者,对之汗颜,虽脂垢不洗,自然清净过人。

黄生曰:杜五古力追汉魏,可谓毫发无憾,波澜老成矣。至七古间有颓然自放,工拙互陈者,宋人自以其才力所及,专取此种为派,如《逼仄行》及此篇,入眼颇觉尘气,,总为前人嚼烂耳。

-----------仇兆鳌 《杜详注》-----------

3、《子夜吴》古

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长安城上一片明月,干家万户都传来阵阵的捣衣之声。秋风吹不尽的是,思妇们对玉门关外的绵绵的思念之情。何日才能扫平胡虑,夫君从此不再远征。

写征夫之妻秋夜怀思远征边陲的良人,希望早日结束战争,丈夫免于离家去远征。虽未直写爱情,却字字渗透着真挚情意;虽没有高谈时局,却又不离时局。情调用意,都没有脱离边塞的风韵。

笼统而言,人的手法是先景语后情语,而情景始终交融。长安一片月是写景,同时又是紧扣题面,写出了秋月扬明辉的季节特点。而见月怀人是古典传统的表现方法,加之秋来是赶制征衣的季节,所以写月也有起兴的意义。此外,月明如昼,正好捣衣,而那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月光,也容易勾起思妇的相思之情。制衣的布帛须先置砧上,用杵捣平捣软,是谓捣衣。这明朗的月夜,长安城就沉浸在一片此起彼落的砧杵声中,而这种特殊的秋声,对于思妇又是一种难耐的'挑拨。一片万户,写光写声,似对非对,措辞天然而得咏叹味。秋风,也是撩人愁绪的,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便是对思妇的第三重挑拨。月朗风清,风送砧声,声声都是怀念玉关征人的深情。用总是二字,情思益见深长。这里,秋月秋声与秋风织成浑成的境界,见境不见人,而人物却好像真的在,玉关情也很浓。此情之浓,不可遏止,于是有了末二句直表思妇的心声: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后世的某些人偏爱含蓄,认为删去末二句作绝句更好,其实未必是这样。不知谣妙,声势出口心(《大子夜》),慷慨天然,是民本色,原本不必故意使用那种吞吞吐吐的用语。而从内容上看,末二句使思想内容大大深化,更具社会意义,表现出古代劳动人民冀求能过和平生活的善良愿望。全手法如同电影,有画面,有画外音。月照长安万户、风送砧声、化入玉门关外荒寒的月景、插曲: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这是十分有意味的境,这种犹如女声合唱的插曲决不多余,它是画面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画外也在画中,它回肠荡气,激动人心。因此,这首从正面写到思情,而有不尽之情。

4、训子家《了凡四训》古袁了凡的

大家对“命中注定”这个词都耳熟能详了,也许有人要问:是不是真有“命运”这回事呢?如果有,我们能不能改变既定的命运呢?答案是肯定的——有,而且可以通过我们的努力去改变!

《了凡四训》这本是中国明朝袁了凡先生所作的家训,以此来教戒他的儿子袁天启,认识命运的真相,明辨善恶的标准,改过迁善。并且以他自己改造命运的经验来“现身说法”:在早期验证了命数的准确性,到后来进一步通晓了命数的由来,说明了人们完全可以掌握和改造自己的命运、自求多福的道理。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了凡先生在没有遇到云谷禅师前,光是知命安命,听凭命运的安排,那是消极而被动的;而在后期根据安命之学自强不息地改造命运,则是积极而有益的。他教导子孙后人以正确的处世做人之道,照此实践,也既是自利利他之道。

读了《了凡四训》,可以使人心目豁开,信心勇气倍增,亟欲效法了凡先生,来改造自己的命运。所以说《了凡四训》实在是一本有益世道人心,转移社会风气不可多得的好。愿您读完此后,能走出被命所运的阴霾,成为真正掌握自己命运的勇者,做自己命运的主人!

人类文明到了高度发展的今天,我们已经掌握了丰富的历史资料和宇宙知识,人们都在探求宇宙人生的真相,以解决生命的问题,亦既生死方面的问题。佛法,这一博大精深的宝藏,可以提供和满足这方面的需求。而《了凡四训》阐明了佛法中的许多根本道理,所以它也是佛法的基础和修行学佛的基础。

佛法,分世间法和出世间法,而以出世间法为究竟。在世间法中阐明了十方无量世界成、住、坏、空不停演化着的世界观;和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迁流,无始无终生命之流的人生观。在那千差万别的境缘之中贯穿着一条因果规律:自因自果、自作自受,而能恰如其分、毫厘不爽,由此形成了三世因果和六道轮回。

佛教虽然重视世间法,但是更重视出世间法。因为世间法毕竟是迁流无常、虚妄不实的。宇宙总是成、住、坏、空不停的演化着,人类也莫不经历着生、老、病、死的过程,其中没有一个真实不变的东西。因此有大智慧的人们,还必须进一步探求究竟解脱的出世间法。当然,人生在世离不开世间法,佛法也不能离开世间法,所以我们要以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业。

点击查看更多陆游《书愤》诗歌赏析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aiwenba.com/articles/58219.html

热门阅读

  1. 满月祝福语女孩
  2. 徘徊少年杂文随笔
  3. 《大自然的启示》习作讲评教学设计范文
  4. 201年鸡年除夕祝福语短信
  5. 快乐的六一节作文范文
  6. 大学生假期导购实践报告
  7. 暑假快乐微信祝福语大全201
  8. 七年级上册《散步》优秀教学设计
  9. 观看2015开学第一课心得体会
  10. 梧桐山弘法寺对联摘抄
  11. 《小珊迪》第1课时教学设计
  12. 饶雪漫经典爱情语录
  13. 北京高校篮球联赛拉赞助策划书范文
  14. 安全教学计划模板
  15. 万圣节搞笑短信祝福语
  16. 大学毕业生的自我评价
  17. 小学生必背古诗词
  18. 关于《最后一头战象》读后感
  19. 实现课堂教学素质化的三个着力点教育论文
  20. 木兰花令·次欧公西湖韵原文翻译及赏析
  21. 人教版小学语文《匆匆》的教学设计
  22. 关于大学生的假期职位的认知实践报告
  23. 留守儿童也有爱小学作文
  24. 拜年贺词四字
  25. 2015幼儿园感恩节贺词大全
  26. 中秋节送亲友的祝福短信
  27. 圣诞节的英语作文
  28.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29. 《记承天寺夜游》的原文注解及译文赏析
  30. 对联教学要点与注意事项
  31. 我这个偷心贼散文
  32. 妇女节的古诗大全
  33. 唯美的句子爱情短句
  34. 团团和圆圆教学设计
  35. 雪殇心情随笔
  36. 笑到肠子打结的个性签名精选
  37. 三下乡之在希冀中前行心情随笔
  38. 歌颂春天的现代诗歌
  39. 《除法》的教学设计
  40. 廉洁从教宣传标语集锦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