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烈日与暴雨下》教学设计
总课时:1课时
1.通过咀嚼、品味祥子在烈日和暴雨下艰难挣扎的语段,感受本文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
2.理解、明确本文运用自然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形象、揭示主题的作用;
3.体会旧社会城市贫民生活的艰辛及造成这种生活的根源,认识到新社会的优越性。
咀嚼、品味祥子在烈日和暴雨下艰难挣扎的语段,理解、明确本文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理解、明确本文自然环境对表现人物形象、揭示主题的作用。
教师印发《骆驼祥子》内容简介,学生阅读。
学生预习本文,拒绝品味祥子在烈日和暴雨下艰难挣扎的语段。重点分析修辞手法的作用。思考:
①最简洁地给本文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
②写烈日从人感觉的哪几个角度写的,写出了烈日的什么特点?写暴雨呢?
③祥子与第四段中其它拉车的比,有什么不同?
④你能从本文中找找祥子这么拼命的原因吗?
⑤能试着概括祥子的处境吗?
一、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老舍的小说《骆驼祥子》的选段。老舍,是我国著名的现代作家,原名什么?字什么?这篇小说的主要人物是谁?(以上与学生一起回答)。老舍创作的车夫祥子的形象第一次以平民的眼光去看待旧社会人力车夫的悲惨生活,一起领略现代作家老舍的作品魅力。
(板书课题)大家请看课题,这是一个短语,谁能根据课文的主要人物和情节,把这个标题扩充成为一个能概括本文内容的句子。(包括时间、人物事件)
提示:祥子六月十五这天,在烈日和暴雨下艰难挣扎着拉车的情形。
二、整体感知
根据刚才给课文的概括,本文是按时间顺序写的,下面给它一个最简便的层次划分。
提示:
第一部分(1-10)写祥子在烈日下艰难地拉车。
第二部分(11-21段)写祥子在暴雨下苦苦挣扎拉车。
三、选点读析
根据同学们的分段,我们先来经受烈日还是先来感受暴雨呢?
若学生选择烈日,则围绕如下问题展开(若选择暴雨,则拓展迁移处的暴雨分析移到此处):
1.烈日到底有多烈?请结合相关语句品读,谈谈作者是怎样描写烈日下的街景的。(可以从手法、角度、表达效果等来分析)
提示:可从第3、4、5、7景物描写的比喻句、排比句、夸张句、拟人句中及对祥子心理动作的描写中读出来。通过听觉、嗅觉、触觉的角度真切、形象地写出了烈日下祥子拉车的艰难。
如第四段处,对柳条的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天气奇热,一丝风也没有。排比句写出了动物和人都承受不了这种高温天气等等。在品读过程中,伺机引导学生朗读第4段描写生动形象的语句。读出自然环境描写能点明故事背景的作用
2.这样的烈日,给祥子的心理带来了哪些变化?
提示:第1、5、6、7、9、10段,通过分析祥子的心理变化,体会他要强、特别能吃苦但在精神上又没有指望,只能以命相拼的凄惨生活与命运。
如第一段的如意算盘在虎妞的催促下无可奈何地走向烈日下。
第五段的胆怯。第六段的犹豫不决等等。自然而然地体会环境描写对于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教师小结:烈日的描写突现了祥子好强、能吃苦耐劳但只能过以命相拼的凄惨生活的形象特点。
四、拓展迁移
运用分析环境描写的方法,品读祥子在暴雨下拉车的语段,思考:
作者是怎样描写暴雨之“暴”的?
品读关于风、雨的描写,借机分析社会环境的描写,可以体会环境描写衬托人物形象、揭示主题的作用。
这里描写坐车人与祥子的对话有什么作用?
通过品读拉车人的冷漠,揭示祥子生活的艰难、悲惨及其根源。
五、归纳主旨
1.结合以上分析,能不能把题目扩充为一句更完整、更醒目的话?
提示:要强、勤劳、能吃苦、在恶劣的大自然的威逼和冷漠的社会中挣命而活。在环境描写的分析到位的基础上,理解人物形象,为归纳主旨打下基础。
2.归纳一下本文的主旨。
模式:通过描写……揭示了……揭露了……
作业:1.抄写文中出现的叠词并说明它们的表达效果。
2.试结合你的某种心情写一段景物描写。
板书:
烈日:憋气—烫—闪眼——昏沉狂风、暴雨(雨星—雨点—雨道—瀑布—河流)
↓↓
胆怯—不服输—犯了错—懒—害怕哆嗦—挣命—哆嗦
↓
要强、勤劳、可怜的祥子在恶劣的环境威逼下卖命
拓展阅读
1、一年级语文下册《春雨的色彩》教学设计
1、认识“线、论”等11个生字。会写“你、们”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春雨给大地带来的变化。
3、有主动积累词语的意识。
识字、写字、朗读课文。
感受春雨给大地带来的变化;培养学生主动积累词语的意识。
以读代讲、读中感悟。
媒体资源:视频《春雨的色彩》、视频《整体感知——春雨的色彩》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视频导入,激发兴趣
2、同学们,我们刚才感受了下春雨时的情景,现在,我们来具体感受一下课文吧?同学们在听读的时候,自己在心里默读,并标记好自己不认识的生字,同时通过拼拼音的办法记住它们,读会它们。
3、播放视频《整体感知——春雨的色彩》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请学生自读课文,把拼拼音才会读的字圈起来。
2、这些圈起来的字都是我们的新朋友,看看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些字。(线论趣题底颜淋洒滴油欢……等)
3、同桌互读课文,如果有不认识的字,就教教他,还可以问其他同学,每人读一遍。
4、课件出示这些字,请会读的同学展示读。
5、愿意给哪个生字组词就给哪个组词。
6、看视频演示的情景,用一个字抢答A、一群人在雨中(淋)B、洒水车(洒)C、小水珠落下(滴)
7、出词给学生读。
三、读通课文,感知内容
1、生字大家都认识了,课文肯定也读得更好。分小组帮读,老师指定每组一名学生过一会代表小组读,小组成员帮他读流利。
2、朗读比赛,师生评价。
3、感知内容,相互交流:你知道春雨的样子了吗?你听到春雨的声音了吗?你知道田野里来了哪些小客人?
4、课外延伸:自由组合表演课本剧《春雨的色彩》。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导入新课
二、精读课文,理解积累
1、同学们的字记的很好,课文也一定能读出感情来。现在就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有感情地读一遍课文,并选择自己喜欢的一段精读。
2、讨论交流,指导朗读
调整方案:
方案一: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这一问题较开放,如果学生已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即可进入下一环节。如果学生回答只停留在零散的词句上,就按方案二教学。)
方案二:小燕子、麻雀和黄莺它们分别认为春雨是什么色的?他们为什么这么认为?
(板贴写有字的小写图片和对应的颜色)
3、小组内讨论:
a、如果分角色朗读的话,该怎样读争论的.语法,朗读好“不对”“不对,不对”“你们瞧”
b、怎样表现春雨、小鸟和大自然。
4、根据自己的理解感受小组内分角色读、表演读。
5、请一组同学配乐表演读,学生评价
6、同学们,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的呢?把你的想法说一说,画一画(自选粉笔板画春雨)
7、指导积累。同学们读得真有感情,现在请把你喜欢的词句画下来。
8、课堂练习:读读说说
滴,雨滴,水滴……
欢,欢乐,欢笑……
题,题目,数学题……
线,纺线,棉线……
三、指导写字,扩展思维
1、出示田字格中的生字观察今天的生字有什么特点
2、范写临摹
3、重点指导“绿”字的笔画
4、对照
5、拓展:
春雨到底是什么色的?请同学们在下春雨时好好看看,并听听春雨说些什么,把看到的说出来,把听到的写出来。
2、小学语文5年下《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设计一
一、继续品读,感悟童年
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
到底是什么让“我”如此的想念童年和童年的生活?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朗读体会。
2、学生品读感悟,在学习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或者看法。
3、课堂交流,随机指导:
⑴童年可以有漫无边际的想法:
①找出有关的句子:
A、不是的,爸!他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
B、我真想拿把剪刀替他们剪一剪,因为太不整齐了。
……
②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
⑵童年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
①找出有关的句子:
A、我站在骆驼面前,看他们咀嚼的样子……
B、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②把两句话联系起来,你心里有一种什么感觉,体会到什么?
A、童年的傻事多么美好。
B、“我”的心中充满了留恋。
……
③有感情地朗读这两个句子。
⑶童年很快就过去了,过去就不会回来了:
①找出有关的句子:
A、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
B、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又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又听见缓缓悦耳的骆驼声。童年又重领于我的心头。
②细细地品读这些句子,从中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A、淡淡的忧伤。
B、暖暖的心情。
C、失落和怀念。
……
③带着自己感悟有感情地朗读。
3、小学语文5年下《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设计一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了解作者童年时对骆驼的喜爱,想象课文描写的童年生活画面,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3.背诵喜欢的段落,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读读小说《城南旧事》。
课时安排:第二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歌曲激情,解释课题
1.上课前,咱们先一起来听一支歌,会唱的跟着一起唱,认真听注意歌词。(课件播放歌曲:《童年》)
2.谁能说说歌词都写了什么?(生自由说,师板书题目)
3.这个题目与我们平时学过的课文题目有何不同?(题目的三个词语中间有两个间隔符号)。
老师读题目,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感受一下,在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在温暖的冬阳下,一群骆驼队从远处走来,驼铃声悦耳动听,童年的“我”站在旁边静静地看着。)
这个题目把三种事物编织在一起,充满诗情画意,会令我们产生许多遐想。每个人都有美好的童年,童年发生的事往往充满稚趣,又很有意思,它们像一颗颗闪亮的珍珠收藏在我们的记忆里,今天就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回忆他那充满稚气的童年往事吧,齐读课题。
(二)交流信息,简介作者与背景
1.全班交流课前收集的相关信息。
2.教师总结,出示:
“冬阳下的骆驼队”是作者林海音女士童年记忆最深刻的一个画面。林海音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她原籍台湾,19出生于日本,童年时随父母回国住在北京城南,1948年举家迁回台湾。林海音女士根据在北京生活的点点滴滴写成了《城南旧事》一书,深受读者喜爱。《冬阳童年骆驼队》一文正是《城南旧事》这本书的序言。
(三)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课件出示):
①借助文中注音和工具书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②思考:
课文以什么顺序记叙了作者的童年生活?
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哪几个片断,分别在课文中的哪些自然段?
2.全班汇报、交流(教师及时板书)
①注意指导学生区分文中两个“嚼”字的不同读音。
②课文以季节的推移为顺序记叙了作者的童年生活。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这几个片断:先讲冬天“我”看骆驼咀嚼(4自然段);再讲了“我”关于骆驼系铃铛的想象(5―9自然段);然后讲冬春之交骆驼脱毛的情景(10自然段);最后讲夏天不见骆驼的影子(11―14自然段)。
(四)深入感悟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1.学习“学骆驼咀嚼”的片断
①反复读第4自然段,细细地品味,画出自己感受最深的词句,简单地写出自己的体会感悟,然后带着自己的理解试着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本段。
课件出示: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吃草料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后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满在胡须上。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②全班交流。(从骆驼咀嚼的样子中体会作者观察仔细、描述生动;抓住最后一句从作者学骆驼咀嚼,体会童真童趣、体会“我”的傻样)
③总结学法:反复读、品味→画词句写感受→有感情朗读。
2.分小组合作学习后三个片断
①从后三个片断中选择最感兴趣的一个片断,用上述方法分小组合作学习。
②同兴趣的同学自愿结合小组,互相交流、探讨。
③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五)学习最后两段,体会怀念之情
这些童年生活的片断,像一朵朵洁白的浪花,翻滚向前汇成了一条记忆的长河,以至于多年以后仍然记忆犹新。
1.齐读课文最后两段
2.你读懂了什么?从什么地方体会到的?
3.引导学生理解“童年一去不还”和“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童年“一去不还”是因为“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来了”,说明时间过得很快,转眼“我”已长大,不再是童年了;“童年重临我的心头”,这个“童年”是指童年时那段有趣、难忘的生活,是因为当“我”又看到冬阳下的骆驼队时,触景生情,不禁想起儿时的那段难忘的生活)
(六)拓展延伸──说童年
童年是美好的,光阴是宝贵的,这正是这篇课文要向我们诉说的。而你此时是不是也想起了自己许多有趣的经历呢?(鼓励学生说自己的童年趣事)
(七)总结全文
1.(歌曲《童年》再次响起)教师总结:“钓龙虾”、“捉知了”、“学游泳”……甚至咱们还煮过西瓜。回想起童年多彩多姿的故事,每个人脸上都会露出一抹甜甜的笑,因为童真,因为幼稚,更因为它匆匆易逝。孩子们把握好自己的美好时光,让我们生活的每一天都色彩斑斓,也让它成为明天最美的记忆。
2.(课件出示书的封面)最后,在这欢快的旋律中老师给你们推荐两本书,一本是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另一本则是高尔基的《童年》,这两本书都非常的棒,大家可别错过了这写好书。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aiwenba.com/articles/582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