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利用赵州宁晋人原文赏析及习题答案
曹利用,赵州宁晋人。利用少喜谈辩,慷慨有志操。父谏卒,补殿前承旨,迁为鄜延路走马承受公事。
景德元年,契丹寇河北。真宗幸澶州,射杀契丹大将挞览。契丹欲收兵去,使王继忠议和,择可使契丹者。枢密院以利用应选,遂授阁门祗使,奉书诣契丹军。帝语利用曰:“关南地归中国已久,不可许;汉以玉帛赐单于,有故事。”利用愤契丹,色不平,对曰:“彼若妄有所求,臣不敢生还。”帝壮其言。
利用驰至军中,耶律隆绪母见利用。饮食毕,果议关南地,利用拒之。耶律隆绪母曰:“晋德我,畀我关南地。周世宗取之,今宜还我。”利用曰:“晋人以地畀契丹,周人取之,我朝不知也。若岁求金帛以佐军,尚不知帝意可否,割地之请,利用不敢以闻。”其政事舍人高正始遽前曰:“我引众以来,图复故地。若止得金帛归,则愧吾国人矣。”利用曰:“子盍为契丹熟计,使契丹用子言,恐连兵结衅,不得而息,非国利也。”契丹度不可屈,和议遂定。利用奉约书以归。擢东上阁门使、忠州刺史,赐第京师。契丹遣使来聘,遂命利用迎劳之。
利用在位既久,颇恃功。天禧二年,辅臣丁谓、李迪争论帝前,迪斥谓奸邪,因言利用与之为朋*。利用曰:“以片文遇主,臣不如迪;捐躯以入不测之虏,迪不逮臣也。”迪坐是免。
章献太后临朝,中人与贵戚稍能轩轾为祸福,而利用以勋旧自居,不恤也。凡内降恩,力持不予,左右多怨,太后亦严惮利用。利用奏事帘前,或以指爪击带鞓,左右指以示太后曰:“利用在先帝时,何敢尔邪?”
内侍罗崇勋得罪,太后使利用召崇勋戒敕之。利用去崇勋冠帻,崇勋恨之。会从子汭为赵州兵马监押,而州民赵德崇诣阙告汭不法事。奏上,崇勋请往按治,遂穷探其狱。汭坐被酒衣黄衣,令人呼万岁,杖死。及汭诛,谪左迁知随州。又坐私贷景灵宫钱,贬崇信军节度副使。命内侍杨怀敏护送,行至襄阳驿,怀敏不肯前,以语逼之,利用投缳而绝。以暴卒闻。
(选自《宋史?列传第四十九》)
7.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奉书诣契丹军 诣:前往
B.晋德我,畀我关南地 德:感激
C.利用不敢以闻 闻:听说
D.恐连兵结衅,不得而息 息:停止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①晋人以地畀契丹 ②圣朝以孝治天下
B.①遂命利用迎劳之 ②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C.①言利用与之为朋* ②不欲与廉颇争列
D.①遂穷探其狱 ②其孰能讥之乎
9.下列各句中,全都表现曹利用“慷慨有志操”的一组是(2分)
① 彼若妄有所求,臣不敢生还 ② 果议关南地,利用拒之
③ 割地之请,利用不敢以闻 ④ 凡内降恩,力持不予
⑤ 奏事帘前,或以指爪击带鞓 ⑥ 坐被酒衣黄衣,令人呼万岁
A.①②③ B. ②③④ C.③④⑤ D.④⑤⑥
10.对下面文言语句的翻译,最为准确的一项是(2分)
我引众以来,图复故地。若止得金帛归,则愧吾国人矣。
A.我指引军队前来,是期望恢复我们的故土。你让我停止得到金玉丝帛就返回,那么我会愧对我们的国人。
B.我率领军队前来,是期望收复我们的故土。如果仅仅得到金玉丝帛就返回,那么我就会愧对我们的国人。
C.我率领军队前来,是期望收复我们的故土。你让我仅仅得到金玉丝帛就返回,那么我会愧对我们的国人。
D.我指引军队前来,是期望恢复我们的故土。如果停止得到金玉丝帛就返回,那么我就会愧对我们的国人。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曹利用年轻时很喜欢与人辩论,情绪激昂,有志向节操。父亲死后,他曾任殿前承旨、鄜延路走马承受公事等职。
B.曹利用担任出使契丹使者,以阁门祗使身份前往契丹兵营议和,最终两国达成了和议,且没让契丹的企图得逞。
C.曹利用因为功绩显赫被朝廷封为东上阁门使、忠州刺史,赐第京师。后来他恃功益骄,最终因内侍逼迫而**。
D.曹利用因侄子曹汭犯罪而被牵连,被贬做随州知州,后又因宦官诬陷他私贷景灵宫钱,被贬为崇信军节度副使。
参***
7.C(2分)( “闻”是使动用法,“使……听说”,意思是“报告”。)
8.C(2分)(A.①介词,意为“把”; ②介词,意为“用”。B.①代词,意为“他”;②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C.①②都为介词,意为“跟”。D.①代词,意为“他的”;②表示反问的语气,意为“难道”。)
9.A(2分)(④⑤表现恃功专横,⑥是曹利用侄子的行为。)[来源:学科网]
10.B(2分)(“引”译为“率领”,“复”译为“收复”,“若”译为“如果”,“止”译为“仅仅”。)
11.D(2分)(“又因宦官诬陷他私贷景灵宫钱”无中生有。)
参考译文:
曹利用是赵州宁晋人。利用年轻时喜欢辩论,慷慨激昂有志向节操。父亲曹谏死后,补为殿前承旨,后升为鄜延路走马承受公事。
景德元年,契丹入侵黄河以北。宋真宗带兵亲临澶州,射杀了契丹大将挞览。契丹想收兵离去,派王继忠前来议和,宋朝寻找可以出使契丹的人。枢密院让利用应选,于是朝廷任命他为阁门祗使,带着国书前往契丹军营。皇帝对曹利用说:“关南的土地归属中原已经很久了,不能答应给他;但汉朝有拿玉帛赏赐单于的旧例。”曹利用对契丹很气愤,脸上显露不平之色,回答皇帝说:“他如果有无理的要求,我不敢活着回来。”真宗认为他的话很有气概。
曹利用骑马赶到契丹军营,耶律隆绪的母亲接见了曹利用。吃完饭后,果然谈到关南的土地,曹利用拒绝了她。耶律隆绪的母亲说:“后晋感激我们,送给我们关南的土地。后周世宗攻占了它,现在应该归还我们。”曹利用说:“后晋以地给了契丹,后周攻占了它,我朝不知这些事。如果你们每年索要金帛来资助军需,我尚且不知皇帝是否答应,割地的请求,我不敢上报皇帝。”契丹的政事舍人高正始立即上前说:“我率领军队前来,是希望收复我们的故土。如果仅仅得到金玉丝帛就返回,那么我就会愧对国人。”曹利用说:“你为什么不为契丹仔细地考虑,假如契丹采用你的建议,恐怕会连年战争,不能安定,这对国家没有好处。”契丹人考虑曹利用不会屈服,于是就签订了和议。曹利用带着合约文书回到朝廷。朝廷提拔他为东上阁门使、忠州刺史,在京城里赏赐他房子。契丹人派遣使者来访,朝廷就命令曹利用来迎接慰劳他们。
曹利用在职已经很久了,依仗功劳颇为自傲。天禧二年,辅臣丁谓、李迪在皇帝面前争论,李迪指责丁谓是奸佞小人,借机说曹利用和他结为朋*。曹利用说:“凭借一点文章得到皇帝的恩遇,我不如你;舍命深入吉凶难测的敌营,你比不上我。”李迪因此被罢免。
章献太后执政,中人与贵戚渐渐相互勾结在一起做坏事,而曹利用凭借昔日的功勋自居,不予理会。凡是朝廷对臣子施加恩惠,他就极力坚持不给,大臣们大多怨恨他,太后也非常怕他。曹利用在垂帘前陈奏事宜,有时用手击打束带,大臣们指给太后看说:“曹利用在先帝时,怎么敢这样呢?”
内侍罗崇勋犯罪,太后派曹利用叫来罗崇勋,告诫了他。曹利用摘掉了罗崇勋帽子和头巾,从此罗崇勋对他怀恨在心。恰巧曹利用的侄子曹汭做赵州兵马监押,州里的百姓赵德崇到朝廷来告发曹汭做违法的事情。上奏给朝廷后,罗崇勋请求前去查办,于是对案件穷追不舍。曹汭因为喝酒穿黄色衣服,让人高呼万岁,被杖打至死。等到曹汭被杀,曹利用被贬为随州知州。又因为他私自借出景灵宫的钱,被贬为崇信军节度副使。朝廷命内侍杨怀敏护送他,走到襄阳驿,杨怀敏不肯前行,并且用语言逼迫他,曹利用就**。用暴病身亡上报给朝廷。
拓展阅读
1、中职应用文写作试题及答案
1、请把阿拉伯数字1—10改写成大写。
答: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
2、什么是请假条?
答:请假条是因事或因不能出勤,向单位、组织或领导请求给予假期的便条。
3、我校兹定于2011年10月16日举行建校32周年校庆,活动时间为1天,请你以校办公室的名义写一份通知,告知全校师生于当天8:00在操场集合,并统一服装。
通 知
全校师生:
我校兹定于2011年10月16日举行32周年校庆,活动时间为一天,请全体师生身着校服,于10月16日上午8点在校操场集合,不许迟到。
特此通知
校办公室 2011年10月10日
4、制定计划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答:1、要符合政策。
2、要从实际出发。
3、要具体明确。
4、要留有余地。
5、会议纪要与会议记录的区别是什么?
答:1、文种性质不同。会议记录是记录会议内容的一种书面材料,逢会必记;会议纪要一般都作为文件来处理,不要求逢会必纪。
2、基本内容及写法不同。会议记录是对会议内容的客观记录,相对比较详尽;会议纪要只反映会议的主要精神和议定事项,具有条理性和理论性。
3、功能不同。会议记录一般不公开,无须传达或传阅,只作资料存档;会议纪要通常要在一定范围内传达或传阅,要求贯彻执行。
6、自我鉴定的写作格式是什么?
答:1、标题。一般用文种名“自我鉴定”作为标题。
2、正文。正文由前言、优点(或成绩)、缺点(或不足)和今后的打算四部分构成。
3、落款。在正文的右下方写上鉴定人姓名,并注明年、月、日。
7、请写一张请假条给你们的班主任,请假一个星期(理由自拟,详细说明)。
请假条
尊敬的X老师:
昨夜我突然发烧,经医生诊断为重感冒,今天仍觉得头昏脑胀、四肢无力。特请病假一天(有医院病休证明),请予批准。
此致
敬礼
学生:XX XXXX年X月X日 8、请示的分类有哪些?
答:请示主要有请求批准和请求指示两类。
请求批准:下级*就某项工作、某个问题请求上级*给于审定、核准、认可或在人、财、物方面有困难,需要上级给予帮助解决的,都可以请求上级*批准。
请求指示:下级*在执行政策时遇到困难或出现新的情况需要变通;或执行政策时尚有不太清楚明了的地方;或对上级*某个决定有看法,都可以向上级*请求指示。
8、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一份《寝室卫生制度》。(例文,根据学生实际写作给予相应的分数)
寝室卫生制度
1、实行每日一小扫、每周一大扫制度。
2、早上起床时每位同学要做好被褥、鞋子、牙具、脸盆及其他生活用品的整理工作,床上只准放被子和枕头。
3、早上6:30前,值日生要严格按照《寝室净化美化细则 》的规定做好寝室卫生打扫和物品摆放工作,保持寝室美观、整洁。离开寝室时要清空纸篓。
4、傍晚回寝室的同学主要搞好个人卫生,不得破坏寝室的摆设和清洁。
5、晚就寝时严禁将瓜皮果壳扔在地上和走廊、过道上,不准向窗外倒水,丢废物,禁止在走廊上堆积垃圾。
6、严禁将水带进寝室,不准在走廊上刷牙和用水冲脚,保证寝室、走廊干净、清洁。
7、不得用水冲洗地面,不得将杂物倒入洗手间的水池中。
8、搞好个人卫生,勤洗澡、洗衣。被套、枕巾、毯子、桌布要经常清洗,保持干净。
2、王之涣《凉州词》原文及赏析
“凉州词”是凉州歌的唱词,不是诗题,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开元年间,陇右节度使郭知运搜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谱,进献给唐玄宗。玄宗交给教坊翻成中国曲谱,并配上新的歌词演唱,以这些曲谱产生的地名为曲调名。后来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广阔胸怀。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是从白云中流出来的一般。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留念。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歌中提到了行人临去时折柳。这种折柳赠别之风在唐代极为流行。于是,杨柳和离别就有了密切的联系。现在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于是,诗人用豁达的语调排解道: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说“何须怨”,并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用了“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储蓄,更有深意。 三、四两句,明代的杨慎认为含有讽剌之意:“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升庵诗话》)中国古代诗歌向来有“兴寄”的传统,更何况“诗无达诂”,我们认为读者未尝不可这样理解,但不能就此而肯定作者确有此意。
3、中职应用文写作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 (每格2分) 6分
1、(1)眼镜 (
2)中国联通
2、梅花桂花玫瑰花,冬香秋香
二、改错题 36分
1、每格2分
(2)祝颂语多余
(3)时间应放在发文单位下面
(4)缺投稿方式
2、每格2分
(1)格式方面的错误是:
① 此致敬礼多余
② 日期应放在发文单位下面
(2)内容方面的错误是:
① 开会地点不明
② 参加人数不明
3、格式错误: 4分
(1)称呼没有顶格写
(2)“敬礼”应移到下行顶格写。
病句改正。 4分
(1)“我恨不得一下子很快飞到您的身旁”,删去“一下子”或“很快”。
(2)“通过您多年对我的谆谆教导,使我各方面都有了很大进步”,删去“通过”或“使”。
“务必”不得体,可删去。 1分
因为“务必”一般是用于上对下的子要求。 1分
4、每处2分,共10分
①缺请假对象
②祝颂语位置错误
③却日期
用词不当的有:④“强迫”一词不当
应删除的文字有:⑤现托邻居XX同学把请假条拿来。
1、广告语写作 6分
(1) 略(背诵教材的也可) 3分 (2)略(背诵教材的也可)3分
2、 4分,未用修辞手法的扣2分
3、 共5分
借 据(1分)
今借到王晓芹人民币叁万元整,(1分)利息八厘,每季度付息一次。(1分)借期一年。
借款人 陈刚 (1分) 2010年4月29日 (1分)
4、共5分
欠 条(1分)
今欠市电信局电信网安装费人民币壹万元整,(1分)定于2010年7月前付清。(1分)
欠款单位:某某职业学校(1分) 2010年4月29日(1分)
5、共6分
招领启事(1分)
4月28日下午课外活动期间,09某数控班同学李某某在操场捡到了一个钱包,(1分)内有饭卡1张,现金若干。(1分)请失主到政教处王老师处认领。(1分)
政教处(1分) 2010年4月29日(1分)
6、 共5分
请柬(1分)
王老师:(1分)
兹定于6月30日晚上5点30分在国际大酒店举行毕业酒会,敬请光临。(1分)
某某机械班(1分) 2010年6月25日(1分)
7、共6分
邀请书(1分)
敖校长:(1分)
为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定于6月13日晚上夜自修期间,在学校阶梯教室举行语文综艺大舞台活动。(1分)诚邀您担任评委,敬请光临。(1分)
语文组(1分)2010年6月8日 (1分)
8、共6分
倡议书 (1分)
全校各班级:(1分)
4月14日7点49分,青海省玉树县发生了7.1级的地震,给当地人民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背景介绍) (1分)
灾情牵动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此,临海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团委、学生会向全校同学发出倡议,要求各班积极做好宣传工作,向灾区人民捐款。(倡议内容) (1分)
请各班把善款放在信封里,写上班级和善款数目,于4月30日上午统一送到校团委。(具体要求) (1分)
临海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团委 学生会2010年4月20日 (1分)
(2)①汇款金额(大写)贰仟壹佰玖拾捌元叁角整 (错一个字扣1分)3分 ② 示例 玉树坚强,我们永远在一起 3分
9、共 7分
申请书(1分)
校学生会:(1分)
最近学生会成员在扩招,我申请加入学生会体育部。(申请事由)(1分) 我是某某班的体育委员,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工作责任心。本人爱好体育活动,初中时是学校篮球对的主力队员,并参加过全市中小学运动会,获得初中组100米第二名。(申请理由)(1分)
我加入学生会以后,一定会更加努力地工作,为丰富学校的校园文化作出应有的贡献。请学生会组织进一步考验我,批准我的请求。(决心和态度)(1分) 此致
敬礼 (1分)
申请人:某某某
2010年4月29日 (1分)
10、共8分
通 知(1分)
班级各同学:(通知对象1分,也可以在正文出现)
学校决定在4月25日对烹饪专业的学生进行一次体检。(2分)请大家在当日8点之前到学校阶梯教室集中体检。(2分)先空腹验血,然后由学校安排早餐。特此通知。(1分)
某某烹饪班 班委会 (1分)
2010年4月 24日(1分)
11、按所给的材料和写信封的正确格式写信封。 4分
材料:收信人的地址 (1分) 邮政编码是400015 (1分) 收信人 (1分)
寄信人地址及邮政编码(1分)
4、王之涣《凉州词》原文及赏析
孤城:指玉门关。
仞:古代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羌:古代的一个民族。
1、凉州词:又名《出塞》。为当时流行的一首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
2、原题二首,此其一,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词》载有《凉州歌》,并引《乐苑》云:“《凉州》,宫调曲,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运进”。凉州,唐陇右道凉州治所在姑臧县(今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
3、远上;远远向西望去。“远”一作“直”。
4、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5、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6、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尺或八尺(等于231cm或264cm,约等于2。3m或2。6m)。
7、羌笛:古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带。羌笛是羌族乐器,属横吹式管乐。属于一种乐器。
8、杨柳:《折杨柳》曲。古诗文中常以杨柳喻送别情事。《诗·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9、度:吹到过。不度:吹不到
10、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11、何须:何必。何须怨:何必埋怨。
12 杨柳:杨树的柳条,又指的是《杨柳曲》。
5、《白居易·问刘十九》全诗阅读答案 原文翻译 注释 赏析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这首诗可以说是邀请朋友前来小饮的劝酒词。给友人备下的酒,当然是可以使对方致醉的,但这首诗本身却是比酒还要醇浓。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酒是新酿的酒(未滤清时,酒面浮起酒渣,色微绿,细如蚁,称为“绿蚁”),炉火又正烧得通红。这新酒红火,大约已经摆在席上了,泥炉既小巧又朴素,嫣红的火,映着浮动泡沫的绿酒,是那样地诱人,那样地叫人口馋,正宜于跟一二挚友小饮一场。
酒,是如此吸引人。但备下这酒与炉火,却又与天气有关。“晚来天欲雪”——一场暮雪眼看就要飘洒下来。可以想见,彼时森森的寒意阵阵向人袭来,自然免不了引起人们对酒的渴望。而且天色已晚,有闲可乘,除了围炉对酒,还有什么更适合于消度这欲雪的黄昏呢?
酒和朋友在生活中似乎是结了缘的。所谓“酒逢知己千杯少”,所谓“独酌无相亲”,说明酒还要加上知己,才能使生活更富有情味。杜甫的《对雪》有“无人竭浮蚁,有待至昏鸦”之句,为有酒无朋感慨系之。白居易在这里,也是雪中对酒而有所待,不过所待的朋友不像杜甫彼时那样茫然,而是可以招之即来的。他向刘十九发问:“能饮一杯无?”这是生活中那惬心的一幕经过充分酝酿,已准备就绪,只待给它拉开帷布了。
诗写得很有诱惑力。对于刘十九来说,除了那泥炉、新酒和天气之外,白居易的那种深情,那种渴望把酒共饮所表现出的友谊,当是更令人神往和心醉的。生活在这里显示了除物质的因素外,还包含着动人的精神因素。
诗从开门见山地点出酒的同时,就一层层地进行渲染,但并不因为渲染,不再留有余味,相反地仍然极富有包蕴。读了末句“能饮一杯无”,可以想像,刘十九在接到白居易的诗之后,一定会立刻命驾前往。于是,两位朋友围着火炉,“忘形到尔汝”地斟起新酿的酒来。也许室外真的下起雪来,但室内却是那样温暖、明亮。生活在这一刹那间泛起了玫瑰色,发出了甜美和谐的旋律……这些,是诗自然留给人们的联想。由于既有所渲染,又简练含蓄,所以不仅富有诱惑力,而且耐人寻味。它不是使人微醺的薄酒,而是醇醪,可以使人真正身心俱醉的。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aiwenba.com/articles/597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