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喻户晓的成语故事
亦作“家谕户晓”。每家每户都明白;谓人人皆知。《论语·泰伯第八》“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朱熹 集注引 宋 程颐 曰:“圣人设教,非不欲人家喻而户晓也,然不能使之知,但能使之由之尔。” 宋 楼钥 《缴郑熙等免罪》:“以言求人,曾未闻有所褒表,而据有免罪之旨,不可以家谕户晓,必有轻议于下者。” 清 薛福成 《请豁除旧禁招徕华民疏》:“约章初立之时,未及广布明文,家喻户晓。” * 《镇压反**必须实行*的群众路线》:“利用电影、幻灯、戏曲、报纸、小册子和传单作宣传,做到家喻户晓,人人明白。”现指名声很大,知名度大。
基本信息
【解释】:喻:明白;晓:知道。家家户户都知道。形容人所共知。
【出自】:《汉书·刘辅传》:“天下不可户晓。”宋·楼钥《缴郑熙等免罪》:“而遽有免罪之旨,不可以家谕(喻)户晓。”
【示例】:与其作不能行远不能普及之秦汉六朝,不如作~之《水浒》《西游》文字也。
◎胡适《逼上梁山》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形容广为流传[1]
【拼音】[jiā yù hù xiǎo]
【英文解释】
make known to every family
be known to every household
be well-known to every household
be known by one and all
造句:
相反,大赞助商常是那些品牌家喻户晓的公司。
Rather, big sponsors tend to be firms with brands that are already well-known.
安徒生亦成为中国家喻户晓的童话作家。
Andersen,the great danish writer,also has become widely known in China.
这篇家喻户晓的文章是鲁迅写的。
The article known to all was written by Luxun.
【近义词】
妇孺皆知、众所周知、尽人皆知、人所共知、名闻遐迩、声名远播、举世闻名、誉满天下、远近驰名、赫赫有名、家见户说
【反义词】
默默无闻、闻所未闻、鲜为人知
【基本解释】
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家家户户都知道,形容人所共知。喻:明白。晓:知道
详细解释
出 处
《汉书·刘辅传》:“天下不可户晓。”
《缴郑熙等免罪》宋·楼钥:“而遽有免罪之旨,不可以家谕户晓,必有轻议于下者。”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1课《邓稼先》“1949年到1966年我在普林斯顿高等学术研究所工作,前后17年的时间里所长都是奥本海默。当时,他是美国家喻户晓的人物,因为他曾成功的领导战时美国的原子弹制造工作。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宾语;中性词;形容广为流传 。
示例
与其作不能行远不能普及之秦汉六朝,不如作~之《水浒》《西游》文字也。
古代的一本名叫《烈女传》的书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古时候,有一个姓梁的女子,人称梁姑,带着自己的两个孩子,跟她的哥哥一家人住在一起。
有一天,哥哥和嫂嫂下地干活去了,梁姑就在家独自照看着哥哥的一个儿子和她的两个孩子。当她在屋外的庭院里洗衣服的时候,屋里突然着起了熊熊大火,烈火将三个小孩子堵在屋子里,情况十分危急。
梁姑奋不顾身地冲进屋子里,想先把哥哥的孩子救出来,但是因为屋子里浓烟滚滚,根本分不清哪个孩子是自己的小侄儿,所以等她把孩子抱出来一看,却发现得救的是自己的儿子。这时候,火势越来越猛,再进去救孩子的话她自己都有生命危险。她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捶胸大哭,心里想:这怎么得了啊!要是我不能把哥哥的孩子救出来,自己的孩子却得救了,这样一来,家家户户不都会知道我是一个自私自利的小人了吗?那么我以后将再也没有脸去面对我的哥哥和嫂嫂了啊!不行,即使冲进去被烧死,我也得把自己的侄儿救出来!于是,她冒着生命危险再一次冲进了已成火海的茅草屋,结果孩子没有被救出来,她自己也被烧*。
后来人们就用“家喻户晓”来表示一些人物、故事或者事件每家每户都明白,人人都知道的意思。喻,明白;晓,知道。
拓展阅读
1、飞将数奇成语故事
【注音】fē jiàng shù jī
【出处】李广老,数奇。 西汉·司马迁《史记·李将军列传》
【解释】飞将:汉朝名将李广;数奇:命运不好。泛指人不走运。
【用法】作宾语、定语;指人命运不好
【结构】主谓式
【同韵词】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移东补西、步步进逼、路绝人稀、祸福相倚、毁誉不一、荫子封妻、得病乱投医、报效万一、如不胜衣、......
【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西汉时期,中郎将李广任边境上谷太守,他英勇善战,匈奴称他为飞将军,闻风丧胆。他一生不被重用,没有封侯的奖赏,最后被逼*。而他的堂兄弟李蔡才能不如他却官至丞相,古人认为奇数不吉利,司马迁评价为“李广老,数奇。”
【示例】时人以“飞将数奇”来形容李广的运气不佳。
2、成语故事画龙点睛意义
从前,有一个技艺高超的画家,他画的动物就像真的一样。有一天,画家外出去玩,看到一面很大的墙,就提笔在墙上画了一条龙。
这条龙画得可真像啊!它张牙舞爪,就像要飞起来一样。只是,这条龙没有眼睛。
大家都很奇怪地问画家:“为什么不给龙画上眼睛呢?”画家说:“画上眼睛,龙就会飞走了。”
大家都不相信。画家只好拿起笔给龙点上了两只眼睛。刚点完,墙上的龙就真的活了起来。它摇摇头、摆摆尾,“呼”的一下飞到天上去啦!
这个画家好厉害啊!小朋友,你的画也能这么逼真吗?只要好好努力、勤加练习,你的画一定也会越来越好的。
【拼音】: huà lóng diǎn jīng
【解释】: 原形容梁代画家张僧繇作画的`神妙。后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
这个发生在清朝乾隆年间。
这天,扬州城来了一个身穿灰色长衫的年轻人,年轻人身上除了一支古色古香的毛笔,再无其他东西。
年轻人在市集摆了一个画摊,以卖画为生,他画的全是花鸟鱼虫,珍禽猛兽,无论什么动物,都画得栩栩如生,跟真的一般,直欲破纸而出,另人惊叹不已。然而年轻人从来不对自己的画题款留字,所以没有人知道年轻人的名字,也没有人知道他的来历,人们只知道扬州城里多了一位画技不凡的年轻画师。
很快,年轻人的威名就传遍了整座扬州城,很多人慕名前来找他作画,他亦来者不拒,无论你要什么动物的画,他都能传神般的给你画出来,让人拍案叫绝。年轻人来到扬州城的第六天中午,炽白的太阳高悬青天,热不可言。他正在画摊上画一幅《白虎啸天图》,画中的白虎血口大张,双目如电,威风凛凛地立在一块巨石上仰天长啸,那啸声似乎已经穿破画纸,杀进了所有围观的人的耳膜,另人莫名的心底生畏。当他把这幅画完成时,人们纷纷对他竖起大拇指叫绝,他对众人微微一笑,道:“多谢各位给在下捧场。”
这时从人群里走出一个手执纸扇,又瘦又高的中年人,他对年轻人的《白虎啸天图》大加赞赏了一番,然后叹息道:“小哥画技如此了得,却埋没在这市井之地,真可惜。”说罢摇头不止。有人马上认出了中年人,说道:“这不是杨明韩杨知府的师爷汪为吗,怎么在这?”另一个人“哼”地一声,道:“他杨明韩派人来这还会有好事?定然又是在搜罗人才,好花样百出地讨好皇上。”
年轻人听到众人言语,朝汪为拱手道:“原来是汪师爷,不知找在下何事?”汪为哈哈笑道:“果然是快人快语,我家老爷想请你过府一叙。”年轻人道:“只是过府一叙这么简单?”汪为道:“就这么简单。”年轻人沉吟片刻,道:“好吧,我们这就走吧。”
大伙都没想到年轻人答应得这么爽快,顿时心生鄙夷,唏嘘一片,那杨知府可是出了名的臭名昭著,对百姓不问不闻不说,苛捐杂税的花样更是层出不穷,搞得百姓,但苦于无处告发,只得忍。汪为见众人唏嘘不止,脸上青筋根根突出,气愤已极,喝道:“叫什么叫,你们都不想活了。”众人听他这么一叫,唏嘘之声更是大作,汪为无奈,今天出来得急没带上兵卫,否则定将这些*狠狠教训一顿,当下无暇多想,拉起年轻人扬尘而去。
3、飞将数奇成语故事
李广是汉朝的名将,擅长骑射。他没有口才,不大说话除了射箭,几乎没有别的什么爱好。和将士们在一起,他总喜欢和人比赛射箭。每到一处,打听得有虎,他就一定要亲自去射。在右北平(今河北省东北部地区)的时候,因为射虎,曾受了伤,但他还是把虎射*。一天,黄昏时分,在山林中的丛草里,见有一块巨石,以为是虎,就射了一箭。第二天去查看时,才知不是虎,那支箭深深地射进石头里去了。
据《史记》载,李广是汉文帝时入伍的,在抵抗匈奴侵略的战争中,立过不少功。在汉景帝和汉武帝时代,每一次抵抗匈奴的战争,李广几乎都参加了,而且屡次以少击多,出奇制胜。匈奴侵略者对于李广,又害怕又敬佩,称他为“飞将军”。
有一次,李广受命领着少数兵马,出长城去和人数众多的匈奴侵略者作战。因双方实力过于悬殊,李广不敌被俘。在被解往敌营的途中,他趁敌人不备,突然跃起,夺了一匹好马,飞奔逃回。匈奴兵几百人狠命追赶,被他射死多人,终于脱险。可是逃回后,汉军却“按军法”判他死罪。他缴纳了大量赎金,才以撤免官职了事。
过了几年,匈奴又大举进犯,李广又奉命带4000骑兵去抵抗。他被匈奴4万兵团团围住,部下都非常害怕。李广派他儿子李敢,只带几十骑兵,从左到右,直穿敌人阵地,跑了一圈,回来报告道:“没什么,匈奴不难对付!”部下这才稍为安心。李广亲自用最强劲的大弓,射杀敌人部将。连杀好几人,敌人的攻势渐见减退。李广指挥将士,沉着应战,气概从容,毫无慌乱之色。大家深受感动,勇气也因此大增。这样艰苦支持了两天,援军来到,敌人才退去。
李广最后一次与匈奴作战,已经60多岁了,可是他精神抖擞,毫无老态。这一次,大军由大将军卫青统率。李广名义上是前将军,可是卫青怕他立功,不让他正面出阵,故意叫他绕东路。后因没有向导,迷失了路,未能如期开赴指定地点,被借此问罪。李广气愤不过,竟被逼自刎而死。
李广有个堂兄弟,名叫李蔡,汉文帝时,与李广同为“郎”一级的小官,声望远不如李广,只是一个平凡的`庸人罢了。然而到了武帝时代,李蔡已被封侯爵,官居丞相。而李广这位一生与匈奴侵略者作战70余次的“飞将军”,却落了个悲惨的*!人们为李广抱不平,但是,除了抱怨命运之外,谁能说什么呢!“飞将数奇”这句成语,便由此产生。
【注音】fēi jiàng shù jī
【出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李将军列传》:“李广老,数奇。”
【解释】 飞将,本作飞将军,后指矫健敏捷的将领。数奇,即奇数,俗称单数。古人认为单数不吉利。飞将数奇比喻运气不好,有能力但是没有发挥能力的机会或环境。
【用法】作宾语、定语;指人命运不好
【年代】古代
【例句】时人以“~”来形容李广的运气不佳。
李广一生英勇善战,在如今看来应该是大英雄的人物,最后反倒被逼自尽。他的堂兄明明不如他却身居高位。但是尽管如此,我们也不能放弃提升自我,因为生活中的机遇还是有很多的,只有你自己做好了准备,才能在机会来临之时紧紧抓住。
4、我和外国语的故事――外国语见证我成长2000字作文
与外国语的故事,要从小学开始说起。那时,年纪尚小的我们,刚刚成为学生,刚刚踏入学校,来到陌生而又充满幻想的校园。从未认识的人;从未看过的书;从未懂得的道理;从未有过的体会!
中考前夕,校园内随处可见拿着试题在问老师的同学,拿着书在校园内后花园中的小亭中背诵重点知识的同学,拿着一份厚厚的试卷在座位上安静思考解题的同学。每个人脸上的笑容也变得少了起来,同学们都开始严肃起来,迎接和冲刺中考!还记得那一天,我在走廊上背书,我背书有一个习惯,就是喜欢闭着眼睛背书,然后大声的背出来。当时是闭着眼睛在走廊上背书,后面大家应该猜到了,我撞到了人。最令我没有想到的是,我撞到的居然是我的班主任!我的班主任是一位很年轻的女老师,我连忙跟她道歉。她倒是笑了起来,看了看我手中的书,又看了我一眼,意味深长的对我说:“苏诗洋,这么用功?你是第一个因为背书而撞到我的人。不错不错,老师不怪你,你继续背!”我当时真的不知道怎么说,脸上一阵热,不过班主任的话语却激励了我继续努力背书,继续为自己的将来而奋斗的决心。也许现在的我不够优秀,但是我相信会有一天,当我再次回到这里,再次回到这一条熟悉的走廊上,看见熟悉的人,熟悉的老师,和曾经的一切,我是自信和骄傲的!每天早上,来到学校,整个校园环绕着郎朗书声,十分动听!走进校园,你会发现这里是另一个世界,我们在书的海洋翱翔,在外国语的庇佑下茁壮成长!
记忆最深的依然是高一时发生的一件令我难忘的事。高一下学期,考完了期末考试,我们开始了一年一度的英语合唱比赛。这对于我们班的一些同学来说,可以算是噩耗。有些音痴的同学很不愿意参加这种比赛。但是学校要求必须要每个班的所有同学都参加。这下班上彻底炸开了锅,我们选择一首英文歌曲就选择了将近一个星期,好不容易定下了一首,暂且不说那些不太懂得英语的同学,有些同学连唱都不敢唱。最后班上决定选出四位领唱,我对这首歌是再了解不过了,甚至都可以背出歌词,但是我没有在班上表露,因为我胆子不是很大。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可能是因为有同学听到我轻轻哼唱,觉得我可能会,就推荐了我当领唱。最后连老师都希望我能领唱。虽然我很开心能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和信任,但是我还是很紧张。接下来的几天,我们一直在排练,同学们也渐渐能够跟着音乐一起唱起来,几天的排练让我慢慢不再害怕。经过几天的努力,我们班基本上达到了合唱的要求了。晚会前的半小时,我的心还一直不能平静,手心也一直出着冷汗,嘴里一直在念着歌词,怕自己到时候因为紧张而忘词。
外国语,你给予我太多宝贵的回忆,你是我成长、成熟,最后走向成功的见证。不管未来怎样,每当别人问起,你是在哪里毕业的?我都可以拍着胸脯说:“我是外国语毕业的!我是真正的一名具有中国灵魂,国际视野的株外学子!”外国语,你是我心中,永恒的向往。我将永远记住你,我敬爱的外国语!
高三:苏诗洋
外国语,一所神奇的学校。这所汇集小学、初中、高中于一体的校园,已经完全刻在我的心中。无数宝贵的精神财富,童年的美好,青春的飞扬,汗水的滴撒,白纸黑字的记录,童真美好的友谊,都在外国语这片土地上记忆和永存。
一转眼,初中就悄然将至!挥之不去的告别,只为更好地再见!还没来得及与小学的同学叙旧和寄托,就来到了初中这个看似轻松却面临挑战的地方!记得在初中三年级的时候,当时正值正午,头顶的阳光透过教室两侧的窗户,照进教室的每一张桌椅,空荡荡的校园内,显得那样的悄怆幽邃!一个人独自在校园内漫步,听着校园内广播的音乐,感觉学校的学习和生活都是那样的美好。外国语,你又将记录下我一生中第二个人生的转折点。初中生活不像小学了,可以明显感觉到学校,老师,家长给你带来的精神寄托和沉重的学习压力。
初中三年,也就是一晃而过。在书本中度过的每一天,都是那么的不简单。很多的遗憾,很多想说的话都未曾说出口,就已经没有机会说了。眼前的高中时光,能够把握好的也就只有三年的美好。还记得高一刚入学的那段时间,花了好长的时间认识班上的同学,用一段时间去适应高中生活和学习环境。
晚会开始不久,就到我们了。拿起领唱的话筒,此时的我,仿佛是一位真正的歌手,全校同学都在幕布后等着我的演唱。我仿佛听到了我的心跳,我紧握着话筒,等待着幕布拉开的那一刻。音乐的前奏响起,幕布拉开了,台下的灯光非常刺眼,我的眼睛只能向前望,演唱开始,我开始热情高歌,此刻,我已克服恐惧,尽力展现我最完美的一面。音乐停止,幕布拉上,我们从舞台右侧离场,话筒交还给主持人。这一刻,我终于长呼了一口气,此时此刻,我是成功的!从未有过的成就感,从未有过的体会!外国语,你赋予我的太多,我将铭记在心,你给予我的每一次成功!高中生活转瞬即逝,我从未想过自己从小学到高中都在同一所学校读书。这不是简单的巧合或者是几句话可以解释清楚的。你给予我的,是知识,是成长,是对我梦想的指引灯。
1510苏诗洋注:本作文已获得作文大赛一等奖,仅将原稿供作文网使用,禁止其它平台盗用!谢谢!
5、以管窥天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神医扁鹊四处行走,为人解除病痛,留下了无数可叹可笑可省的故事,除了大家熟悉的讳疾忌医的蔡桓公,虢国太子经扁鹊手死而复生,也被人津津乐道。
其时扁鹊言:“夫子之为方也,若以管窥天。以qiè视文。”(《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以管窥天”这个成语,扁鹊是用来斥责虢国中庶子的孤陋寡闻、目光短浅的。
“以管窥天”,语出见《庄子`秋水》:“是直用管窥天,用锥指地也,不亦小乎!”《庄子`秋水》通篇气势宏大,充满了对大自然对宇宙的追求与向往,不屑用管窥天这样的小伎俩。因为通过竹管从小孔或缝隙里望向天空,总是范围有限,有如坐井观天一般,无法看到“天”的全貌。故而这个成语(也简作“管窥”)用来比喻人们见闻狭隘或看待事物、问题过于简单、片面。用于他人有着强烈的贬义。
而事实上,透视历史的真相,在没有望远镜的古代,古人就是“以管窥天”的——通过特制的管子,古人观察天体星象活动,并且曾达到很高的认识水平。
近代天文望远镜诞生于400年前,换句话说,古人在没有今天我们依赖的工具前已经面对着浩瀚的天空几千年。起初肉眼当然是唯一凭借,然而即便是最好的裸眼视力,也只能看到大范围的天象变化,要论各个天象的微小改变就力不从心了。聪明的古人于是发明了“管”:一般采用竹或者某种石材为原料,用以缩小观测范围以集中精力;逐步又发明了刻有尺度并能转动的仪器,其窥管也改用青铜铸造。
科学家李政道研究认为,观天是人类启蒙的文化,早在远古时代人类创造神话之时就开始了观天——这既表达了对宇宙和谐美的向往,也反映了对神灵的崇拜与敬畏。
宇宙的神秘总能激发人类无尽的好奇心,在中国的新石器时代,人们就已经发展了科学的观测活动。李政道猜测当时已有较为“精密”的天文观测仪器,能把天空中的固定点定位准确到零点几度。整个仪器安装在一个约15尺长的直圆筒柱上,筒柱中心有一个孔。当古人通过盘边的凹槽观测天空时,每个槽中有一颗亮星。但是这种猜想缺乏实证,历史真相如何,还不能妄下结论。
通过现代的科学实验证明,用管来观测天象,是有着其科学依据的。利用管的限制,可以除去侧光的影响,提高暗星的能见度,直接以肉眼看不见的八等星,通过这样的管子即可看见。而窥管的长度、粗细等具体尺寸若适当,效果则会更佳。
根据记载,中国古人使用的天体测量仪器主要有浑仪、简仪等;表演天体视运动的仪器主要则是浑象。浑仪是中国古代用于测量天体球面坐标的观测仪器。它是由一重重的同心圆环构成,整体看起来就像一个圆球。有资料表明,在公元前4世纪中叶,中国就已经使用浑仪观测天象了,比古希腊约早60年。
浑仪的最基本构件是四游仪和赤道环。四游仪由窥管和一个双重的圆环组成。窥管便是前述中空的管子,作用类似于近代的天文望远镜,只是没有镜头。
双重圆环叫四游环,也叫赤经环,环面上刻有周天度数,可以绕着极轴旋转,窥管夹在四游环上,可以在双环里滑动。转动四游环,并移动窥管的位置,就可以观测任何的.天区。赤道环在四游环外,上亦刻有周天度数,固定在与天球赤道平行的平面上。这样,就可以通过窥管观测到待测量的天区或星座,并得出该天体与北极间的距离,称“去极度”,以及该天体与二十八宿距星的距离,称“入宿度”。去极度和入宿度是表示天体位置的最主要数据。从中可以看出,窥管是浑仪中的重要部件。以管窥天,的确能窥到“天”。
随着时间推移,窥管也不断改进。宋代人沈括把窥管下端的孔径缩小、以便减少由于人眼挪动范围而造成的误差。到元代,科学家郭守敬更是把窥管的三边管壁去掉,只剩一条两头带着横耳的铜条,这样窥管就改称“窥衡”了。
此外,还应该指出的是,中国古代浑仪采用的是赤道坐标系统,比西方采用的黄道坐标系统要先进得多,今天已为各国天文台所广泛采用。
现在,人们还可以在南京紫金山天文台,看到明代正统二年到七年(1437~1442)间制造的浑仪和简仪。
《二程遗书》卷十三中曰:“释氏说道,譬之以管窥天,只务直上去,惟见一偏,不见四旁,故皆不能处事。”而《文选`东方朔<答客难>》中更是说到:“‘以管窥天,以蠡测海,以筵撞钟。’岂能通其条贯,考其文理,发其音声哉!”鄙夷斥责溢于言表,岂知这只是其一。天空中繁星何止成千上万,若一一去观难免眼花缭乱,而以“管”窥我想窥之地、觅我想看之星,目不斜视,精力集中,就算“坐井观天”,又怎会没有收获,又怎会无所成?更何况,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哉?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aiwenba.com/articles/602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