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边的叫声》优秀教案

发布时间: 2025-09-05 15:25:24

《池塘边的叫声》优秀教案

教材分析

《池塘边的叫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12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向学生提供了四方面的知识:如何交朋友;青蛙是两栖动物;编故事、讲故事;认读二类字。

学生分析

我们班大部分学生聪明、活泼,喜欢动物,因此像这种以动物为主人公的课文,学生尤其喜欢学,他们爱模仿、爱表演、爱读、爱说、喜欢想像、无所顾忌、天真、可爱。

《池塘边的叫声》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协作、创造等能力。根据学生的特点,我设计了让学生质疑、讨论、表演与朗读以及讲故事的课堂教学形式。同时,为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在课前鼓励他们去查资料,自主探索科学知识,并且根据学生爱动手做手工的特点,让他们事先做了青蛙、小鱼的头饰。

教学目标

1.理解青蛙和小鱼是怎样成为朋友的?生活中怎样和朋友相处?

2.了解青蛙既可以在水里游又可以在岸上跳,而小鱼只能在水里游。

3.学会编故事,模仿青蛙的语调给小鱼讲故事。

4.认识本课15个二类字,并熟读课文。

教学流程

一、兴趣导入。

1.师:同学们,你们认识哪些动物,你能模仿出它们的叫声吗?

学生积极发言。小狗:汪汪。小羊:咩咩。小牛:哞哞。青蛙:呱呱

2.点题。

师:今天,咱们来学习《池塘边的叫声》。

3.请学生第一次质疑:池塘边的叫声是谁发出的?

师:想知道这个问题,读了课文后就知道了。

二、初读课文、认字。

1.学生自读课文,自己解决不认识的字。(查二类字表,可以猜字,还可以问同桌。)

2.教师把二类字打到大屏幕上,等学生读完课文后,检查他们的认字情况。

3.听课文录音,进一步熟悉课文,巩固生字。

检查生字:找来很多小动物的图片,每张图片背面写上一个生字,正面投射到大屏幕上,学生想要哪种动物,必须得认识背后的生字,然后把动物图画奖励给学生。

4.看动画,进一步熟悉课文。

学生一边看动画,一边听教师复述课文,进一步熟悉课文。熟读了课文后,学生自然而然地知道叫声是青蛙发出来的,原来这叫声是青蛙在给小鱼讲故事呢。

(但是读完了课文,学生会有新的问题提出。)

三、学生第二次质疑。

1.青蛙眼睛为什么转了一下(两下)?

2.青蛙为什么不怕累,每天都会给小鱼讲故事?

3.青蛙会给小鱼讲什么故事?

4.小鱼为什么叫青蛙为大哥?

5.小鱼为什么会亲青蛙的白肚皮?

6.小鱼为什么一上岸就会死?

(学生提出的问题真是五花八门,但是都能围绕本课的内容。)

四、学生就以上问题分小组讨论(四人小组)。

五、学生汇报(精选其中一段)。

1.学生说:小鱼称青蛙为大哥,青蛙要背小鱼上岸。当小鱼说自己上不了岸时,青蛙说他把岸上看到的故事讲给小鱼听。小鱼听后,亲了亲青蛙的白肚皮。从此以后,青蛙每天给小鱼讲故事。在整个过程中,小鱼很有礼貌,青蛙很讲信用,所以他们会成为好朋友。

2.表演和分角色朗读结合,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3.学生表演青蛙给小鱼讲故事(用时较长)。

表演到最后,演青蛙的小朋友必须给演小鱼的朋友讲一个岸上看到的、听到的故事。

(1)一个学生把一年三个季节的景色描述给小鱼,惟独没有描述冬季。教师问他为什么没有冬季,学生说:冬天青蛙都冬眠了,怎么给小鱼讲故事呢?

(2)另一个学生说:青蛙对小鱼说,你每天晚上可以出来看天上的星星。

4.至于小鱼为什么上岸后就会死这些涉及生物科学的问题,教师鼓励学生去查资料解决,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

六、课后练习。

________只能在水里游。

________能在水里游,也能在岸上跳。

________很讲礼貌,________很讲信用。

七、总结拓展。

师:学了这篇课文后,我们知道了如何交朋友,朋友之间如何友好相处。请你们好好想一想,在生活中,你是如何跟朋友相处的?

拓展阅读

1、小学语文欣赏《窃读记》学设计小升初语文

《窃读记》是台湾著名女作家林海音的作品。它记叙了作家林海音小时候到书店中去窃读的经历。一个热爱读书的女孩,因为家庭和社会的原因,只好偷偷到书店看书。她读书时腿酸腰麻、饥肠辘辘的辛苦,担忧、焦急、惧怕的滋味,惊喜、快乐、满足的幸福,都在她的言语行动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身临其境。正是这“窃读”的独特感受与复杂滋味,让我们看到了童年的林海音对读书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求。

作者善于用细致的动作描写和自语式独白来表达自己独特的窃读滋味。如“我跨进店门,暗喜没人注意。我踮起脚尖,从大人的腋下挤过去。哟,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里来了。”这“跨、踮、挤、挤”等一系列小心翼翼地动作描写和庆幸自己“总算挤到里来了”的心理活动描写,让我们感受到她对书的渴求,对能够读到书的满足。

选编这篇课文,一是引导学生把握内容,体会作者对读书、对知识的渴求;二是通过作者的心理和动作描写,感受作者是如何把“窃读”的滋味写具体的;三是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开展综合性学习。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窃读的复杂滋味,感受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求,并激发对读书的兴趣。

4.在阅读中体会作者通过动作、心理活动将窃读滋味具体化的写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通过对动作、心理活动的品读,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及窃读的复杂滋味。

领悟作者是如何通过动作和心理活动把窃读滋味写具体的。

课时安排:2课时

学资源准备:课件

第一课时,完成让学生体会窃读的复杂滋味,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这个学目标。主要通过两种学手段突破学重点:第一,品;第二,读。

品:抓重点词句,品出窃读滋味。围绕“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这一主线,让学生默读1──4节,批划写出作者窃读滋味的句子,并简单批注。引导学生抓住作者细致的动作描写感受她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并领悟作者将窃读滋味具体化的写法。

读:抓特定场景,读出窃读滋味。读5──7节作者自语式的独白的心理活动描写,感受作者窃读的复杂滋味及对读书的热爱。

第二课时,在读书交流中梳理读不同类型书的方法的学内容,以此给学生以读书方法的指导并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读书吗?都在哪儿读过书?有什么感觉?

2.出示课件:林海音的照片,让学生说说对她的了解,师补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句子,想想林海音童年是怎么读书的。

2.检测字词。(出示课件)

(重点点拨“哟”的读音、“腋下、踮起脚尖、饥肠辘辘”的意思、“檐、碗”的书写)

3.整体感知:林海音童年是怎么读书的,紧扣题目理解“窃读”。

4.找出最直接写出作者窃读滋味的一句话。

三、抓重点词句,品窃读滋味:

1.默读1──4节,批划能表现作者窃读滋味的语句,写体会。

2.交流汇报:(根据学生汇报出示相应课件)

(1)我跨进店门,暗喜没人注意。我踮着脚尖,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哟,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里来了。在一排排花花绿绿的书里,我的眼睛急切地寻找,却找不到那本书。从头来,再找一遍。啊!它在这里,原来不在昨天的地方了。

(引导学生从“跨、踮、钻、挤”一系列动作词中体会作者对读书的渴望;体会作者的心理从跨进店门的“暗喜”,“头发乱了”不顾形象挤进来的庆幸以及找到书后的惊喜的变化过程。)

(2)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

(引导学生从“像一匹饿狼”和“贪婪”中体会作者读书的急切,想象饿狼见到食物会有怎样的表现,林海音见到书后会是怎样的表现。)

3.指导朗读重点句段,体会作者窃读的复杂滋味。

【设计意图】语文学的根本是理解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设计这一环节目的就是要引导学生通过抓重点词句理解内容这种方法,感受、领悟、积累语言,为以后的运用语言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抓特定场景,读出窃读滋味:

1.自由读5──7节,想象是怎样一幅画面?

2.指生读喜欢的段落,其余生评价。

(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入情入境地读出画面感。)

3.师:林海音童年读书的经历是坎坷的,尽管有时一本书要到几家书店才能读完,或者我要把自己隐藏起来窃读,甚至外面瓢泼大雨我却故作为难地读,但只要看到那本我喜爱的书,我就会──

齐读: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设计意图】通过自由读、选择喜欢的段落读、评读、听别人读想画面等多种读的方式,让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想象”,充分感受课文的语言美、意境美,并将之内化、沉淀,从而形成良好的语感。

五、总结全文,升华感情:

1.师:同学们,可以说《窃读记》三个字中充满了作者读书的乐趣,也饱含着作者童年时代的辛酸。那么是什么在支撑着作者窃读完一本又一本书呢,请同学们浏览全文,找一找。

2.谈对“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的理解。(出示课件)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自己读书的收获和感悟来谈体会,如平日喜欢读什么类型的书,读书让自己有了怎样的成长等)

3.师:的确,我们身体的成长需要营养,心灵和思想的成熟则需要读书,书能丰富我们的视野,也能丰盈我们的内心世界。所以我们也要不忘国文老师的这句话:“我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出示课件)

六、布置作业:

1.积累文中描写生动的语句。

2.练习本课的生字词。

2、《伊索寓言》设计

《伊索寓言》原名《埃索波斯故事集成》,是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萨摩斯岛上一个丑陋无比,但智慧无穷的伊索的奴隶所作。伊索寓言脍炙人口,内容丰富,题材广泛,说理深邃,诙谐有趣,在全世界享有盛誉。

本课所选的三则寓言,故事情节紧凑,意蕴丰厚,以浅显的语言把角色刻画得绘绘色,生动传神,令人读后兴味盎然,从中获得深刻的启示和益。

《狐狸和葡萄》讲狐狸吃不到葡萄却说葡萄是酸的,不好吃;《牧童和狼》讲一个牧童屡次大狼来了欺骗村民,当狼真的来了,谁也没去帮助他;《蝉和狐狸》讲狐狸想吃蝉,便假装赞美蝉的歌美妙,但蝉看穿了狐狸的诡计,没有上当。每则寓言都以一句训诫作结,具有画龙点睛之效。

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知道这三则寓言故事,能从寓意中获得益。

学重点:

引导学生准确理解寓意。

学难点:

引导学生赏析理解蝉和狐狸中蝉为何能识破狐狸的骗局,避免上当?

课时安排:

两课时

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内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

2、对伊索寓言有所了解。

3、弄清每则寓言中的角色和故事情节。

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揭题:大家听过《狐狸和乌鸦》《狼和小羊》《龟兔赛跑》的故事?讲给大家听听。这些有趣的故事都是从伊索寓言里选出来的,今天我们来学习伊索寓言中的另外三则故事。

二、感知三则寓言大意。

1、师朗读课文,学生听读。

2、学生自由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及不理解的词。

3、学生借助拼音或工具书自学生字。

4、每人选择其中一则故事朗读,思考:

(1)故事中的主人公是谁?

(2)故事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用简洁的语言给大家

(3)每则寓言故事分别揭示了什么道理?

5、指名了解学生朗读思考情况。

(1)指名三组有感情地朗读三则寓言。

(2)指名学生对故事主人公、主要内容的掌握

6、有感情地朗读整篇课文,从整体上抓住每则寓言的主要意思。

三、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完成习字册。3、课文中你对哪个故事感兴趣,给同学、家长讲一讲。

第二课时

学内容:

感受故事主人公形象,感悟寓意。

一、复习

谁能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其中一两则故事的主要内容?

二、精读课文

(一)《狐狸和葡萄》

1、引导学生观察插图,抓住文中关键词语来体味葡萄的诱人。

2、一只狐狸看到了,谗得直流口水,他是怎样做的?能通过想象说具体吗?

(主人公狐狸很喜欢吃葡萄,谗得直流口水;想尽了各种办法去够葡萄3、结果怎样?他应该怎样想,怎样做?

4、可狐狸是怎样说的呢?为什么这样说(这些葡萄是酸的,不好吃。

虚荣心强、爱面子、生怕别人笑话;自己无能为力,却又不敢承认,表里不一。)即狐狸的形象

(二)《牧童和狼》

1、集体读第一自然段,指名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

(主人公是牧童,任务是在村放羊。闲得无聊,大喊狼来了,拿村民们的惊慌失措取乐。)

2、到底有没有狼?

(哪里有什么狼?)

3、牧童好几次大狼来了,是什么行为?

(欺骗、撒谎、不诚实、不老实。)

4、引读第二自然段,村民们好几次上当受骗后,会怎么想?怎样说?

(村民们以为牧童在撒谎,不愿意再上当。)

5、以后村民们再听到慌忙大后,会怎样想?怎样做呢?牧童的结果会是什么?

6、小组之间讨论:牧童是一个怎样的人?

(三)《蝉和狐狸》

1、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圈套本来指什么?在本则寓言中指什么?(使人上当受骗的、坏的、害人的计谋、计策,阴谋诡计。把蝉从树上骗下来,吃掉他。)

2、怎样骗的?(细读第二自然段。并画出突出表现狐狸会骗的词语。)

3、这是一只什么样的蝉?从哪里看出来的?他是怎样想?(细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用不同的线画出最能说明上述问题的内容。拓展思维:想象蝉的思考过程。)

4、对待狐狸这样的*诈小人,我们应该怎样做?

三、理解寓意

(一)

1、齐读第一则寓言的第三自然段。(联系狐狸想吃葡萄的谗样儿,狐狸的言行,刚才分析的狐狸的形象。)体会寓意。

2、现实生活中你还想到了哪些类似的话语?

3、对于这些不良话语和心理,我们应该怎么办?

(二)

1、牧童说谎的结果是什么?

2、拓展:

(1)现实生活中你遇到过类似的人和事吗?

(2)男女生分组读第

(3)读了这则寓言,你想对那些说谎的人说些什么?对自己说些什么?

(三)

1、这则寓言中蝉聪明在哪里?(读蝉和狐狸的最后一自然段。)

2、小组之间交流:你想对寓言中的蝉说些什么?对那些中了圈套的蝉说些什么?

3、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则寓言的寓意。

四、对比狐狸和蝉与狐狸和乌鸦的主人公形象。

主要把握乌鸦爱听奉承话,不能正确认识自己,抵不住诱惑,失去戒心。而蝉善于思考,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存有戒心,识破了狐狸花言巧语的险恶用心。

五、总结

1、启发学生把握文章结构:先讲故事,再揭示寓意。

2、本课通过学生朗读故事、感知大意、分析形象、揭示寓意、拓展想象,使学生不但感受寓言的形象,感悟寄托的道理,还要从中吸取经验训。

六、板书设计

狐狸和葡萄

葡萄:诱人狐狸:谗得直流口水(揭示道理是什么?)

牧童和狼

牧童:不诚实,经常说谎,自食其果。(一贯说谎的人即使说了真话,也没人相信。)

狐狸和蝉

蝉:善于观察、思考,保持警觉,存有戒心。(聪明的人,总能从别人的灾难中吸取训。)

七、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4。

3、《再别康桥》

一、学目标

(一)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感受诗歌美

(二)通过合理想像,再现诗中画面,领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真情

(三)培养学生的诗歌审美能力,激发学生诗意表达情感的愿望

二、学重难点

(一)重点:学习全诗,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二)难点:合理想像,再现画面,体会诗情,培养学生的诗歌审美能力

三、学方法:诵读法、联想想像法、美点寻踪法、合作探究法、点拨法

四、学课时:一课时

五、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往今来,人们对离别情感的表达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饮酒作别,可折柳相送,还可长歌一曲,更可写诗抚怀今天,我们以一曲《长亭外古道》的离别歌开启我们的学习离别诗之旅

(二)走近诗人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我国现代著名诗人,翻译家,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授著有《自剖》《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志摩的诗》《猛虎集》等作品他的诗歌艺术成就较高,被人们誉为“一手奠定中国诗坛的人”

(三)了解背景

康桥是诗人母校剑桥大学所在地1928年作者再度离开了母校,写下了这首诗正是康河的水的灵性,激发了诗人的性灵,唤起了诗人久蛰他内心的诗的天命他曾说:“我敢说康河是世界上一条最美的水”请听,康桥河畔传来他的心音

(四)初读感受

1、师范读,生划分节奏(师配乐朗读)

2、齐读共评(生配乐齐读,师生互评)

(五)再读把握

1、全诗共七节,请从每一节中找出主要描写的景物,并说说作者都做了哪些事情

明确:全诗分别描写了云彩、金柳、青荇、彩虹、星辉、夏虫;从标题上看,作者再次告别康桥,他告别康桥的方式很独特,先作别云彩,回忆金柳,拥抱康河,在康河寻梦,在星辉中放歌,却因寻梦不得再度与之离别

2、在这种情况下,他当时的心情如何?

明确:诗人是寻梦不得后不得不离开康桥的,在这种情况之下他是失落和感伤的

3、哪一节表现出他的失落和感伤呢?你能把它读出来吗?

明确:第六第七节(生读师评)

(六)精读品味

1、淡淡的伤感淡淡的美,诗人在诗中描绘的图景更美请选出你认为最美的一幅图景,抓住景物特征,并通过合理想像用你自己的语言把它描绘出来

示例一:夕照金柳映河图:日暮西山,金色的夕阳照耀在康河之上,河面波光粼粼,河岸两旁嫩绿的柳枝泛着金光,它随轻风摆动,清新美丽,娇柔妩媚就像是娇美的新娘这般美景让诗人尽收眼底他欣喜若狂,就像新郎看到新娘一样这便是他对康桥的爱,何等浓烈,又何等温柔

示例二:夏夜离别康桥图:星光璀璨的夜晚,康河的夜景更加迷人,如梦如幻可是诗人不得不跟康桥告别他心上千般不舍万般无奈,想要和康桥话别诉说离情,可是伤感百转千回终是默默无语,心中悄悄升起笙箫吹响的离歌我的心情有谁能懂呢?那沉寂的夏虫该是懂的吧!

2、诗中每幅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说说你的读诗感受并请用你的音把它读出来

明确:招手惜别云彩图,依依惜别(语气语速:不舍地,轻悄悄地,缓慢地);回忆金柳映河图,欢喜眷恋(语气:喜悦地,深情地);青荇拥抱康河图,*恋情(语气:深情地,坚定地);寻找彩虹之梦图,渴望梦想(语气:欣喜地,陶醉);星辉斑斓放歌图,激情澎湃(语气:激情,奔放地);夏夜离别康桥图,失落伤感(语气:失落伤感,千般不舍万般无奈)

(七)美读涵咏

1、主题归纳:全诗构造 一个纯美的记忆中的康桥世界,但现实的“我”不得不与康桥告别,在告别与追忆之间,书写了“我”的伤感与失落情绪康桥是美丽的,但它已随风而逝,留给“我”的是不尽的思念

2、理解了这首诗的情感,让我们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这首美的诗(齐读)

(八)链接抒写

1、读了全诗,我们感受到了音乐美,绘画美,情感美,看着排列整齐,错落有致的诗行,我们又感受到它的建筑美我们的生活也要像诗人一样善于发现美,用文笔去创造美请看视频,仿写一小段表达你的情感(链接生活视频)

2、师赠诗《若相离,槐花忆!》

(九)课堂总结

相聚总是美丽而短暂的,有的人因伤离别而困顿萎靡;有的人却能淡然面对;更有的人会让短暂的美丽变成永恒,来以忘却离别之伤这是生活的勇者,更是生活的智者让我们用的我们的智慧把生活变得诗化般的美好

(十)布置作业

1、背诵全诗,再次体会诗歌美

2、用美的眼睛捕捉生活,用美的心情感受生活请课后仿写一首小诗

附板书设计:

招手惜别云彩 依依惜别 借

回忆金柳映河 欢喜眷恋 景

青荇拥抱康河 *恋情 抒 情

寻找彩虹之梦 渴望梦想 情 景

星辉斑斓放歌 激情澎湃 交

夏夜离别康桥 失落伤感 融

4、《再别康桥》

学目标:

1、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3、学会朗读

学重点:

1、诗人情感的把握;

2、学会朗读

学方法:

诵读吟咏法,比较法,自我感悟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堂学设计

一 导语:

自古写离别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

如: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启发: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明确: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自然景物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这也是徐志摩这首诗的亮点。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

1、先一名学生朗读,点出生字生词:

河畔(pàn) 青荇(xìng) 长蒿(gāo) 漫溯(sù)

笙箫(xiāo)载①zǎi一年半载②zài载歌载舞装载登载 斑斓(澜、阑)

2、老师配乐朗读

3、学生自由读

4、全班齐读

三 介绍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新月派的代表人物,作品有《志摩的诗》《猛虎集》《云游集》等。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师分章节赏析诗歌。

方式:学生自己找出最喜欢的一句或一节诗歌,赏析,老师点拨并进行朗读指导。

5、《再别康桥》

学目的

1.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艺术美和人情美。

2.理解《我爱这土地》中的意象。

3.体悟《我爱这土地》深沉而强烈的爱国情感。

学重点

1.《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2.《再别康桥》中的诗意美和人情美。

3.《我爱这土地》中抒情主人公真挚的爱国情感。

4.《我爱这土地》中的意象。

学设想

学方法

1.诵读吟咏法;

2.欣赏法;

3.点拨法。

媒体设计

1.播放电视连续剧《人间四月天》片尾曲的MTV。

2.配合朗诵,播放一组中国人民前赴后继、浴血奋战、抵御日寇入侵的画面及《黄河大合唱》MTV、《我爱你中国》MTV。

学时数:1课时。

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1.他就这么悄悄地来,又这么悄悄地去了。他虽然不曾带走人间的一片云彩,却把传世的《再别康桥》留给了诗坛,也把永远的思念留给了人们。现在,让我们走进志摩,走进他的《再别康桥》。

2.谁不爱自己的母亲,谁不爱自己的祖国!穿越时空,只有一种感情能将民族的心联系起来,那就是对祖国深深的爱。早在1938年,著名诗人艾青就眼含热泪地对祖国母亲唱了一首深情的赞歌——《我爱这土地》!

二、解题

1.徐志摩,现代诗人、散文家,曾留学英国剑桥大学两年。在他临别伦敦的前夕,在一个美丽的黄昏,他来到剑桥大学碧波荡漾的**康河里泛舟,在康桥上漫步,他流连忘返,如痴如醉。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于是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2.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写于风雨飘摇的1938年。那时日寇的铁蹄正肆意践踏着祖国的大地。面对山河破碎、国土沦丧,诗人无法抑制的拳拳爱国热情终于喷发出来,他拿起笔写成了《我爱这土地》,从此,这首诗在抗战时期广为传诵。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①听录音,指导朗读。

②学生朗读,体会。

(解说:这两首诗的可读性非常强,宜多朗读,在多次朗读中让学生体会诗的美。《再别康桥》注重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音韵美;《我受这土地》注重引导学生体验作者感情的起伏变化。)

2.欣赏品味

①《再别康桥》的诗意美和人情美。

第一节写久违的学生作别母校的万千离愁。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像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息地荡去,生怕打扰了康桥的静谧;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第二节至第六节,描写诗人在康河里泛舟寻梦,披着夕照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树荫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两个暗喻用得颇为精到:第一个是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像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第二个是将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成了“彩虹似的梦”。正是在意乱情迷之间,诗人如庄周梦蝶,物我两忘,只觉得“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并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招摇的水草。这种主客观合一的佳构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锤百炼之功。第五、六节,诗人翻出了一层新的意境。借用“梦/寻梦”,“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四个叠句,将全诗推向**,正如康河的水,一波三折!而他在青草更青处,星辉斑斓里跣足放歌的狂态终未成就,一切归于寂然,就连青草丛中的夏虫似乎也体会到了离别之情,也为他保持沉默。往日欢愉的康桥,今晚也沉默了。一切的一切都为诗人的离去而沉默了。“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将诗人沉思默想的心境推向了极致:此时的沉默而无言,又胜过多少情语啊!最后一节以三个“悄悄的”与首节回环对应,诗意也有递进,间接表达出作者深挚的感情。全诗一气呵成,荡气回肠,神思飘逸,是对徐志摩“诗化人生”的最好描述。

(解说: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可以说,“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的许多作品中,《再别康桥》就是将他多年对母校的感情浓缩在凝练的诗句中,深化到对大自然的描写和自己的想像中,以刻意营造的无限的诗意美,传达一种眷恋母校的人情美。)

②《再别康桥》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音乐美,是对音节而言的,朗朗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主要表现在:①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②音节和谐,节奏感强。③回环复沓。首节和尾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美的音乐般的节奏像涟漪般荡漾开来,既是学子寻梦的跫音,又契合着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它低徊曲折,一咏三叹,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颇有些“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诗人气度。

所谓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星辉斑斓”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像,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

所谓建筑美,指的是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再别康桥》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也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解说: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而尤重音乐美,所以作这三方面的点拨。其中,可引导学生联系学过的古诗词,以使学生能较好地体会诗歌的音乐美这一特点。对绘画美和建筑美,可先分组讨论,师相机点拨,学生便可豁然开朗。)

③《我爱这土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诗人先把自己幻化成一只不屈的鸟,为我们的土地苦难的历史,为我们悲愤的人民,为那风起云涌的不屈不挠的*而歌,*,也要使自己融进祖国的土地中。诗表现出一种“沉郁“的感情特点,这种”沉郁“是对灾难深重的祖国爱得深沉的内在感情的自然流露,因而格外动人。同时,诗人对祖国的”黎明“抱乐观的信念,所以,对可以预期的光明幸福的未来,也唱出了一曲深情的恋歌。

最后,诗人炽热的爱国情感激流再次升华,用直抒胸臆的自白点燃了情感爆发的导火线:“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诗在此呼应了标题,省略号的运用再次表达了这份“爱”的凝重。这两句,曾激起了多少炎黄子孙的共鸣啊!

(解说:爱国是永恒的主题。尽管本诗爱国主义的主旨较直白,但还应把它作为学重点,引起学生的共鸣。)

④《我爱这土地》的意象。

诗中的“土地”“河流”“风”“黎明”四组意象是有象征意义的。“被暴风雨打击着”的“土地”意象展示了大地遭受苦难、山河破碎、国土沦丧;“永远汹涌着”的“悲愤”的“河流”和“激怒”的“风”抒写了人民的悲愤和激怒,象征抗战力量的日渐壮大和那风起云涌的不屈不挠的抗争;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是苦难人民的希望和抗战胜利的“黎明”。

(解说:通过感知和分析诗歌语言,让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再现诗中生动鲜明的意象。)

⑤诗人为什么要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我”这只鸟不是百灵,也不是蓝天中啼的黄鹂,诗人在诗中仅仅选用了“嘶哑”一词,就把杜鹃啼血般的奉献者形象赋予了悲愤的爱国者,它充满着因沉重的苦难和忧郁的负荷而生发的焦灼与浩叹,传递着与时代同步的忧患诗情,所以用“嘶哑”一词十分传神。这里如果改成“珠圆玉润”“动听”“柔弱”等别的字眼,就不能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对祖国、对土地、对人民执著的爱。

(解说:对诗的语言进行咀嚼和揣摩,用自己的理解和想像去增补诗意跳跃所带来的断层或空白,更能品出诗味来。)

2.课堂训练

学生有表情朗读两首诗歌。

(解说:再次朗读能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音乐美,体验诗中的节奏、韵律,体会诗中浓郁的感情,同时让学生“反刍”,使学生加深理解或重新理解。)

四、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

1.徐志摩《偶然》《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

2.戴望舒《雨巷》;

3.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

点击查看更多《池塘边的叫声》优秀教案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aiwenba.com/articles/61724.html

热门阅读

  1. 《七颗钻石》优秀教学设计模板
  2. 我学会了搭纸桥日记
  3. 勇敢面对困难的作文3000字
  4. 暑假计划制定
  5. 五四青年节的祝福语集锦
  6. 当选镇长表态的发言稿
  7. 元旦押韵祝福语
  8. 求职自我介绍
  9. QQ空间说说大全
  10. 月周一客户祝福语
  11. 月1日香港回归纪念日祝福语
  12. 四年级话题作文:欢欢喜喜过除夕300字
  13. 李连杰的故事
  14. 长江的古诗
  15. 车间主任竞选稿范文
  16. 乡野情怀诗歌
  17. 关于雪的古诗大全
  18. 2015年元宵节手抄报内容资料大全
  19. 杜牧唐诗《山行》
  20. 珍惜时间的句子
  21. 现代名人故事:马化腾的故事
  22. 《生查子》诗词鉴赏
  23. 2016给同事的猴年拜年贺词
  24. 成功贵再坚持比赛演讲稿范文
  25. 忆起故人优秀随笔
  26. 总经理在度假村就职仪式上的发言稿
  27. 春节见闻作文500字
  28. 白岩松最经典语录
  29. 丁香花开的季节情感美文
  30. 用二个小动物编一个童话故事作文400字
  31. 2016年猴年新年祝福语
  32. 清明节寄托哀思的句子
  33. 《望江南·江南月》诗词原文及译文
  34. 描写手的片段摘抄
  35. 关于春节快乐包饺子的话题作文200字
  36. 哪壶开哪壶不开美文
  37. 李白的《静夜思》古诗全诗意思
  38. 《百万英镑》读后感500字范文
  39. 暗恋心情语录
  40. 个人房屋租赁合同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