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雪真实作者

发布时间: 2025-08-15 22:14:11

沁园春雪真实作者

胡乔木在《炎黄春秋》发表的访谈录中,说《沁园春.雪》为他所原创,*仅改动四个字,以毛的名义发表最后毛据为己有,毛-死后,胡乔木公开澄清《沁园春.雪》是他原创的。在访谈录中,胡乔木还说《矛盾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会上的讲话》完全是他执笔写作的,*只是签个署名而已。

《沁园春.雪》公诸于世的时间是1945年9月,*在重庆谈判期间,在*办的《新华日报》上发表。根据《炎黄春秋》,《百年潮》的报道,这首词作是胡乔木原创于1942年。*为了包装*,就要求原先是自己秘书的胡乔木(后来,毛看中了胡乔木的文才,就从*手中要过来,成为了毛的秘书),把胡乔木原创于1944年的《沁园春.雪》,交给*,*改动了四个字“原弛腊象”,就成了*的诗作。1945年9月,《新华日报》上以*的名义发表《沁园春.雪》时,把时间“倒填年月”为1936年。

从*的诗题和诗词内容,可以看出一个事实,*的诗词多是后来补作的,十八首诗的许多首,属于“倒填年月”之类的东西,这即是说,井冈山游击战争前后的诗词是在进入北京以后写的。

《矛盾论》,《实践论》,《论联合*》,《论人民民主专政》《新民主主义》等几乎所有毛的著名文章都是*组织艾思奇,*,*等30多人的写作班子集体编纂的,以毛的名义发表的。《别了,司徒雷登》是北大教授所写,以毛的名义发表.所谓老毛的著作,诗词,讲话五分之四都是由*组织秀才编纂的,而以毛的名义发表。

*的诗词在1949年发表的只有两首,其中《沁园春.雪》乃胡乔木1942年原创,1945年,*去重庆谈判,*为了包装,宣传*,让胡乔木把《沁园春.雪》送给*修改“原弛蜡象”四个字,把创作日期倒添为1936年,1945年8月,在*的重庆《新华日报》上以*的名义发表(参见《炎黄春秋》,《百年潮》杂志,《胡乔木访谈录》)。

*的其它诗词都是1949年以后,由*组织郭沫若,柳亚子,*等专门为*填写,润色诗词,经过六,七年的编纂,润色准备,1956年以后,才以*的名义陆续发表的。

数月前曾专程去广州,与一位毕业后便不曾见面的大学同学晤谈。同学是位诗词高手,在海外学习工作十四年,不仅雅兴不泯,反而功夫益发精到。去年他拿了剑桥的博士后回国就职,此番公务经过广州,特意邀我从深圳赶去一晤,在场的还有他在英国结识的一位好友Y君——一位曾经的知青,文革后的首届大学生。

晤谈的话题甚广,在此不多叙。谈到*时,老同学忽然告诉我,如今流传一种说法,那首《沁园春"雪》不是毛所作,真正的作者是他的秘书胡乔木。而且这种说法,是从胡乔木本人口中说出。

听了老同学的陈述,我颇觉新奇。之前我曾读到过一些文字,说*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便是出自胡乔木之手,这倒有些可信,而且很自然,如此的长篇大论,不可能让领袖自己动笔,尽管毛有自己捉刀写社论的嗜好。胡乔木给毛起草发言底稿,是分内之事,而这首《沁园春"雪》则不同,几十年来作为毛的代表作在海内外传诵,而且编入了高中语文课本。至于当年重庆谈判时,柳亚子如何“索句渝州”,毛如何抄录,重庆报纸如何登载,山城如何轰动并为之洛阳纸贵,老蒋如何气急败坏,陈布雷如何组织文人班子填词反击并最终败北,国共谈判局面如何为之乾坤逆转……云云,流传甚广,已成定论。如今这首词竟然又要归了胡乔木,一时间竟转不过弯,难以得出自己的分析评判。

同座的Y君是经历了文革狂风暴雨的人,对于*的情感有着来自其阅历的复杂,同时又有源自其学养的理性。他的看法是,那首词不会是胡乔木所作,原因有二,其一便是流行的气魄说,胡不具备毛的气魄,写不出那种文字;其二,胡若果有此大略,则毛不可能容忍。几句话说得我与同学连连点头称是,果然是文革过来人,深解文革*哲学之精义。文革中毛就是因此心理把睡在身边的赫鲁晓夫清理掉的。

返回后,立即上网搜索,却果真搜得相关大量文字,证实着胡氏原作的说法。细细体味,越来越觉得出自胡氏的说法,站得住脚,同时高中语文课上学习该词的一些疑问,也似乎得到了解答,试析一二。

其一,《沁园春"雪》的下阕,事实上含义非常单薄。“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在惜字如金的一首词里,竟然用了三十二个字,反过来掉过去,车轱辘话,表达一个意思——古代帝王虽有武功但乏文略,“略输文采”和“稍逊风**”甚至已经犯了“合掌”的毛病。很难想象,一个志得意满的现代领袖,为了显示自己高于古代帝王的“文略”,喋喋不休地罗列三十二个字,使得下阕差不多成了平淡的“一道汤”。这不是毛的风格,而恰恰最可能是胡氏这类文人的一厢情愿。

其二,毛骨子有很深的帝王思想,这本是不需后人掩饰的事实。这几年甚至流传毛在延安窑洞里与丁玲一起分封偏安朝廷里的文武百官、三宫六院,甚至填太子尿词的趣事。《沁园春"雪》的最后一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表面上看,确是暴露了毛的帝王思想。但这句话的语境,并不是一个现代领袖对自己丰功伟绩的自夸,考虑到上文三十二个字的铺垫,最后一句的意思其实很单薄——真正有文采的领袖,还是咱们的*!整个下阕反复强调的,只是“文采”!这是完全不符合毛的个性的,毛固然好诗词风雅,但他尚行动,从骨子里蔑视读书人,这在反右和文革中已经暴露无遗,他不可能用一首词的整个下阕,来标榜自己的“风雅”,即原词中的“风流”!相反地,这样的下阕出自文人胡乔木,就再自然不过了!胡本人是一个风雅之士,不但保上了有道明君,而且最关键的,这位明君还是一位有“文采”,善“风**”的雅士,这比保什么唐宗宋祖成吉思汗那些武夫莽汉,强得忒多!于是,激动感念之中,用整个下阕称颂今天的风流明主,这与陕北民歌“咱们的领袖*,*!”一雅一俗,有异曲同工之妙!

所以,把这首词的下阕,理解为一个文人对明主发自内心的颂歌,就一通百通了。这完全是一个文人秘书的媚词,而不是一个雄才大略的领袖的自负之词,历史上没有哪个君主放着丰功伟绩不自夸,偏偏夸耀自己有“文采”,有“风**”,是“风流人物”——这些都是文人眼中的君主!

至于毛的自注“末三句,是指无产阶级”,则实在不足为训,无产阶级有再高的智慧,其文采也断然难与唐宗宋祖相提并论。相反地,当年的无产阶级中多数是文盲,这倒是真的。

其三,关于全词的主题,毛曾自注:“雪:反*主义,批判二千年*主义的一个*侧面。”事实上,通读全词,除了下阕与古代帝王比文采,根本找不到任何 “批判”所谓*主义的内容,因为“雪”与“*主义”根本就不相及。相反地,整个上阕中,不仅没有批判的词句,反而全是赞颂之词。大雪封了山河,不仅没批判(这有什么可批的!),反而“欲与天公试比高”,而且,“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大雪让江山“妖娆”、“多娇”,这哪里是什么“批判”,分明是赞美!

可见,作者的思路,正是因为大雪让江山多娇,才引出“英雄竞折腰”,才引出古帝王皆武夫,唯今领袖是风流雅士,是俺文人的知心人! 显然这只能是秘书、文人胡乔木的心迹,不是毛的思路。毛的自注不但没有弥合这一大鸿沟,反而欲盖弥彰。

所以,《沁园春"雪》出自胡乔木之手,是非常可能的!

据说,该词由胡氏原作的说法,来自著名的刊物《炎黄春秋》对胡的专访,我没有查到原文,也不清楚刊载于何年何期。凭心而论,以胡氏的资历和地位,若凭空向先主争夺一首词的著作权,也委实不可思议的,所以该消息当非空穴来风。当然这些推测已经与诗词的艺术分析无关了。

那次从广州返回,上网查证后,我在书上注了以下的文字:“或言此为胡乔木之作,似属实。其一,末句颇似胡氏口吻,而毛氏‘指无产阶级’之注颇觉掩饰之迹。再,反封之注纯属附会,亦为自饰之语。”

又及,近日看天津的书法名家田蕴章的讲座视频,其中专有一讲谈到*的书法和诗词。田的观点是,毛的诗词的确很出色,词优于诗,诗优于书法。而书法则以气势取胜,行、草间杂,笔法并不严谨,毛年轻时的楷书很一般。田蕴章先生是一位具有高度修养的理性学人,他对启功、刘炳森等当代书法大家的评言,是直指根本,对书法界的评论,是直指时弊的。他对毛氏狂草的评论,虽力求客观,实际上也是比较谨慎,多春秋笔法的。毛的书法,是典型的字以人贵,他的狂草,气魄确有夺人之处,但客观讲,若通篇看个大概,此话不假,但单独挑出其中的任一个字,则基本属于率意挥洒,没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与同时代人相比并不出众,距张旭、怀素的狂草差之甚远。平心而论,*作为一个世纪伟人,他的绝大部分精力用到了战争和**上,诗词、书法属于雕虫小技,因为其*成就而拔高甚至神化其书法的艺术价值,是根本没必要的。甚至可以说,毛氏狂草中的恣意无法度,很容易给人以“呼啦啦似大厦倾”的不安定感,明白地昭示出其个性中重**轻建设的浪漫倾向,这与建国后二十余年的国运沉浮,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

拓展阅读

1、·原文及赏析优秀

:*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余通:馀)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原驰原:原驱)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红装一:银装)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翻译:

北方的风光,千万里冰封冻,千万里花飘。望长城内外,只剩下无边无际白茫茫一片;宽广的黄河上下,顿时失去了滔滔水势。山岭好像银白色的蟒蛇在飞舞,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它们都想试一试与老天爷比比高。要等到晴天的时候,看红艳艳的阳光和白皑皑的冰交相辉映,分外美好。江山如此媚娇,引得无数英雄竞相倾倒。只可惜秦始皇、汉武帝,略差文学才华;唐太宗、宋太祖,稍逊文治功劳。称雄一世的人物成吉思汗,只知道拉弓射大雕。这些人物全都过去了,数一数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还要看今天的人们。

注释

北国:该词源于中国古代的分裂时期,如宋称辽、金为北国,东晋称十六国等为北国,南北朝时代南方的各朝代称在北方与之对抗的各朝代为北国等。*诗中的“北国”使人在不觉中产生出一种我国疆土广大的民族自豪感。:这首词于红一方面军一九三六年二月由陕北准备东渡黄河进入山西省西部的时候。在一九四五年十月七日给柳亚子信中说,这首词于“初到陕北看见大时”。惟:只。馀:剩下。此字一“余”,但目前刊出的书法品中写“馀”,以此为准。莽莽:无边无际。大河上下:大河,指黄河。大河上下,犹言整条黄河。顿失滔滔:(黄河)立刻失去了波涛滚滚的气势。描写黄河水结冰的景象。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群山好像(一条条)银蛇在舞动。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原”指高原,即秦晋高原。蜡象,白色的象。天公:指天,即命运。须:等到;需要。红装素裹:形容后天晴,红日和白交相辉映的壮丽景色。红装,原指妇女的'艳装,这里指红日为大地披上了红装。素裹,原指妇女的淡装,这里指皑皑白覆盖着大地。分外妖娆:格外婀娜多姿。竞折腰:折腰,倾倒,躬着腰侍候。这里是说争着为江山奔走操劳。秦皇:秦始皇嬴政(前259~前210),秦朝的创业皇帝。汉武:汉武帝刘彻(前156~前87),汉朝功业最盛的皇帝。略输文采:文采本指辞藻、才华。“略输文采”,是说秦皇汉武,武功甚盛,对比之下,文治方面的成就略有逊色。唐宗:唐太宗李世民(599~649),唐朝的建立统一大业的皇帝。宋祖:宋太祖赵匡胤(927~976),宋朝的创业皇帝。稍逊风**:意近“略输文采”。风**,本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后来泛指文章辞藻。一代天骄:指可以称雄一世的英雄人物,泛指非常著名,有才能的人物。天骄,“天之骄子”的省略语。意思是上天所骄纵宠爱的人,成吉思汗即是。汉时匈奴自称。后来也泛称强盛的少数名族或其首领。成吉思汗(hán):元太祖铁木(1162~1227)在1206年统一蒙古后的尊称,意为“强之汗”(汗是可汗的省称,即王)。后蒙古于1271年改国号为元,成吉思汗被尊为建立元朝的始祖。成吉思汗除占领中国黄河以北地区外,还曾向西远征,占领中亚和南俄,建立了庞大的蒙古帝国。只识弯弓射大雕:雕,一种属于鹰类的大型猛禽,善飞难射,古代因用“射雕手”比喻高强的射手。“只识弯弓射大雕”,是说只以武功见长。俱往矣:都已经过去了。俱,都。数风流人物:称得上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数,数得着、称得上的意思。

:钟振铎

·》这首词,是*于1936年2月所。“”为词牌名,“”为词名。当时,*和彭德怀率领红军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清涧县袁家沟,准备渡河东征,开赴抗日前线。为了视察地形,*登上海拔千米白覆盖的塬上,当“千里冰封”的大好河山和这白皑皑的塬地展现在他眼前时,不禁感慨万千,诗兴大发,欣然提笔,写下了这一首豪放之词。

*为*家、军事家和诗人,其诗词中大都写及历史与战争。学王克煜通过深入研究分析认为,《·》可谓写得最为出色的一首。它既不像有些篇什直抒胸臆,也不是一般地运用中国诗歌传统的比兴手法,而是“比”“赋”得体,善于将“赋”的陈述方式融于“比”之中,从而形成了比较雄浑的词风与宽阔深厚的境界。

历来诗词咏的很多。“”,是富有诗意的自然景物,不少诗人对“”都成功地了新的发掘。*这首词因“初到陕北看见大时”而起兴。1958年12月21日,*又过批注:“:反*主义,批判二千年*主义的一个*侧面"。

1945年8月28日,*从延安飞重庆,同国民*进行了四十三天的谈判。其间柳亚子屡有诗赠毛,十月七日,毛书此词回赠。随即发表在重庆《新华日报》上,轰动一时。

本词于1936年2月初,当时***在陕西清涧袁家沟,正准备亲率红一方面军(1935年11月,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与红十五军团会师后,恢复此番号)渡黄河东征,开赴河北抗日前线。***1945年10月7日致柳亚子先生书中说:“初到陕北看见大时,填过一首词。”即谓此阕。1958年12月21日又批注道:“,反*主义,批判二千年*主义的一个*侧面。文采、风**、大雕,只能如是,须知这是写诗啊!难道可以谩骂这一些人们吗?别的解释是错的。末三句,是指无产阶级。”本篇首次正式公开发表于《诗刊》1957年1月号。1945年10月,***在重庆曾手书此词赠柳亚子先生,11月4日,重庆《新民报》晚刊据传抄件刊出。其后,一些报纸相继转载。但多有讹误,不足为据。1951年1月8日,《文汇报》附刊曾将***赠柳的墨迹制版刊出。

选自《*诗词集》(*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词牌名。

2、教学设计精选

学情分析:在长沙优秀教学设计中高一的学生在必修一学习了《静女》、《氓》、《离**》、《短歌行》等诗,对一些基本的手法,如比喻、拟人、借景抒情、动静结合等都有所了解,掌握了基本的读诗的方法,但是未能很好地读懂诗词而词又是刚接触的一个新的内容,学生对主旨的把握就更加有难度了前一阶段,我们已向同学们介绍了词的相关基本文学知识,并且了解了读词的方法,即从诗人、诗题、注释、诗文四个方面着手鉴赏诗歌,在鉴赏诗文时特别要注意划分“起——承——转——合”四个层次,连贯地来理解诗的主旨本课主要是检测同学们对读诗方法的掌握程度以及对诗歌主旨的把握程度另外在前一阶段的诗词朗诵中,发现学生们一般不会投入情感去朗诵,这对诗歌的理解又是另一个障碍本课希望通过各种朗读形式来培养一定的朗读能力,以朗读促理解。本长沙教案的教学课型为新授。

1、知识目标——通过长沙教案学会划分诗歌的层次,再通过长沙赏析来层层深入地理解诗歌

2、能力目标——学会欣赏诗歌的画面美、通过朗诵长沙原文来培养朗诵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的那种以国家为己任的伟人气概

1、自主——合学习法

2、朗读法:通过配乐朗读、情景朗读来助理解

课时安排

1.这一份长沙教案的课时安排为一个课时。

一、导入

(知人论世:你们了解***吗?)

补充引入:*一生酷爱古典诗词,在他一生中,大量阅读古典诗词,据中南海*图书管理员统计,*生前认批注、圈画过的诗词总计在1590首以上,一般性翻阅、欣赏的至少在2000首以上,凭记忆手书的有117首,其中有许多长篇叙事诗“*在打仗时是‘用兵如神’,而在语言文字的运用上,则是‘用字如神’”今天就让我们来欣赏一下这一首著名的《.长沙》

二、整体理解

1、配乐朗读,划分本诗“起——承——转——合”四个层次

引导提示:

起:“独立寒秋”到“橘子洲头”(提示:由独立寒秋统领全文,引出下文说看到的寒秋之景)

承:“看万山红遍”到“万类霜天竟自由”(提示:承接上文,描绘独立寒秋所看到的景象)

转:怅寥廓到粪土当年万户侯(提示:由景入情,转入到情感的抒发)

合:曾记否到最后(提示:小结显得言有尽,而意无穷)

2、扣景理解“起”与“承”两部分

1)起:“独立”二字统领全文,立在寒秋中,这让我们想起不少诗篇关于“秋”的名句,如:

天净沙·秋思(凄苦愁楚)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忧国伤己)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沉郁壮阔)

2)承:这首诗同样是写在寒秋中的那种悲情吗?请结合“承”的部分把诗人所描绘的秋景由文字变成形象的画面(画面包含三个步骤:布局、勾勒与染色)

从多角度观察描绘出一幅充满着力量,豁达向上、绚烂多彩的湘江秋色图

——小组讨论:找代表发言

【提示】

山上: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远眺)

江中: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近观) 动静结合

天空:鹰击长空 (仰视)

水底:鱼翔浅底 (俯察)

——提示:“承”的部分,通过从多角度观察描写了群山、层林、碧江、船只、雄鹰、游鱼,描绘出一幅充满着力量,豁达向上、绚烂多彩的湘江秋色图

——小结:·长沙(豁达向上)

三、探究情感与诗歌主旨

▲扣情探究“转”与“合”两部分

1、转:前文描绘了一幅豁达向上、绚烂多彩的秋色图便让由景深发出情,由今转入昔,一个“怅”字生发出一个疑问“谁主沉浮”,究竟“谁主沉浮”呢?《·》里的“秦皇汉武”“唐宗宗祖”“成吉思汗”,都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英雄、大豪杰,他们是心目中的人选吗?请分析

——提示:应该是意气奔放,才华横溢,心系国运,蔑视权贵的“同学少年”历史上的英雄豪杰“略输文采,稍逊风**”,武功尚可,文治才华就差多了,“风流人物”应该是能文能武的杰出人物,英雄豪杰“现在”这首词里所列举的包括诗人在内的“同学少年”,这些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青年,这些意气奔放,才华横溢的**青年,这些关心国家命运,斗志旺盛,蔑视权贵,敢为天下先的**青年,不主沉浮,谁主沉浮?天不降大任于斯人,更与何人?所以说下阕通过抒情,艺术地回答了“谁主沉浮”这一重大问题

2、合:最后一句“曾记否”言有尽,而意无穷地了总结,这里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气概?(时代背景理解诗人以天下为已任、忧国忧民的广阔崇高的心境)

——提示:“流击水,浪遏飞舟”是一种勇当中流砥柱,敢于阻挡一切困难去**的豪情壮志

3、结合艺术手法总结全词主旨

——请同学们总结一下本词是运用了哪些主要的表现手法来表达了怎样的主题

——提示:全词寄情于景,通过描写一幅充满着力量,豁达向上、绚烂多彩的秋色图——湘江秋色图,而号召那些关心国家命运,斗志旺盛,蔑视权贵,敢为天下先的**青年去主沉浮,表现出与同伴激流勇进、一往无前的伟大气概,以及对**的信心

四、情景朗诵,巩固全文

1、欣赏关于*的一些图片,感受*的伟人风范

2、请结合自己对诗歌理解和画面,配乐朗读,模仿*当时独立寒秋的情景请在座的同学评委,评出最有风采的小*(要求:神态自然,从容,颇有点伟人的气度)

五、

1、背诵全词

2、收集*长沙这一类的***所写的词,选定一首结合读诗词的方法再分析,概括出该词的主旨。

3、教学设计精选

第一课时

【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初步了解词的一些体裁知识,能够有感情地朗诵和背诵诗歌。(准确把握停顿、重音、语速、语调、节奏等)

2.过程与方法

抓住关键词语,梳理思路。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合探究把握词的情感脉络,感受*博大的情怀和**的壮志,学习心系天下的人生大境界。

通过品味关键词语,体悟词中描绘的意象以及形成的独特意境,理解诗歌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对于诗词的词语的品味,对词人情感世界的把握。高中生正是价值观、人生理想的形成期,尤其是相对比较淳朴的上进的学生对*会十分感兴趣,对人生理想抱负也有自己的思索。因此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联系自己对理想抱负的思索,激发他们了解伟人心灵的兴趣;然后可以通过对于词语的品味,而完成诗词的欣赏。

【知识链接】

1.词牌由来:相传东汉明帝有个女儿名水公主,她的林名。后来被外戚窦宪仗势夺取。有人诗吟咏这件事,“”词牌由此得名。2.写背景:本词于1925年,当时**运动正在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已在广州正式成立,国共合创造了蓬勃发展的大好**形势。但是,**应该由哪个阶级来领导,成为*内外*的焦点。这年深秋,*从韶山前往广州,途经长沙时,重游橘子洲,面对如画的秋景,回忆在长沙的求学生活和***经历,不禁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词。本词际上是*用词的体例所写的现代诗。3.文学常识词,是我国传统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起源于隋唐之际,大盛于宋,随着金元北曲的盛行而衰亡。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别体,所以又称为“诗余”。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词名称,叫曲子词_。词牌最初是特定的词乐曲调的名称,后成为特定词体格式的标题。词牌决定词的格式,与词的内容无关。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都有不同的规定。因为格式是固定的,所以写词叫“填词”,即按照词牌的格式把词填进去。根据字数,词分为_小令__、_中调__、长调_,对应的字数要求分别为__58字以内_、__59—90字_、___91字以上。

【教学过程】1.以诗导诗

提问:世界上最长的生命体是什么?

明确:台湾诗人席慕容的回答:诗是何等奇怪的个体/生下来就会站起来走开/薄薄的一页瘦瘦的几行/不需衣衫不畏冻饿/就自己奔跑到野外/甚至只要有几句写到谁的心里去/就可以/从商周到隋唐/一直活到所谓的当代

2.中国诗歌的发展流变

诗经-楚辞--古乐府-唐诗-宋词-元曲-新诗

龙榆生《唐宋词格律》:又名《寿星明》。格局开张,宜抒壮阔豪迈情感。苏、辛一派最喜用之。一百十四字。如陆游《孤鹤归飞》、*《》。

4.“悲秋情节”的民族文化心理

秋闱、落叶归根的乡土情节、人生迟暮5.生自由读6.生读生评7.教师范读【问题探究】

1.这首词描绘了几幅画面?可以根据内容给画面各加上小标题吗?四幅画面;独立寒秋、湘江秋景、峥嵘岁月、

中流击水(小标题概括准确即可)

2.全词中有几个字可以把这几幅画面串联起来,你认为是哪几个字,并简要口述理由.

答:“立”——“看”——“怅”——“问”——“忆”——“记”

前人为何悲秋?*为何颂秋?

悲秋:科举秋闱、乡土情结、人生迟暮颂秋:少年伟人气象、**形势

3.词的上下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它们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内在联系?

答:上阕主要写景,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的深秋景色,面对充满生机之景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下阕侧重抒情,通过回忆,形象地概括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进步青年的特征:他们以天下为己任,肩荷着历史的重任,主宰着民族的命运,指点着祖国的江山,豪情满怀,壮志凌云。同时,艺术地回答了“谁主沉浮”这一问题,即由**青年以及站起来的全国人民来主宰这个世界。上阕写景是下阕抒情的基础,下阕抒情则是上阕含蓄情感的直接再现、升华。全词借景抒情,由到虚,由自然情趣到人生哲理,逐层推进,步步深入。

第二课时

知识链接

关于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1.“意象”,所谓“意象”是指在诗歌中,融人了词人思想感情的客观物象。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岁寒三友中的“松”,中国文化赋予它“坚韧挺拔”的性格,“竹”则赋予它“刚正有节”的节操,“梅”则赋予它“傲霜斗”的风骨,“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枯藤、老树”等11个意象,“藤、树、鸦”在现中分属植物和动物,本身并没有什么感情色彩,但是它们在品上被诗人的情感“剪辑”在一起时,就表现出衰败、凄凉、孤寂的氛围。结尾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2.“意境”则是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组合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诗歌的意境(情景)关系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意境的特点主要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孤独冷寂等等。

抓住诗歌的意象,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的艺术境界,感受到其中隽永深刻的情感。

自主学习

1.本词开头三句,语序同一般词序不一样,你能调整好并说说它的大意吗?2.本词上阙写景,你能说出词的上阙抓住了哪些典型意象(景物)来写的吗?【问题探究】(此部分所设置的问题并不一定适用于所有班级,请各位教师根据学情选用或更换)

1.阙的上下片写法上有分工,常常上片写景下片抒情,下片首句称过片,起过渡用。“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用?围绕“同学少年”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起承上启下的过渡用。上阕写独立寒秋、故地重游而看到的景色,自然而然地想到以往与“同学”一起来游的情景,于是过渡到对往昔生活及“同学少年”的回忆中,过渡自然,衔接巧妙;围绕“同学少年”表现了一代**青年的凌云壮志以及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鼓桨前进、立誓振兴中华的气概豪情。2.“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一句的大意是什么?用此句结尾有何用?

答:“中流”,江水中间。“击水”,三句大意是:“还记得吗?当年我们一同到江心游泳,尽管风浪巨大,连行船也很困难,但我们这些人以同汹涌的急流拼搏为快乐。”这里以设问句结尾,际上是对“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3.“一切景语即情语”,古典诗词中的景物(意象)描写往往会构成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意境),寄寓着创内心复杂而丰富的情感。本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景中寓情,情中显志”,正体现了上述特点。请结合本词内容分析寄寓的“情”与“志”。(此题为高考诗歌鉴赏考查中的“景情关系”类题,设问可根据学情有不同表达)

答:上片虽着重写景,却处处景中寓情。“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寓着诗人火热的**情怀。红色象征**,象征烈火,象征光明,“万山红遍”正是“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现,是对**与祖国前途的乐观主义的憧憬。“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则是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感叹,则由写景直接转入抒怀,自然带出下片的抒情乐章。下片虽着重抒情,但也不乏情中含景之处。“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以峥嵘形容岁月,新颖,形象,将无形的不平凡的岁月,化为一座座有形的峥嵘的山峰,给人以巍峨奇丽的崇高美。“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也是一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画面。

4.诗歌语言讲究精炼准确传神,本词用语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请从本词中选择你认为精炼传神的字词进行赏析。(此题为高考诗歌鉴赏专题中的炼字型题,也可为课后练习使用)

答:如“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层”表现了树林的重重迭迭,“染”字活画出岳麓山一带枫林,仿佛人工染成一样的壮美景色。“漫”写出了江水溢满之壮,“透”表现了江水碧绿清澈,“万”“层”“漫”以及“遍”“尽”“透”这些词在范围、程度、层次等方面,使红绿两色更为突出,更为丰富,更为浓艳鲜明,令人感到可爱。“百”写舸之多,“争”给碧绿天尘的江面增加了昂扬奋进的气氛,活现出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独立”表现出在遭军阀通缉,身处险境却坦荡从容的气质,显示了砥柱中流的气概“染”拟人手法。“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漫山遍野像火一样的枫林,让人想起星火燎原的**火炬,**形势蓬勃发展。“击”准确地表现出鹰的矫健飞腾的英姿。“翔”表现出鱼儿在清澈见底、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动得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浅底并非的水浅,而是清澈见底,显得水浅。

5.从对《长沙》的分析中,你能总结出如何准确把握住一首诗或词的思想情感的方法吗?(建议根据学情选用)

点击查看更多沁园春雪真实作者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aiwenba.com/articles/54716.html

热门阅读

  1. 课外春天的古诗
  2. 父母给孩子的温暖祝福语微博201年
  3. 行政统计员个人简历
  4. 木版画小学美术的教案
  5. 自考服务承诺书
  6. 简短爱情唯美句子大全
  7. 吉林化工学院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学生生产实习报告
  8. 业扩工程管理现状及改善方法论文
  9. 冬至节祝福语
  10. 六步导学法教学反思范文
  11. 法制办公室年度工作总结范文
  12. 别把青春的阳光碾碎美文摘抄
  13. 我没有很想你情感美文
  14. 会计两提一创心得体会
  15. 除夕的作文250字
  16. 汤姆索亚历险记学生读后感
  17. 圣诞到了初中作文
  18. 关于开学第一课心得体会300字
  19. 2015体育教师国培心得体会
  20. 清明祝福语大全
  21. 最全毕淑敏经典语录汇总
  22. 暑期大学生食品加工厂社会实践报告范文
  23. 我决不混生命的励志美文
  24. 关于秋天的诗句古诗
  25. 产品质量保证及售后服务承诺书
  26. 零度爱情爱情诗歌
  27. 《盐到哪里去了》教学反思范文
  28. 彩色农庄教学反思范文
  29. 201年小年问候祝福语精品
  30. 2015关于高中军训心得体会800字
  31. 死缠烂打的句子
  32. 2016年父亲节感恩祝福语
  33. 大年初一拜年短信大全
  34. 赡养协议范文
  35. 借月思乡怀友之情诗句
  36. 用怒火中烧造句
  37. 2016元旦祝福语精选
  38. 201年立夏微信祝福语
  39. 鲁迅《伤逝》读后感
  40. 小树仙童话故事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