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成虎四字词故事
战国时代,互相攻伐,为了使大家真正能遵守信约,国与国之间通常都将太子交给对方作为人质。“战国策”:“魏策”有这样一段记载:魏国大臣庞葱,将要陪魏太子到赵国去作人质,临行前对魏王说:“现在有个一人来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吗?”魏王道:“我不相信。”庞葱说:“如果有第二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吗?”魏王道:“我有些将信将疑了。”庞葱又说:“如果有第三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相信吗?”
魏王道:“我当然会相信。”庞葱就说:“街市上不会有老虎,这是很明显的事,可是经过三个人一说,好像真的有了老虎了。现在赵国国都邯郸离魏国国都大梁,比这里的街市远了许多,议论我的人又不止三个。希望大王明察才好。”魏王道:“一切我自己知道。”庞葱陪太子回国,魏王果然没有再召见也了。市是人口集中的地方,当然不会有老虎。说市上有虎,显然是造谣、欺骗,但许多人这样说了,如果不是从事物真相上看问题,也往往会信以为真的。
这故事本来是讽刺魏惠王无知的,但后世人引伸这故事成为“三人成虎”这句成语,乃是借来比喻有时谣言可以掩盖真相的意思。例如:判断一件事情的真伪,必须经过细心考察和思考,不能道听途说。否则“三人成虎”,有时会误把谣言当成真实的。
拓展阅读
1、三人成虎的故事“三人成虎”并非一个褒义词?
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三虎成虎”这个成语,字面意思是三个人在一起会变得像老虎一样,很厉害。但这不是这个成语的意思,“三个成虎”是贬义词,这个成语用来比喻一件事,如果被很多人说,就会变成真事,会让人把谣言当成事实,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三人成虎的故事。
战国时期,各国经常互相攻击,互相争斗。两国停战订立盟约时,一般都会把自己的太子交给对方做人质,这样大家才能真正遵守诺言。
在陪同魏国太子作为人质前往赵国之前,魏国大臣庞恭对魏王说:“如果有人说现在大街上有老虎,大王会相信吗?”魏王说:“我不相信。”庞恭说:“如果两个人说大街上有老虎,大王会相信吗?”魏王说:“那我就有点怀疑了。”庞恭补充道:“如果三个人说大街上有老虎,大王会相信吗?”魏王说:“这么多人说他们看到了老虎,肯定有这样的事情,我相信。”庞恭说:“谁都知道大街上不可能有老虎,但三个人都说有老虎,好像真的就有老虎。现在赵国的首都邯郸,离魏国的首都大梁很远,比我们离大街更远,议论我的人又超过三个,希望大王明察他们所说的话。”魏王说:“我知道了。”
庞恭离开后,一些人开始在魏王面前说他的坏话,很长一段时间,魏王真的相信了哪些那些关于庞恭的话,魏太子结束来了人质的生活,庞恭跟随他回到魏国,魏王再也没有召见他。这就是三人成虎的故事。
相信大家对这个故事都会很熟悉,但往往抑制不住三人成虎事件,不仅在网络上,在生活中也是如此。所以我们有必要有足够的判断力,仔细审视思考,坚决不要三观跟着五官走。
任何事情只有在亲眼目睹,并且确实存在的情况下,才能下结论,要坚持自己的想法,不要和别人混淆是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既不应该相信谣言,也不应该散布谣言。有时候,让子弹飞一会儿,不要妄下结论,要善于从纷繁复杂的社会讨论中仔细分析思考,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这样才能少犯错误,甚至不犯错误,这也是三人成虎的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
2、蝇营狗苟出处释义同韵词近义词成语故事
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唐韩愈《送穷文》:"蝇营狗苟,驱去复返。"
"蝇营"出自《诗经小雅青蝇》诗。诗共3节,每节都以"营营青蝇"开头,第一节四句:"营营青蝇,止于樊。恺悌君子,无信谗言" 。营营,形容往来频繁之状;青蝇,蝇类中最惹人厌恶的绿头苍蝇;樊,义同"藩",即篱笆;恺悌,亦作"岂弟",和乐平易之意,《左传僖公十二年》:"《诗》曰'恺悌君子,神所劳矣'",杜预注"恺,乐也;悌,易也"。这四句大意是说,绿头苍蝇真讨厌,嗡嗡营营停在篱笆上面。和善明理的君子啊,决不可听信谗言。 这是一首*讽喻诗,诗人把播弄是非、颠倒黑白的小人比作"青蝇",把谗佞小人为争逐名利无孔不入、不择手段的行为称之为"蝇营",说卑鄙小人象营营往来的青蝇一般,讨厌之至,正人君子要警惕。"狗苟"出自唐代文学家韩愈的《送穷文》"蝇营狗苟,驱去复还",他在"蝇营"之后添了"狗苟"二字,这个成语从此流传。
《送穷文》是一篇颇有寓意的文章,文中说要送走五个穷鬼"智穷""学穷""文穷""命穷"和"交穷","凡此五鬼,为吾五患,饥我寒我,兴讹造讪。.。.。,蝇营狗苟,驱去复还",
资料
《蝇营狗苟的意思是什么_蝇营狗苟的解释_造句示例》()。狗苟,是形容苟且、贪婪下作、偷偷摸摸。"蝇营"和"狗苟"二字均同音相连,在字面上组合得较巧妙。"蝇营狗苟"一般都用来形容没有廉耻的卑污人物。
光明磊落
光明磊落、禽兽不如
(1) 在千夜的蝇营狗苟不是他想要的生活,即使背负着一个使命,也不能葬送自己的心。
(2) 黄衫虽然一介弱女,却也并非不明大义,更非蝇营狗苟之人,她能深刻理解父亲送己前来的一片苦心,也能深刻理解“朝廷幸甚,天下幸甚”。
(3) 什么胡公公,这样的蝇营狗苟之辈根本不值一提,我要过好自己的生活,迟早让他有难过的一天。
(4) 苍天之下,蝇营狗苟,万族林立,宵小猖狂。
(5) 滚滚红尘里无时无刻不存在着各种鸡零狗碎、蝇营狗苟,这对于常年面对着你死我亡这种简单选择的司马来说,恐怕接受起来不是很容易。
(6) 这个秦国,真是一群蝇营狗苟之辈!尽用些下三滥的花招。
(7) 蝇营狗苟的宵小之徒们随处可见,信手拈来。
(8) 没有统治者和 污吏的压榨,更没有蝇营狗苟、勾心斗角的**,颐养天年,无比快乐。
(9) 但他没想到,大*的蝇营狗苟无处不在,并且在〔niubb.net〕下午就出现在他面前。
(10) 王首领,我薛少龙平时对你们王家寨不薄吧,为何整日蝇营狗苟,气恼本尊?
3、蝇营狗苟出处释义同韵词近义词成语故事
(1) 因为军人们被授予荣誉和权力,成群的蝇营狗苟的坏胚子趋炎附势,本不具备的天才品质都赋予了权势,于是他们便被称为天才。
(2) 抗战时期,大后方的许多作家并没有因环境险恶而以蝇营狗苟的态度来保全自己。
(3) 我们要使学校成为团结、和睦的整体,而不是蝇营狗苟,钩心斗角的场所。
(4) 我们都蝇营狗苟的生活着,不过为求一席生存之地。
(5) 就轻视那些为了生活为了亲人而卑躬屈膝蝇营狗苟的人。
(6) 也罢!这江湖之大,我等鼠辈蝇营狗苟,无异于坐井观天,江湖路漫漫,不知如何行走。
(7) “香饵之下,必有死鱼”,蝇营狗苟,驱去复还。
(8) 何况一些蝇营狗苟之辈,何足道哉。
(9) 有时我憎恨自己过着这种庸庸碌碌、蝇营狗苟的生活,如同燕雀一般毫无意义,要不是我年纪大了,我会参军入伍,争取出将入相,青史留名。
(10) 你在*工作也有*年的时间了,蝇营狗苟的事情,相信也能看到,就连那些犄角旮旯里都处处藏着祸心。
4、四字成语故事四分五裂
四分五裂形容很分散、极不完整的情况,也形容一个国家或一个集团支离破碎、不团结、不统一的状况。那么这个成语出自什么故事呢?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战国时期,七国争霸。七国之中,又以秦国实力最强。*家们看到天下纷争不已,就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两种截然不同的主张。一派是以苏秦为领袖的“合纵”派,主张六国联合起来抗秦。另一派是以张仪为首的“连横”派,主张由秦国统一天下。
张仪是秦国的着名大臣,一次奉了秦王旨意,劝说魏国与秦国联合起来,对付其他五国。
他见了魏王,说道:“魏国的地理条件非常不好,处于七国之间,打起仗来不能守住城池,这是致命的弱点。
“贵国如果联合南方的楚国而不联合齐国,齐国就会很生气,从魏国的东面打来;如果联合齐国而不联合赵国,赵国也不是好惹的,会在北面挑衅闹事;如果不与韩国联合,韩军会频繁地从西面进攻;如果不与楚国搞好关系,楚国的军队则会从南面发起势不可当的进攻。
“稍有不慎,战争就会降临到魏国头上,一点儿安全保障都没有,这就是我所说的四分五裂的形势啊!”
听了张仪的话,魏王觉得自己联合五国抗秦真是失策,原来这五国都是自己的劲敌呀。于是,魏王向张仪请教,自己身处乱世之中,用什么方法才能保住国土。张仪笑了一下,劝魏王与秦国联合。因为秦国在七国之中最为强大,联合秦国,其他诸侯国因为害怕秦国,一定不敢轻易侵犯魏国。这样一来,魏国的安全就有保障了。
魏王听信了张仪的话,终于依附了秦国,结果却整天为秦国的利益南征北战,耗尽了国力。
《战国策·魏策一》:“此所谓四分五裂之道也。”
◎出处译文
这就是我所说的四分五裂的形势啊!
任人唯贤
春秋时期,齐襄公有两个弟弟,一位是公子纠,另一位是公子小白,他们都很贤明。公元前686年,齐国发生内乱,襄公被杀,公子纠跟着谋士管仲逃到鲁国避难,而公子小白则跟着他的谋士鲍叔牙逃到莒国。在那个混乱的时代,如果没有实力,保全性命是最重要的。
第二年,齐国内乱平息,大夫们派使者到鲁国请公子纠回国即位,管仲怕公子小白抢先回国即位,所以带领军队去公子小白回齐国的必经之路堵截。
等了几日,管仲果然看到公子小白正行色匆匆地往齐国而去。为了保证公子纠登上国君之位,管仲心一横,偷偷地向小白射了一箭,公子小白中箭后,大叫一声倒地。管仲以为小白已死,心中暗自高兴,就带领军队回去了。
谁知管仲的一箭并未射中小白,小白不知道暗害自己的人带了多少军队,就咬破舌尖,假装口吐鲜血而死。等到管仲等人离去后,公子小白与鲍叔牙不分昼夜赶往齐国京城。在公子纠到京之前,公子小白抢先一步即位,历史上称他为齐桓公。
公子纠见本国已有新君,只得返回鲁国,依附鲁庄公。这样一来,齐、鲁之间发生了战争。鲁国的力量不如齐国,所以*得大败。公子纠万般无奈,只得自尽。鲁庄公就将管仲押送到齐国,来讨好齐桓公。
管仲在路上受尽苦楚,不但吃不饱饭,而且连水也喝不够。一天,他来到绮乌这个地方,就向当地的*苦苦哀求,希望得到一些吃的。那个*心肠很好,不但盛出饭来,还怕管仲吃起来不方便,竟然跪在地上端着饭给管仲吃。管仲见他如此行事,就想到他可能有求于自己。
果然,这个人的私心终于暴露了出来。他暗地里对管仲说:“您是位大贤,齐国国君又是个爱才之人。您此番到齐国去,也许能逃过一死,得到国君的重用,安享荣华富贵。到了那时,您将会怎样报答我?”
管仲说:“如果我真的因为自己的贤能得到了施展才华的机会,我会任用贤人,使用能人,对有功劳的人进行评赏。我为什么要谢你呢?”
《韩非子·外储说左下》:“如子之言,我且贤之用,能之使,劳之论。我何以报子?”
◎出处译文
如果真像你说的那样,我会任用贤人,使用能人,对有功劳的人进行评赏,我为什么要谢你呢?
群策群力
西汉时期,有一位名叫扬雄的文学家,他的文章、辞赋写得非常精彩。
他曾经模仿《论语》的形式,创作了《法言》一书。此书的《重黎》一文讲述了汉王刘邦与西楚霸王项羽龙争虎斗的情形。
在楚汉战争中,本来西楚霸王项羽的实力比较强,但最终他却被汉王刘邦围困在垓下,等待援兵。项羽见援兵迟迟未到,就带领战将拼死杀出重围。等到他逃到乌江边时,身边只有二十八名骑兵了,而成千上万的汉军却从后追杀过来。
望着黄沙漫卷的沙场,项羽不得不认输,他长叹一声说:“这是老天爷要消灭我,不是我作战失误的缘故!”然后,他拔剑自尽,命丧乌江。
关于项羽临终前的看法,扬雄是不同意的。他认为,不能把战争失败的原因只归结于天命。在《法言·重黎》中,他说:“汉王总是虚心接受众人的意见,而这些正确意见的实践,又使众人的力量得到增强。可是项羽却与汉王正好相反,他总是觉得凭着自己的勇力就能征服天下,根本不会吸取别人的意见。这样一来,使得他只依靠自己的勇猛鲁莽做事。
“善于吸取别人意见,就会取得胜利,而听不进别人的话,只靠自己的勇敢就会失败。项、刘之争的结局不能仅仅归结于天命,项羽临终前的感叹真是大错特错。”
西汉《法言·重黎》:“汉屈群策,群策屈群力。”
◎出处译文
汉王总是能够尽量发挥、利用众人的智谋、才干和力量,这样又使众人的力量得到增强。
成语故事来历 东施效颦西施是中国历史上的「四大美女」之一,是春秋时期越国人,她的一举一动都十分吸引人,只可惜她的身体不好,有心痛的毛病。
汉语成语是汉语和汉文化的结晶,分析其构造特点及平仄格式可以了解成语的语言特点,挖掘蕴含其中的婚恋文化,使人能够更深刻地了解成语的文化魅力。
成语是我们民族语言中经过千锤百炼而形成的一部分精炼、形象、富于表现力而又寓意深刻的语言材料,它言简意赅,耐人寻味。借用成语故事讲清哲学道理,可收到较好的教学。
5、我身边的感人故事作文500字
以前家里没*时,我和我的朋友们经常去一家蛋糕店,那里的小蛋糕既好吃,又不贵,老板的儿子十分可爱,但他却失去了他的一双手。
一次我们偶然路过,看见一个老人正在为他修补鞋子。过了一会儿,老人对他说:"我想你应为我做些什么?"他说:"我帮不上你什么忙."说着,男孩伸出了双手.我们突然冲过去说:"我们来帮他."老人笑着说:"不!他能帮我!他一定能帮我!"我们都很疑惑.老人接着说:"我说的不是让你用手帮我做什么,我只是想让你陪我说说话,其实,并不是什么事都是只有有手的人才能完成,只要有一颗心就可以了!"
"孩子,能和我讲一下你的故事吗?"男孩十分痛苦,闭着眼睛说:"那一幕幕仿佛就像昨天一样浮现在我的眼前,那是在我五六岁的时候,我很顽皮,经常冲到马路上.就在那一次,一辆 大型汽车突然开了过来,我的手就这样丧失了."
老人讲了一个故事:"一群人奉了皇上的命令去追捕一只水濑,追了好远,眼看就要追到了,前面出现了一条河,水濑跳入了水中,很快上岸逃跑了,他们只好眼睁睁地看着水濑逃跑了,有一个人却发现了一片林子,树上有很多果子,他顺手摘了一枚果子.回去复命时,别人都受到了责罚,他却受到了嘉奖,因为他摘了一枚果子!"是呀!过不了河,就摘一枚果子吧!
男孩明白了:"既然改变不了事实,那就换一种态度吧!"
的确,凡事不要钻牛角尖,与其自怨自矣,不如用心感受。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aiwenba.com/articles/572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