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临江仙·夜归临皋》的阅读答案及全词翻译赏析

发布时间: 2025-08-28 11:44:32

苏轼《临江仙·夜归临皋》的阅读答案及全词翻译赏析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hú )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注:这首词是作者元直五年(1082)九月在黄州(今涛北黄冈)谪所所作。

① 作者因何而醉?试结合全词分析其思想原因。

答:抱负不得伸展,身不由己,不能摆脱人世间的名缰利索。或答为“理想不能实现,心为物役”等,意思对即可。

②“夜阑风静縠纹平”一句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答:一语双关,既写自然景象,又写作者的心境。或答为“情景交融(以景寓情、虚实结合)既写自然景象,又写作者的心境。”意思对即可。

3、“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4、有人说“夜阑风静縠纹平”表面上看来只是一般的写景句子,其实却是作者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相契合的产物(即情景相融)。请作简要赏析。

3、本题考查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一般而言,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可以通过意象(景物)或借助关键词(例如能够直抒胸臆的字词)来品味。在作答本题时,考生可结合“恨”字,写出作者“恨”什么,想要“忘却”的又是什么。因为苏轼是考生熟知的诗人,虽然题目没有给出必要的注解,但在回答作者心境时,考生还是要结合作者的相关经历作答。

4、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题目已经明确要求考生从情景交融的角度进行鉴赏,在答题时考生可以按照情景交融这种类型题的答题模式(先结合景物特征,再现诗句内容,然后点明景物下作者的情感),结合诗句具体内容作答。

3、此句着眼于一个“恨”字,抒发了词人历尽宦海浮沉之后对世事纷扰的怀疑、厌倦以及无法解脱而又渴求解脱的人生困惑与感伤。

4、这一句描写的是深夜江上风平浪静的情景,此时的作者心与景会,神与物游,为如此静谧美好的大自然所陶醉。于是,他情不自禁地产生脱离世事困扰,寄情自然,实现精神解放(心灵自由)的遐想。眼前之景其实象征着作者所追求的那个宁静、安谧、自由的理想境界。(意思相近即可)

晚上在东坡雪堂喝得微醉,酒醒后又接着喝,直到大醉,醉后归来恍惚已将近三更。家童全睡鼾声如雷鸣,任你敲门总也叫不应,我倚着竹杖倾听江涛声。

我时常为身不由己而深深遗憾,何时能忘却为利禄功名奔走钻营?夜将尽风静水波平。一叶小舟从此去,寄身江海了残生。

这首词作于神宗元丰五年,即东坡黄州之贬的第三年,写作者深秋之夜在东坡雪堂开怀畅饮,醉后返归临皋住所的情景,表现了词人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生活态度和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

此词以夜饮醉归这件生活小事为由,即兴抒怀,展现了作者谪居黄州时期旷达而又伤感的心境。

上片叙写于东坡豪饮后醉归临皋之景前两句点明了词人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醉而复醒,醒而复醉,可见是一醉方休的畅饮了仿佛二字,刻画出词人醉眼朦胧之态,真切传神家童三句,是回到寓所门前驻足叩门的情事词人虽连连敲门,然小童因等不及主人夜深归来,酣睡已久,鼾声如雷,于叩门声全然不觉于是,词人索性不再敲门,当此万籁俱寂的深夜,转而拄杖临江,细听涛声苏轼一向认为高人无心无不可,得坎且止乘流浮(和蔡准郎中见邀游西湖三首其二)既然执(敲门)而不可得,随即便应转为破(倚杖听江声)这一生活细节,是词人独特个性和旷达人生态度的又一次显现。

下片即是词人倚杖听江声时的哲思长恨二句,化用汝身非汝有也,是天地之委形也(庄子·知北游)及全汝形,抱汝生,无使汝思虑营营(庄子·庚桑楚)之意,是词人当下对人生的思索和感叹想平生颠沛飘泊,身不有己之时居多,何时才能不为外物所羁绊,任性逍遥呢?夜阑一句,亦景亦情,既是写深夜无风而平静的江面,也是词人此际宁静超然心境的象征,并从而引发出尾二句的渴望和遐想小舟二句,写词人面对平静的江面,幻想着能如范蠡一样,驾一叶扁舟,远离尘世喧嚣,在江湖深处安闲地度过自己的馀生此即孔子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论语·公冶长)之意,体现了作者当时渴望得到精神自由和灵魂解脱的心境。

全词的特点是叙事议论写景抒情相结合,语言舒展自如,简练生动,表现了词人独特的语言风格在情感上,飘逸旷达与悲凉伤感交织一处,是词人谪居黄州时期复杂心境的很好展示在苏轼现存的362首词作中,归字竟出现105次,这是深可玩味的李泽厚先生说:苏轼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田,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归田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因为,苏轼诗文中所表达出来的这种退隐心绪,已不只是对*的退避,而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美的历程)由于其结尾所表达的弃官归隐之念,以至于翌日喧传子瞻夜作此词,挂冠服江边,拿舟长啸去矣郡守徐君猷闻之,惊且惧,以为州失罪人,急命驾往谒则子瞻鼻鼾如雷,犹未兴也(宋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二)本来,又何必那样呢?因为根本逃不掉这个人世大罗网(美的历程)无论是人间天上,抑或是廊庙江湖,对于苏轼来说均是外部世界,本无区别;他最后的归宿只能是自己的内心世界,所谓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实际只是词人希望获得精神解脱的一种象喻。

拓展阅读

1、洵《辨奸论》题*

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惟天下之静者①,乃能见微而知著。月晕而风,础润而雨,人人知之。人事之推移,理势之相因,其疏阔而难知,变化而不可测者,孰与天地*阳之事②。而贤者③有不知,其故何也?好恶乱其中,而利害夺其外也!

昔者,山巨源见王衍④曰:“误天下苍生者,必此人也!”郭汾阳见卢杞⑤曰:“此人得志。吾子孙无遗类矣!”自今而言之,其理固有可见者。以吾观之,王衍之为人,容貌言语,固有以欺世而盗名者。然不忮⑥不求,与物浮沉。使晋无惠帝⑦,仅得中主,虽衍百千,何从而乱天下乎?卢杞之奸,固足以败国。然而不学无文,容貌不足以动人,言语不足以眩⑧世,非德宗⑨之鄙暗,亦何从而用之?由是言之,二公之料二子,亦容有未必然也!

今有人,口诵孔、老之言,身履夷、齐之行,收召好名之士、不得志之人,相与造作言语,私立名字,以为颜渊、孟轲复出,而*贼险*,与人异趣。是王衍、卢杞合而为一人也。其祸岂可胜言哉?夫面垢不忘洗,衣垢不忘浣。此人之至情也。今也不然,衣臣虏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诗书,此岂其情也哉?凡事之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慝,竖刁、易牙、开方是也。以盖世之名,而济其未形之患。虽有愿治之主,好贤之相,犹将举而用之。则其为天下患,必然而无疑者,非特二子之比也。

孙子曰:“善用兵者,无赫赫之功。”使斯人而不用也,则吾言为过,而斯人有不遇之叹。孰知祸之至于此哉?不然。天下将被其祸,而吾获知言之名,悲夫!

注释

①静者:指能够冷静地观察周围事物而做出合理结论的贤人。

②天地*阳之事:指自然现象。古人认为自然界有*阳二气,二气交互发生作用,便产生了形形**的自然变化。

③贤者:旧说以为是影*欧阳修。据史*载,曾巩曾向欧阳修推荐王安石的文章,欧阳修大加赞,并帮助王安石考取了进士。

④山巨源:山涛(205—283),字巨源,晋初人,任吏部尚书,为当时的“竹林七贤”之一。他喜好评论人物,对王衍的评价不高。王衍(256—311):字夷甫,晋初人,任尚书令、太尉。衍有盛才,常自比子贡。当时晋室诸王擅权,他周旋于诸王间,唯求自之计,后死于战乱之中。

⑤郭汾阳:即郭子仪(697—781),唐华州(今属陕西)人,累官至太尉、中书令,曾平定安史之乱,破吐蕃,以一身系国家安危者二十年,后封为汾阳郡王,世称郭汾阳。卢杞:字子良,唐滑州(今河南滑县一带)人,唐德宗时任宰相,搜刮民财,排斥异己。杞相貌丑陋,好口辩。后被贬职死于外地。

⑥忮(zhì):嫉恨。

⑦惠帝:晋惠帝(290—306在位),晋开国君主司马炎之子,以痴呆闻名。他在位时不理朝政,大权旁落,终导致“八王之乱”,晋室随之衰败。

⑧眩(xuàn):通“炫”,惑乱。

⑨德宗:唐德宗(780—805在位),唐代晚期的庸君,他削去郭子仪的兵权,重用卢杞,导致朝政紊乱。

1.指出文中加粗语解释错误的一项()

a.鲜不为大奸慝/鲜:少

b.而济其未形之患/形:形成

c.身履夷、齐之行/履:踩踏

d.犹将举而用之/举:举荐

2.下列句中加粗虚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月晕而风,础润而雨/舟遥遥以轻扬,风飘飘而吹衣

b.其祸岂可胜言哉/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c.乃能见微而知著/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d.二公之料二子/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3.本文的中心是“辨奸”,作者认为辨认奸佞之徒的标准是什么?

4.文段中划线句子。

(1)使晋无惠帝,仅得中主,虽衍百千,何从而乱天下乎?

(2)则其为天下患,必然而无疑者,非特二子之比也。

(3)不然,天下将被其祸,而吾获知言之名,悲夫!

参考*

1.c

2.b

4.凡事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慝

5.(1)是使晋无惠帝假如晋朝没有晋惠帝,只要有一个中等才能的君主,即使有成百上千的王衍,又怎么能扰乱天下呢?

(2)那么他成为天下的祸患,将是必然而没有疑问的,这就不只是王、卢二人所能比得上的了。

(3)假使不是这样的,(他受到了重用)天下将要遭受到他的祸害,而我会获得能见微知著、察言识人的美名,那就太可悲了。

事情的发展必定会有一定的结局,道理有它原本就该如此的规律。天下只有表现冷静的人,才能从细微之处预见到日后将会发生的显著变化。月亮周围出现了晕圈预示着将要刮风,房屋的石柱返潮湿润预示着将要下雨,这是人人皆知的事。人事的发展变化,情理和形势之间的因果关系,也是空疏渺茫难以尽知,千变万化而无法预先料到的,怎么能和天地*阳的变化相比?即便是贤能的人对此也有所不解。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由于喜爱和憎恨扰乱了他们的内心,利害关系又影响了他们的行动啊!

从前山巨源见到王衍,说:“将来给天下百姓带来灾难的,一定是这个人!”郭汾阳见到卢杞,说:“这个人一旦得志,我的子孙就会被他杀得一个不留!”现在分一下他们所说的话。其中的道理是可以料想到的。依我看来,王衍之为人,从容貌和谈吐上,确实具备了欺世盗名的条件。但是他不妒忌别人,不贪图钱财,只是随大流。如果晋朝当时没有惠帝这个昏君,当政者即使只是一个中等的君主,就算是有成百上千个王衍这样的人,又怎能扰乱天下呢?卢杞那样的奸诈,确实足以败坏国家。但是他不学无术,容貌不足以动人,言谈不足以蒙蔽社会,如果不是遇到德宗这样的鄙陋昏庸的君主,又怎能受到重用呢?由此说来,山、郭二公对王、卢二人所作的预言,也未必完如此啊!

现在有人嘴里背诵着孔子、老子的话,亲身实践着伯夷、叔齐的行为,收罗了一批追求名声和不得志的士人,相互制造舆论,私下里互相标榜,以为自己是颜渊、孟轲再世,然而他们为人*险*毒,和一般人的志趣不同。这是把王衍和卢杞合成一个人了。他在社会上酿造的祸害还能说得完吗?脸面脏了不忘洗脸,衣服脏了不忘洗衣,这本是人之常情。现在他却不是这样,身穿奴仆的衣服,吃猪*的食物,头发蓬乱得像囚犯,表情哭丧着像家里有人去世,却在那里大谈《诗》《书》,这难道说是人的真实的心情吗?凡是办事不近人情的,很少不成为大奸大恶之辈,竖刁、易牙、开方就是这样的人。此人借助当世享有盛名之力,来促成他尚未形成气候的祸患。虽然有励精图治的君主,敬重贤才的宰相,也还是会选拔并重用他的。这样,他将成为天下的祸患,是必定无疑的了,这就不只是王、卢二人所能比拟的。

孙子说:“善于用兵的人,并没有显赫的功勋。”如果这个人没有被重用,那么我的话就有些过头了,而此人就会有怀才不遇的感慨。谁又能知道祸患会达到上述这种地步呢?不然的话,天下将要蒙受他的祸害,而我也会获取卓有远见的名声,那就太可悲了!

把《辨奸论》文连贯起来看,在写作目的上,作者确有所指,而所指的具体人物,作者又未点明。我们也没有必要进行烦琐考*。仅就立意谋篇上来说,本文确属古文中的名篇。

作者提出的“见微知著”的观点是有一定道理的。不要轻视小事情,大事情都是由小事情积累而成的。“防微杜渐”早就是古人奉为圭臬的名言。正如清人吴楚材所说:“见微知著,可为千古观人之法。”

本文突出的成功之处在于谋篇。文章开始先将天象和人事进行比较,指出了人事比天象更难掌握,并说明这是由于“好恶”和“利害”所形成的必然结果。言之有理,持之有故,不能不令人首肯。接着,又通过历史上山涛、郭子仪对王衍、卢杞的评论,说明了山、郭二人的评论虽有一定道理,但也有所疏漏,这就为下文的“今有人”起了铺垫作用。本文的第三段是作者倾注力发泄的部分,将“今有人”的种种表现尽情地加以刻画,一气呵成,有如飞瀑狂泄,其笔锋之犀利,论*之严谨,不能不令人叹为观止。而在结尾处,作者又留有余地地提出两种可能出现的情况,这就使人感到作者所持的公允的态度。

作者在批评“有的人”时,把生活习惯(如不修边幅)也作为攻击的口实,未免失之偏颇了。但是,这点微疵并不足以影响本文的成就。

<谏论>作者是宋代文学家洵。其诗如下:
原文:
今有三人焉:一人勇,一人勇怯半,一人怯。有与之乎渊谷者,且告之曰:“能跳而越此,谓之勇;不然为怯。”彼勇者耻怯,必跳而越焉,其勇怯半者与怯者则不能也。又告之曰:“跳而越者予千金,不然则否。”彼勇怯半者奔利,必跳而越焉;其怯者犹未能也。须臾,顾见猛虎,暴然向逼,则怯者不待告跳,而越之如康庄矣。然则,人岂有勇怯哉?要在以势驱之耳。
:
现在有三个人:一个勇敢,一个一半勇敢一半怯懦,一个怯懦。有人同他们一道走到深谷边,并且告诉他们说:“能够跳起跨越这深谷的,就是勇者;不能跨越的就是怯懦。”那个勇敢的人以怯懦为耻,一定会跨过深谷;那一半勇敢一半怯懦的人和怯懦的人就不能。又告诉他们说:“能够跳过去的,给他千两银子;不能跳过去就不给。”那个一半勇敢一半怯懦的人追逐金钱利益,也一定能跳过去;那个怯懦的人还是不能过去。一会儿,回头看见一只凶猛的老虎向他逼来,这个怯懦的人还不等别人告诉他就立即跳起,像走宽阔平坦大道一样跨过了深谷。那么,人难道有勇敢、怯懦的区分吗?关键是因情势驱使他们罢了。

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着。月晕而风,础润而雨,人人知之。人事之推移,理势之相因,其疏阔而难知,变化而不可测者,孰与天地*阳之事?而贤者有不知,其故何也?好恶乱其中,而利害夺其外也。

昔者山巨源见王衍曰:“误天下苍生者,必此人也!”郭汾阳见卢杞曰:“此人得志,吾子孙无遗类矣!”自今而言之,其理固有可见者。以吾观之,王衍之为人,容貌言语,固有以欺世而盗名者。然不忮不求,与物浮沉,使晋无惠帝,仅得中主,虽衍百千,何从而乱天下乎?卢杞之奸,固足以败国;然而不学无文,容貌不足以动人,言语不足以眩世,非德宗之鄙暗,亦何从而用之?由是言之,二公之料二子,亦容有未必然也。

今有人,口诵孔老之言,身履夷齐之行,收召好名之士、不得志之人,相与造作言语,私立名字,以为颜渊、孟轲复出;而*贼险*,与人异趣,是王衍、卢杞合而为一人也,其祸岂可胜言哉!

夫面垢不忘洗,衣垢不忘?龋?巳酥?燎橐病=褚膊蝗唬?鲁悸仓?拢?橙?橹?常?羰咨ッ娑?甘?椋?似衿淝橐苍眨糠*轮?唤?饲檎*?什晃?蠹轫???蟆⒁籽馈⒖?绞且病R愿鞘乐????闷湮葱沃?迹?溆*钢沃?鳎?孟椭?啵?探?俣?弥??蚱湮?煜禄迹?厝欢?抟烧*?翘囟?又?纫病?

孙子曰:“善用兵者,无赫赫之功。”使斯人而不用也,则吾言为过,而斯人有不遇之叹,孰知祸之至于此哉!不然,天下将被其祸,而吾获知言之名,悲夫!

[注释]

1.彘:(zhì)

2.忮:(zhì)

3.?龋海?uàn)

4.慝:(tè)

[作者介绍]

洵(公元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四川省眉山人。洵是宋代着名的散文家,政论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着有<嘉佑集>二十卷,<易传>三卷,洵的散文最突出的特点是“不为空言而期于有用他”的政论文古朴简劲,博辩宏伟,纵厉雄奇,言辞锋利,对历代*,经济,*事和用人等方面进行了广泛面的论述,具有纵横雄辩之风。

情有它必定要达到的地步,道理有它本该如此的规律。只有天下那些心境静穆的人,才能够从微小的迹象中预知日后显着的结果。月亮四周出现光环,预示天要刮风;柱石回潮湿润,表示天要下雨;这是人人都知道的。至于世间人事的变化,情理形势的因果关系,它的抽象渺茫而难以理解,千变万化而不可预测,又怎么能与天地*阳的变化相比呢?而即使贤能的人对此也有不知道的,这是什么原因呢?就因为爱好和憎恶扰乱了他心中的主见,而利害得失又左右着他的行动啊。

从前山涛见到王衍,说:“日后给天下百姓带来灾难的,一定是这个人!”汾阳王郭子仪见到卢杞,说:“此人一旦得志,我的子孙就要被杀光了!”从今天来说,其中的道理固然可以预见一些。依我看来,王衍的为人,不论是容貌还是谈吐,固然有有利于欺世盗名的条件,然而他不妒忌、不*,追随大流。假如晋朝不是惠帝当政,只要有一个中等才能的君主,即使有成百上千个王衍,又怎么能扰乱天下呢?象卢杞那样的奸臣,固然足以使国家败亡,然而此人不学无术,容貌不足以打动别人,言谈不足以影响社会,如果不是唐德宗的鄙陋昏庸,又怎能受到重用呢?从这一点来说,山涛和郭子仪对王衍和卢杞的预料,也或许有不完正确的地方。

现在有人嘴里吟诵着孔子和老子的话,身体力行伯夷、叔齐的清高行为,收罗了一批追求名声的书人和郁郁不得志的人,相互勾结制造舆论,私下里互相标榜,自以为是颜回、孟子再世,但实际上*险凶*,与一般的人志趣不同。这真是把王衍、卢杞*于一身了,他酿成的灾祸难道能够说得完吗?脸上脏了不忘洗脸,衣服脏了不忘洗衣,这是人之常情。现在却不是这样,他穿着罪犯的衣服,吃猪*般的食物,头发象囚犯,面孔象家里*人,却大谈《诗》、《书》,这难道合乎清理吗?凡是做事不近人情的,很少有不是大奸大恶的,竖刁、易牙、开方就是这种人。这个人借助最崇高的名声,来掩盖还没有暴露的祸患,虽然有愿意治理好国家的皇帝,和敬重贤才的宰相,还是会推举、任用这个人的。这样,他是天下的祸患就必定无疑了,而决非仅仅王衍、卢杞等人可比。

孙子说:“善于用兵的人,没有显赫的功勋。”假如这个人没有被重用,那么我的话说错了,而这个人就会发出不遇明主的慨叹,谁又能够知道灾祸会达到这种地步呢?不然的话,天下将蒙受他的祸害,而我也将获得有远见的名声,那可就太可悲了!

2、《雪》原文

朝代:唐代

作者: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雪。

所有的山上,飞鸟的身影已经绝迹,所有道路都不见人的踪迹。

面孤舟上,一位披戴着蓑笠的老翁,独自在大雪覆盖的寒冷面上垂钓。

柳宗元笔下的山水诗有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把客观境界写得比较幽僻,而诗人的主观的心情则显得比较寂寞,甚至有时不免过于孤独,过于冷清,不带一点人间烟火气。这首《雪》正是这样,诗人只用了二十个字,就描绘了一幅幽静寒冷的画面:在下着大雪的面上,一叶小舟,一个老渔翁,独自在寒冷的心垂钓。

诗人向者展示的,是这样一些内容:天地之间是如此纯洁而寂静,一尘不染,万籁无声;渔翁的生活是如此清高,渔翁的性格是如此孤傲。其实,这正是柳宗元由于憎恨当时那个一天天在走下坡路的唐代社会而创造出来的一个幻想境界,比起陶渊明《桃花源记》里的人物,恐怕还要显得虚无缥缈,远离尘世。诗人所要具体描写的本极简单,不过是一条小船,一个穿蓑衣戴笠帽的老渔翁,在大雪的面上钓鱼,如此而已。可是,为了突出主要的描写对象,诗人不惜用一半篇幅去描写它的背景,而且使这个背景尽量广大寥廓,几乎到了浩瀚无边的程度。背景越广大,主要的描写对象就越显得突出。

首先,诗人用“千山”、“万径”这两个,目的是为了给下面两句的“孤舟”和“独钓”的画面作陪衬。没有“千”、“万”两字,下面的“孤”、“独”两字也就平淡无奇,没有什么*力了。其次,山上的鸟飞,路上的人踪,这本来是极平常的事,也是最一般化的形象。可是,诗人却把它们放在“千山”、“万径”的下面,再加上一个“绝”和一个“灭”字,这就把最常见的、最一般化的动态,一下子给变成极端的寂静、*的沉默,形成一种不平常的景象。因此,下面两句原来是属于静态的描写,由于摆在这种*幽静、*沉寂的背景之下,倒反而显得玲珑剔透,有了生气,在画面上浮动起来、活跃起来了。也可以这样说,前两句本来是陪衬的远景,照一般理解,只要勾勒个轮廓也就可以了,不必费很大气力去精雕细刻。可是,诗人却恰好不这样处理。这好像拍电影,用放大了多少倍的特写镜头,把属于背景范围的每一个角落都交代得、反映得一清二楚。写得越具体细致,就越显得概括夸张。而后面的两句,本来是诗人有心要突出描写的对象,结果却使用了远距离的镜头,反而把它缩小了多少倍,给者一种空灵剔透、可见而不可即的感觉。只有这样写,才能表达作者所迫切希望展示给者的那种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的思想感情。至于这种远距离感觉的形成,主要是作者把一个“雪”字放在诗的最末尾,并且同“”字连起来所产生的效果。

“雪”字笼罩诗。“千山”、“万径”都是雪,才使得“鸟飞绝”、“人踪灭”。就连船篷上,渔翁的蓑笠上,当然也都是雪。可是作者并没有把这些景物同“雪”明显地联系在一起。相反,在这个画面里,只有,只有心。,当然不会存雪,不会被雪盖住,而且即使雪下到里,也立刻会变成水。然而作者却偏偏用了“寒雪”三个字,把“”和“雪”这两个关系最远的形象联系到一起,这就给人以一种比较空蒙、比较遥远、比较缩小了的感觉,这就形成了远距离的镜头。这就使得诗中主要描写的对象更集中、更灵巧、更突出。因为连里都仿佛下满了雪,连不存雪的地方都充满了雪,这就把雪下得又大又密、又浓又厚的情形完写出来了,把水天不分、上下苍茫一片的气氛也完烘托出来了。至于上面再用一个“寒”字,固然是为了点明气候;但诗人的主观意图却是在想不动声色地写出渔翁的精神世界。试想,在这样一个寒冷寂静的环境里,那个老渔翁竟然不怕天冷,不怕雪大,忘掉了一切,专心地钓鱼,形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显得清高孤傲,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似的。

这个被幻化了的、美化了的渔翁形象,实际正是柳宗元本人的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由此可见,这“寒雪”三字正是“画龙点睛”之笔,它把诗前后两部分有机地联系起来,不但形成了一幅凝炼概括的图景,也塑造了渔翁完整突出的形象。用具体而细致的手法来摹写背景,用远距离画面来描写主要形象;精雕细琢和极度的夸张概括,错综地统一在一首诗里,是这首山水小诗独有的艺术特色。

注释:

绝:无,没有。

万径:虚指,指千万条路。

人踪:人的脚印。

孤:孤零零。

蓑笠(suō lì):蓑衣和斗笠笠:用竹篾编成的帽子。

独:独自。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柳宗元谪居永州期间(公元805年—815年)。唐顺宗永贞元年(805),柳宗元参加了王叔文集团发动的永贞革新运动,*很快失败,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流放十年。险恶的环境压迫,并没有把他压垮。他把人生的价值和理想志趣,通过诗歌来加以展现。

3、《春山月》原文、

唐代:于良史

春山多胜事,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

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春山景色美不胜收,直至幕降后仍留恋不已,忘记去。

捧起山泉,月影闪烁在手掌间;拨弄山花,香气渗透着衣衫。

游兴顿起,不会在乎路途的远近;想要离去,总难舍下花草的深情。

翘首南望钟声悠扬之处,翠微深处,楼台掩映。

春山:一作“春来”。

掬(jū):双手捧起。《礼记·曲礼上》云:“受珠玉者以掬。”

鸣钟:一作“钟鸣”。

翠微:指山腰青翠幽深处,泛指青山。庾信《和宇文内史春日游山》诗云:“游客值春晖,金鞍上翠微。”

此诗描写春山中月的乐趣,诗人描绘了一幅清幽淡远的春山月图,流露出一种悠然自得、纵情山水的畅快心情。开篇两句交代了篇诗情产生的由头,写出了“多胜事”是“玩忘”之因。接下来的六句是对“胜事”与“玩忘”的具体描述。诗风格清淡闲雅,描摹物态历历如绘,极富神韵,尤其是颔联两句,物我交融,神完气足,意境鲜明,妙趣横生,历来脍炙人口。

诗的开头二句点出:春天的山中有许多美好的事物,自己游春只顾迷恋玩,天黑了,竟然忘了去。这两句,提纲挈领,统率篇。以下六句,具体展开对“胜事”与“玩忘”的描述。一、二句之间,有因果关系,“多胜事”是“玩忘”的原因。而“胜事”又是诗发脉的地方。从通篇着眼,如果不能在接着展开的三、四句中将“胜事”写得使人心向往之,那么,其余写“玩忘”的笔墨,势将成为架空之论。

在这吃紧处,诗人举重若轻,毫不费力地写道:“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此处描写堪称恰到好处:

第一,从结构上来看,“掬水”句承第二句的“”,“弄花”句承首句的“春”,笔笔紧扣,自然圆到。一、二句波纹初起,至这两句形成**,以下写玩忘的五、六两句便是从这里荡开去的波纹。

第二,这两句写山中胜事,物我交融,神完气足,人情物态,两面俱到。既见出水清静与月白花香,又从“掬水”“弄花”的动作中显出诗人的童心不灭与逸兴悠长。所写“胜事”虽然只有两件,却足以以少胜多,以一当十。

第三,“掬水”句写泉水清澄明澈照见月影,将明月与泉水合而为一;“弄花”句写山花馥郁之气溢满衣衫,将花香衣香浑为一体。艺术形象虚实结合,字句安排上下对举,使人倍觉意境鲜明,妙趣横生。第四,精于炼字。“掬”字,“弄”字,既写景又写人,既写照又传神,确是神来之笔。

诗人完沉醉在山中月下的美景之中了。唯兴所适,根本不去计算路程的远近。而当要离开时,对眼前的一花一草不能不怀依依惜别的'深情。这就是诗人在写出“胜事”的基础上,接着铺写的“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二句的诗意。这两句写玩忘,“欲去”二字又为折入末两句南望楼台埋下伏笔。

正当诗人在欲去未去之际,风送来了钟声。他翘首南望,只见远方的楼台隐现在一处青翠山色的深处。末两句从近处转向远方,以声音引出画面。展示的虽是远景,但仍然将春山月下特有的情景,用爱怜的笔触轮廓分明地勾勒了出来,并与一、二、三句点题的“春山”、“”、“月”正好遥相呼应。

三、四两句是诗精神所在的地方。这两句在篇中,如石韫玉,似水怀珠,照亮四围。诗既精雕细琢,又出语天成,自具艺术特色。

于良史,唐代诗人,肃宗至德年间曾任侍御史,德宗贞元年间,徐州节度使张建封辟为从事。其五言诗语清丽超逸,讲究对仗,十分工整。

相关

4、马致远《四块玉马嵬坡》*附

睡海棠,春将晚,恨不得明皇掌中看。霓裳便是中原乱。不因这玉环,引起那禄山,怎知蜀道难!

2.对这首元曲的,恰当的一项是()(2分)

a.“睡海棠,春将晚”,这是以花喻人,说杨贵妃就像晚春时节的睡海棠一样娇柔妩媚。

b.“恨不得明皇掌中看”,是说杨贵妃恨不得让唐明皇把她像海棠一样放在手掌上把玩观,表现了她恃宠娇恣的心态。

c.此曲前半部分(以“不因”为界)主要是描写,着重写了唐明皇与杨贵妃荒淫作乐的生活,简明精炼,为后文的议论作了很好的铺垫。

d.此曲化用了李白“蜀道难”的典故,是为了说明唐明皇因红颜误国而仓皇西逃,前路莫测。

3.有人说此曲后半部分把安史之乱的主要责任咎于杨贵妃,是沿袭了“女*误国”的传统论见,体现了作者的偏见,你是怎样认为的?请简要谈谈看法。(3分)

参考*

1.曲牌;题目(2分)

2.a(b错,此句的主语是唐明皇,系“明皇恨不得掌中看”的倒文,此项误作主语为杨贵妃;c错,此曲前半部分主要是叙事,用了“睡海棠”、“掌中看”两个生动的比喻,而非主要是描写;d错,用了“蜀道难”的典故,主要用来讽刺唐明皇荒淫误国,仓皇西逃的结局,与“前路莫测”无关)(2分)

3.同意:后半部分的议论是把安史之乱的主要责任咎于杨贵妃,是体现了“红颜祸水”的传统偏见,这一点体现了作者思想的局限*,是*意识,是不足取的。(2分)

不同意:后半部分固然是把安史之乱的主要责任咎于杨贵妃,但不能把此部分和前半部分割裂来看,前半部分的“恨不得”三字已经把矛头直接指向唐明皇,“霓裳”的荒淫误国既有杨贵妃的责任,也有唐明皇的责任。再说,怀古咏史的诗,其根本意图还是为了讽谏当朝统治者,为当朝统治者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而不是为女人提供某种训诫,只是囿于忠君之道,不便揭破罢了。

[注释]

①睡海棠:比喻杨贵妃。

②明皇:指唐玄宗。

③霓裳:即《霓裳羽衣曲》,相传杨贵妃善舞此曲。

④玉环:杨贵妃字玉环。

⑤禄山:即安禄山。

⑥蜀道难:指安禄山攻入潼关,唐玄宗仓皇逃往四川之事。

杨贵妃就如暮春时节的睡海棠那般娇媚美艳,使得唐明皇恨不得将她时时放在掌上玩。《霓裳》曲便是中原的祸患。不是因为有了这个杨玉环引起了那个安禄山的起兵*,唐明皇又怎会向四川逃难,怎会知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马嵬坡又名马嵬驿,在今陕西省兴平县西北。唐玄宗宠爱杨贵妃,荒淫误国,酿成“安史之乱”。安史叛*攻破潼关,唐明皇仓皇向四川逃难,路过马嵬驿时,扈从的禁卫*哗变,求诛杨氏以谢天下。玄宗为了稳定*心,被迫缢死杨贵妃。这首小令以曲写史,意在总结历史的经验和教训。

此曲前半叙事,后半议论,借唐玄宗与宠妃杨玉环终日游戏作乐,发出了兴亡之叹。曲造清新、畅达自然,后世流传甚广。有人认为作品对杨玉环的责备重于玄宗,表明作者由于历史观的局限,仍有“女人祸水”的消极思想。其实这是此类话题的传统论见,作者不可能不知道祸首是谁,“恨不得”一句已经透尽个中消息,只是囿于忠君之道,不便揭穿罢了。

5、《八·秋带雨》作者史达祖原文

带雨,寒沙萦水,人瞰画阁愁独。

烟蓑散响惊诗思,还被乱鸥飞去,秀句难续。

冷眼尽图画上,认隔岸、微茫云屋。

想半属、渔市樵村,欲暮竞然竹。

须信风流未老,凭持酒、慰此凄凉心目。

一鞭南陌,几篙官渡,赖有歌眉舒绿。

只匆匆眺远,早觉闲愁挂乔木。

应难奈,故人天际,望彻淮山,相思无雁足。

秋日流挟带着秋雨,寒冷的沙滩萦绕着水湾,我独自一人登上画阁俯瞰。

令人感到愁痛孤独。

烟雨迷漾,披蓑撒网的声响,惊动了我的诗兴,却又被飞去的乱鸥,搅得我佳句难续。

冷眼尽望,汇入一幅图画之中,隔岸相望,对岸有隐约如云的房屋。

我猜想它多半是渔市樵村,在黄昏暮色里竞相燃起了枯竹,升起袅袅炊烟。

自信我风流尚未衰老,就靠持杯饮酒,抚慰我触目惊心的悲凉凄苦。

从南陌一声鞭响,经过了几座津渡,幸亏赖有歌女开怀,使我眉展心舒。

仅向远方匆匆眺望,已觉得忧愁挂上高树。

我实在难以忍受故人远隔天边的事实,望断淮的`群山,不仅看不见她,就连一只传信的大雁也杳无踪迹。

注释

瞰(kàn):俯视。

烟蓑:捕鱼人。

烟雨迷茫中身披蓑衣,指渔父。

散响:指渔父撒网入水发出的响声。

乱鸥:群鸥乱飞。

隔岸:对岸。

云屋:苍黑若云之状。

欲暮:柳宗元《渔翁》诗:“渔翁傍西岩宿营,晓汲清湘然楚竹。

”然,同“燃”。

然竹:烧竹。

然,同“燃”。

柳宗元《渔翁》诗:“渔翁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然楚竹。”

凭持尊酒:凭此酒杯饮酒。

歌眉:指歌歌女之眉。

舒绿:舒展愁眉,古人以黛绿画眉,绿即指眉。

乔乡:此处指故乡。

淮山:指扬州附近之山。

无雁足:古代传说,雁足可以传书,无雁足即谓无书信。

写作者观秋景而感怀,思念故人的苦愁之情。

上片写“画阁愁独”,秋、寒沙、隔岸、云屋,皆为远景,令人郁塞*怀顿开;“烟蓑”、“乱鸥”远俗之物,“渔市”、“樵村”,遁世之处,故有下片“须信”六句,人何等放达,但自“只匆匆”二句起,文情逆转,却自然、通脱。

点击查看更多苏轼《临江仙·夜归临皋》的阅读答案及全词翻译赏析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aiwenba.com/articles/60716.html

热门阅读

  1. 幼儿园健康领域的活动教案
  2. 师生深情老师我们爱您征文
  3. 韩寒经典语录精选
  4. 那一次我错了小学五年级作文
  5. 战友婚礼祝福语大全精选
  6. 关于传承长征魂共筑中国梦作文600字
  7. 关于《口语交际习作二》教学设计范文
  8. 幼儿园大班主题活动计划
  9. 大二学生个人鉴定怎么写
  10. 中秋赏雨小学作文
  11. 《望庐山瀑布》改编作文
  12. 押运公司调度年终总结
  13. 《阿里山纪行》教案设计
  14. 5护士节祝福问候语大全
  15. 关于莲花的诗词10首
  16. 田径运动会开幕式上校长发言稿
  17. 你瞧那个人作文400字
  18. 爸爸妈妈我想对你说演讲稿
  19. 长相思惜梅原文赏析
  20. 孤独的伤感句子
  21. 《夏日题老将林亭》原文赏析
  22. 第二节地理《巴西》的教学设计
  23. 新课程下小学体育技能教学的五点反思论文
  24. 描述读书的古诗
  25. 关于结婚的经典祝福语
  26.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案范文
  27. 小学生3年级春节作文300字
  28. 2015年个性句子说说
  29. 最新筑梦路上的国旗下演讲稿
  30. 二年级学生日记
  31. 欢乐中秋作文400字
  32. 期中总结大会发言稿范文
  33.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优秀教学设计
  34. 名人尊师的故事
  35.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优秀教案
  36. 关于猴年的谚语
  37. 小学自然我们一样吗教案
  38. 中学生励志发言稿范文
  39. 做人问心无愧的经典语录
  40. 关于道理的句子
← 返回首页